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之计的妙用-坐山观虎斗(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代名将王德用任定州路总管时,日夜训练士卒。一天,有个契丹间谍来偷偷侦察,有人请求将他抓起来杀掉。王德用说:“暂且让他去吧,我正想让他把我们的实情带回去报告呢。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啊!”第二天,王德用故意举行盛大阅兵,士兵们都生龙活虎,精神振奋。王德用又故意公开下令:“准备好干粮,听我的旗鼓行动。”间谍回去报告,说汉兵将大举进攻,契丹于是赶忙前来议和。

    这种“不战而屈人”的谋略思想一直被历代兵家所推崇。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对敌坚持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在围困长春的战役中,当时任兵团政治委员的肖华同志就曾提出,要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作战指导思想。于是我军积极开展政治外交攻势,争取敌人,瓦解敌人,使国民党六十军和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长春和平解放。除此,北京等地的和平解放,也是此战略的一大胜利。

    “不战而屈人”也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当“不战”不能实现时,还是要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证胜利。目前,此战略在世界上仍然受到推崇和重视,特别在核武器出现以后,战略家们为了安国全军,正力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不战而屈人”的理想途径。

    胜可知而不可为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上卷·军形篇》)

    【译文大意】孙子说,从前善于作战的人,首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所战胜,以此来等待、寻求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不会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自己手中,可能不能战胜敌人,却在于敌人是否犯错误,暴露了弱点。因此,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却无法做到使敌人一定能被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凭主观去强求。不被敌人战胜,属乇防守范围,能够战胜敌人,属于进攻范围。采取防守,是由于兵力不足,进攻的条件不充分;采取进攻,是由于兵力有余,战胜敌人的条件已充分具备。善于防守的人,能依借地形而守备严密,深不可察。善于进攻的人,能依借天时而攻取迅达,防不胜防。因此能做到保存自己,大获全胜。

    【阐释】善于作战的人,能扬长避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要战胜敌人,则需要以己之长去攻敌所短,待敌人暴露其弱点及可乘之机,而不能强胜。两兵交战,或攻或守,皆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余则攻,不足则守,攻守相宜,方可自保而全胜。

    后汉时期凉州的贼寇王国,率领贼众围阻陈仓。董卓认为:“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要尽快进赴陈仓。但左将军皇甫嵩认为:“不如不占而屈人兵。”他知道,贼兵虽刻意强而为之,但无法探知陈仓虚实。而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嵩说:“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天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指贼兵)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皇甫嵩看透了形势,知-道陈仓能够固守而自保,就好像藏在最深的地底下一样,敌人又怎么能捉模呢!果然,王国从冬到春一直围困着陈仓,但陈仓城坚,防守牢固,根本无法攻取。最后,王国的军队疲惫不堪,士兵自行解散而去了。

    先胜而后求战

    【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子兵法·上卷·军形篇》)

    【译文大意】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常人的见识,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使用武力经过激战取得胜利,被天下人称好的,也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因此,能举起秋毫般轻微之物,算不得力气大,能看得见日月,算不得眼睛明亮,能听得见雷声的,算不得耳朵灵。古代所讲的善于作战的人打胜仗,总是取胜于容易被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的功劳。因为他的取胜是无疑的,之所以无疑,是由于他的作战措施必定取胜,所战胜的是已处于失败地位上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而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打胜仗的军队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去同敌人交战,吃败仗的军队则是先同敌人交战,在作战中期望侥幸取胜。善于指挥军队的人,注意修明政治,确保克敌制胜的法则,所以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阐释】足智多谋,明察秋毫,预见到胜利,在有充分胜利把握的情况下,再去交战,以确保克敌制胜,这是孙子立言之宗旨。商纣王残暴淫逸,国势将危。周文王为伐商做了大量准备。他死后,周武王又继续积极为灭商做准备。公元前1066年,武王得到报告说,商纣王叔叔比干因劝谏纣王被剖心杀死,纣王诸父箕子被囚,微子出走。武王问姜太公:“商可伐否?”太公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武王遂率兵联合各路诸侯国讨伐纣王罪行。商军土崩瓦解,纣王登鹿台自焚,商王朝统治结束。

    毛泽东也历来主张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对全局的全盘掌握、精辟分析和英明指挥,充分说明“先胜而后求战”对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

