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观澜,第二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近代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嬗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19世纪末,上海作为西方文明登陆的窗口,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润,同时又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因此,华洋共居,五方杂处,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民情风貌也呈现出中西交融、八方汇聚的特色,而小校场的年画也随之形成了具有上海味道的独特风格。

    一、小校场年画的内容

    (一)世相百态

    随着上海都市化的迅猛推进,小校场年画与时俱进,迅速突破传统题材,融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新事物、新风尚,反映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世相百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迎合了正在崛起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二)社会事务

    小校场年画开创了以社会事务为内容、以时事新闻入画的先河。总之,这些年画从题材上突破了传统内容,技法上也大大改进,给人们以“观之不尽”的感受,满足了上海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三)女性主题

    小校场年画中的女性题材,对传统内容作了拓展和突破,更多地展示女性的聪慧和才华,色彩也由传统年画的浓郁鲜艳转为文人仕女图式的清丽雅致。

    女性主题的年画在这一时期无论在内容,还是技术上都获得了迅速发展。

    (四)文人雅韵

    小校场年画的作者除民间艺人之外,一些负有盛名的年画庄,还聘请了上海地区知名的文人画家加盟,他们在民间绘画中融入了文人画的元素,使得上海小校场年画区别于传统农民年画的色彩浓艳和笔法稚拙,呈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征。

    二、小校场年画印刷技术的革新

    传统的生产印刷方式显然也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但小校场年画地处国际大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新技术资源,率先引进了德国的石印技术。随后,胶印又取代了石印。此外,用机器代替手工刷墨,印刷效率和产量成倍增加。因此,上海小校场年画的制作和生产,在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之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印刷制作的成本却大大降低,且售价低廉,极大地冲击了上海乃至中国的年画市场,在清末民国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小校场年画的文化意义

    上海小校场年画不仅继承了中国年画的传统,且具有海派文化的地域特征,同时,又融汇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巨大变革和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生活场景,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市民心理,为海派文化研究提供了证据。

    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旧的消亡,新的产生,盛极一时的小校场年画,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必然命运。虽然其间也有过两次挽救和振兴的努力,即民国时期的改良年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但均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成为余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