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争气的铁人王进喜-铁人精神故乡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铁人——故乡传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王进喜自力更生创业的铁人精神,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工人阶级骨气和志气的象征。

    “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攻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精神,是铁人精神的基本内涵。

    甘肃是铁人的故乡,这里有他成长的足迹,有他洒下的汗水。铁人王进喜虽然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铁人精神却与世长存、光照千秋,激励着甘肃人民踏着铁人的足迹奋勇前进。

    为了弘扬铁人精神、传承铁人精神,1993年玉门市筹资在铁人出生地和平村修建了铁人王进喜故居纪念馆,并在玉门油城公园矗立了铁人铜像;2008年,玉门市又投资1231万元新建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开馆对外接待参观者。许多王进喜的父老乡亲及全国各地的游人陆续走进两个纪念馆,共同缅怀铁人的丰功伟绩。同时,还在赤金镇修建了“铁人主题广场”、建成了“铁人集贸市场”、兴建了“铁人希望学校”,围绕铁人故乡这一品牌,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基地兴起。

    玉门新建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坐落在赤金镇甘店子高速公路服务区,和铁人主题广场遥相呼应。纪念馆外形呈仿古建筑,馆前小广场矗立着高3.7米的铁人铜像,周围陈设有抽油机、井架等钻井设备。该馆是一座以铁人王进喜事迹陈列为主的纪念馆,展厅共分苦难经历、创业玉门、会战大庆、心系家乡、精神永存5个部分,馆内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260余幅,珍贵文物100余件,并运用了大型浮雕、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形式,再现了王进喜“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光辉一生,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艰辛历程。

    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开放后,吸引了全国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一位中燃油公司的石油工人在留言册上写道:“最朴素、最简洁的语言,说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创业精神,永远指引后人向前、向前……”原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题词:“祖国昌盛兴隆日,斯民难忘王铁人!”原石油部副部长李敬题词:“铁人活在我们心眼里,我们活在铁人的事业中!”

    铁人故乡新貌

    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解放前的10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油矿底部密集分布的洞穴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许多工人的儿女都是在洞里出生。新中国成立后,玉门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20余万名技术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门油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建国以来,玉门已为国家上缴税收上百亿元。

    1955年,为保障生产,玉门油田所在地被设立为玉门市,县政府也早已不在。到20世纪80年代,石油产业鼎盛时期,这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总面积扩张到1.35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度达到13万余人。

    经过多年开采,玉门石油产量逐年下滑,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目前产量也仅维持在70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小规模及发展困难石油企业的聚集地。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枯竭的玉门面临着发展瓶颈,21世纪初,玉门市和玉门油田作出迁移决定,大片工厂倒闭,厂房住宅被夷为平地,因油而聚的人们开始迁走。

    2001年,全玉门市66个居委会缩减成33个,2004年又缩减至12个。2009年统计表明,留守老市区的人口已不超过3万人。

    2004年,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市区只设生产作业区,生活区则迁至百公里外的新油田。这次动迁导致7000多名工人失业、2.5万名油田工人外迁。2006年,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市区向西70多公里的玉门镇新区。自此,数千名职工开始了每周百公里的往返于生产、生活区之间的迁徙生活。至此,老城、新城和油田新基地将昔日的油城玉门一分为三。

    目前,除石油工人,尚有部分居民聚居在北坪、三台两个安置区的廉租房里,大多是无力外迁的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下岗工人,他们每月领取几十至上百元的低保费,面对新市区1000元/平米的房子望而却步。截至2008年,包括新市区在内的玉门全市下岗失业者已达3.5万人,其中有1.4万人属于生活特困人群。与此同时,遗留在老城的道路、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逐渐老化,大部分无法正常使用。

    1998年以来,当年地方政府围绕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等工业企业大部分已破产倒闭,而糖酒、五金、饮食服装等行业也冷清萧条,原市属工商业体系全面崩溃。据统计,1996年全市有市属企业90家,2000年仅有8户勉强维持。

    面对石油产业的衰败,风能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玉门开始不遗余力发展风电。2009年一年,玉门的风电装机容量就超过了此前12年的总和,而风电企业的普遍微利经营,以及西北电网建设升级的严重滞后,也引发了“油城已逝,风城何在”的质疑。

    祁连山脚下通往玉门市的公路也不如以前繁忙了。目前,玉门已被列入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由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城市进行财力性转移。玉门的废城之痛,映射出中国众多资源性城市的转型困局。

    铁人——家人记

    大庆铁人王进喜的事迹教育、鼓舞了几代人,大庆精神至今被人们广为颂扬和学习。

    “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没有父亲的辉煌。”在大庆,王月平这名共和国英雄铁人的后代,谦逊得一个字都不肯谈父亲的功绩,却用他父亲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是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王进喜生于1923年,10岁就给有钱人家放牛,16岁到玉门老君庙洋子公司当小工,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全国劳模。

    王月平欣喜地说,1964年12月26日,应毛主席之邀,王进喜出席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置办的生日宴会;王进喜生前多次受到周总理的关心;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到大庆视察,一下车就来到王月平家看望他母亲王兰英,并与王月平全家合影,还专门为他们题词:“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做铁人的好后代。”

    王进喜的妻子叫王兰英,与他是同乡,原来也是玉门油田的工人,已于1993年去世。去世前她一直受到王进喜生前所在单位——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二公司领导和同志们的照顾。王兰英患有很严重的糖尿病,特别是去世前三四年,每年几乎都有半年时间需要住医院治疗,钻井二公司为她报销全部医药费,并且派专人在医院护理她。

