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花香:自觉-最好的供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供养,是善美人性的发扬,

    有供养心的人,必是个心地慈悲、宽厚的人;

    能够随时随地不吝以好话、时间、

    力量、智慧、心意供养别人,

    必能广结善缘,到处受人欢迎。

    高尚的人品

    “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之所以被人看重,不在于他的学问高低、能力大小,不在于他有钱没有钱、有地位没有地位,而在于他的人品如何?所以一个人有品重于有学,有格重于有钱,高尚的人品是一个人无形的资产。至于如何涵养“高尚的人品”,有四点意见:

    第一,勿因穷苦而变节

    人,不能因为一时的贫穷、一时的苦难就变了气节。例如出家当和尚,不能因为很穷、很苦,就退失道心去还俗。又如一个女人,不能因为一时的贫穷而卖身,这是自甘堕落,是没有骨气。所谓“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饿死不卖剑”,所以,做人不可以因为一时的穷苦而变节,一定要为自己的身份、节操而坚持。

    第二,勿因贫贱而易志

    人,不要因为一时的时运不济、穷途潦倒,就丧失了自己的志气。例如我本来是个正人君子,因为一时的贫穷便与人同流合污,作奸犯科;本来我想做一个大善人,乐善好施,现在贫穷了,我就不再布施了。其实,一个人尽管没有钱,没有力量,至少有个心吧,尽管我什么都没有,至少有一个口吧,我可以存善心、讲好话来布施,千万不能因贫贱而易志。能够面对贫贱而不动,则能淡泊明志;反之,恬不知耻,必然贫贱卑微。所以,一个人宁可守道贫贱而死,不可无道富贵而生。能够处贫贱而志不屈,更能受人尊敬。

    第三,勿因艰苦而放弃

    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不能因为一时的艰难困苦,就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自己的理想。现在社会上有一些青年朋友,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发奋立志,对前途满怀憧憬、理想,可惜一踏入社会,只要稍微遇到一点困难,他就退缩不前,就要放弃理想,这就是意志不坚。一个人要有意志,有意志才能经得起艰难考验。

    第四,勿因困难而回头

    做人,哪一个人没有困难?困难的时候要能冷静分析,突破执着;有突破困难的决心,才能获得良机。古来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他们之所以成功,无不是从重重困难中,坚定信念,奋斗到底,终能脱颖而出。所以,能够克服困难,便能获得良机;能够解决困难,便能化解危机;能够面对困难,便能寻求转机;能够不怕困难,便能把握时机。如果因困难就轻易回头,终难成器。

    俗语云:“长安不是一天造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成就的。”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不断地牺牲奉献,能够从艰难困苦、失败挫折中奋发有成,更为人所敬重。

    如何做人

    我们常听到有人感慨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其实做人并不难,关键就在肯吃亏,肯为人服务;如果凡事都能替别人设想,自己也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时时就教于人,与人做好互动关系,做人又有何难呢?因此,只要懂得做人的方法,人生之乐乐无穷。“如何做人”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要做与人为善的人

    台湾《青年守则》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但是有的人做事官僚,总喜欢刁难别人,他以折磨人为乐,不给人方便,不肯真心为人服务,这样的人不但不得人缘,其实也显示自己无能。所以,凡是能干的人,当别人对他有所请求,大部分都是肯定的,都是OK!OK!凡是能力差的人,别人求助于他,大都是否定的,都是NO!NO!因此平常自己不妨自我检讨一下,究竟是能力强的人,还是能力弱的人。如果你常常否定地说NO,必定是能力有问题,如果你总欢喜正面帮助别人,必定是愿意与人为善的能人。

    第二,要做和而不流的人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成,做人孤芳自赏,就会处处孤掌难鸣,因此,在团体中纵有不如己意,也要方便随喜随缘,才不会在大众中流失。但是,随缘并非随波逐流,如果对方是一个坏人,所做皆坏事,我也不能跟他同流合污。所以,做人应该随缘不变,我有随缘的性格,也有不变的原则,要同而不党,和而不流。

    第三,要做见贤思齐的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一句好话、一件好事,我应该学习、效法;即使是不如法的,我也可以引为借鉴,此即所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一个人只要懂得学习,有时就是一个小孩子,甚至所谓“愚者也有一得”,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何况是贤能的人,我更应该不耻下问,应该见贤思齐。

    第四,要做乐于忘忧的人

    人到世界上来,不是为苦恼而来的,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伤心、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没有乐趣可言。金代禅师说“不是为生气而种兰花”,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乐观、积极、进取、欢笑、喜悦的个性。懂得快快乐乐地在人间做人,远离忧愁、悲伤、苦恼,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同样是人,有的人让人如沐春风,欢喜亲近;有的人令人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要做什么样的人?关键就在于要会懂得做人。

    敦厚为人

    为人之道,在于敦厚。敦厚为人,则人自亲,如群山高崇,百鸟自然飞集。所以做人要敦厚,切忌太苛。如何敦厚为人,有四点说明:

    第一,不责人小过

    不责人小过,这是修养美德。有的人对于别人再多的好处,他一句话也不肯赞美;当别人有了一点小小的过失,他就苛于责备,这可以说是“缺德”。所以做人之道,别人有小小的过失,你能包容他、劝谏他,这就是修养,就是待人敦厚的美德。

    第二,不发人隐私

    不发人隐私,这是增长福德。世界上有一种人,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别人做了种种的功德、立下百般的功劳,他不肯宣扬;一旦知道别人的一点私人小事,他就替他加油添醋,大肆宣扬。发人隐私,不但缺德;发人隐私,更会结怨。所以,做人要厚道,福报总是降临给厚道的人。

    第三,不念人旧恶

    不念人旧恶,这是自我养德。有的人,别人待我们百般的好,施予我们种种的恩惠,他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只要别人有一点点对不起我们,全部记得一清二楚,而且一直念念不忘,这就是量窄。其实,再好的朋友,甚至亲如父母、兄弟、姐妹,难免也会因无心而造成对人的伤害。如果我们斤斤计较,他过去讲过我什么话,他过去做过什么事对不起我,坦白说,这样的人会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所以凡事都往好处想的观念,这是人际相处的润滑剂,也是自我养德的根本。

    第四,不计人得失

    不计人得失,这是养量增德。做人要心存仁厚,才能得人心;做人以宽厚为师,才可以养量。我们做人处事、交朋友,有时候因为朋友的助成,让我们得到利益,有时候也会因为朋友而吃一点亏,我们不要太把得失利害计较在心中,才能涵养自己的心量,才能进德增福。

    待人厚道是美德,令众人爱敬;待人刻薄是缺德,令众人厌恶。一个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待人的修养

    人,有种种心、种种性、种种行、种种德。就修养而言,有君子有小人;就长幼而言,有长辈有晚辈,就能力道德而言,有智愚贤凡等不同。在很多不同的人当中,我如何待人?也要讲究待人的修养。在《菜根谭》里有四句话说得很好:

    第一,待小人,难于不恶

    “小人之心私而刻”“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小人欲人同其恶”,小人的嘴脸令人一见就觉嫌恶。小人令人讨厌,因为小人的行径有时比坏人还令人不耻。小人自私自利,善于逢迎拍马,是标准的“墙头草”。小人对人,表面上装得一副忠心耿耿、至诚恳切的样子,实际上骨子里却暗暗地在打着主意陷害你,所以有“宁愿得罪君子,不可怠慢小人”之说。小人实在难以令人不生气、难以令人不嫌恶,因此,当我们遇到小人的时候,自己要明察,要谨慎,以免得罪小人而惹来后患无穷。

    第二,待君子,难于有礼

    相对于小人,“君子之心公而恕”“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欲人同其好”。君子礼贤下士,待人亲切平和,做事低调,不喜张扬。君子有时纵使受人奚落,他也不以为意,因此,一般人对待君子,往往疏于应有的礼节,以为他是一个君子,就可以不必跟他太过拘礼,于是态度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其实,君子虽然无求于人,但是,对一般人我们都要注意应有的礼数了,何况对待君子,更不能失礼。

    第三,待下者,难于和颜

    长幼有序、尊卑有分,这本是人伦之道,无可厚非,但切不可成为阶级观念,以此作为待人的标准。例如对待年龄比我小、职位比我低、资历比我浅、能力比我差的人,很难和颜悦色,亲切以对。甚至这个人学问比不上我,经济条件也不如我,往往容易生起贡高我慢的心而看不起他。其实,职位或有高低,但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因此待人要亲切,要一视同仁。

    第四,待上者,难于无谄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物性也是人性之常。人本来就应该要懂得上进,但上进之道要靠自己努力勤奋,做出成绩,才是可贵。只是现在不少的年轻人希望平步青云,往往靠着攀龙附凤、依附权贵,以此作为进阶之梯。于是对于地位比我高、身份比我大的人,不去阿谀谄媚,不去逢迎拍马,确实很难。俗语说:一个人的学问有多少就是多少,半点冒充不得,但是,修养有时四两可以充半斤。说明要论定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时很难有标准,不过《菜根谭》里的这四句话,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人性的弱点,很值得参考。

