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的等鸟-千古桥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是作协的一个活动,我和邹园被派往温岭市的新河镇。新河镇位于温岭东北15公里处。汽车载着我们吭哧吭哧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目的地。

    正是三伏天气,自然酷暑难当。汽车的空调不好,发动机简直就是烤箱,坐在副驾驶座的我觉得双脚都快要被烤成熟红薯了。虽是这样,我心里却挺快活。因为我们毕竟有车子坐,想想从前那些来新河干活的水利工作者们,他们肯定是扛着背包“走路日当午,汗滴路上土”,想想北宋的罗适和南宋的朱熹,官当得这么大了,肯定也没坐过跑得这么快的4个轱辘;相比之下,我们实在是太舒服、太幸福了。

    在新河人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金清港。港,我以前的理解是港汊,是江河湖泊的支流,是可以停泊船只的口岸。可温岭人奇怪,他们指的“金清港”,却是这条名叫“金清”的大河。台州人“江”“港”谐音,或许当初就叫金清江,以讹传讹就写作“金清港”了?

    我们漫步在金清港的岸上。见水面辽阔,碧波荡漾。向北远眺,披云山郁郁葱葱,隐约可见重新建造的烽火台——当年的抗倭烽火台早已坍塌了。近处,有榕树华盖,香樟亭亭,给人打造出一片片的绿荫。我们缓缓走去,又见绿杨依依,垂柳随风,三三两两的浮莲,随着河水活泼泼地漂流;虽是炎炎夏日,却让人顿觉神清气爽,神闲气定。

    我说,水流挺快。老王说,这算什么?雨后那水势才叫猛呢。

    大家都知道,台州多高山。10多年前,隧道没有完全打通,外地人来台州,要绕过多少个险象环生的悬崖峭壁,要穿过多少条湍急奔涌的山溪河流?若遇到大雨天,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裹挟着沙石和连根拔起树木杂草咆哮而下,势不可挡。如果不能及时排涝泄洪,那下游的黄岩、温岭可就惨了。

    我们看现代版的温岭地图:金清港的支流极多,它们纵横交错,经经纬纬,织成了一张巨大而丰沛的水网,滋养着整个温黄平原。这就是历朝历代治水者的功绩。温黄平原素来以产稻谷著称,所以台州有句老话:温黄熟,六县足。可是在北宋时期,“温岭地最洼下,昔人谓为釜底。”温岭的一个大镇,至今还叫作“泽国”,当年的积水状况略见一斑。这样的农田,养荷花栽茭白还差不多,种粮食,十年九荒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历代的清官,都以兴修水利为己任。如果说大禹治水多少掺进了一些神话色彩,那么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还坚如磐石地守护在岷江的激流之中,一任后来人瞻仰和感叹。

    提起台州的兴修水利,百姓们忘不了一个人——罗适。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台州三门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治水专家、诗人、思想家。罗适小时候的学习才叫认真刻苦,买不起书,典当了自己的冬衣去购书;没有灯油和蜡烛,他取出柴火中的松明点燃夜读。功夫不负苦心人,治平二年(1065),他高中进士。随后,他任过安徽桐城尉、河南开封令及著作佐郎、朝散大夫等职,勋至上护军。他为官清廉,不信鬼巫,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颇受人们爱戴。罗适73岁逝世之后,乡亲们把他的遗体迎归故里,葬厝在马家山上。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罗适任两浙提点刑狱,巡行浙东。到了黄岩温岭,他踏勘了90多条河流港汊,这些河流虽有一些拦水的堤堰,却没有一个水闸。上游的人筑了堤坝,把水给拦走了,下游的人就召集人马,拿刀弄棍,打将上去掘堤放水;对方也不甘示弱,双方常常打得头破血流,严重时还闹出过人命。

    这样的土堤坝,遇山洪暴发,很容易被冲毁,既保不住水,还会给下游带来洪涝之灾。

    罗适还查明,沿海三分之二面积的土地,因受海潮侵入,都成了盐碱地了。70余万农田旱来旱死,涝来涝死,咸了咸死。农民有种无收,真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了。

    罗适以渊博的治水知识和丰富的治水经验,全盘安排水利计划,他将位于河流要害处的大堤,改建成水闸。所谓水闸,就是在河道的关键处装一扇能升降的闸门,将闸门开启,河水可自由流通,将闸门关闭,就截断了水源。这样就实现了蓄水保水、均衡水源、防涝排洪的作用。

    罗适不辞辛苦,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们,夜以继日地赶造水闸。当年就建设了永丰、黄岩、周洋三闸,当年投入使用。水听人管了,人畜有水喝有水用了,上下游的百姓也不用打架了。庄稼伺候舒服了,就努力地给百姓多长些谷子,“连岁之间,民喜其利”。尝到了甜头,官民修建水闸的劲头倍增。附近邻县的人都来取经,处处学习造闸,从此浙东地区的水闸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温饱和富庶。

