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之子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研究-结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郭道甫有呼伦贝尔情结,就在于他的情感根植于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流淌着祖先郭博勒氏的热血,他的性格中带有本民族的豪气与侠骨,在郭道甫出生前的162年间,1732年(雍正十年)其祖先带着国家的使命来到呼伦贝尔草原保卫中华民族边疆的安全,成为移居呼伦贝尔的先民,生活在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他们用勤劳与勇敢证明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代代相传,与呼伦贝尔结下了不解之缘。1894年郭道甫从他出生之日起,就注定与我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30年的时代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呼伦贝尔家乡的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与内蒙古地区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也与我国近现代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革命爆发时他17岁,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树立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决心,他的奋斗历程是从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的现状开始的,在父亲荣禄的支持下,无私地用自家的房屋和资金办学,从私立小学校长做起,为了扩大教育规模,筹措资金奔走与呼伦贝尔、北京、天津之间,在燕京大学演讲内蒙古教育问题,感动了当时许多中国知名的教育家,成为内蒙古的代表,两次出席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在全国教育界崭露头角,得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赞许。1918—1922年接受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向往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考察外蒙时自作主张又去了莫斯科,违反了上级的旨意而被称为“赤化”,出现了北洋政府外交部对他由信任到不得任用的危机。1923—1924年又接受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还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1925—1927年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参与组建和成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革命斗争波及河北张家口(当年为察哈尔省会)、内蒙古绥远(今呼和浩特)、包头、阿拉善和宁夏等地,沉重打击了内蒙古王公贵族的势力。1927年之后内蒙古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曲折,郭道甫的政治起伏与共产国际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联,使他不断陷入极其复杂的政治旋涡之中,最终以失踪满洲里而结束了政治生涯。失踪后的种种猜测与说法使郭道甫的人生结局蒙上了神秘的色彩。65年后的1989年真相大白,郭道甫蒙冤被判刑,成为苏联肃反扩大化错误的牺牲者。值得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家人历经千辛万苦获得了平反书,焦虑的心情得以释怀。郭道甫在办学、革命实践的同时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他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历史记录将化作永恒。时光荏苒,120多年过去了,当研究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时,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当年,人虽已逝去,却依旧可以从他著作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颗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而跳动的脉搏和赤子之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