    养气

    俗语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其实“气”不是争来的,是要靠自己去涵养。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要如何涵养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脾气要变成志气

    人,有没有用,就看他有没有志气。有的人志气没有,脾气倒是很大,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样不高兴、那样不欢喜,没有用的人,才会通过发脾气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其实,人贵立志,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有志气,不怕不能成功。

    第二,意气要变成才气

    有的人和人相处时,常常闹意气,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不跟人来往,这是和自己过不去。真正聪明的人,不是闹意气,而是发挥自己的才气,把自己的才华、潜能发挥出来,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这才是真正的意气风发。

    第三,粗气要变成灵气

    人常常一生气,就失去理性,什么粗野的动作都做得出来,例如有的人不是摔碗盘、踢桌椅,借着摔东西来出气,再不然就是骂人,甚至打人。为了一时气愤,失去理性,事后不但自己难堪,别人也不欢喜,实在很划不来。所以,人在冲动时,愈要冷静,要把粗气变成灵气,这就是机智,就是灵巧。

    第四,生气要变成争气

    你常生气吗?生气有什么用!做人要争气,不要生气。所谓“争气”,并不是做“上”、“中”、“前”的人,而是要做个沉得住气,吃得了苦,有大志愿,经得起千锤百炼的人。人只要争气,无事不成,所以要把生气变成争气。

    现在社会上流行学气功,多数人练气功是为了健康。其实,真正的养气,是在养心,是要养志,是要让自己的心里有力量。

    养生之法

    现代人非常重视身体的保健,各种养生方法因此应运而生,包括有机饮食、泡澡水疗、健身运动、指压减肥,乃至晨跑、登山、冬泳等。保健有保健之道,养生有养生之法,以下“养生之法”四句偈提供参考:

    第一,世人欲知养生法

    我们应该知道,养生不只是增加身体的健康而已,此外诸如增加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人缘,增加自己的学问,增加自己的道德等,这才是真正的“养生”,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养生之道。

    第二,素食心和嗔怒少

    现在举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借助于素食来保健、美容。根据医学研究,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耐力,养成温和的性格。例如动物当中牛、马、大象、骆驼都是素食的动物,它们比肉食的狮子、老虎来得有耐力。再如一些素食的佛教出家人,他们每天起早待晚,但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素食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嗔怒,达到内心的安然、祥和。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平和,经常发脾气,这就不符合养生之道。

    第三,喜乐尊敬除贪念

    日常生活里,时时保持一颗欢喜、快乐的心,是常保年轻、健康的秘诀。欢喜、快乐来自对别人的尊敬,以及对物欲的淡泊。你尊敬别人,别人自然会有善意的响应;你淡泊物欲,自然不会受制于物欲,自然能欢喜自在地过日子。

    第四,修身律己去烦恼

    烦恼是健康的无形杀手。一般人每天生活在烦恼里,父母有家计的负担,儿女有课业的压力,朋友之间有情感的困扰,人际间有尔虞我诈的险阻。然而,人间纵使充满种种的苦,只要自己心地善良,行为正当,所作所为都能合法,自己修身律己,心安理得地生活,自然没有烦恼,这才是养生之道。

    “养生之法”其实也是“修身之道”,若能如实奉行,必然欢喜自在过人生。

    养“力”

    人生犹如战场,每个人每天都在跟自己战斗,若无足够的力量,就无法战胜困难、挫折、烦恼等种种的考验,所以人除了要养心、养神、养智之外,还要养“力”。力量如何培养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读书在培养知识力

    每个人从小都要读书,要接受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增加知识,知识多了,就有学问,就有内涵,就能明理,就有力量。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博古通今,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靠丰富的知识获得高薪的工作,赢得别人的赞赏,所以学识就是他的力量。做人有了力量,则能无事不办。

    第二,参究在于培养领悟力

    参究就是对于不解的事要用心思考、要细细地推敲研究,从中悟出道理来。所以人要有思想,凡事要去思考、研究,才能发挥自己的灵巧,发挥自己的领悟力。所谓“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这就是领悟力。

    第三,后退在于培养容忍力

    人生,前面有半个世界,后面也有半个世界。有时候我们要勇往向前,但也不是一味地向前冲;当前进无路的时候,如果你不知后退,就会冲得鼻青脸肿。因此,能向前时当向前,不能向前的时候,也要懂得后退。后退的时候要有容忍的力量,也就是不要凡事太过认真,不要太过和人计较;懂得多容忍、多包容,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退一步想”,人生更能“海阔天空”。

    第四,微笑在于培养亲和力

    我们跟人接触,和人相处,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很重要。有的人面孔太过严肃、太过刻板,别人自然会对你生起防范的心理,觉得你不好相处。假如你的面容能时时带着一种祥和,带着一丝微笑,人家就会感觉你很亲切,很有亲和力。

    所以,如何具备各种力量,要靠自己平时在读书、工作,乃至生活、做人等各方面多用心,力量不是一下子就有的。你能精进用功、诚恳做人,平时多思想,多与人结缘,多培养好因好缘,自然就有力量。

    养廉

    人能不贪,必能养廉。廉者,不言己贫,因此,一个廉洁自持的人,不但是有德之人,必然也是个内心富有之人。如何养廉?有四点看法:

    第一,饮食要饱,但不求珍馐

    “民以食为天”,人要生存,不能不吃饭。吃饭是为了资养色身,重在吃得饱、吃得营养均衡,不必山珍海味,不必珍馐美味。有的人吃得太好,营养过剩,反而吃出肥胖症等百病丛生,因此吃得太多、吃得太好,不但浪费,而且折损自己的福报。想想,世上有多少穷苦的人三餐不继,我们能够衣食温饱,就应该知足,就值得心存感恩,千万不要在饮食上挑三拣四,助长贪心。

    第二,衣服要暖,但不求华丽

    “食、衣、住、行”,衣服对人的重要,仅次于饮食。穿衣不仅是为了保暖,也是文明的象征。过去蛮荒未化的人民,才会赤身露体,或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才会衣不蔽体。在现代文明国家,人人丰衣足食,但是有的人过度追求时髦,衣着过度追求华丽,养成虚荣心理,倒不如追求内在的充实,否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华丽的衣服,也穿不出气质来。

    第三,居住要安,但不求华厦

    人要“安居”,而后才能谈到“乐业”。人当然要有一个安定的居住处所,但是居住的环境只要安全、整洁,家人和乐共住,这就是我们的净土,并不一定要高楼大厦、华屋豪宅。所谓净土,净土并不是在心外,而是在自己的心里,所谓“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我们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第四,待客要礼,但不求谄曲

    我们对待客人,并不一定要卑躬屈膝、谄媚逢迎,才能赢得来客的欢喜。待客之道,最主要的就是礼貌周全,就是真心诚意。比方说亲切的招呼、热诚的欢迎、真心的关怀与问候,能让“宾至如归”,即使只是清茶淡饭,也能让客人感受到你的浓情厚意,这比虚妄的逢迎、谄媚的语言,让人感到温馨。

    “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能淡然处世,不为名利、物欲而奔波,自能养成廉洁高尚的品格。

    如何养性

    人,为了身体健康要“养生”,为了心里清净要“养心”。此外,儒家讲“修身养性”,一个人性格上常常有一些缺点,应该如何来改性,也就是如何养性呢?有六点意见:

    第一,针对浮躁不安要养静

    有的人性格躁进,经常浮动不安,如何改善呢?所谓“以静制动”,通过静定的功夫,可以改善浮躁、不安稳的性格。例如可以训练自己不要乱动、不要乱说、不要乱走,把自己安住在一个安然寂静的心境上,久而久之,你的性格自然就不会浮躁不安了。

    第二,针对狂妄自大要养诚

    人要自尊,但不可以傲慢。对于性格狂妄自大,常常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要以亲切、真诚来对治。能够对人“相见以诚以真,相待以礼以敬”,就不会狂傲自大了。所以,我们对人要亲切,不亲切就是傲慢。

    第三,针对贪得无厌要养廉

    “贪嗔痴”是人的劣根性,当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贪求,甚至希望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一个人如果贪心太大,就会患得患失,不但自己不快乐,尤其贪得无厌的人,往往寡廉鲜耻,惹人生厌。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贪心太大的人,要养廉。“廉”者廉洁,不妄取、不多求,够用就好;一个人懂得知足,自然无贪。

    第四,针对愚痴迷惘要养智

    人有时候会对前途感到迷惘,不知何去何从?这是因为无知,不明白生命的真谛,不懂规划、安排自己的人生,甚至不肯上进,不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有智慧的人,明白人生的意义,继而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自然不会彷徨、迷惘,所以人要有智慧,就不会愚痴、迷惘。