    王进喜有5个孩子,两儿三女。现在除老四王月玲在山东烟台工作外,其余几个孩子全部在大庆油田工作。王进喜的大女儿已经退休,大女儿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油田,成为新一代的大庆人。

    现任工会主席的王月平说,父亲1970年去世后,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惦念着他的家人。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来大庆时都曾看望过他们;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领导和黑龙江省委领导每年春节都专程到大庆慰问他们。

    王进喜生前十分孝敬老母亲,王月平回忆说:“即使在困难时期,父亲也要从每月不多的几十元工资中挤出钱来给奶奶买奶粉喝,奶奶是73岁去世的,比父亲晚去世一年。”

    铁人精神永不竭

    40年,风雨沧桑;40年,改革变迁。王进喜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铁人精神却在铁人故乡代代相传,成为玉门人民投身建设家乡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为纪念铁人,玉门市建起了新时期铁人事迹展览馆,修建了以铁人命名的“铁人路”、“铁人桥”、“铁人广场”、“铁人公园”、“铁人影剧院”、“铁人希望小学”等……

    多年来还持续不断开展“忆铁人、学铁人、做铁人”活动,举办唱铁人歌曲、讲铁人故事、观铁人影视、编辑铁人轶事等系列活动,涌现出了一批批“铁人式党员”、“铁人式干部职工”、“铁人式班组”、“铁人式支部”……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代表顾天祥30多个春秋如一日带领群众播绿植树,使昔日黄沙肆虐的戈壁滩变成了瓜果飘香的绿洲。此外,还涌现出了“把心掏给农村孩子”的全国优秀教师杨永环、“风电建设的领头雁”杨旭华、“铁人村的好支书”李寿春、“社区居民的贴心人”吴兰芳等一批批“新铁人”。

    曾几何时,为建设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天南海北的石油建设者们会师玉门,标杆立祁连;时至今日,为建设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五湖四海的风电建设者们纷至沓来,风车林立戈壁滩头。

    夏天,风电建设者们耐着30多度的高温酷暑,在戈壁滩上头顶烈日、挥汗如雨、风餐露宿,“宁脱一层皮,不误一天工”;冬天,为抢进度、保质量,风电建设者们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顶风雪、冒严寒,用温水搅拌混凝土,给搅拌车穿上棉衣,在坑基上搭起帐篷生起火炉,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戈壁滩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的铁人精神。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玉门风电高歌猛进,装机容量新增130万千瓦,每年投资连续超过100亿元,成为玉门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铁人精神曾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工人受到鼓舞和激励。如今,铁人故乡人将铁人的自豪感与凝聚力再一次推向了一个新的至高点:玉门,在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上正在实施“二次创业”,着力打造“百年油田”;玉门,一座现代化城市在昔日“风吹石头跑,碱滩不长草”的戈壁滩上拔地而起;玉门,凭借新能源绿色浪潮振翅腾飞、追风逐日,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这里奠基启动……大规模的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玉门已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电力新能源、矿冶建材、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迈上了调整结构、体制增量、低碳节能、循环发展的新路子。玉门现已跻身“西部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和“2009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第二位,玉门在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处处渗透着铁人精神的强音!玉门今日的发展,足以让长眠于地下的铁人安息。

    王进喜在病重和弥留之际,心里想的还是大庆油田,想着如何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这也正是铁人作为平凡的石油工人体现出来的伟大、无私与奉献精神。

    王进喜个人荣誉

    铁人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王进喜大事年表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乳名“十斤娃”。

    1950年春,玉门矿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任贝乌五队(1205队前身)队长。11月,在玉门油田试验钻机“整拖搬家”成功。

    1958年9月,王进喜带领全队月钻井进尺5009.3米,创当时全国最高纪录。10月,荣获石油工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

    1959年10月1日,王进喜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第一次见到毛主席。10月26日至11月8日,在北京参加全国工交“群英会”。

    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带领1205队(贝乌五队)从玉门出发,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3月25日,到达大庆萨尔图火车站。4月2日,“人拉肩扛”安装钻机。4月9日到11日,大庆油田首次技术座谈会号召向铁人王进喜学习。4月14日,组织全队破冰取水,萨55井开钻,19日完钻,用时5天零4小时,创造了新纪录。4月29日,王进喜参加“五一”万人誓师大会,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口号。

    7月1

    王进喜参加国庆观礼日,在油田万人大会上,被树立为“五面红旗”之一。10月,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大队长。

    1961年2月,王进喜调任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在解放村建起大庆第一所小学。

    1965年4月,王进喜被中共大庆会战工委任命为钻井党委常委、钻井指挥部副指挥。7月24日,参加石油部政工会,首次提出“全国每人每年半吨油”的奋斗目标。

    1966年2月16日,王进喜参加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和工交政工会议。同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4月6日,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石油工业部五好标兵”。9月3日,带领石油工业部报捷团赴京,向党中央、国务院报捷。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12月30日,去北京反映“文革”中大庆的情况。

    1967年1月4日,王进喜在北京向周总理当面汇报大庆油田形势。1月10日,回到大庆,积极传达周总理指示精神,呼吁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3月初,受到批斗。3月下旬,周总理在北京宣布王进喜在大会战中立了大功,不准再批斗。

    1968年4月27日,王进喜被推选为钻井革委会副主任。5月31日,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

    1969年2月,王进喜担任大庆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4月,参加党的“九大”,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0年3月18日,王进喜在北京向周总理汇报了大庆情况和油田生产存在的问题,周总理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4月,到玉门参加全国石油工作会议。4月19日,在解放军301医院被确诊为胃癌晚间。10月1日,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检阅。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7岁。11月18日上午,大庆油田举行隆重追悼大会。11月18日下午,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向王进喜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