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俊文手记-唐僧玄奘和长安兴教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玄奘死后,先葬在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因白鹿原地势较高,基地高耸,唐高宗李治在大明宫含元殿上朝时,经常看到人们在玄奘墓前祭奠而伤心落泪。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他下诏把玄奘遗骨迁葬到少陵原畔,并修建了灵塔,第二年因塔建寺。后来,唐肃宗李亨来此游览,给塔题写了“兴教”二字,以后就把这个寺院叫兴教寺。

    兴教寺在西安城南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上。它是我国唐代着名高僧玄奘的迁葬地。寺内的玄奘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教寺背靠少陵原,面对樊川,绿树古刹,相映成趣。游人远来,沿着坡路上爬,半坡突然闪出一座青砖建筑,屋脊高耸,双吻向天,那蓝色的玻璃瓦,放着柔光;那用青砖雕成的斗拱,重重叠叠;那用青砖雕成的椽头,酷似木头做成。这精巧别致的砖雕建筑物,就是兴教寺的山门。山门正中,镌刻着“护国兴教寺”5个隶书大字。两旁分别镶嵌“法相”、“庄严”四字,显示出这块佛教纪念地特有的庄严肃穆气氛。

    兴教寺的建筑布局,分为正、东、西三院,像个展翅飞翔的鸟儿:正院较长,是鸟的身子;东西两院向外伸去,像鸟儿的两个翅膀。

    正院建筑密布。从前到后,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和法堂等主体建筑。

    大雄宝殿是五间大房,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有康有为书写的“兴教寺”3个劲健有力的大字。殿宇宏伟,四廊宽敞,红柱挺立,檐梁金碧辉煌。殿内宫灯高悬,明朗雅静。正中龛台上,安放明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铜像一尊,高约2米。大铜像下是千佛铜座,高约1米,雕刻精美生动。铜座前边,还有缅甸赠送的白玉佛像一尊,玉润晶莹,剔透玲珑,是罕见的艺术珍品。龛台前方,是香港黄居士赠送的幢、幡、帐、幔,从屋顶垂吊下来,黄、红相杂,习习闪光。大雄宝殿后方,是个小院。最后边是五间宽的法堂。法堂正中,有一副对联:

    法海仰奘公,西土亦称大遍觉;

    宗学宏唯识,此地堪比那烂陀。

    两侧墙壁上嵌砌20块碑石,上面镌刻着《金刚经》,字迹刚毅清秀。法堂龛台上,有大佛像一尊,高约1米,左右侍列小佛像十余个,姿态生动,各具风格,法堂墙壁上挂着十八罗汉拓版像,雕刻精致,情趣横生。每当和尚朝夕颂经,声音悠扬,铜磬清亮,似奏乐章。

    正院向东,伸展出一个独立小院,叫藏经院。院内古柏参天,浓荫掩映,花卉争艳斗奇。花树丛中,是一座古代阁楼式的宏伟建筑,雕梁画栋。四个角檐下边,均有梵铃,轻风吹来,叮当作响。第二层屋檐的正中,悬挂着程潜写的“藏经楼”3个大字。楼上储存《藏经》、《续藏经》、《大藏经》等经书达万卷之多,是全中国寺院中经典最多的经楼之一。还收藏有梵文《贝叶经》、《巴利文》多片,被视为宝中之宝。

    从正院向西,又延伸出一个独立小院,称为“塔院”。古柏桃林之间,耸立着3座砖塔。中间最高者,就是玄奘法师的葬骨塔。塔高23米,共5层,底部每边长5米,塔面有砖雕的立柱、斗拱,形成一个个开间,仿木效果十分显着,酷似大雁塔的形体。史料记载,兴教寺历经战乱,所有建筑物多被毁坏,只有这座古塔保存到今天了。

    玄奘塔是实心塔,唯底层有个拱型卷洞,内立玄奘塑像一尊。塔底后侧,镶着唐代尚书刘轲书写的《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封号)塔铭并序》碑。铭文详细叙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译经的活动事迹。玄奘塔前边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塔,高均7米,高3层,结构形状完全相同,是唐代开成四年专门为玄奘的两个弟子修建的,称为“窥基塔”和“圆测塔”。佛史载,窥基是唐初名将尉迟敬德的侄儿,天资聪颖,着述甚丰,后有“百疏论主”的称号。圆测是新罗国(朝鲜)国王的孙子,经理精熟,名声远扬。

    这三座塔构成一个品字形。塔北慈恩殿,内有玄奘和窥基、圆测石刻线像个一座,线条轮廓明朗逼真,笔意秀逸清正,雕刻技巧极好。每座像旁边都刻有赞词。墙上还挂着“玄奘行程图”、“玄奘纪年简表”等。最吸引人的是“玄奘负笈图”碑刻。碑上的玄奘背负笈架,手挚雨伞并拄杖,足登麻鞋,身穿短褐,笈架上放满经书,笈角挂有明灯一盏,生动地勾画出这位高僧跋涉千里,日夜兼程,坚毅不回头的感人形象。有一首诗写道:

    负笈丝路行,平生钻佛经。

    玄奘业何在?何须问悟空。(刊登于《亚洲之声》2004年4月1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