    第五,针对懦弱犹豫要养勇

    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经不起一个意外。但是人的性格,应该坚强、勇敢,这是可以培养的。例如平常训练自己见义勇为,肯主动、有正义感,尤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智能,有了能力,自然自信、果敢,而不会遇事犹豫不决。

    第六,针对粗暴偏激要养仁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个性粗暴、偏激,这种性格的人遇事不能冷静处理,平时与人相处,也不能获得人和;在自己无能又缺少外缘的情况下,做事自然注定要失败。所以,性格粗暴、偏激的人,要培养仁慈的心,平时对人要和善、宽厚,才能改善自己的缺失。

    人的性格虽是与生俱来,所谓“山可移,性难改”,但是,难改并非不能改,只要自己下定决心,任何不好的性格都能改善。

    供养的种类

    世界上不管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都有奉献、供养的经验,这就是一种宗教情操。在佛教里讲到供养的种类,有两种供养:身、心供养;有三种供养:身、口、意供养;有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供养;有十种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十种供养。做一个宗教信徒,如何供养、奉献才如法?其实倒不一定要花钱去备办四事供养或十种供养。以下有四种供养的方法,提供参考:

    第一,说好话的供养

    世界上不管任何东西,太多了就有泛滥之虞,唯有好话不怕多。布施、供养东西或金钱,太多了用不完,甚至有时用得不当,失去意义。但是说好话的供养,让人听了欢喜,尤其说一些鼓励人的话,给人信心、给人希望,乃至宣扬教义,引导人走上正信之路,则比金钱布施,功德更大,更是无限、无量。

    第二,施时间的供养

    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善言辞,不懂得如何说好话。其实也没有关系,你可以供养自己的时间,闲暇时可以到寺院道场当义工,为人服务,或是参加法会、活动,以时间来参与、成就大众,这种时间的供养,也是无上功德。

    第三,勤服务的供养

    有的人虽然布施时间,但是并没有真诚、热心参与,还是不够。既然要奉献,就要投入,要勤于服务。例如“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的会员长期参与资源回收、扫街环保运动;每年联考时到各个考场,准备一杯水、一条毛巾,为考生服务;乃至平时到医院,协助老幼、残疾者就医等,这都是服务的供养。

    第四,献心香的供养

    有的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当义工,无法为人服务。不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只要心香一瓣,以诚挚的、恭敬的心,祈祝别人得到幸福安乐,这就是心意的供养。或是看到别人行善,我随喜赞叹,随口宣扬,随心祝福,都是无上的布施。

    供养,是善美人性的发扬,有供养心的人,必是个心地慈悲、宽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不吝以好话、时间、力量、智慧、心意供养别人,必能广结善缘,到处受人欢迎。所以,人应该养成供养的习惯,成为一种美德。

    进德修业

    凡事不忘自我检讨的人,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每天在思想上、观念上都能大死一番的人,对自我的增品进德,必定有所助益。“进德修业”有四点意见,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有改过迁善的勇气

    人不怕犯错,只怕有错不改。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去孔门的弟子子路“闻过则喜”,大禹甚至“闻过则拜”。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圣成贤,想要进德修业,必须要有改过迁善的勇气。

    第二,要有反省自己的龟鉴

    人要懂得反省,才知道自己的缺点、过失在哪里?才知道自己的前途何去何从?贤圣如曾子者,尚有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一般的平凡大众岂可不每天对自己有一些反省、有一些检讨。因此,我们要做自己的一面镜子,能够看到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才能日有进步。

    第三,要有择善明理的智慧

    人要进德修业,必须要有智慧,要有灵巧,要有各种方法来应付世间上所遭遇的一切人我是非。尤其做人要明理,理不明则一切糊涂,所以,无论对人、对事,我们都要明理,都要有智慧去化导、解决。

    第四,要有忏悔进德的基石

    我们如何进德修业呢?必须要有忏悔的习惯。一个人如果有了过失,并不是很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忏悔。“忏悔”就好像清水一样,衣服脏了,要用水洗一洗,衣服才会干净;身体肮脏了,也要用水洗一洗才会清洁。甚至我们的心里有了不清净的思想,有了不好的念头,也可以用忏悔的法水把他洗涤干净。所以,人生处世,如果有所差错,只要肯“忏悔”,都能获得世间的谅解和同情。

    最好的供养

    大部分信佛的人都晓得要供养佛,也都希望能以世间上好之物来供佛。佛教里常用的供养品,有所谓的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实,除了这十供养外,还有更殊胜、更好的供养,在此提出四项:

    第一,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

    许多人习惯在佛菩萨面前,烧一炷香,有的人还非常注重香的等级,非上等的檀香、沉香、水沉香不可。其实,上香只是表征,表示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而例行公事般地献上表相的香,远不如我们的一瓣心香,如恭敬佛菩萨,恭敬所有的人,诚心赞美、随喜他人的善行,就像《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永远不轻视任何人;如此谦恭有礼的修养,比烧形式上的香更好。

    第二,一束鲜花不如一脸微笑

    手捧鲜花去供佛固然很美,但真正最美的是脸上的微笑、慈祥。对人献花,不如向他微笑,献花有一时一地的限制,绽开一脸的笑容,却不受任何时空的局限。真诚的笑容,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带给人温暖、鼓励和信任。所谓“面上无嗔是供养”,发自内心的真诚笑容,即是最好的供养。

    第三,一杯净水不如一念净信

    我们早晚礼佛,用清净的法水供佛,固然很好,但更珍贵的是以一念净信,上供十方诸佛。如果能以清净的信仰,不加妄念、企图心,正知正见佛陀的教法,依法如实奉行,则比不间断地早烧香、晚换水,更有功德。

    第四,一串念珠不如一句好话

    送人一串念珠,不如送他一句好话。俗谚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话常常会让人生起欢喜心,甚而改变人的一生。《尚书》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力,有时是你所料想不到的。因此,与人交往,一句好话往往比一串念珠更加受用。

    以清香、鲜花、净水供佛,是很好的供养;以念珠和别人结缘,也是很好的礼物。但是,除了这些物质上的供养,应该有更增上的方式,有更升华的层面。正如佛经中所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养德

    一个人尽管拥有再多的财富,不一定活得快乐;拥有再高的学问,也不一定赢得人缘;拥有再大的房产,日子也不一定能过得安心自在。一个人最好能拥有道德,这才是无上的财宝。关于“如何养德”?有四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不责他人的小过

    举世滔滔,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人等,当然不可能全部都是圣贤;既非圣贤,难免有过失。我们不要苛责别人的过失,尤其是小小之过,不要太过责备。做人应该用“责人之心责己”,用“恕己之心恕人”;能够不责人小过,这是养德之初阶。

    第二,不发他人的阴私

    今天的社会,大家都很重视个人的隐私权;相对的,我们也不要揭发别人的私生活,妨碍别人的隐私权。尤其是媒体记者,更要有职业道德,凡是对大众无损的,属于个人隐私的部分,都应该给予尊重。所谓“扬人之善是报恩”,不揭人阴私,则是自我养德之道。

    第三,不念他人的旧恶

    一般人,对于别人施予我们的万分恩惠,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别人一点小小的过失,对我们有所不周的地方,我们就千计较、万计较,一直记恨在心头。这种人心胸不够宽大,不能包容别人,既无量又无德,所以,不念旧恶,这也是做人应该有的道德。

    第四,不妒他人的利益

    人,有一种劣根性,看到别人失败了,心里就暗暗欢喜;看到人家成功了,或是得到了利益,心里就很难过。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人,不但交不到好朋友,自己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在佛教里有一句话“随喜”,别人获益,你能“不妒人有”,反而真心诚意地为他祝福,为他感到欢喜,这就是“随喜功德”,不但能长养自己的道德,更能增加自己的福德。

    德行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世间有的人学问很好,没有德行;有的人技能很多,没有德行;有的人会讲话,没有德行。其实,一个人宁可不擅长讲话,也没有多大的学问、多少的技能,甚至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道德的观念,不能没有道德的行为,因为德行是人生的根本。

    有四点说明:

    第一,尊严是德行之宝

    人,要活出自己的尊严来,甚至死也要死得有尊严。例如:古人“不食嗟来食”“士可杀不可辱”,今人讲究临终关怀,这都是尊严的维护。有人说,我可以什么都没有,我只要拥有最后的一点尊严,因为尊严是德行之宝。

    第二,炫耀是德行之贼

    有的人做了一件小事、成就了一点小功、得到了一点荣耀、奖赏,他就到处炫耀,甚至夸大其实。这种喜欢自我标榜、自我宣传的人,难免让人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因而看轻他。所以,太自我夸张,于己德行而言,正如白布染上了污点,所以说炫耀是德行之贼。

