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785年8月30日子夜,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

    林则徐的父亲名叫林宾日,是一位以教书为生的穷秀才。他已有几个女儿,曾有一个男孩儿,不幸出生几个月便夭折了。林则徐的出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林宾日高兴得连嘴都合不上了。传说这一天夜里,林宾日在梦中看见凤凰飞翔,孩子的出世,使他马上联想到有“天上麒麟”称誉的南朝才子徐陵,感到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吉兆,便给这个孩子取名则徐,字石麟。当然,传说只能是传说,不足为据,但是父亲望子成龙,盼孩子将来有个好的前程——光宗耀祖的心情是很迫切的。

    林则徐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林氏家业从他祖父时就开始衰败。林宾日自幼便随父亲出外奔波谋生,13岁开始入私塾读书,成年后,因家境贫困,不得不出外当私塾先生。辛辛苦苦挣点儿钱,在左营司巷置了一间小屋,建立起小家庭。他一面养家,一面苦读,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先后考上秀才,补为廪生,后因眼疾,只好放弃这条道路,与妻子辛勤养育子女。林则徐出生后,其家境毫无改观,据说,林家只有除夕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家中的小油灯经常是昏暗不明,林则徐在灯下读书,而他的母亲、姐姐就借着微弱的灯光做针线活、剪纸花,贴补家用。也只有在除夕,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芯。

    在封建社会里,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走科举的道路。林宾日在科举中耗尽了青春,仍没有获得一官半职,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林则徐从3岁起,父亲便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把他抱到自己教书的私塾里,让他坐在自己的膝上,授以四书五经,父亲念一句,他跟着念一句。不仅白天学,晚上回家在油灯下,继续填鸭一般地硬灌。从6岁起,父亲便教他作八股文。读书经与作八股文是通向仕途的敲门砖,只有学好,才能有机会做官。林则徐从懂事起就知道学习的用途,所以非常刻苦。

    林则徐的母亲陈帙,又名文华,出生于1759年,是福建县宿儒陈时庵的女儿。自小心性聪颖,跟父亲读过一些诗书,又跟母亲学会了一手好针线。18岁时,以媒妁之言,遵父母之命嫁给林宾日为妻。

    母亲对林则徐品格的影响甚大。为了养活全家老小,陈帙跟人学会了剪纸手艺。她在福州左营司巷典来一间矮屋,将家迁往城里,从事剪纸,开始了她的新的艰苦生活。

    陈帙从事剪纸,技艺高超,她剪的草木花鸟,一茎一叶栩栩如生,招人喜爱,拿到市场出售,顾客争相购买,十分畅销。

    陈帙爱子如掌上明珠,尽管剪纸繁忙,对林则徐仍然精心培养。丈夫早出晚归,她忙里抽闲,将儿子抱在膝上,教他唱儿歌,读诗句,为他讲童话故事。因此,林则徐从小学会诵诗、对联,开始有“文名”流传街邻。有人特意试林则徐的才学,出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他随口应对“公鸡有髻不梳头”。陈帙听了,连说:“对得好!对得好!”拍掌鼓励儿子。

    林则徐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学习兴趣更浓,灵性进一步开发,有人竟称他为“神童”。

    林则徐自7岁开始,白天跟父亲到私塾读书,晚上回家,摆张小桌子在母亲剪纸的房间借光夜读。他与母亲接触多,自小从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剪纸本是细活,陈帙为使自己的手工艺品畅销市场,更是十分讲究。每当加工顾客定购的商品时,陈帙反复叮咛女儿:“细心出好货,精工成佳品,来不得半点马虎。”有时又顺势教导儿子:‘你读书、做事何尝不要细心?古人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遇事只有加倍细心,才能超常出众。”林则徐牢记母亲教导,办事从不马虎。

    陈帙为赶制顾客急需的手工艺品,往往在孩子睡后,独自一人工作到鸡鸣五更。林则徐一觉醒来,见母亲又通宵达旦。望着疲惫至极的母亲,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他走到母亲身旁,劝母亲赶紧休息,但母亲却说:“为了养活全家,我们只有千方百计满足顾客需要,来扩展剪纸业务,怕苦怕累怎么行!”林则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想:母亲不辞辛劳,自己今后只有刻苦学习,将来也好为国家干一番事业,才能对得起母亲。

