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珍藏在我心底多年的一个夙愿,而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中时,内心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感,作为郭道甫先生的孙女,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已30多年,怎么会到现在才动笔呢?理应在郭道甫诞辰100周年、110周年时就加入研究郭道甫队伍之中,哪怕是写一篇纪念文章也好,是孙女对祖父的缅怀。而今这样说不是想为自己“迟到的研究”找借口,而是谈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是总感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限,担当不起这项研究重任,唯恐拿不出像样的成果奉献给读者;二是1993—2013年的20年间,对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工作和自己的业务提升投入了太多的精力,我经常将自己形容为“追赶”型或“补课”型的一代: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时,自己正值小学3年级,3—6年级基本就没有上课,叫停课闹革命。1970年复课,就自然升到初中,初中3年,可以说是半工半读,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课堂教学经常被校内搬砖、挖地道等劳动所取代,还会定期到郊区体验生活,好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的“查漏补缺”和高中阶段的强化学习有所补救,算是真正读了两年高中。其实当年有1975年恢复高考制度的说法,自己是1975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却因邓小平的再次被打倒,应届考大学的希望化为泡影。毕业干什么呢?当时绝大多数青年的毕业出路就是“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自己在家中排行老大,按当时高中毕业生留城政策是可以不下乡的。那个红色的年代倡导的美德是“吃苦耐劳”,自己就选择了到内蒙古巴盟农村锻炼,经历了三年的知青生活,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经历,它奠定了我以苦为乐的性格。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算是“50后”中的幸运者)。说到管理工作和专业提升,1993年,是我人生的重大转变,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调动工作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地域跨度之大可想而知,一转眼在广西大学摸爬滚打22年,始终处于工作的巅峰期,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广西大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太认真’是自己的‘别名’,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较真’。2010年8月因女性(年龄)的原因卸任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院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职务,这时应投入郭道甫研究工作之中了,可2005年之后我一门心思要实现‘博士梦’,想证明“50后”是有决心和毅力的一代,女性更不能让人看扁了。2001—2003年研究生班毕业,获得研究生学历;2007—2008年一直参加博士考试(当时一年有两次考试的机会),2009年3月终于考上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研究生,2009—2010年修学位课程,2010—2011年集中精力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和“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东盟政治合作的研究的结题工作(“211”工程建设建设项目系列成果之一《中国—东盟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博士论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分别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2月顺利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实现了博士梦的追求。人不能选择出生年代,却可以选择拼搏与追求,也算用实际行动告慰祖父——郭道甫先生,我努力了!2012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改变,犹如当年从遥远的内蒙古自治区跨区来到陌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样,经广西大学校领导的安排,从广西大学政治学院调动到所属的独立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与之前广西大学政治学院院长的职责相比轻松多了,没有学科建设和繁重的创收任务,可以兼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了,为了完成多年的写作心愿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恰巧自己本科所学专业为历史学,至今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任务也有30多年,由于专业的缘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情有独钟,研究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应是我分内的事。尽管在清史、民国史、民族学、边疆学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有一定的距离,而尽一份自己的研究力量却是责无旁贷的。应检讨自己不能总以工作忙或研究水平的局限而拖延这项急迫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只能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与辛勤写作实现“30多年”的愿望——郭道甫研究著作的出版。