    第三,慈悲是德行之始

    一个人能发一点慈悲心,一念想帮助人、想利益人、想做一点好事的心,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慈悲念头,那就是养德的开始。由这样的一念慈悲心开始,慢慢升华、慢慢扩大,最后会成为一个有慈悲心、有道德观的人。

    第四,暴戾是德行之终

    有的人行为粗暴,动不动就跟人破口大骂,甚至举拳相打,乃至动刀动枪。凡事只懂得用暴力解决的人,再有思想、成就,总是缺少一份道德修养。所以,一个人行为鲁莽,对人动粗的时候,也就是自己德行丧失的时候。

    德行是每一个人心智、行为的保障,失去它就不像一个人,所以做人要重视自己“德行”的修养。

    德者的心志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人格的尊卑,久而自见,时间可以说是道德的见证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对人生的态度,必然有不同于常人的志节与操守。什么是有德者的心志呢?有四点看法:

    第一,自信者,毁誉不能改其志

    人要自信,有自信的人才能主宰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一个对自己做人很有自信,对自己事业很有自信,对国家、社会都很有自信的人,不管外界对他的称讥毁誉,他都无动于衷。尽管你毁谤他,他不动怒;你称赞他,他也不动心。因为有自信的人,宠辱毁誉不是别人所能加诸于他,在他心中早已超越这一切,所以,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如何,他都不改原有的志向,这就是有信心的人。

    第二,知足者,权利不能变其节

    知足是一个人最大的拥有,尽管地位不高,我很满足,尽管金钱不多,我很知足。当一个人对于自己拥有的、对于自己的生活都很知足;如此即使你以再大的权利也不能改变他。甚至你用权威压迫他,用利益诱惑他,都不能改变他的节操,这就是知足者的气节。

    第三,静心者,恩怨不能乱其神

    一个人有禅定的修养,有禅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宁静,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而起伏、动乱,他都不会轻易受影响。所以,静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不能乱其神,他的精神世界,不是外境所能左右,这就是静心的功夫。

    第四,有德者,是非不能扰其心

    一个有道德的人,尽管外在的世界充满了是是非非,但他一点也不受影响。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说是非,他不听是非,他也不传是非,他更不怕是非,所以,尽管外在的世界到处风风雨雨,现实的人生到处是是非非,可是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虚幻不实,一点也都不能扰乱他的心。

    增品进德

    古人教育子弟,宁可没有钱财,但不能没有骨气;宁可没有地位,不能没有人格;宁可失去一切,不能失去道德。一个人想要顶天立地,做到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坦荡荡,除了做人心胸要豁达,处事往来要圆融,品德各方面也要有所增进。怎样增品进德?

    第一,好学近乎智

    一个人要增长智慧,最要紧的是养成好学的习惯美德。你能好学,就能从基本的生活技能、语言、自然、历史、经济、科学、哲学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种范畴都有所涉猎研究,无所不通,慢慢开拓知识领域,就能成为一个智人。

    第二,力行近乎仁

    力行,就是要身体实践,它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实际执行。凡是好的事,不是说的,而是做的,凡是好的话,也不是说了就算了,也是要去做的。大凡心存仁爱的人,宁可自己吃亏不要紧,他会想到要照顾别人,好比菩萨以力行精神来爱护众生,甚至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众人的安乐。因此,身体力行的人是一位仁者。

    第三,知耻近乎勇

    耻,是一种惭愧心,耻于自己有所不知,耻于自己有所不能,耻于自己有所不净,耻于自己有种种的不足。知耻就会勇敢,发奋图强,知耻就会向上,努力不懈。知耻的人,肯面对自己的缺失,能认错改过的人,品德自然增长。

    第四,恻隐近乎慈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佛教的慈悲。《大丈夫论》说:“一切善法,皆以慈悲为本。”一个人可以失去世间上所有的金钱、感情、物质,但是不能失去慈悲。把慈悲用在有智慧的人,智慧能普被众生;把慈悲用于人性,人们会更加仁慈;把慈悲用于勇敢的人,勇敢就会更有力量。

    人要增品进德,除了童子军的“智、仁、勇三达德”外,还要加上慈悲。有语云:“智者无烦恼,仁者无困顿,知耻能上进,慈悲最吉祥。”

    修业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求学、创业的过程,甚至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德修业。所谓“业”,包括自己的学业、事业、德业等,也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充实自己的智能、创造自己的功业。所以不管在知识学问、品德操守等各方面,都要日有所增、时有所进,才不会虚度光阴,马齿徒增。关于如何“修业”,有四点看法:

    第一,对自己要有信心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信心,没有信心的人,就无法给人信心。甚至,自己都无法自我肯定的人,当然也不能取得别人的肯定,所以,一个人必须对自己产生信心,对于自己的所短和所长一目了然,认识清楚,才能开拓自己的前途。

    第二,对事业要有热心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希望自己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甚至越来越富有。不管你从事士农工商,甚至最时髦的科技事业,如果你不进取,没有热忱的心,对自己的事业没有工作的使命感,没有爱好与兴趣,事业必定做不好。所以,哪怕自己只是一个打字员、秘书、出租车司机,或者工厂里的基层员工,最重要的就是对工作要有热心,能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对工作抱持兴趣、热心,不但时间容易打发,人生的意义也会不一样。

    第三,对学问要有专心

    人生“活到老,学不了”,即使是在学校任教当老师的人,也是一种学习,所谓“教学相长”,所以我们做学问要有一种钻研的心,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求取新知,有时候就是在教别人,也能从教人当中吸取一些经验,此即“教不倦、学不厌”的治学态度。

    第四,对修持要有悟心

    每一个宗教,不管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各自的修行功课。即使是儒家,他们也重视内省的功夫,乃至要“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修持要有体证、要有证悟,要能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懂了、我明白了、原来这样;能有修持的体验、心得,才能融入自己的身心血液中,才能成为自己人生进取的资粮。

    修身

    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自我健全;自己健全了,才能开创事业,乃至负起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职责,此即“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至于人要如何“修身”?有四点看法:

    第一,居家要俭

    “俭”之一字,妙用无穷。俭能致富,俭能养廉。一个人居家能节约用度,不奢侈、不浪费,本性必然朴实无华,自不会因为受了物欲的诱惑而作奸犯科,所以,俭约生活,是修身第一要。

    第二,创业要勤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生存定律。人自不能例外,人要想在世间上生存,必得有谋生的能力,也就是一般所谓“成功立业”的条件。人凭什么建功立业?有的人靠家世背景,有的人靠聪明才智,但并非人人都如此幸运。不过有一项人人平等的天赋,那就是“勤劳”。“勤能补拙”“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劳是每个人最优厚的资本,创业要靠自己勤劳,才能成功。

    第三,待人要谦

    人际相处,能够赢得别人好感的一个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谦虚。人和人之间,你再富贵、再能干,如果你傲慢,不懂得谦虚、谦恭、谦让,别人不会喜欢和你来往,任凭你再有办法,所谓“独木难成林”,你不得人缘,最后还是难以成事,所以,待人要谦恭,要礼贤下士,才会获得人助。

    第四,处事要平

    人是感情的社会,有情感难免会有好恶选择。当处事时,心要均平,对人要平等待之,对事要公平处理,不可以因自己的喜怒、爱憎,或是只顾着站在自己的立场着想,而有所偏颇,否则别人就会有所比较、计较,自然纷争迭起。因此,人际要和谐、世界要和平,唯有公平、平等,才有实现的一天。

    “修身”看起来好像是个人一己之事,其实推展开来,国家的安定、世界的和平,都必须由每个个人做起;修身的重要不言而喻。

    人身无常

    一般人听到无常就不喜欢,认为“无常”就是没有,其实因为“无常”所以变化无穷。无常是宇宙大自然的现象,比如世间无常,成住坏空;物质无常,生住异灭;人命无常,生老病死;好景无常,乐极生悲;聚散无常,生离死别;人情无常,冷暖炎凉;世态无常,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则是气象万千的无常写照。我们看似实有的身体也是一样,如泡、如幻、如梦、如影。因此,身体的无常有四点:

    第一,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人的身体,来自父母的精卵结合,这地、水、火、风等四大组合的物质体,是无法永远存在的。犹如排水沟里有不少杂物聚集、碰撞,产生了聚沫水泡,在时节因缘刹那的变化更新之中,破灭、生起,生起、破灭。

    第二,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我们这个身体是幻化不真的,比如我们今生姓张、王、李、赵,百年之后转世投胎,换成另外一个人身,或许叫做约翰,或许叫做玛莉,甚至成为猫、狗、小鸟等等。所以我们执着今生的张、王、李、赵,或是约翰、玛莉,都是如幻化的颠倒见解。

    第三,是身如梦,从妄见起

    人生如梦,“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唐朝诗人李白在《登高丘而望远》里云:“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岂非是身如梦,从妄见起!