    可是,不是每一个官员都能像罗适这样关心百姓疾苦的。在以后的百年里,朝廷腐败,金兵南侵,山河破碎,黎民倒悬。皇帝抱头鼠窜到南京(商丘)去了,再后来在杭州建立了苟且偷安的小朝廷;大臣们也自顾不暇,卷了金银细软,带了大小老婆各奔东西。台州的水利没人管了,渐渐的,河道壅塞,水闸毁坏,农民们又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另一位对台州水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官员是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徽州婆源(今属江西)人。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四传弟子,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朱熹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光是收进《四库全书》的就有40部。他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年轻时我一听这“灭人欲”,吓了一跳,可能有人会和我一样想:“灭人欲”是把人的欲望都灭掉,太霸道太残酷了吧?所以骂的人很多。细看原话,却是这样的:“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理论,无非是让人节俭一些,收敛一些,不要太放荡,太穷奢极侈而已。这理论,用今天的廉政角度、道德角度和养生的角度去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时哀鸿遍野、路有饿殍的情况下,更是必要的。

    淳熙八年(1181),浙东风不调、雨不顺,饥荒像一个幽灵,在台州上空盘桓,百姓们活不下去了,腿脚灵便的外出逃荒,性格倔强的落草为寇。受命于危难的朱熹,于农历十二月初六那个朔风怒号、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踏上了临安(杭州)到台州的旅程。

    南方没有车马,崇山峻岭行不了舟楫。更兼年关逼近,盗贼猖獗。在那些个寒冷而危险的冬日,年过半百的朱熹日夜兼程,奔台州赈灾来了。

    当时临安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而台州的官员也不甘落后,太守唐仲友(字与正)天天灯红酒绿,聚众豪饮,高级歌妓们则在一旁莺啼燕啭,轻歌曼舞。朱熹拍案而起,他拒绝了地方官员的接风洗尘,直接取道黄岩温岭。他召集有关人员,了解到这年台州飓风接踵、洪水上屋、道路行船,更兼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灾情,百姓死伤不计其数。又遭遇八月十五的大潮汛,海水倒灌,晚稻腐烂,颗粒无收。朱熹痛心不已,他四处奔走,实地踏勘一个个旧闸,但见闸板朽烂,闸桥断裂,腐水浊泥堆积数里之遥。朱夫子立即向朝廷打了报告,阐明温黄平原乃浙东的粮仓,说温黄熟不但台州足,还有余粮可以支援新昌、嵊县等地。但因为水利年久失修,河闸淤塞不能用。又因为地方财政困乏,无力检修。请求朝廷火速拨款2万贯。

    接着,朱熹起用人才,举荐温岭的宣教郎林鼐和承节郎蔡镐主持修闸。说“林鼐曾任明州定海县丞,敦笃晓练,为众所称;蔡镐曾任武学谕,沈审果决,可以集事”。同时指斥了当时的黄岩县令范直兴“不甚晓事,恐难依仗”。

    有了资金,有了得力的干部,又招募了民工,台州的水利工程轰轰烈烈上马了。他们浚修河道,挖掘官河,该分流的分流,该疏通的疏通。最关键的是,在重要的河口重新筑闸。闸的功能是:枯水期,关紧闸门,保蓄淡水,不让宝贵的淡水白白流失;雨汛期,开闸放水,不让大水淹没了庄稼和民房;大潮上涨时,关紧闸门,不让海里的咸水倒灌进来,保证良田不进盐碱,保证百姓喝上好水。

    修闸期间,朱熹并没有按他的“级别”住在舒适的官邸里,而是和工程技术人员一样,住在闸旁的百姓家里。有一晚,他宿在海边闸头洪亭长家里。夜深人静,月白风清,朱熹听潮起潮落,思筑闸之各种事务,心潮起伏,睡意全无。遂披衣起,在庭中踯躅吟哦,得七绝一首,题笔写在主人墙上:才到重阳气便高,雁声天地总寥寥,客怀今夜不能寐,风细月明江自潮。又有一次,他宿在下蒋村,与一陶姓老人探究兴修水利之事,这老陶是有学问之人,且德高望重,说起建闸头头是道。两人谈得十分投机,朱熹心里高兴,索来笔墨,亲书“静廉”真书二大字,赠予老人。

    朱熹在罗适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增加了水闸的科技含量。他悟出了一个“连通器”原理,以保持水位的平衡。他对建闸执行官蔡镐说:南监(属新河)的五个水闸,基底石必须齐平如一,使河流五道俱通,若一闸稍低,水流会涌到这个低的水闸去,久而久之,这个水闸必定会淹坏,其余的水闸也要废弃了。

