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讳莫如深的火热历史,
这是一曲嬉皮士的青春之歌;
这是一次点燃黑夜的英雄壮举,
这是一部美国二次革命的史诗!
学生领袖入狱四十载假释归来,
该怎样报复内奸报复社会?
回首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激情燃烧的青春是否真的无悔?
本书作者曾给我说:你译到第二部分,就可回到青少年时代。
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我是中国老三届中的初68,65年秋季入学,初一尚未结束就停课闹革命,68年12月初中毕业,接下来一个月内就成了“知识青年”,下乡到了几十公里以外的山村接受再教育——这就是我的青少年时代。
难道,美国的“老三届”也会“停课闹革命”?
不料,《点燃黑夜》所讲述的,正是同一时期美国的老三届们(上了大学的高66、67、68)“退学停课闹革命”的故事。
1968—1970的美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烈火燎原,一大批青年学生先是组织校园抗议,然后掀起全国性的示威抗议浪潮,反抗社会不公,争取民主社会,反对美军侵略越南、侵略柬埔寨,与军警发生激烈冲突,多人多次被捕,甚至有人流血有人牺牲;他们有全国性的组织与各地分支机构,组织派别繁多,观点不尽相同,创办自己的报刊,有的与工人运动结合,宣称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开始行动……
《点燃黑夜》通过四男二女的经历,再现了那个风云激荡五光十色的时代,六人中既有穷人家子弟也有富二代官二代,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最后的命运大相径庭。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烈火早已烟消云散,他们是否坚持“青春无悔”呢?
尽管译者加了很多注释,若想深层次理解美国社会,有些读者恐怕还需熟读深思,还需查阅更详细的资料,至少书末《鸣谢》中提到的那些,了解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法官与被告双输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等等!
感谢作者的信任,说我与她年龄相差不大,比较容易理解那个时代;感谢她一如既往地及时解答我的疑问。
感谢廖思丞博士对于芝加哥背景知识的耐心解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感谢旅欧作家尹强儒先生;尹先生不顾眼疾审读译稿,给我以诸多鼓励与启发;并说:
“(因为眼疾复发)看了一半,这书的译文比前面几本(汪译赫尔曼)好!”
感谢律师兼文章家R先生,他说了下面4句话,令我汗颜,更令我深思,亦可为本文作结:
读了几页,语言挺美的,有行云流水之感,不错。下来细读。
理想,激情,奋斗,探索,献身,不正是你年轻时的东西?
挫折,失败,反思,是中老年人常干的事,多余而又必需的事。
小说就是小说,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常常重复而又完全不一样。
恭请读者批评指正,译者于此先行致谢。
汪德均(汉译赫尔曼第一人)
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