    第四,是身如影,由业缘现

    我们每一个人在光线之下,都有个影子在跟随着我们。如《列子·说符》所载:“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影子如同我们的业缘,由身体所造作的身、语、意业,也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人身无常,正因为无常,所以能不断地更新代谢;借由如泡、如幻、如梦、如影的人身,可以成就常、乐、我、净的涅槃境域。

    人身之患

    有三个修道人在森林里谈话,论及世间什么最苦?有一个修道人说,世间最苦的是没有东西果腹的饥饿。另一个修道人说,世间最苦的是没有水喝的干渴。最后一个修道者说,世间最苦的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得到。此时,佛陀刚好经过这个地方,听到他们的谈话,佛陀就说:“人生最苦的莫过于我们有这个‘身体’。因为饥饿、干渴、求不得的苦,都缘于有这个身体。”所以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法句经》亦云人身之患有四点:

    第一,热无过于嗔

    一个人嗔心生起的时候,就像是引火自焚,会烧毁自己的理智,烧毁自己的修养。尤其嗔怒过度,会败坏内心的和气,失去做人的正道,导致事物乖逆不顺。好似大火在原野上燃烧,大家都不敢靠近,哪里能扑灭得了火呢?

    第二,毒无过于怒

    《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嗔怒一起,桌上的碗,可以把它打破;椅子、凳子,可以把它踢坏。嗔怒一起,小则引起诉讼,大则亲族相残,引爆战争,哪里顾得了人情义理?哪里有是非得失?所以佛陀说:“杀嗔则安稳,杀嗔则无忧。”

    第三,苦无过于身

    我们的身体有饥渴、疾病、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所缘生的苦。再加上原本顺乎己意的乐境,时过境迁,或因故遭受破坏,而“乐极生悲”或“丧亲之痛”等逼迫身心的坏苦,乃至三世迁流,刹那无常的“时光飞逝”的行苦,都是因为有这个聚合的“身心”,致使苦不堪言。

    第四,乐无过于灭

    人生最快乐的,是让我们的身心进入寂静涅槃之中,那是一个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离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是一个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只要我们通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嗔痴烦恼的束缚,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立身处世

    我们常常听到人家说“与其……不如……”“与其将来……不如现在……”“与其给他……不如给另外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与其”与“不如”,不知凡几,其实这就是我们自己立身处世的一种选择。到底要作什么样的选择,才是立身处世之道呢?以下四点:

    第一,与其贪图富贵,不如安于淡泊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观,有的人希望富贵荣华,有的人甘于淡泊。荣华富贵人人爱,固然欢喜,求不到,内心也苦恼。或者没有努力付出,就想妄求,更是镜花水月,虚幻不实。假如你的因缘具足,富贵荣华自然会来,因缘不具,强求也不能获得。因此,与其空图荣华富贵,不如心中甘于淡泊,还来得踏实一些。

    第二,与其责备他人,不如反省自己

    有的人做什么事,遇到困难了,就怪你、怪他,做不成功,就推诿过失,嫌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对,都是责备他人。与其责备他人,让自己心中不平,甚至招致别人的反弹、怨言,不如反省自己,自己在事情过程当中,有什么缺失吗?有什么不当吗?有什么不周全的地方吗?能把一件事情前因后果检讨、反省出来,这才是下一次成功进步的因缘。

    第三,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看到人家中头奖了,我们去道贺,看到人家发财了,跑去给他恭维,这叫作“锦上添花”。锦上添花固然不是坏事,不过,与其如此,不如雪中送炭来得更让人觉得温馨。社会上,还有很多饥寒交迫的人,需要我们给予协助;许多失意的人、受到挫折的人、疾病不愈的人,更需要我们给他鼓励、给他方法、给他希望,才能从困顿中走出来。所以,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四,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一件事情做错了及时改进,固然还有补救的余地,然而,如果要每次错、每次改,不如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把它规划仔细一点,谨慎安排一点,让错误降到最低点,才不会空费时间、人力,损失诸多成本,这才是最重要。

    以上“与其”与“不如”这四点的立身处世之道,可以给我们参考。

    以身作则

    一般人都知道,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一个人的为人、行仪,都不正当,想要指导别人,这是不可能的。反之,自己行为健全、语言正当、心地善良,自然影响他人,语云:“不言而教”,你不说话,别人都要跟你学。因此,无论什么人,都要以身作则。尤其怎么样的人,更需要注意呢?以下四点:

    第一,父母为儿女以身作则

    父母要为儿女以身作则,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儿子、女儿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老是吵架,当然儿女的性格就会好斗、好辩;父母日日在外应酬,不回家吃饭,儿女怎么肯天天待在家里?父母烟酒不离,却不准儿女抽烟、喝酒,他怎么会服气?父母说谎,叫儿女诚实;父母自私悭吝,要儿女服务奉献,这些都是难以做到的。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女的影响实在至关重要。

    第二,老师为学生以身作则

    老师是学生的模范,但别以为当了老师,学生就不敢反抗你,其实他对你是尊敬?反感?必定有他自己内心的看法。所以,身为老师,要取得学生的信赖、获得学生对你的尊敬,你必须说话具备知识、语气要尊重公平,行止威仪要端正,如此,才能做学生的榜样。

    第三,主管为部属以身作则

    身为主管者,以德领众最重要,千万不可有本位主义,尤其敷衍推诿最是要不得。做一位主管,能以身作则,多一点勤劳、多一些规划、多一分慈悲、多一分智慧,依部属个人的体力、性向、能力去要求,不以自己的条件为标准,抱着“舍我其谁”的承担态度,必定受到部属的尊重。

    第四,为政为全民以身作则

    上自国家领导人、各县市的领导,到人民代表等,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全民的榜样、全民的模范,人民的双眼,都是看着你怎么说、怎样做。假如执政者贪赃枉法、不负责任,如何叫老百姓奉公守法?从政者官僚自大,民间风气又怎么会端正善良?以前人说:“人在做、天在看。”现在是民主时代,人民自然也会监督执政者,因此,执政者身教更要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民做榜样。

    《禅林宝训》说:“做长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势力服人者。犹如鸾凤之飞,百禽爱之;虎狼之行,百兽畏之。”无论是父母、老师、主管、执政者,“以身作则”都是立身处世、获致尊重的不二法门。

    修身津梁

    房子漏了,要修补一下;衣服破了,也要缝补一番。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行为,很容易犯错,如果错了不改,就如同东西坏了不补,就会成为废弃物。所以修身养性,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件,兹有四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修身能令气质高雅

    一个人平时如果懂得重视自己行、立、坐、卧的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一言一行,都能讲究分寸,真正把内心的慈心美意,融化到眼耳鼻舌身的根器里,则此人的气质必定高雅,必能受到他人的尊重。有人以为人生只要有钱就好,平时不重视行为,但是金钱能买到新衣服,穿起来却不一定雍容大方;金钱可以买到化妆品,妆扮起来也不一定有气质。气质要靠平时的修养,要从内在养成,不是靠外在的妆扮可得。

    有的人五官不是很美,但是有修养的气质,一样能令人心仪,所以从五官四肢、动作行仪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质。

    第二,修身能令态度庄重

    人的手脚肢体,并不是时时摩拳擦掌,就能让人看重你,也不是时时奔跑跳跃,就能让人喜欢你。最重要的是,态度要有规范,不能当坐不坐、当站不站;平时说话的表情,动作的手势,都要表现出庄重的礼仪。你的态度表达得很有分寸,你的行仪自然让人尊敬。有的人听了一句不如意的话,就失去了自己的风度;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就态度粗暴,有失庄重,这都是不足取。

    第三,修身能令言行亲和

    做人,不管你的地位多高,势力多大,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但是你的言语、行为傲慢、粗俗,也不会有人尊重你。国际佛光会提倡“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就是要我们言语行为能够让人听了欢喜,啰唆的话不要说,无意义的话也不讲,伤害人的语言,粗鲁的动作,都要能加以注意。言语行为要能散发亲和的力量,让人跟你在一起,听你说话能如沐春风,看你的行为动作很有艺术动感,自然近悦远来,朋友都乐于和你亲近了。

    第四,修身能令进退得宜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一个注重修身的人,当说则说,当行则行,要有进退。现代的人,不当说的时候放言高论,应该发言的时候,却又静默不语。在《阿含经》里提到五种“非人”,其中之一就是“当说不说”。不过,一个人如果说话言不及义,或是唠叨不休,即使家人也会生厌;假如行止进退不知分寸,自己站的位置,自己坐的地方,一概无所知,则天地之大,哪里有你容身之处呢?所以,注重修身的人,对于访友、工作、家人相处、社交礼仪,都要懂得进退,否则难免被人嫌弃、看轻。所以,修身是很重要的。

