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之计的妙用-坐山观虎斗(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制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铒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

    (《战国策·秦策第二篇》)

    【译文大意】君王(秦惠王)您没有听说过那管与的说法吗?有两只老虎为吃一个人而争斗,管庄子将扑向前去刺杀它们,管与制止说:“老虎是一种贪婪凶狠的野兽,人是它们甜美的食物。现在为着争吃一个人而两虎互相格斗,结果那个小的必然被咬死,那个大的必然被咬伤。你然后再去刺杀那个受伤的老虎,那么一下子就能得到两个老虎。连刺杀一个老虎的力气也没有出,但是却落个刺杀两个老虎的名。”现在齐国和楚国开战,结果齐国必然失败。齐国失败之后,您再发兵进行救援,最后既得到了救援齐国的好处,也没有讨伐楚国的害处。

    【阐释】这篇文章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坐山观虎斗”策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当两虎为争吃人而正斗得凶猛的时候,最好不要去管它,当它们斗得精疲力竭,最后是两败俱伤或一伤一死的时候再出击,那时候就很容易地杀死那伤虎,一举兼得两虎。齐国和楚国发生了战争,秦国作为第三国应该怎么办呢?是加入战事,帮助一方去打另一方,还是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后者。对齐楚战争先观望一段时间,当齐国战败,楚国也损兵折将的时候,秦国再一举出击,以救援齐国的名义去讨伐楚国。这样,秦国既是借着楚国的力量击败了齐国,又是利用齐国的力量削弱了楚国,秦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楚国,达到同时击败两个敌国的月的。这就是所谓的“坐山观虎斗,观者得全利”。

    相敌三十一法

    【原文】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米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瓦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孙子兵法·中卷·行军篇》)

    【译文大意】敌人离我军距离不远,而又能保持镇静的,是依靠他所占领的地形的险要;敌人离我军距离远,而又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冒进;敌人之所以不占领险要地带,而占领了平地,一定是这地形有利于同我决战;没有风,而大片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袭击;在丛草中设了许多障碍的,是敌人布下迷惑我军的疑阵;鸟雀突然惊飞处,表明下面有伏兵;野兽惊骇而乱跑,是敌人大举突袭来了;尘土高扬而尖直的,是敌人的战车攻来了;尘土低扬而宽广的,是敌人的步兵攻来了;尘土疏散飞扬而且细长的,是敌人在打草砍柴;尘土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言词卑谦,而又加紧备战的,是敌人准备要进攻了;而措词强硬又摆出进攻姿态,甚至派人马强行进犯威胁我军的,是敌人要撤退了;敌人的战车先出动,并且部署在军队侧翼的,是敌人在布列阵势;敌人事先没有约定,而突然来人讲和的,一定是另有阴谋;敌人将帅来回奔走,而且摆开士兵和战车列阵的,是期待着要和我军决战了;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上钩;敌人倚靠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缺粮的表现;敌人从井里打上水来就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看到有利可图,而并不前进的,是疲劳不堪的表现;敌人营寨上鸟雀聚集盘旋的,表明下面敌营中兵力空虚;敌人夜间惊恐呼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军纷乱没有秩序,表明敌将领不持重已没有威严;敌军旗帜摇曳不定不整齐的,是敌人的队伍已经混乱;敌人的军官暴燥易怒的,是敌方疲倦厌战了;敌人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车的牲口吃肉,毁掉炊具,部队不返回营舍的,是准备突围或逃跑而决一死战的穷寇;敌兵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议论纷纷,而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领已不得人心;一再奖励犒赏士兵的,是敌人指挥已没有什么办法;一再惩罚士兵的,是敌指挥处境已非常困难;先是对士兵粗暴,而后又害怕众人叛离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军使者态度委婉,言词谦逊的,是敌人想休战言和;敌军愤怒地向我迎上来,但又相持很久而不交锋的,必须要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阐释】以上是孙子所总结出的相敌三十一法,也就是要根据战场上不同的迹象,对敌情做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措施。

    出奇者胜

    【原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兵法·中卷·兵势篇》)

    【译文大意】孙子说,治理人数众多的大部队,如同治理人数少的小部队一样,这是组织编制的作用,与众多的敌人交战,如同和少量敌人交战一样,这是指挥号令严明的作用。统帅全国的军队,可以使它在遭到敌人进攻时而不致失败,这是“奇”、“正”战术(在军队部署上担任守备部队,钳制敌人的为正,集中机动担任突击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明攻为正,迂回侧击,暗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特殊的作战方式为奇)运用适当的结果。军队所攻击的地方,能够象用石头打鸡蛋一样,这是善于运用避实就虚的结果。

    作战总是以“正兵”与敌人相接,以“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兵”的将帅,其战术变化就象天地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河一样源远流长。入而复出,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如同四季的交替。乐音不过五个音阶,但五个音阶的变化,却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彩,但五种色彩的变化,却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味道,但五种味道的变化,却尝不胜尝。作战的形式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和“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象首尾相接的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