经过26个月的辛勤笔耕,《呼伦贝尔之子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研究》一书终于完稿了,积压在心底多年的巨石终于落地了,而新的忐忑又接踵而来,当本书出版的时候读者能满意吗?它毕竟耗费了自己两年多的时间与精力,2013年1月拟定了写作提纲(其实从最早收集资料算起,断断续续有30年的时间,要特别感谢我父亲的辛勤付出,他在世时只要得到相关资料都会寄给我,我便将它保存起来),2013年1—3月完成了第一章、第二章的初稿,后因父亲生病住院,还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工作耽搁了下来。2013年9—11月又集中精力查阅了相关资料,特别需要熟悉清代边疆史、民国史及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研读了郭道甫的著作,同时将写作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思路作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2014年1—2月夜以继日,奋笔疾书,1月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写作,父亲在病重的情况下,口述了得到郭道甫平反书的经过,成为珍贵的遗言。3月因父亲的病逝写作工作暂放一段,而收获的是,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又发现了他在世时保存的相关资料,如获至宝。4月下旬一回到南宁,学院又任命我为管理学部主任兼思政部主任,在管理工作任务加重的情况下,5月进入了写作的攻坚阶段,6月底重新审视了已有的文字稿,对写作提纲和思路再度作了调整,本想在2014年7—8月完成初稿,意想不到8—9月身体不适,影响了写作进度,10月在身体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再度冲刺,在加班加点的情况下,11月底总算完成了初稿,12月初却因劳累血压高住院了,不得不修养调理了一个多月。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2015年1—3月在病情稍有缓解的情况下,仔细通读初稿,核对史料及注释,力求准确和文字上的润色等,直至定稿。
本书的研究思路:首先将已有的资料认真加以梳理,就民国时期相关历史资料做进一步的挖掘,在郭道甫生平研究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希望有所突破,对他的著作细致地研读,对研究中涉及的20世纪20—30年代内蒙古地理、历史人物进行了考证,为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希望自己努力做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和方法论,从收集资料入手,对历史事实深入细致地展开研究,尽可能地恢复历史的原貌,对郭道甫生平及所从事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其著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事件中的是非曲直作进行分析与剖析,并将其著作放到国际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及解读,希望呈现给广大读者一位活跃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蒙古与苏联的民国历史人物——郭道甫先生。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郭道甫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二章郭道甫家世与生平;第三章郭道甫革命实践活动;第四章郭道甫著作研究;第五章郭道甫与近现代历史人物。写作过程充满了挑战,郭道甫研究涉及清史与人物、民国历史与人物、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人物、边疆史、清朝至民国时期东北、西北地区地理沿革、苏联历史与人物研究、郭道甫著作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考证等,越研究就越感到困难,它是对作者综合性研究能力的考验。虽说自己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工作,可当面对这样一个选题时,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局限,难度在于之前对清史、民国史、东北少数民族史、边疆史的研究薄弱,可以说是全新的研究领域,如果不是使命感的鞭策,不会有写作的坚持,可能中途就打退堂鼓了。每当碰到写作难题时常常告诫自己,这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经历。因此,丝毫不敢怠慢,一丝不苟,全力以赴。
目前,从相关资料来看,有一种说法,郭道甫1944年(50岁)病逝于苏联劳动改造营,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未了的心愿就是将郭道甫1931年12月11日之后的(包括逝世的准确时间和具体安葬地点)历史事实搞清楚,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这一愿望的实现!
感谢所有为郭道甫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专家学者,本书借鉴和吸收了你们的相关研究成果;感谢父母(听奶奶)口述的郭道甫家世的历史片段和出版经费的资助(遗憾的是我父亲阿日亚于2014年3月7日病逝,没有看到本书的出版)。作为郭道甫遗腹子的父亲,也曾想过为郭道甫撰写传记,离休后因哮喘病复发,长期靠卧床来缓解病情,我十分能体会到父亲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10年来特别是近5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虽说他不能完成写作愿望却留下了许多可以引用的极其珍贵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作为女儿我今天替父亲完成了这个心愿,让父亲阿日亚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每每想到父亲阿日亚我就泪如泉涌,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环境中,4岁时与祖父荣禄经历了复杂的政治环境与压力,荣禄逝世时阿日亚才13岁。而他15岁就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成为离休干部。中年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受到迫害,被抄家,受隔离。1970年内蒙古在唐山办了一个干部学习班,父亲也是其中一员,却因对当时极“左”的做法想不通,以沉默来对抗被定性为革命意志衰退,1971年学习班结束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下放内蒙古巴盟农村劳动改造。1974年落实政策回到原单位——内蒙团委,没想到政治待遇刚刚恢复,1975年却又因长期的政治迫害造成的后遗症眼睛一度失明。阿日亚虽没见过自己的父亲郭道甫,却从他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倍感他对父亲是那样的思念,父亲阿日亚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特别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始终有个心结伴随着他,就是在世时没有搞清楚爷爷郭道甫的下落,即1934年后的情况);感谢内蒙古达斡尔学会多年出版的多期研究文集;感谢姑姑奥登挂研究员所编的《郭道甫文选》,她在84岁高龄时完成《郭道甫文选》编辑和出版工作,为所有读者所敬佩;感谢姑姑伊敏教授提供的相关资料(我父亲在世时寄给他的,整理遗物时发现);感谢斯日姐姐的相关回忆,感谢妹妹苏尼日的支持;感谢儿子张默的支持;感谢所有亲属与家人的支持;感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秀娥博士对三个重要资料的查阅与核实;感谢广西财经学院黄家周博士、副教授百忙中参与本书的校对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茵博士、喻苗编辑,长期有力地支持与帮助,《呼伦贝尔之子郭道甫:家世生平、革命实践与著作研究》一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书中疏漏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见谅。
乌尼日
2015年3月7日
于广西大学坚韧书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