    宽恕之美

    宽恕是对他人的一种体谅、包容与宽大。春秋时代,楚庄王的部将调戏他的爱妃,他以宽恕之心不予处罪,部下感动以杀敌回报恩德;齐桓公不念一箭之仇宽恕管仲,所以后来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代霸业。可知,宽恕能融化霜雪,亲见春阳;宽恕能滋润焦渴,获得清凉。宽恕有以下四点美德:

    第一,能赢得敬重

    人我相处,偶尔会产生摩擦、争执,懂得宽恕,不予计较,能获得对方敬重。现今社会,有些老师不愿宽恕犯错的学生,伤及他的自尊,怎能得到学生的敬重?父母稍不如意,即宣告与子女脱离关系,为何不多给子女一些宽恕与包容?身处世间,不论做何事、何种身份,能宽恕,自己能放下轻松;能宽恕,能赢得他人敬重。

    第二,能融化仇恨

    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国家战争、种族与种族仇视、宗教与宗教排拒,都是来自仇恨的情结。仇恨让心如热火炉,让人倍受煎熬;仇恨犹如身上刺,让人如坐针毡。冤冤相报何时了,苦苦相逼何时消?只有布施宽恕与谅解,将仇恨融化,彼此才能和谐共存,让心出狱,获得解脱自在。

    第三,能感动人心

    日本空也大师外出弘法,途中遇上劫匪。空也见了不禁潸然泪下,劫匪耻笑他是贪生怕死之徒,大师回答说:“我想到你们年轻力壮,不为社会奉献己力,却打家劫舍,眼看将来要堕地狱受苦,着急得流下眼泪啊!”劫匪心生感动,自动皈依座下。宽恕,能感动人心;宽恕,能获得温暖,别人自然近悦远来,乐于与你亲近。

    第四,能和谐欢喜

    《三国志·夏侯玄传》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要和平相处、欢喜融和,宽恕是不二法门。现今社会,看到有的夫妻之间、父母儿女之间、兄友之间、主管部属之间、政府民众之间,却是少了欢喜,多了嗔恚。宽恕,能少一分责备;宽恕,能多一分谦让,能够宽恕,人我会欢喜,社会能和谐。

    宽恕,能赢得他人敬重,融化彼此仇恨,感动他人内心,更能促进人我之间的和气与欢喜。所以在为人处世上,多实践一分宽恕,就能让宽恕之美,来升华我们的人格,让宽恕之美,成为生命的活水。

    耕耘心田

    田地要靠农民勤奋耕耘,才有硕果累累;佛教将我们的心比喻为田地,也需要靠开发、灌溉、播种、耕耘,种种诚心、毅力,才能成熟增上,成为一片净土。如何耕耘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着眼:

    第一,播撒善美的种子

    一颗种子看似微小,长大之后,却能开出无数的花、结出无数的果。假如我们在心田上播撒善美种子,如《无量义经》说:“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萌。”一念善心、一句美言、一件善事,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都是成熟无限未来的好因好缘。如佛经中譬喻,小小尼拘陀树种子,可以结出成千上万果实,因此,千万不能轻视小小的一颗善美种子。

    第二,灌溉忏悔的法水

    衣服脏了,经过清洗,才能穿得舒服;身体污垢,也要沐浴,才能神清气爽;环境污秽,必须打扫,才能住得舒适。我们的心受到污染,要以忏悔的法水洗涤,心地才能清明。《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犯错不可耻,懂得忏悔改过,就能为自己找出一条光明大道。

    第三,施与肥沃的养分

    花草树木,因为施肥,而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的身体,有了饮食的补充及适当的休息,就能健康运作。相同的,我们的心,也需要施与勤劳、发心、慈悲、忍耐等种种良善的养分,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好比想拥有聪颖、通达、灵巧,必须施与智慧、明理、判断;祈愿人缘有所收成,就必须主动、结缘、关怀,人际之间就能自在、顺利。

    第四,启发心灵的智慧

    语云:“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农民耕种,田里杂草不除,难有收成;心中的田地,长出无明草,若不拔除,遇事就容易为境所转、为情所困,难有所成。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无明起时,懂得觉照内心,当下降伏,智慧自然会现前。

    外在的田地容易耕种、收成,内在的心田却不易开发、耕耘。虽然不容易,但只要肯发心发愿,勤奋努力,必能成就自己的一片心灵净土。

    增上安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安乐,一般人以为吃得好、有钱花就是安乐。管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仪。”诚然,礼仪兴奸佞才不生,才能国富而民生安乐。真正的安乐,除了物质,更重视精神的世界,心里满足,即使生活不富裕,也能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那么,与人相处时,要怎样才能安乐呢?

    第一,忠诚可以处世

    为人处世要有忠诚心,我们平时能真诚待人,而且忠心、实在,在处世上面,就能感动别人。如晋文公攻打原国,讲究诚信,使敌军主动投降;诸葛亮在祁山与魏军作战,信守承诺,使士卒主动回营,奋勇作战。忠诚不但让自己的道德进步,在处世上也能通达,自然就可以过得安乐了。

    第二,庄敬可以避祸

    为人庄重,自敬自爱,就能时时进步,如果一味地贪图安逸,只会一天比一天疏懒。当一个人处世谨慎,对人庄重、尊敬,不得罪他人,一些人事灾难,就不会降临到身上。

    第三,宽恕可以延寿

    一个洞明世事的人,凡事反躬自省,宽宏大量,得饶人处且饶人,自己也能泰然自在。古德常劝人,遇到逆境,要能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如此就可以免难延寿。人生之所以痛苦颠倒,常常是我执太强,不能放下,所以,做人不要太计较,以宽恕养量,才能培养恢宏的气度。

    第四,信仰可以进德

    信仰可以使生命扩大。信仰真理的力量,使人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致命的打击,使人有宽宏的心量,包容世间的不平。许多佛教徒以慈悲喜舍的精神,为人服务,从中开发自己的佛性,进而解脱生死烦恼;他们在净化自己同时,也能增福进德呢。

    古之贤臣,忠于国君,取信于人民,广受众人爱戴;古之君子,反求诸己,对人尊重,处世有度,仁爱乡里,所以贤名远播;有道之士,以信仰来修身进德。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不断地自我惕励,才能有“增上安乐”。

    心平气和之方

    人,处于顺境时,容易心平气和;一旦面对逆境,就难以平心静气。心平气和不是用在安宁闲暇之时,而是用在紧急危难之间。当大将在前方指挥,能够心平气和,则能理智清明,安然笃定;商人在商场上,利害交关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则必有所得。现在的青年学子,每遇考试时,若能心平气和,就会有好的成绩;警察处理违章事故时,如果心平气和,则能获得人民的尊重。

    心平气和是做人处事的最大修养。如何才能在人际往来之间,让自他都能保持心平气和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遇人争执斗争时,没有偏颇

    人常常在与朋友、亲戚、邻居,甚至家人发生意见不合时,因为一句话而争执不休,因为一点利益而相持不下。如果你正处在争执、斗争当中,该怎么办呢?最要紧的是不可以偏颇,你帮这一边,另一边的人会不欢喜;你帮了那一边,这一边的人也会不高兴。最好是保持公正、公平,不要偏颇,才不会招致怨恨。

    第二,遇人冲动粗暴时,心存和善

    我们在社会上做人处事,常会遇到一些朋友、亲戚,他很冲动、粗暴。当你面对一些凶恶、不和善的人,该怎么办呢?你不必跟他半斤八两,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和善。他情绪不佳,他动粗,我体谅他,我不动粗,我心里非常和平、善良,如此就能解决问题。

    第三,遇人执着不解时,不强进言

    有时候我们遇到别人在争吵,双方僵持不下,彼此都很坚持,不肯和解。这时你不要硬充和事佬,不必强要替他们排难解纷,甚至想要拉拢他们和平。因为人在气头上,再好的道理他也听不进去,正是所谓“不可理喻”。所以,如果你想进言,一定要等他们冷静下来以后,这时从旁委婉地分析,或许能发挥劝解的效果。

    第四,遇人是非不明时,保持沉默

    当别人有了纷争,你一时没有弄清楚来龙去脉,不知道究竟谁是谁非,这时最好保持沉默。等到实际了解情况,知道事故的原委以后,再去调解、帮助,才不会弄巧成拙,甚至帮了倒忙。

    人要争气,不要生气,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心平气和才能开发智慧,有智慧才能找出解决之道。

    广结善缘之法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民瘼,到一古庙,忽觉口渴,有一农夫适时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闻晓,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佛教以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缘,才能得道多助,如同农夫,也是先有一杯茶与明太祖结的善缘,而后才有获得官位的果。在做人处事上,广结善缘很要紧,如何做到?有四点意见:

    第一,关怀他人要多赞美

    赞美是世间最好的语言,无人不欢喜获得赞美。尤其别人失意时,你对他适时的关怀、问候,如同寒冬送阳,能激发对方的信心,让他振奋心情,重燃希望。常言:“口边就是缘”,对他人施予关怀,也为彼此结下好因好缘。因此,关怀赞美是结缘的最佳妙方。

    第二,面带微笑要常问好

    中国人重视“见面三分情”,既然有缘相见,经常保持笑容,真心问候,给人感觉如沐春风。好比处在陌生环境,一个微笑,能化解不安的心绪;人我之间有了芥蒂,一声问好,能驱散阴翳。所谓“嗔拳不打笑脸人”,微笑代表友善与沟通,能相处融洽,减少摩擦;常常与人问好,对方得到你的安慰、鼓励,彼此间,即已结下一份善缘。

    第三,言谈举止要能温和

    与人来往,态度盛气凌人,或语带讽刺,容易令人心生畏惧而不愿亲近。佛门教导学人爱语才能和众,“爱语”即是以体贴温和的语言待人接物。先秦时代,僧伽提婆大师来中土,译出许多佛教典籍,也开启南方译经的风潮。他尤以开朗的气度、温和的举止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感动了当地许多人心,无人不乐于与之亲近。可见言谈举止温和有礼,能广结善缘。

    第四,有事相求要不推托

    人际之间是相互成就的,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他人有所困难请求相助时,不轻易推托,花一点时间,吃一点亏,发心与对方结缘。如果自己真的力有不足,所谓“拒绝要有代替”,也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如语带和缓婉拒,对方自能感受我们的善意。愿意为人付出,播下的善缘善种,久而久之,自会开花结果。

    人我相处,只要愿意为人服务,哪怕是一个点头、一脸微笑、一句赞美、一臂助人,都是结缘。

    实践慈悲

    世间何处能无“慈悲”?工作中没有慈悲,会有上下隔阂;生活中没有慈悲,会有计较分别;人我间没有慈悲,则无法融和尊重。《大丈夫论》说:“一切善法,皆以慈悲为本。”慈悲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宁可没有学问、能力、金钱,但不能没有慈悲。如何实践慈悲?有四点意见贡献:

    第一,对年轻人要教育鼓励

    教育青年学子,应以鼓励代替苛骂责备。仙崖禅师对翻墙夜游的弟子不怒不骂,只是叮咛:“夜深露重,小心着凉。”此乃禅门教育的慈悲;佛光山培养青年“以养兰之心护覆,以植苗之诚培养”,也是一种慈悲教育。历史上,成连指导伯牙弹琴,范仲淹教育狄青读书,无不是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对于年轻人的教育,给予慈悲、鼓励,更易收到正面的效果。

    第二,对老年人要关怀尊重

    老人最怕被家人遗弃,这种忽视,会带给他精神上的痛苦。老人需要关怀、照顾,给予尊重。有一次,长老舍利弗带领僧团到外地弘法,年轻比丘互争养息处,舍利弗无位可睡,只好在树下打坐度过一晚。佛陀知道后,集合大众开示道:“过去,鹧鸪、猿、象三个朋友,事事都要争,却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决定由一位年高长者作出判断,依他的教诫修行,结果相安无事。希望大众不要罔视长幼的礼教,对长老要恭敬奉事。”老人的智慧、经验不可忽视,佛陀所述,诚哉斯言也。

    第三,对残疾人要体贴辅导

    药师佛十二大愿之一:“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蹙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我们应效法药师佛的悲愿,对残疾人体贴、辅导,给予方便,以感同身受之心,实践慈悲之行。

    第四,对失意人要开导规劝

    战国时,庄辛以“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鼓励被流放的楚襄王东山再起;迦旃延为失意的穷妇人开导规劝,使之心开意解。对于失意人,应给予开导、规劝、鼓舞,让他有再生的希望。

    观音菩萨化身千百亿,度众于娑婆;地藏菩萨大悲愿力,救苦于地狱;佛教不忍众生苦,故不食众生肉,展现慈悲胸怀。慈悲是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却以“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对待周围人、事、物。多一分鼓励、关怀、体贴、开导,就能多一分慈悲的心肠。

    慈悲的种类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两句话:“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讲到“慈悲”,一个人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弃,但是慈悲不能丢弃;假如一个人没有慈悲心,他就不像一个人了。慈悲心也要学习,在内涵上,它也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层次,以下作四点说明:

    第一,寂寞的慈悲

    有的人默默行善,他不挂念没有人知道,也不要感谢函、奖状、匾额等形相上的赞誉,他只是老实地布施给人,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施钱、供茶、喜舍结缘、推动文教,他对人作了多少贡献,看起来没有人表扬,没有人赞美,但是他内心很充实、很法喜。

    第二,热闹的慈悲

    有的人很有慈悲心,他看到这个人做善事,也跟着去做;那个人去修桥,也随喜赞助;听到那里有海啸、地震、天灾,大家忙着救济、捐钱,他也要去帮忙救济。这都是很好的,但是这还只是热闹的慈悲、一时的慈悲。因为,外在物资的赈济有限,一旦用完了,就没有了。人心也需要赈济,让它解脱苦恼,不断扩大升华,得到身心永恒的安顿依止,才是永久的慈悲。

    第三,有缘的慈悲

    有缘的慈悲就是对我的家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学、同胞等,举凡跟我有关系的,他有困难了,我跟他有缘分,我跟他有关系,所以我要对他慈悲,给他帮助,这是有缘的慈悲。

    第四,无缘的慈悲

    有的人选择对象帮助,但是你不选择,就是无缘的慈悲。比方他不是我的亲戚朋友,我不认识他,甚至彼此的身份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不过,我知道他有了苦难,我就要去帮助他。无缘的慈悲,可以说是慈悲当中最重要的慈悲、最好的慈悲。

    慈悲心的开始,当然是从“有缘的慈悲”做起,但慢慢地要升华,就像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不需要有缘分,只要你有苦难,他就来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热闹的慈悲”“一时的慈悲”之外,我们更要重视“究竟的慈悲”“永恒的慈悲”,这就要从文化、教育等净化人心做起,才是根本之道。

    慈悲,人人都应要有,慈悲,人人都应学习。

    受人尊重

    《戒香经》云:“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我们在世,除了求得衣食温饱,谁不希望能贡献自我,造福于社会乡里,进而获得社会大众认同与尊重呢?但要受人尊重,除了贡献所学之外,还须涵养人品与道德,自然就像“戒香”能远扬,受人拥护与爱戴。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受人尊重呢?提供四点参考:

    第一,恭敬则人不轻侮

    语云“佛法在恭敬中求。”其实,何止是佛法?每一种世间法也都必须存有恭敬之心才能求得。明朝与李时珍齐名的名医王肯堂,已经是医名鼎盛之时,为了求得更上一层楼的医术,不惜以伙计身份至另一名医薛延卿处学习,其后著有《六科准绳》,与李时珍《本草纲目》齐名。这正是“能下于人者,其志必高,所至必远”。我们对人恭敬,行为谨慎,不但自己过得心安,人家也不会轻慢、侮辱你。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许多都来自本身对人言语行为的不慎。

    第二,宽厚则大众拥护

    世间至宽至厚者,无如大地。因大地之宽,所以能涵容五道众生共居一处;因大地之厚,所以万物皆赖以生长。如果你待人处事宽厚,对人讲求道义,大家从你身上感受到了安心与欢喜,自然心甘情愿地来拥护你。台湾宏碁集团前董事长施振荣先生,人称“计算机品牌教父”,主要是因为他无私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并乐于与员工分享成果,才有今日的“泛宏碁集团”。

    第三,真诚则受人信赖

    古人做生意,都讲求“童叟无欺”,做人能讲求信用,生意自然就会找上门来,至少在人格上比较光明。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小时候砍了父亲最喜爱的樱桃树,就懂得宁可接受责怪,也要诚实认错,因为他有承担错误的“能力”,所以长大后能有做大事的条件。如果你很真诚,人家会争相任用你,因为你的人格具有“能量”。如果想偷工减料,人家就不愿意再找你合作,由此影响,无论是个人信誉或事业前途都已经是个失败的定数。所以说真诚与无欺,更是现代人所应建立的心灵能量。

    第四,勤敏则日渐有功

    “勤于学则敏于事”,也可说“勤于事则敏于学”,人对事物的领悟能力,除了先天的聪明,还要经过世间诸事的锻炼。罗马不是一天造就的,金字塔也是一砖一石慢慢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勤劳又敏捷,首先自己每个当下都会有充实的感觉,这种心灵健康的感觉,可以令自他都欢喜。另外,在人群之间,由于你的殷勤与敏锐,渐渐建立你的功勋,自然渐渐地受人重视。只要我们今天勤劳、明天勤劳、日日勤劳、年年勤劳,长久的好习惯养成了,必定能受人欣赏,引起人们的重视。