    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怎样才能做到“基底齐平如一”呢?武学博士蔡镐想出个法子,他们在披云山的烽火台上树起旗帜,放置铳炮。挑了个大潮日子,每个闸处都派有专人守候。蔡镐自己手执红旗守候在海边,待到潮水退到最低位置时,他挥动手中的红旗,烽火台接到信号,立即倒旗放铳,五闸的守候者们听到看到了,都在这统一时间里划定统一的水平线,然后就按照这水平线打基建闸,达到五闸齐平的标准。

    在官民的一齐努力下,短短的几个月内,中闸、北闸、麻糍闸、下卢闸四座闸桥初具规模。

    他们还别出心裁搞了个“爬梳之法”,每个水闸,都配置了一个梳状的耙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耙去杂草,梳去淤泥,洗涤净闸门闸槽,保持闸门的启闭自如。使“其间田亩70余万,尽为膏腴。”

    朱熹曾说过:“水利兴则黄岩无旱潦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世世代代的台州人都不会忘记这两句名言,有识之士认为朱熹这话,最为“洞究利害”。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么苦干实干的朱熹,对官僚们歌舞升平骄奢淫逸的生活,当然是深恶痛绝的。

    有个女子叫严蕊,字幼芳,是南宋初年台州大腕级官妓。洪迈《夷坚志》第十卷里说:“台州官奴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周密在《齐东野语》称她“善琴奕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因此,严蕊红极一时,大小官吏、富豪乡绅都以结识她为荣,求人办事,也常常通过她去开后门。

    唐仲友也很迷恋严蕊,鉴于自己一把手的身份,不敢轻易造次。但凡有重大盛事,必召她歌舞侍宴。那严蕊的确是有点儿才华的,有一次,唐仲友指着窗外盛开的桃花,以“红白桃花”为题,命她题词一首。严蕊略加思索,挥笔填就《如梦令》一阕: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吟咏罢,众人拍手叫绝。唐高兴极了,当即赐其锦帛两匹,端砚一方,外加纹银20两。从此,两人卿卿我我,吹弹唱和,难舍难分。

    宋朝有法律规定,凡官府举办酒宴,可以召官妓歌舞佐酒,但不得留她们过夜伴宿,违者律处。朱熹正为治水之事绞尽脑汁,寝食难安,唐仲友却在那里花天酒地,不管百姓死活。朱熹很是愤懑,就上书弹劾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这一招应该是很厉害的,不但揭发了唐仲友的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还揭发他涉黑!可是唐仲友的姻亲王淮是当朝宰相,他把奏章压下了。朱熹岂肯善罢甘休,他一连上书10次,终于有人把奏章送达皇帝手里,唐仲友因此革了官职。

    这朱夫子到底是个读书人,除了一身正气,还有点儿书呆子气。朝廷让你治水,你就只管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好了,干吗擅权去干纪检部门的事?这大概也算是“灭人欲”的毛病。但官员们沆瀣一气,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一个出头椽子,不烂你烂谁呢?

    朱熹在台州只待了9个多月,就被调走了。这不,治水只治了一半,水闸也只建了4座,如果能干满一届两届,可以为台州做出多少贡献啊!淳熙十年(1183),朱熹为常平使者,又一次来到台州。他不管鞍马劳顿,就召集有关人马,接着干他的未竟事业。他和下属们经验丰富,成竹在胸,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苦干,终于把回浦、金清、鲍步、蛟龙、陡门等6闸打造完成,和以前造的4个水闸加在一起,朱熹在台州造了10处桥闸。这10个闸,保证了温黄平原7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和排涝,保证了台州农民的丰收和温饱。朱熹为人刚正不阿,因此官场不能春风得意。他在考取进士后的50多年的时间里,官只做了7年,而真正待在朝廷伴驾则只有46天。但是,朱熹治水功不可没,他修闸的壮举,被记入了史册,成为后代官员们学习的楷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台州知府周志伟率领黄岩知县方介、太平知县曾才汉一行,来视察朱熹当年的水利工程。他们走了几天几夜,发现河道因长久未浚,海涂淤涨,都堵塞了;河闸也因为没人管理,牛踩人踏,闸桥断裂了,闸板朽烂了,再也不能用了。周知府急了,赶忙向朝廷奏疏,要重新修闸,并历举朱熹当年造闸的功绩,要求政府拨下治水款项。他在奏章上写道:“金清、迂浦、周洋、黄望、永丰、细屿等闸,知为朱文公遗迹,锐意修复。”周志伟还盛赞朱熹治水之策的英明,锐志向他学习,并褒扬众水闸的功能是“潦则泄之,旱则蓄之,潮则捍之。”

