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训在信阳师范站稳脚跟后,采取的第一项措施,是从我做起,整顿校纪,改善校风。过去,由于少数害群之马的长期捣乱和破坏,原有的校规校纪成为废纸一张,如同虚设,纪律涣散,校风窳败,打架骂人现象时有发生,课堂秩序混乱,有的老师简直无法上课,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周祖训深谙“爱人之道,以严为主”,高标准,严要求,把原有的校规校纪重新加以修订和补充,并公之于众,从严付诸实施。
周祖训在对师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中,常常引用古人的两句名言:“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周祖训每每在引用这两句古训之后,总是响亮地提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师长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师生做到的,校长必须首先做到。”周祖训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是这样讲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周祖训把铺盖搬到男生宿舍,和男生住在一起。每天早晨,起床号一吹响,他总是先穿好衣服,洗刷完毕,到各寝室察看,尔后,和师生们一起跑步。上课时,周祖训不是在校园巡视,就是到教室听课,若有教师请假,他就主动代为上课。一日三餐,他不在家里吃饭,而是和师生一样,八个人编为一个吃饭小组,在校园里露天就餐,同吃大锅菜,同吃豆面馍和红薯,同喝玉米糁稀饭。周祖训这种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和严以律己、俭朴清廉、以身作则的美德,深深地感动着每个有良知和良心的教师、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辛勤努力,信阳师范的校纪、校风有了明显的好转。杨玄白、王向宸等人越来越没有市场,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只好悄悄地离校而去了。
正气需要众人同心协力扶持。9月,新的学期开始,学校招收了四班新生,周祖训从邻近的战争地区先后聘来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师,如胡守棻自上海来,环家珍、周瑗自江苏来,缪钺、薛效宽自河北来,梁冰潜自山东来,李永刚自豫北来,王子龙、朱宕潜自开封来,他们和原有在校的教师丁步月、徐锡三、杨道贵、杨景潜、刘寅让等,大都在30岁左右,大学毕业,学有专长,且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酷爱教育事业,成为协助周祖训办好信阳师范的骨干力量和左右臂膀。
据1943年出版的《信阳师范校志》记载:
1923年7月,校长魏瑞卿被学生“打出学校”。
1925年9月,校长何谓涵,被“学生打得鼻青脸肿,狼狈逃走”。
1929年秋,“学校掀起驱王(忠敬)学潮”,“王忠敬携校印仓皇出逃”,“被迫辞职离校”。
这就是说,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信阳师范原有三位校长被打、被驱逐出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祖训任校长十年,特别是从第二学期起,不仅未发生过类似事件,而且建立起优良的校风,被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誉之为全省学校之冠”。这恐怕在当时全国的教育史上也是奇迹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