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过来的卷子上还有,“南”,“北”,“中”等不同的字样。
南,北,中这三个不同的字样,那是标注试卷来源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来表示考生的生源地的。
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考试进场的时候就根据南北直隶还有省份有区别。
那么这试卷上的标注也是如此的,为什么要这样标注呢,那是因为在大明朝考生的质量是不同的,当然了其实在现代各省份也是一样,所以也不能说就关朝代的事情。
南方的科举考生的考试能力最强,毕竟南方气候暖一点,然后估计也适合读书,不然跟北方一样那么冷。
而且自古以来不都是江南才子出的多吗,所以说北方的举子和南方的比起来能力差一些,如果不做区分开来的话,那么可能一年录取下来的进士贡生都是南方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北方人岂不是就去凑热闹了,那么还考鸡毛啊。年年去给你们南方做陪衬。
所以啊,为了照顾北方人,大明朝创造了,南北中生源地的制度。
南方录取比例大概是在百分之五十五,北方百分之三十五,中部则是百分之十。
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出现北方或者中部竟然没人中的现象,要知道一次两次还行,多几次的话真的可能会出现社会动荡,危机统治的。
科举考试除了选拔人才以外,还有就是它给了普通百姓,给了寒门学子希望,如果北方经常考不上,那么人心肯定就会不满,因为看不到希望。
考官们阅卷的地方在顺天贡院的“至公堂。”,至公堂在明远楼的后面,东西两侧为外帘,这里是考场的搜检巡查官,办公用的地方。至公堂后面则是内帘,这里住的就是考官,自然也有阅卷官。
为了提醒至公堂的考官们秉公尽责,在至公堂外宣还挂了一副对联,突出了考生们的不容易,警示考官们用好自己手里阅卷子的权力,真正为国家选拔出人才,不要徇私枉法。
“三载辛勤来此地,人怀必售之心,非秉至公,则举者喜矣,错者不能无怨,怨蓄谤兴。”
“一生期许坐斯堂,务擅空群之识,惟持极慎。则得者快矣,失者亦无可惭,惭消誉起。”
在阅卷开始的时候,张璁夏言还有一同阅卷的考官们,全部都在孔子的画像下,上了三炷香,然后一起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这个也是历年来的传统了。
因为毕竟考的是儒家学说,而孔子孔圣人又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为江山社稷秉公取士,不徇私情,不受请托,不纳贿赂,有负此心,神明共愤。”
上香,盟誓,这些都是固定的,在大明典礼上都有记载,包括他们说的那些话,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至于能不能做到那么就另当别论了。
每位考官都是抽签拿卷子,因为分了南北中,而且录取也是有比例的,所以说荐卷也是需要按照相应的比例的。
会试的阅卷和乡试的相同,都是同考官荐卷,主考官决定去留,同考官把他们认为好的圈出来,然后推荐给主副考官,也就是张璁和夏言。
不过因为夏言是副考官,所以按照程序所以说推荐过来的卷子会先拿到夏言那里。
同考官在阅卷子负责推荐卷子,如果不能够荐卷那么需要写上评语,也就是理由,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也是一样,你如果推荐的话,那么也要写上你为什么推荐。
这样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让考官阅卷不能马虎,不能够乱来,不然的话查过来也是有责任的。
除了这种推荐还有一种特别推荐,也就是大力推荐叫做高荐,就是说同考官觉得非常好,极力推荐然后给副主考官。
当然了得到了推荐也不代表一定能够考中,因为前面说过了,权力还是在两位考官那里,特别是主考官。
被推荐的卷子如果到了副考官那里,也就是夏言那里,如果夏言很满意的话,那么就在试卷上写一个取字,然后拿给张璁。
张璁也觉得可以的话,那么就会在试卷上写一个中字,连起来就是取中的意思了。
这样的话也就代表着这个人一定是高中了。
会卷的时间只有差不多十二天的时间,所以说时间也是很短的,毕竟考生人数那么多。
此时一位考官看着一份卷子,先是笑了,然后脸色变的尴尬,最后则是哭笑不得。
因为这卷子有文采,但是总感觉是在拍马屁。
这卷子不是别人的,就是林逸尘的,在写那篇孔子登山而鲁小,因为要附和朱熹的话的观点,所以他大吹特吹儒学,吹儒家学说还有孔子。
这人竟然能在卷子上把马屁拍成这样也是人才啊,真是不知道副主考官看了以后会怎么样想。
那同考官看着林逸尘的卷子,他觉得论文采,这卷子取中肯定没有问题,而且名次可能还不低。
也不知道出了于什么心里,估计是想看张璁还有夏言看到这拍马屁的卷子是怎么样的表情,那个考官竟然把林逸尘的卷子定为了高荐。
这些林逸尘当然都不知道了,他不会知道自己的卷子经历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他把马屁拍的太出色了,竟然引起了同考官的注意。
此时的林逸尘还在宜居轩大吃大喝呢,毕竟在考场里苦了那么多天。
“少爷,里面考试真的有那么苦吗?那少爷觉得考的怎么样?”青儿听了林逸尘说了一些考场的事情后询问到。
“当然有了,有人在臭号直接熏的受不了,至于我能不能中,那我就不知道了,只能是看阅卷官了。”
卷子到了夏言的面前,他打开以后看了顿时脸色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