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教育立场下道德自我的本质与存在(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实践过程中道德自我的生成

    人是凭借道德成为人,人的生命依凭道德性的逐渐获致而使人不断超越其自然肉身存在面而成为德性的价值存在,人的生命与道德相伴相随。道德如何超越?超越的向度何在?实践就是人实现生命发展和道德超越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人不是天生为人,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生成为人。人类从来不是完成了的存在形态,人类仍然在生成过程之中。人首先必须‘做’(doing),才能‘生成’(becoming),在‘生成’中才能‘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做什么就是什么,人做某种事情越多、越大,他的人格、身份和同一性就越是与这种事情联系在一起。对于人来说,不做事,就不存在。”[23]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现着有限的生命价值的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超越。“自由自觉的实践所具有的超越本性不是人的活动可有可无的特征,而是人的存在的永恒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因为人的存在和人的历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这一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人不仅要用自己的对象化活动扬弃自然存在物的给定性,而且要不断超越和扬弃人的造物及人的活动的异化。”[24]实践是人的生命和道德存在的根本特征,人的道德自我正是在人的不断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

    一切真知源于实践经验。对道德生活的认识和揭示只有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生活才能认识道德生活,甚至道德生活只有通过它自身才能得以显现,人的理性的语言和条块的分割是永远也揭示不出道德生活的本来面貌的。作为道德自我内在构成的意识和认识成分要确保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比如,人与社会、自然、人生价值是人生的三个基本问题,要让学生寻求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在道德教育中就唯有凭借道德践行,通过直接的生活体验才能达至。要学会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就必须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走向社会和他人,亲身感受到“人对人的关爱”“人对人的依恋”“人对人的支持”“人对人的伤害”等,他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规则为什么必须”,人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人希望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就应当怎样去对待别人”,从而自觉遵从社会伦理;要学会按照自然的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母亲河的变迁、沙漠化的危害、生物灭绝的速度、资源日益枯竭的严酷现实,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多深、了解今天的文明是建立在多么脆弱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绿色环保行动去尝试修复和改变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这样他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将来才有可能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自觉遵从自然伦理;要让学生按照生命本身的发展规律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须让他们通过观察他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研究他人生命过程的辉煌与失落,探究属于自己的短暂人生的永恒意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并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涯,以超越的态度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在一定的意义上讲,道德也是历史的产物,是前人生活经验和道德意识的传承。尽管前人和他人的道德意识和本人的道德意识之间已经产生了历史性变异和间隔性变异,教育仍然常常还在教人们前人和他人是以怎样的道德态度、道德行为来处理道德现象。但是,主体具有自己的生命本能,主体具有自己驾驭外部自然的手段、能力,进而就诱发行为主体去尝试构建和实践前人或他人的道德观念和实际行动。这种实践的尝试将帮助个体建立起自我的道德意识。换言之,个体虽然主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接受传统的或通行的道德规则,但是人的生命本能则作为一种原初动力时刻要求释放自己,而一旦外部条件允许,个体便有可能主动去实施这种尝试,体验和经历这一意志活动。一旦尝试成功,那么个体从教育中获得的道德习惯、道德规则、道德意识将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会形成自己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道德自我要建立,个体必须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并善于从实践和人的对象化中认识自身,形成科学的自我意识。这就需要道德实践的发展和道德认识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需要善于进行道德反思。反思作为自我认识的特殊能力与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最先总是着眼于外界事物,与自然、他人和社会打交道,很少关心和注意自己;只有随着自身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同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挫折,才把视线转向自身。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无数人的对象化的事实为自我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个体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道德要求判断自己行为并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反思是实践逼迫出来的,又是能动的、积极的,是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没有道德反思或反省,就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道德反思的水平或程度,则影响了人的道德意识的水平,也影响了人的道德成熟和发展的程度。

    [1]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7~9页,辽宁师范大学教科院,2007。

    [2]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108页,华东师大教科院,2004。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高清海、孙利天:《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同上书,50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1]高国希:《道德哲学》,7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批判》,傅统先、陆有诠译,135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13]高国希:《道德哲学》,10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同上书,101页。

    [15]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25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1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7]同上书,57页。

    [18]鲁洁:《转型时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5)。

    [19]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载《中国教育学刊》,1994(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吴炳海:《论实践的自我认识功能》,载《浙江大学学报》,1997(4)。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3]韩震:《生成的存在:人类实践本体论》,载《江海学刊》,2002(4)。

    [24]衣俊卿:《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载《江海学刊》,2002(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