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的等鸟-石门洞走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总是羡慕古人,羡慕他们那种“竹杖芒鞋”的雅兴和勇敢,“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

    而现代人却是装在那些带着轱辘的盒子里去游山玩水的。车轱辘像现代人一样浮躁,它飞快地滚动着,急急忙忙地扑向目的地,固然节约了时间,却舍弃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只能是走马观花了。

    我很早就喜欢青田的溪滩,因为它坦荡、随意。几段干涸的河床,浇点水泥就权充马路了。但你得当心,如果是雨天,你轻轻松松地过去,可片刻工夫,恶作剧的山洪也许就阻挡了你的归程。我也喜欢瓯江的明净雍容,年轻时我曾经赤足伫立在江边,任那纤尘不染的细沙从脚趾缝里一咕噜一咕噜往上冒;我更欢喜坐在舴艋船或竹排上,感受那种顺流而下惊心动魄的“浪遏飞舟”。

    而新世纪的头一个金秋,我们应青田县文联的邀请,由四个轱辘载着,自青田县城出发,顺瓯江上溯30余里,来到著名的石门渡。据说,石门景点的石门洞,是明朝开国国师刘基(字伯温)少年时读书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和文化养育了他,赐予了他经国济世之才。虽然刘基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但他深深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功成名就后便退隐了——这除了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无奈。

    对岸就是石门洞。隔岸遥望,那石门似旗,似鼓,衬以明山秀水,竟有桃花源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当年的永嘉太守谢灵运,如果不是这位山水诗人不知疲惫地寻幽探胜,石门景区也许至今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呢!

    群山起伏,瓯江如练。山是那样的清,水是那样的绿,空气又是那样的清新。可美中不足的是,驮着我们过江的,却是一条粗糙的轮船。没了摇橹划桨的咿哑,没了静如处子的水面,也没了“看山却似走来迎”的亲切,轰隆的机声和漂浮的油迹,似乎抹杀了一种和谐,拉开了人与山水的距离。一种淡淡的惆怅,涌上了我的心头。

    登上岸,进石门,却见崖石嶙峋,形状怪异,似龙非龙,似虎非虎。出了洞,顺山势,傍鹤溪,沿干净的小道蜿蜒拾级而上。极目望去,但见林木深深,芳草如茵,心想这里的确是个好去处,刘基在此读书真是适得其所。我也想在这里小住几天,可惜时间匆促,只能留待以后了。寂静中间忽闻一两声鸟鸣,夹杂着鸟儿的振翅声,整个山林顿时鲜活了许多。风过去,一阵阵的花香和树香,沁人肺腑。峰回路转,溪流忽然不见,却闻水声跌宕,或远或近,或疾或缓,如风吹檐马叮咚,如女儿巧理丝桐,让人怦然心动;峭壁上多见摩崖题刻,字迹或清晰或模糊,书体或苍劲或飘逸,各有异趣,让我们久久地揣摩。

    石门洞附近有几座小石桥,建构样式大同小异,其中有一座“催诗桥”,可能是经费缺、时间急,造得粗俗,桥名是郭沫若题的,也少有诗意。郭老晚年写了些平庸之作,在这里同样留下遗憾,我只好忽略它了。过石桥,感觉也不甚好,窃以为小溪渡水,石碇绝妙,那一步一个、光光溜溜、如门牙般齐齐整整的短石块,嬉戏着激流,让我们蹦跳着过,那动作像弹琴,似跳房(女孩子玩的游戏),几分艺术,几分刺激,即使是掉下水去也没有危险,何苦要拔除病牙般把它们全部拔去,镶上这恶俗的石桥?更有那几个小亭子,欠精致,少韵律,简直是有碍观瞻。是否请专家重新设计呢?

    到鹤溪尽头,就见石门飞瀑,瀑如飞将军,骁勇自天降,更兼飞珠溅玉,轰然如雷滚过,算得壮观了。瀑下的银积潭碧波荡漾,涵泓数亩,也算得阔宽广大了,而潭深“数百丈”则不知出自何处。再说,在山水介绍中,最好留一些想象空间,说白了,说死了,反而少了空灵。

    银积潭侧,全是裸崖耸立,其中一巨岩横空而出,下有一床大空隙,传说是刘基藏书处,也有说是刘基读书处。旁有一钥匙模样,却是形象逼真。沿潭转小半圈,悬崖如屋檐突架,遮住半角天空,里面宽敞明亮,恰是天然居所了。我顺着崖壁猿攀而上,在那张平坦的、仅容一人的石床上躺下,果然清凉舒坦,心想日后脱离尘嚣,带些书在这儿闲读倒是再好不过的了。

    刘基祠前有一段石级,名曰“青云梯”,是借用了谢灵运诗句意境的。谢先生登山多了,便创造了一种可以装卸的鞋子,上坡时去掉前齿,下坡时去掉后齿,因此步步踏实稳妥。后人将这鞋子唤作“谢公屐”,我想,刘基也是深深领会它的道理的。青云梯虽不很高,但十分陡险,当年刘基可以说是青云直上的了,但他最后还是返回山林,和范蠡泛舟五湖一样,为自己洒脱地活了一回。登上青云梯,就到了刘基祠。祠建于1525年(明嘉靖四年),不知几度废圮,如今见到的是1933年重建的,虽嫌破旧,却有了沧桑感和沉重感。

    石门洞最有档次的要数碑廊了。从刘基祠的墙角转过去,就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碑廊,29方碑碣整齐地排列着,碑上镌刻着诗、赋、铭、诵,笔法有的潇洒俊逸,有的豪放浑厚,记载着石门乃至青田的历史和文化轨迹,抒发着古往今来墨客骚人的胸臆。笔者曾到过一些名山大川,碑碣和摩崖题刻也屡见不鲜,但青田石门却汇集了这么多,而且保管得比较完好,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回头经过石门洞时,忽闻空穴来风,雷霆大作,惊愕之间,见一列火车正喘着粗气从我们头顶上隆隆碾过。空山,铁桥,疾车,那音响震耳欲聋。我想,石门洞原本是安详静谧的,可它也不得不经受现代文明的野蛮冲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