    时下的青少年朋友,也许比过去的人还要更聪明得多,可惜就是没有历练出耐烦、耐久、耐重的能力,稍微吃了一点亏、受了一点苦,或是一点点的委屈,就受不了,这样如何成为大器之人?多吃一点亏,多受一点苦,多一点努力,涵养出勤快而敏捷的特质,必定日渐有成。毕竟一个人会成功,不单只有聪明才智与学历,而是内心器度要有深厚功夫。所以,具有器度,才是决定一个人往后成就的关键。

    如何受人尊重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受到尊重,但是,要想人家对我们好,必须我们自己要能发自内心地喜欢,进而去尊重别人,培养人与人甚至人与万物间共尊共荣的理念,否则,如何能够赢得尊重呢?就像我们朝山谷中大喊一声“我爱你”,山谷也会大声回应“我爱你”一样。因此,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须有四点:

    第一,要有爱护大众的慈悲

    《孟子·离娄》下篇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和敬总是相互的,因此,应常常自省平日对大众有没有慈悲心?凡事有没有先替他人着想?有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吗?我们先要“心中有人”,随时给人慈悲关怀、体谅宽容,才能获得相同的对待。

    第二,要有行止庄重的威仪

    《论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社会上的服务业讲究“以客为尊”,重视礼仪训练。像各国选美,除了智能才艺之外,也还要有优雅的谈吐及庄重的仪表,而佛教更重视“四威仪”的养成。所以,一个人说话粗俗不正经,行为轻佻不正派,是无法受人尊重,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第三,要有道德忠诚的气度

    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培养优秀领导人才,除了专业智能与堪受魔鬼训练外,“有品德的领导人”更是西点造就学生的重点。因此能否得人尊重,并不全然因为外在条件,或者容貌的美丑来做定论,为人“谋而不忠”,对人不能忠诚以待,自然不能让人信赖。

    第四,要有情理通达的涵养

    《佛光菜根谭》云:“道理就是路。”有时候我们被人瞧不起,常常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讲情理,说出来的话、做的事情没有道理,甚至于对世间与人生的看法也不合理,属邪知邪见。俗言:“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这样性格的人当然人人躲避。

    一个人的人格、品德,必须要有涵养,要有价值,有些人虽富有,但恃财凌人、财大气粗,被人讥评为“土豪”;也有些人依靠所谓学术专业,颠倒混淆,操弄是非,不但不能受人敬重,还被耻为文化流氓;更有政治人物只贪求个人名利,罔顾百姓福祉,最终也无法得到人民的认同。因此,做人如要被人尊重,以上这四点建议,是应该做到的。

    积善成德

    佛教有一部《法句经》,对现实人生体验,充满敏锐的洞察力,其中并指导我们如何把善事、好事积聚起来,成为功德善事。好事、善事在平常一件一件地做,做多了就会有功德。就像圣者不选择,积累许多大小善德,才成就崇高的人格。如何积善成德?《法句经》说有四点:

    第一,善法多闻

    现代一些青年学子常常不会读书,追究原因,不是因为他不聪明、没有智慧,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接受,没有听闻,没有谛听。好话听不进去,道理自认为懂了,如此,有再多的好书、再多的善知识,又怎么会进步呢?所谓“闻善言而着意”,多听善法,听到好话,听到重点,人生会有智慧。

    第二,善念多思

    我们的念头,不断地生灭、不断地起伏,所以佛教教人以念佛、诵经种种方法对治。其实,佛不要我们念他,主要是借助于念佛的正念来帮助我们;经也不要我们来念,是念经之后,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定、善念增长。心有善念、获得正念,才能有正确的思考,遇到挫折,才会勇于承担,才会活得光明、自在。所以,常言心存善念才会有福报。

    第三,善事多做

    人生发展是好是坏,除了外在的因缘条件,还要靠自己积德修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论是对个人、团体、乡村、城市,乃至社会、国家有所帮助的,只要能力所及,甚至救贫济苦、铺桥造路,或者救人一命,不妨多做,多做善事,能增长福德。

    第四,善行多赞

    别人做善事,要多赞美,不要以为赞美别人做善事没有什么意思。他人做善事,你心里欢喜,这和做善事的功德是一样的;他做善事,你肯赞美,也等于你做的一样,这也是一种方便讨巧的修行法门。但是,人有劣根性,别人做善事,不但自己不跟着做,甚至还要不欢喜,嫉妒他,打击他,双方都没有获益,实在可惜。

    生命要有所开展、提升,平时不可小觑小小因缘,积少就会成多。好比聚集水滴可以成河流,汇纳百川可以成大海,相同的,多闻善法会有大智能,多思善念能降伏妄想贪念,多做善事可以累增福德,多行赞美会传播欢喜。

    养量

    一个人要养能、养学、养德、养心、养气,重要的是要先养量。你有一分气量,便有一分气质,你多一分气量,便多一分人缘,可以说,量有多大、包容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胸量有天生而成,也有后天培养,多读历史上的名人故事,想想自己的胸怀气度,都是养量的方法。除此,也有以下四点意见:

    第一,若要德业成,先学处穷困

    要想完成人格、道德,先要学习安住穷困的日子。好比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时候,穷困的生活,会激励一个人具备更大的悲心悲愿;反之,习惯安逸自满的人,其局量必不大,因此,要能经得起困乏的苦行,戒慎骄满,才能养量。

    第二,若要无烦恼,唯有要知足

    人都希望过得解脱自在,不希望有很多的烦恼,要想没有烦恼,必须先养成知足的心。知足,会感恩拥有,知足,会增加气量。知足的人,他不会感到匮乏,而汲汲追求,满足欲望;知足的人,他不会钻营自私,只图利自己,不顾别人。这样的人,气量怎么会狭小呢?

    第三,若要肚量宽,能堪受冤枉

    怎样才会有量?你必须在境界里,一次一次接受境界的煎熬、考验。刚开始,可能会随着境界所转,慢慢到不为境界转动,才能逐渐养成。尤其要能堪受冤枉、受委屈,能够不要太过介意,能够不为不如意事所累,经得起委屈、经得起冤枉,甚至学习吃亏,便宜先给别人,久而久之,你的福报就来了,气量自然大起来。

    第四,若要心情好,日日无懊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情很欢喜、很安然,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呢?“日日无懊恼。”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做的事、说的话、与人相处,都能不懊悔、不烦恼,就能安然自在。尤其见人一善,就要忘其百非,倘若只看见别人的缺点,而看不见别人的优点,是无法有气量的。能够有“日日无懊恼”的功夫,你渐渐就会有量了。

    平时凡是小事,不要太和人计较,要经常原谅别人的过失。假如你肚量小,不能容人,别人又怎么会容你呢?你能把虚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么你的心量自然能如虚空一样广大。因此要以宽厚为师,有量的人,必定不会吃亏的。以上四点是养量的好方法。

    放逸之过

    一个恣心放逸生活的人,他不以规矩行事,太过闲暇、浪荡、随便,就容易乐极而害至,造成过失。放逸之过有哪些?有下列四点:

    第一,权力大者缺诚

    一个权力大的人,容易流于不谨慎、不用心,过于放逸,就会缺少诚意。古人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后唐庄宗李存勖承父命,南征北战,终得天下,后来却因宠信伶人,纵享声色犬马之乐,三年之后就国灭身亡。一个位高权重者,若不谨言慎行,危机终将来临。

    第二,功劳高者缺义

    一个立功的人,如果没有时时自我省察,容易得意忘形,缺少道义,而导致失败。好比我们看《三国演义》,一看到关羽之名,就感到他义薄云天;一看到曹操,明知他有霸业,却也只能称他“奸雄”。

    因此,立功者缺少信义,功德就难保于身。反之,不恃功骄纵,“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必能获得大众的拥戴与信任。

    第三,放逸多者缺勤

    有的人好闲荡、喝酒、打牌、跳舞、游戏,甚至抱着“说者由他,行者在我”的心态,这样不务正业,虽有快乐,却是短暂而空虚。人生有期限,岁月不待人,认清自己的长短缺失,勤恳奋斗,生活才会充实。否则,在人生道上白走一遭,那就可惜了。

    第四,信用寡者缺德

    俗话说:“人而无信,百事皆虚。”有的人讲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守时,信用一旦破产,做人缺德,做事也难以成功。古人季布一诺千金、侯嬴一言为重,皆以信为命,今人香港白手起家的李嘉诚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将事业做大?答曰无他,一字矣,‘信’。”所谓“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信用实是人生无限的资本。

    在世界上做人处事,对目标与方向,要不断地自我提醒。如同经典所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燃。”珍惜当下,用精进来对治放逸,才能培养善德、财富,并且尽形寿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奉献,为国家社会及一切众生服务。否则大限一到,想做什么也来不及。以上四点“放逸之过”可以自我警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