    【阐释】治兵之道,要组织编制严谨,指挥号令严明,奇正战术运用适当,虚实情况掌握清楚,才能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而两军交战,虽以正兵相接,以正规战法硬打硬拼,却往往依发奇兵取胜,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守其不测。正兵合战,出奇制胜,奇正战术互相交替,变化无穷,正是作战艺术之所在。高帝元年至五年间,秦朝刚被推翻,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他把巴、蜀和汉中分给刘邦,封他为汉王,想就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并阻塞住了他向东发展的出路。刘邦也要独霸天下,很不服气,在领兵西上时,接受了张良的计策,把一路经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以迷惑项羽,以为刘邦真不打算出来丁,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然后,刘邦又接受了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土兵去修栈道,作出要从栈道出击的样子。因为他们人少力单,修成无期,根本没有引起项羽手下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刘邦已经率领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去袭击陈仓了,并且一举取胜。于是,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就被刘邦全部占领了。这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例,便成了用从正面佯攻,佯动;伪装攻击路线和突破点来迷惑敌方,出奇而制胜的典范了。

    1947年冬,邓小平同志率领部队抵达黄河北岸。一天夜里,驻守黄河南岸的国民党哨兵,借探照灯光发现,北岸水面上黑压压一片头戴钢盔的士兵已默默无声地向南岸游来,急忙向上报告。敌将以为是我军偷渡,于是,布置好兵力,准备在我登岸时将我全歼。当水中钢盔渐渐靠近南岸时,敌师长下令开火,顿时,敌军枪炮齐发,河面上钢盔炸裂,鲜血飞溅,染红了大片河水。正在这时,敌军后方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敌人阵地大乱。原来,我军主力早已趁着夜色,从上游乘船和木排渡过了黄河,从敌人背后发起了进攻,打败了敌人,活捉了敌师长。而所谓的偷渡部队,则全是用钢盔在下边绑着干葫芦,系上猪尿泡,里面装满红颜色的水,干葫芦上还拖着一些猪肠子。敌军俘虏看见后,都惊呼:“上当!”因此,在战场上要造成兵力上的优势,就要用计谋,以“正合”,而以“奇胜”,也就是出奇者胜。

    兵者,诡道也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兵法·上卷·始计篇》)

    【译文大意】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要表现出不能打的样子,想打要表现出不想打的样子。要向近处来,要表现成往远处去,要往远处去,要表现成向近处来。要用利去引诱敌人,要使敌人混乱而攻取它。对有实力的敌人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防备它;对有强大兵力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对性格暴燥的敌人要想法激怒它,使其失去理智;要用谦卑的样子表示自己弱小,使敌人骄傲,轻视我方;对处于安闲休整状态的敌人要设法使它疲劳,搅得它不得安生;对内部关系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要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战争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阐释】战争中要注意根据各种情况而制定不同的具体策略,如能打而在敌人面前装作不能打,用以麻痹敌人,使其丧失警惕和戒心,避免暴露我军实力及作战的真实意图,以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而近而示远,远而示近,则相当于战争中的假动作,故作声势,迷惑敌人,使敌人不知进攻和防守的真正方向,猝不及防。要设法使敌方骄傲,看不起我方,意亦麻痹敌人。骄则轻敌,轻敌则必败。《三国演义》中曹操与文丑作战时,故意将阵摆错了,又让文丑劫去了粮草马匹,还打乱了前军。文丑得意洋洋,放松了防备,这时,曹操突然冲杀过来,文丑军大败。对刚愎自用的敌将,则要设法激怒他,使其丧失理智,盲目用兵,终会因智乱而兵败。春秋时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故意把楚军使者扣下,激怒了楚帅子玉,于是下令让楚军在不利的条件下,与晋军交战,结果一败涂地。

    在作战前或作战时对敌施以小利,则能使敌人误认为有利可得,而落入不利之圈套,战而胜之。晋国的执政官知伯要攻打接邻的仇由国,但道路艰险堵塞,行军困难,又怕派兵开山修路会暴露自己的军事企图。于是知伯选了一口贵重的大钟,送给仇由国国君。仇由国国君很高兴,决定开通道路来迎取这口大钟。虽然当时有大臣向国君进谏,说大国向小国进送重礼,提防其中有诈。但仇由国国君仍坚持要接受这口大钟。结果,七个月后,路修好了,知伯也发兵来灭了仇由国。

    其它诸如取乱、备实、避强、劳逸、离亲等等具为制敌之妙策。所谓兵无常势,需随机应变,要先了解敌情,伺察时机,随时变换战术。要抓住敌人心理上的弱点,注意自己的修养,对敌人要善于攻心,对自己要处乱不惊。要充分利用我方之有利条件,并注意将不利变为有利,同时,充分利用敌人不利之条件,并注意将其有利变为不利,以对付不同情况的敌人,保证取胜。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电。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孙子兵法·上卷·始计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