    陈帙忙碌了一天一夜,第二一大早,又不顾疲劳,拿着剪纸制品,赶往市场出售。林则徐对疲惫的母亲总不放心,常跟着母亲一道去。一路上,母子俩总有说不完的话。有时,陈帙对儿子说:“我的手工艺品少数是自己直接出售,多数是经商人之手转卖。我们手艺人与商人的关系,就像鱼水一般,密不可分。”林则徐通过耳闻目睹,逐渐懂得了商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后来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又把握了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他在后来的政务活动中,特别注意利用商业来调剂社会经济。为了济荒,他曾采用供给米商资金、减免米商资金、减免米商税征、严禁胥吏勒索商人等办法,鼓励米商积极贩运粮食,造成米商相互竞争,达到降低米价、实现政府济荒的目的,这一举措,既赈济了灾民,又有利于商业活动,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的创举。

    陈帙依靠剪纸收入,虽然养活了一个多口之家,但生活仍很艰苦,每年只有除夕才能吃一餐素炒豆腐,也只有在这城晚上,持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芯。好心的邻居见林家如此拮据,纷纷劝陈帙让儿子停学做事,但她坚决不同意。正是母亲的坚持,林则徐才考中秀才,进入鏊峰书院读书。在这里,林则徐得到良师郑天策的指教。他将读书和母亲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种种遭遇联系了起来,懂得读书必须有目的,读书的人一定要爱国、爱民,要关心人民的疾苦。从此,他逐渐树立起“救时济世”的志向。

    林则徐为了救时济世,喜欢读经世致用之书。当时林家很穷,他怕母亲为难,不愿开口要钱买书。陈帙节省别的开支,尽可能为他购书,实在筹不到钱,还不惜典当衣服。林则徐深受感动,对母亲充满敬爱之情。看见母亲那疲惫的身躯和憔悴的面容,他非常不安,总想让母亲多吃一点,更想代母亲操劳。但陈帙把儿子叫到身边,正颜厉色地说:“男儿要志向远大,应该全神贯注,读书有成。不要在一些小事情上尽孝道。长大后,能为天下老百姓做些好事,就没有辜负我抚育你的一片苦心。”经过母亲这番训示,林则徐进一步理解了母亲的心。他决心以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的抚育之恩。

    陈帙对林则徐一生影响巨大。她不仅养育了林则徐,而且铸造了他的灵魂。但这种“铸造”主要是通过一些人们不甚注意的平常言行,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陈帙一生同情穷人,救难济贫,她嫁到林家后,尽管自家穷,但只要见到别人有疾病、丧葬等事,仍然及时解囊相助。一次,林则徐的三伯父徐天策家断炊了,陈帙马上将自家仅有的一点儿米送去。事后却对儿子说:“你伯父来,绝对不要说我们家还未生火做饭。”这事给林则徐以很深的影响。

    父母的教诲和自己的发愤刻苦,使林则徐很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有一次,老师带着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绝顶峰,一时兴起,出“山”、“海”二字,叫学童们各作一对七言联句,当别的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已作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佳句,得到老师和众学童的一片喝彩。

    1796年,12岁的林则徐岁试中佾生,参加郡试,他与一位老童生的成绩最优,难分上下,考官只好面试才学,出对曰:“童子何知?”林则徐首先对曰:“大人利见。”老童生一时应对不上,叹道:“老夫耄矣。”这样,林则徐拔擢第一。次年参加科试,中秀才,旋入鳌峰书院读书。

    在鳌峰书院读书期间,是林则徐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关系到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鳌峰书院的地位是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山长(院长)郑光策是一个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心时事,刚直不阿,对当时的社会腐败现象十分不满。他鼓励学生要有振兴国家的志向,要有目的地读书。林则徐在郑光策的指导下,勤奋钻研传统知识,接触各种经史典籍,从中汲取营养,大大地开阔了视野。

    另外,还有当时著名的汉学家陈恭省(又名寿祺)对他的影响也很大,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在阅读史籍中,他对历史上反抗外敌、保卫疆土、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的英雄人物,如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深深地敬佩。尤其是南宋的抗金将领李纲,是福建邵武人,是林则徐的老乡,为保卫南宋江山,统率军队抵挡金兵侵扰,后来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罢职斥逐出京。李纲死后,福建人民为他建立了祠墓。林则徐经常前去凭吊,并与学友梁章钜等人修葺李纲墓地。后又将李纲祠从越王山麓移建到石湖荷亭,并亲自为之树碑题联,表达对这位抗金英雄的敬佩。书院七年苦读,是林则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父母师长的教诲,书院学风的熏陶,奠定了他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关心民生利病的思想,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