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育人行为总是受到一定价值观念的支配,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道德教育追求目标的不同。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之所以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归宿放在了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人上,为了让人快速地懂得并且掌握这些道德规范,使道德教育演变成一种知识的教育,于是向学生传递充当道德知识形态的语言符号就成了首要的任务。我们将培育人的道德自我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向,则是持有了与之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我们认为,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引导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才是道德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内心世界的道德化应该成为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学校德育应该将重心放在道德自我的培育上。
只接受道德知识而忽视自我存在的价值取向,不啻是将道德知识放在了人之上,其结果必然是只见到物而忘记了人。它把外部的灌输作为主要手段,使德育变成一种非人的活动,德育沦为加工和生产,人成了机械塑造的产品。但是一个懂得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是具有道德的人,况且传统德育的教育方式,也仅仅只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充当道德知识的语言符号,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拥有道德的知识。道德知识从其本身来说是源自生活的过程,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但是借用语言符号的形式来表达时,则产生了很大的抽象性,因为这些语言符号难以直接体现出背后所蕴含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义。道德教育离不开道德知识,但是道德知识的传递唯有使学生学会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自我体验到道德知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以灌输作为主要特征,热衷于对作为道德知识的语言符号的诵记和逻辑推演,却忽视对这些道德符号的生活基础的自我理解和掌握,结果只能使学生匍匐在知识殿堂的脚下,为知识而生存着。学生无法体验到这些道德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无法理解道德知识对自己生活的价值,当然也就不会懂得在道德的追寻中去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不会懂得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起更为完美、充实的意义世界。
“道德就其本义而言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建立的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手段。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根本上是为使人成为人,使人类的自由本性得以高扬,使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立,使自主、自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6]一切道德规范的产生,根本目的也都是出自人性的追求和需要,它所规定的也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乎道德的关系,并为这种意义关系所规定。道德规范的意义并不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通过规则去实现道德的作用。但是当道德规范被抽离了人性的本质内涵,它也就只能成为一堆空洞的、抽象的行为戒律。如果人们对它没有自觉和了解,它就反过来会成为控制人们的枷锁。当代中国学校德育常用道德规范来限定、控制、防范学生,但是当学生不能自我从这些条条框框、方方圆圆中领悟到道德的根本,这些规范准则所能达至的也就只能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而无法穿透心灵。
从内心产生了高度的道德需要并付诸道德实践的人,才称得上是有道德的人,才会产生道德意识的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即主体性特征。而选择、创造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道德自我的人。康德说:“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7]黑格尔也指出:“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8]对“自我”的自觉确认,是人对其之所以为人的把握。人具备这种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自觉要求和本质力量,才能通过自我的反思确证,准确理解和把握自我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认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领悟和追求生活的精神向度和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德育之于人的价值,就在于要帮助人产生这种“自我”的自觉,使人体征出主体性,确认自己的目标,充分实现自己。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失效,根本在于忽视了自我的观照,缺乏对自我的尊重,结果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自我的丧失,使他们不能自己去建立道德的目标,实现道德的追求。
只有让人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价值定向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才能生发出魅力。哲学家费希特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因此,学校德育就不是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服从道德规范,而是一种发展人的道德意识的活动。学校德育应该由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和探究能力上。教会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培育人的道德自我作为学校德育的指向,符合了道德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人的要求。
从传递“道德规则”转向培养“道德自我”,也是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知识本位和书本中心主义的改变,使学校德育回归到了人本身。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成为道德的人本身也离不开道德知识。但是,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不同,道德知识必须是有意图的主体所拥有,主体有意识地仔细考虑、做出决定并承担责任。主体是否具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主体的道德图式决定,即个体自我意识中的道德观念结构和道德信念系统。道德图式一经确立,会成为一种主观的内在尺度,不仅对个体自我的道德行为发生影响,而且对个体自我的道德认知产生影响。[9]因此,培育个体的道德自我,就是要使个体的道德主体意识成为自觉。任何道德行为都是道德主体的自知、自择,它是发自主体内心的行为,所有外在的强制都是无效的。只有让青少年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才能培养他们产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引导他们将道德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1]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礼》,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奥地利]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曹晚红、魏雪萍译,15页,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美]T.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5]夏伟东:《德治新论》,12页,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6]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载《高等教育研究》,2000(5)。
[7][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1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8][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9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404页,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二、道德自我的建立与时代召唤
(一)价值多元社会的诉求
1.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社会转型从整体上体现为社会结构的重建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表征。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来说,社会转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社会的全面转型又会带来社会变化与发展的许多新特点,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而且会不断产生超出既定社会控制视野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因此比非转型时期具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3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更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充满机遇,面临风险的关键阶段的重要标志。根据国际经验,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这个阶段以后,整个社会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它可能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可能是经济社会矛盾多发的凸显期。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会出现显著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的要求出现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这个时候,人的差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加剧,差别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社会矛盾将更加突出。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改变。从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的状态,从一种经济运行体制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体制,社会的既有的道德观念与规范必然遭遇到严重的挑战。
与其他国家的社会转型不同,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而进行的。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使各种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着全方位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出现深刻而全面的裂变。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异质伦理文化,不同时段、不同类群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中同时共存,超地域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理念碰撞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同时呈现,传统价值观、现代西方价值观、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的混合交织,消解了道德的确定性,“一度曾是构造单一的社会,现在都必须承认一个以多种多样的道德直觉和道德理解为特征的世界。这种……道德多元化……使得一度曾占统治地位的、毫无疑问的价值观念成了问题。”[1]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一元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社会生活是高度政治化和集中化的,道德秩序是绝对的,不允许有异质的道德成分的存在。现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全面推行,带来所有制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计划经济时代静态的社会分层体系完全被打破,造成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又进而带来了令人眩晕的价值冲突。
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结构的这种变化,使个人的权利、利益和尊严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确认,社会对各种价值观及其存在方式也有了更为宽容的态度,允许个人有价值选择的自由。但是,在这样一种纷繁复杂、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如果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缺乏独立的道德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信息、文化思潮,往往就会产生思想的茫然,造成认识的模糊。而道德价值观念的迷失,又会引发道德行为的病态,使社会道德与生活的和谐被打破,带来社会道德的失序和混乱。
尽管多元、开放、杂色的思维方式更贴近现代人的生存要求,但是价值观念的混沌,只会妨碍社会道德的进步。在当前的形势下,面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如何使青少年建立起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道德观念?如何引导他们校正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如何使他们保持理性的自觉和道德上的进取心?如何使他们在社会充斥物质生活欲求的背景下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就成为学校德育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2.道德自我的建立使青少年学生走出道德选择的困惑
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带来的是伦理道德的模糊与不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更多的是受到利益的支配,由于人们对不同利益、不同欲望、不同层次的追求,使得价值结构中真与假、虚与实、美与丑的关系越来越不清晰。在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外部刺激下,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矛盾与困惑,他们既对传统道德怀疑,又对新的价值尝试感到顾虑;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又有道德变迁的迷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