    未来战争将是军力、经济力和综合国力的对抗,是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的整体较量。因此,注意到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为争取战争胜利积极创造先决条件,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孙子提出的“修道而保法”,即修明政治,而确保法制,以取得民众的支持,则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的政治条件。

    知战之地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臼: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孙子兵法·中卷·虚实篇》)

    【译文大意】所以,如果能够预料到作战的地点和作战的时间,就可以运兵千里去和敌人交战。不能预料到作战的地点和作战的时间,那就会左路军队不能救助右路军队,右路军队不能救助左路军队,前面的军队不能救助后面的军队,后面的军队不能救助前面的军队,更何况军队之间远的相隔数十里,近的也相隔数里呢?依我的分析,越国的兵力虽然多,但又怎么能仅凭此而决定战争的胜负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人为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但也可以使它无法战斗和我争夺胜利。

    【阐释】战争的胜负不是由兵力的多寡一方面决定的,而在于要知彼知己。两军交战要能预料到作战的时间和地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先至而候敌,那么,或攻或守,左右相应,前后相顾,以逸待劳,以集中对分散,则我方占优势,而敌方占劣势。就如同逼迫或诱使敌方将拳头分成五指,然后集中我方力量,把敌方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砍断,取胜就很容易了。

    古代越国国王勾践把军队分成左、中、右三路,白天与吴国军队对峙,夜间令左路军待命于沂水一侧,右路军渡过长江在一侧待战。半夜左右两路军发起突然攻击,吴军也照样把军队一分为二来抵御越军的进攻。越王见吴军中计,即令中路军偷渡长江突袭吴军,吴军大败,于是包围了被吴军占领的楚国国都郢。这就是在进攻作战中,先从多个方向攻击敌人,迫使防御之敌多方把守,造成敌人兵力分散,然后再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计谋。

    先知迂直之计

    【原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沼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孙子兵法·中卷·军争篇》)

    【译文大意】因此,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乡民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所以。出兵作战以欺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象疾风,慢起来象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干不动;攻击和侵掠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扎时要象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象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象迅雷不及掩耳。占领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先懂得迂直的计谋的就能取胜。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阐释】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我之不利变为有利。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事企图,以取得胜利。

    公元前623年,晋文公率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城濮决战时,就是采取丁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楚右军是由盟军组成,战斗力最弱,遭打击后立刻溃退。晋军又故意佯退,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楚左军又被歼。这时,楚统帅子玉急下令撤回楚地。晋文公就这样利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地助兵利

    【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孙子兵法·中卷·行军篇》)

    【译文大意】孙子说,军队在布署兵力和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通过高山时,要靠近山谷,驻在高处,使前面视野开阔,这样,打高地战时不至于仰面进攻,这是军队在山地布署队伍的原则。渡越江河,一定要远离江河,敌人渡水来向我进攻,不要在水内迎击它,要让敌人渡过一半再去攻击它,这样才有利。如果准备交战的。不要靠近江河与敌军交战,军队也要驻在高处,使前面视野开阔,不要面迎水流在江河下游安营扎寨,这是军队在江河水流处布署队伍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急速离开,不宜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地中与敌军遭遇,必须要靠近水草,并且背靠森林,这是军队在盐碱沼泽地带布署队伍的原则。在平原上要选择地势坦荡地域开阔,利于战车奔驰的地方,要背靠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军队在平原地带布署队伍的原则。这四种军队布置原则的优点,就正是黄帝所以战胜赤、青、黑、白四帝的原因啊!

    凡是驻扎军队,总是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低洼地,要选择阳面,而回避阴面,驻扎在便于生存和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军中各种疾病都不流行,这就是必胜的保证。在有丘陵和堤防的地方,一定要驻在向阳的一面,背靠丘陵堤防。这些用兵作战的有利,措施,是借助于地利的结果。

    【阐释】古代用兵作战,主要是兵马、粮草和刀箭的较量,因此,在作战现场选择有利的地形,充分利用地利,则是很重要的。依山、傍谷、依水、倚林,可以得水草之便利,易生存、易退守。背靠山险,可以居高压敌。不迎水流,可以防敌决灌,投毒及舟战不便。不利之地,则不宜久留。要选择向阳干燥,以免士兵生病,减小战斗力等等。这些借助地利的有利措施,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只举其中一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