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十九岁那年,在老师的家里见到了年方十三岁的班固。他便和班固热情地交谈,他惊奇地发现,班固是个十分聪慧的少年,就对老师说:“您的这个儿子很聪明,有才能。将来肯定能够协助您,实现补足《史记》的愿望。”王充在与老师及学友的学习交流中,有幸从师友那里读到丰富的文献、史料,甚至能够借阅到皇家图书馆的藏书。但王充并不盲从老师,他主张学无常师,不拘一家之言。王充在太学求学的后期,谢师而走,开始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和着述活动。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才使他逐渐地冲破了旧的思想学术的束缚,在思想上和学术上都有着自己的体系。大约在三十岁时,王充从京城洛阳返回故乡魏郡元城,曾一度以教书为生,不久便步入仕途。
自明帝永平四年至章帝建初三年,他曾先后担任上虞县掾功曹、会稽郡都尉府掾功曹及郡列掾五官功曹行事。虽然官职逐渐晋升,但仕数不遇。王充在担任会稽郡太守府五官功曹时,因水旱连年,阴雨不调,庄稼受灾颗粒无收,中州一带百姓流离失所,竟至路有饿殍冻骨。朝廷为了安抚民心,稳定政局,率下诏旨命令各郡州官员,节俭费用赈灾救困。王充针对本地年景不好,百姓贫困,向太守连续上书。他的第一道奏记称“备乏”,主要是建议郡县禁止奢侈浪费,节约开支,以防备困乏,施救于民。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他又上了第二道奏记,名为“禁酒”,建议禁止酗酒,防止醉酒之后滋事生非,扰乱社会治安。
这个建议也没有被采纳,终因与长官政见不和,毅然辞职挂冠而去。此时,王充有五十二三岁了。及至王充的好友,同乡谢夷吾,身居高位,曾任郡太守、州刺史。他深知王充的人品和才学,得知王充闲居在家,便上书汉章帝,极力推荐王充,称赞说:“王充是一位天才,即是前代的孟轲、荀况,近世的司马迁、刘向、杨雄也比不上他。”汉章帝见到这封推荐书,十分重视,便立即下诏旨命令公车署派员,到会稽征召王充。只可惜学问渊博、精通吏治、身堪大任的王充,此时已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步履蹒跚,已无力出门远行了,只好婉言谢绝。王充一生着书很多,主要着作有四部,即《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由于年代久远,前三部着作已佚失,唯有《论衡》的大部分篇章流传至今。
《论衡》是王充最重要的着作,也是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论衡》最早的几篇起草于汉明帝永平初年,那时王充才三十多岁,其中大部分篇章是他在五十到六十多岁期间完成的。自从谢绝汉章帝的征召后,王充自感年华流逝,恐既晚无还。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学说能否在身后得到传播,为后人所理解。
因此,他觉得很有“垂书示后”的必要。他一方面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一方面加紧对《论衡》的修改定稿,编订目次,撰写序言。之后又写了《自纪》篇,对自己的一生和着述作了总结。《论衡》全书共分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二十万字。王充在《论衡》一书中,科学地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哲理,提出了“气”的一元论,对于后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西汉末至东汉初期,迷信鬼神和宗教唯心主义思想泛滥一时。唯心主义者编造了一些天地产生的神话,说什么皇帝是受命于天,上天能遣告人君,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等等。以君权天授,天人关系为中心,推演出一套名谓“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哲理,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性神。
但王充反对这类邪说,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天地,含气之自然也”的论断。他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的最基本的元素,天地、万物都是气的产物。天地都是有形态的东西,是物质的实体。星辰在天上犹如地上的房屋一样,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因此,天是物质的天,不是什么超物质的人性化的神。那么,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呢?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唉”,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对于天地间的“灾异”,王充认为雷电云雨和灾害,都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什么有意志的天在操纵支配,充分肯定了天是物质的,并没有意志和欲望,从而否定了上天能遣告人君和“天人感应”的迷信说法,严重打击了反应封建帝王的神权思想。
汉代的唯心主义者还极力宣扬人死为鬼的迷信思想。王充则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根本观点出发,根据生活中的很多事实,揭穿了有鬼论的虚幻,进而评击了鬼神是人死后的精气变成的说法,并根据当时的医学知识,深刻地指出,精气必须和人的五脏、血脉等生理现象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如果血脉枯竭,形体腐朽精气也就消失了。他断言世界上没有脱离肉体、血脉而独立发生知觉作用的精气,从而否定了有鬼论的说法。王充着述《论衡》全书前后耗时三十余年,几乎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凝结着他辛勤的理论工作的巨大成果。正是这部书,在古代思想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使王充成为思想发展史上的巨人而流芳百世。却说汉明帝既礼尊师傅,复追忆“中兴”汉朝功臣,命画匠特就南宫云台中绘图遗像共得二十八将,再加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侯,合计三十二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