    在老王和小鲍的带路下,我们去参观尚存的几个水闸中的中闸。中闸位于新河镇中闸村南鉴小学后面,桥畔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闸系朱熹所建,始建于南宋,各代重建。闸三孔,南北走向,长14.4米,宽3.8米,中孔跨度为4.9米,南北两孔跨度均为4.8米,闸正中开两闸槽。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闸下淤泥堆积,杂草丛生。闸桥看起来更像一条长长的、矮矮的石凳桥。旁边散落了一些石条,两个闸孔基本堵塞,一个闸孔里有细细的流水潺潺,似乎向我们诉说岁月的沧桑和当年的风光。

    太阳西斜了,车子带着我们去看另一个景点——麻糍闸。麻糍闸位于新河镇原高桥乡驻地东约500米的河上。这个闸有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建闸时节,桥石板铺上去就断了,再铺再断。正在束手无策之际,有仙人路过,见状,忙拈了旁边的一块麻糍,将断石给粘牢了。我们笑着说,温岭的麻糍这么厉害,倒是牵出个饮食文化来了。

    车子在南鉴村旁停住。我们下了车,踏上一条逶迤不平的田间小路。小路很小,荒草没膝,狗尾草招摇着向我们致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遗了的田园气息。田埂两旁的水稻生机勃勃,齐整硕壮,丰收在望。

    下了一条蚯蚓般的田塍,高一脚低一脚的,我们终于来到麻糍闸旁。这是个两孔梁式闸桥,由大块大块的花岗岩砌成。造型美观,制作精良。闸计两孔,东西走向,长11.8米,宽3.8米,两孔跨度均为4.75米,闸墩侧面的正中,开着笔直的闸槽,当年的闸门就是沿着这闸槽升降。我们现在是看不到闸门了,据说,闸门由不易腐烂的厚木板做成,上面凿两个圆孔,启闸时,用两根带钩的铁杆勾住圆孔,几人奋力提将起来,水流就哗哗哗地通过了。

    闸墩下部做成分水尖,以避大水的正面攻击。分水尖上叠砌石台,石台之上采用叠梁,其挑出的叠梁头做成插拱状,并用斗承托拱状叠梁,非常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岭市的新河闸桥群作为古建筑类名列其中!所谓的闸桥群,除了朱熹当年所建的几个水闸之外,还有一座金清大桥。最后,我们这一行就目标远远的金清大桥而去。老王告诉我们,大桥始建于明朝,由年久失修,桥面坍塌,现在保留下来的,是清嘉庆(1796~1820)初年二次重修的。

    映入我们眼中的大桥高12米,长64米,宽46米,五拱五洞,洞洞通航。远远望云,似蛟龙横渡,如长虹卧波。一行人步上桥去,发现桥面建筑非常艺术,每个桥拱的上面都铺作平台,5个平台错落有致,中央的那个最高,两边对称下去。高低平台之间,都由10道石阶齐齐整整的相连。桥侧有石砌护栏,56根栏柱上端,或狮子,或麒麟,或荷花,或莲蓬,精雕细作,栩栩如生。祈求着一方百姓岁岁平安,年年吉祥,瓜瓞绵延,子嗣昌盛。

    桥的南北两端,各连着一方形桥亭,四角攒尖,造型别致,可供行人避风挡雨、乘凉歇脚之用,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初衷。亭上原有匾额,由天台书法家梅人鉴书。南曰“人无病涉”,北曰“水不扬波”,同样祈求风平浪静,国泰民安。此桥已有200多年历史,一任人踩马踏,车水马龙。就在我们流连之际,摩托车呼啸而来,风驰电掣而过,手拉车满载着货物,上上下下。老王说,几百年如一日,金清桥岿然不动,可见当时建造的绝不是豆腐渣工程。“文革”中,造反派双手发痒,砸掉了桥柱上的几个狮子脑袋,不过其他雕饰宛然如初。金清桥具有相当的旅游价值和科技参考价值。

    官河的开凿与水闸的设立,农田灌溉、排涝和河流蓄淡有了保障。明清两代,沿海陆续开辟农田20余万亩,温黄平原在不断地扩大。

    金清港浩浩荡荡,大型机动船轰隆轰隆地驶过,耕起了汹涌的人字形波涛。直到现在,金清闸桥的水利设施仍起到灌溉农田抗旱防涝的重要作用。在宋代,那该有多大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我们走在金清闸桥之上,感受清风在脸上吹拂,清水在桥下长流,我们心中朴素的清官情结油然而生。罗适和朱熹主持建造出金清桥闸,就是莫大的功德。这种功德就像眼前的金清桥闸一样,是岁月的风潮所难以磨灭的。

    水闸映照的是历史,是镜鉴,是民心。我抚摩桥栏,端详水闸,如读一本史书,如读一块丰碑。

    桥头的亭子里,几位长者在说古论今。千古功罪,百姓自有评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