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兆雪点萃集-散文 小小瓦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九六四年八月,我13岁时考上了河北省小宝塔学校唐山十中,在初一(3)班食宿就读。我家住东矿区林西,离学校60多里路,坐公共汽车7分钱一站一共坐九站。

    在那个什么都是配给制的年代,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状况都差不多,家庭收入的主要开支就是穿衣吃饭。我家有6口人,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妹妹和我。父母都是教师,孩子都是学生。母亲四十多岁就开始在家吃病劳保,那是我国在三年困难时期给我家留下的纪念,母亲以自己赢弱的身体代表我家欣然惠领了。父母的工资加在一起有90元钱,平均每人15元钱的生活费,母亲还要经常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寄些零用钱。7分钱一站,九站6角3分车票钱,每月我往返学校9个单程,5元6角7分的车费在那时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三年困难时期,母亲要敬父、相夫、教子,自己勒口缩食,耗尽精髓,饿得全身浮肿,落下一身病根。其中的一个病根就是不能有一点儿饿,饿了就心慌,出虚汗。我家有一个小小的瓦罐,里面平时总是装一些油炒面,最多也只能放一斤,就像今天的心脏病患者常备的速效救心丸,母亲感觉心慌时就冲一口吃。有一天返校前母亲大概是出去给我筹措车费,很长时间没有回来。我在等母亲的车费时留心观察了一下那个放油炒面的小瓦罐,那里面装的不仅是妈妈的救心丸,而且是我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小瓦罐里空空的,里面干干净净的就像用水洗过的一样,我心里顿时什么都明白了。当从母亲的手里接过车费时,我满眶的泪水强忍着没有在母亲的面前落下来。

    整整一个星期,母亲放油炒面的那个小小瓦罐老是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星期六上午第四节课下课时,老师宣布下午上自习课,路远的同学可以回家自习。我霎时眼前一亮,哈哈!我终于有好办法啦!我急忙忙在食堂吃完了午饭,快匆匆带上课本,背上书包,毫不犹豫地花掉5角5分车票钱,在校门口附近的一家小商店买了一斤油炒面,小心翼翼地把它包了又包放进书包里,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通往林西的公交车道,我要长途跋涉自己走回家。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赏玩祖国大地上美丽家园黍醇稻香,一边回想着母亲辛劳勤勉的坎坷一生。母亲姓赵名玉君,一九一七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府的书香门第。我的姥爷曾经做过晚清县督学,双手会写梅花篆字。我的姥姥在清末民初屈指可数的一所女子学校读书,受到过良好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清朝灭亡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姥姥、姥爷相继去世。母亲年幼无靠,寄养在天津市姥爷的一个远亲家中。母亲开始时给姥爷的远亲做一些家务,后来给一家人力车铺记账,自食其力得以为生。由于有姥姥良好的早期家庭文化教育,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母亲终于考上了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从前师一直读到后师。母亲在天津师范学校毕业后,辗转于胥各庄、宋家营、河头各地教书。母亲大半生奔波流徙,解放初期跟随我父亲迁到开滦林西矿。父亲是一个典型的老夫子,只知道循规蹈矩地教书育人,就像上好发条的老座钟,一生都在不慌不忙地走时间。母亲生我的时候没有出去工作,一直到我快上小学时才去我上小学的林西开滦一小教书。在我学龄前的这段日子里,母亲是我全天候的家庭教师。母亲对我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我从记事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母亲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诸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至今我还记得母亲教我背诵唐诗时常说的一句话“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母亲写的大字就像碑拓字帖一样,她喜欢写“春夏秋冬、落花流水”,从她玉骨冰肌的笔锋中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驿外断桥边……只有香如故”的一生,我觉得只要是传统道德教育要求人们应该做到的母亲全部都做到了。那时吃猪肉白菜馅饺子是逢年过节的大餐,母亲总是做在前吃在后,一边挑着煮破的饺子皮吃一边说:“百菜唯有白菜好,诸肉唯有猪肉香。”有一次邻居郭大妈问母亲要一个纽扣,母亲看完扣样儿后马上说:“有!”回到家里便翻箱倒柜,找出自己的上衣,从上面剪掉一个扣子,让我给郭大妈送去。我诧异地问母亲:“妈妈以后还咋穿哪?”母亲回答:“先人后己,以后再买个扣子钉上是一样。”这就是我的母亲,这就是我那受过良好道德文化教育并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母亲。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上,老师怀疑我交的一篇作文不是我作的,没有点名地批评了我。老师在那篇作文的后面批语: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那篇作文老师没有给分。我被老师误解感到很委屈,回到家里便向母亲诉说,恨不得马上去找老师辩解。母亲听了我的话想了一会儿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你不是在给老师学知识,你学到的知识是你自己的,不要去找老师辩解,那样做你们老师会很没面子的。要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只有一篇比一篇作得好。”母亲看我还有些不服气,又说:“委曲求全大家好,有理让人品自高。听妈的话,你的路会越走越宽广,你以后会明白的。”我听了母亲的话,没有去找老师辩解,只是越发努力学习,希望早一天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到了五年级,母亲的教导便有了结果,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选作范文在全校各班传阅诵读。

    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我大约已经走了八九个小时。快到家时,远远地看见母亲领着妹妹站在胡同口眺望,在母亲的头顶上高高升起了一轮明月。到家后当母亲看着我将油炒面把小瓦罐装满,一把将我抱在怀里,我感觉母亲滚烫的泪珠滴在我的头上,流淌到我的心中,母亲说:“罐满孝盈,仁心早成,妈妈的小小长大了。”

    初一下学期,母亲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在期末考试的数学考场上,我接到了家里来的电报:“速归”。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考试不及格,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想马上回到母亲的身边。母亲静静地躺在林西矿开滦医院的病床上,家里人告诉我,母亲昨天突然口吐鲜血,然后昏迷不醒,主治医师谭大夫说是多种疾病并发,需要全力救护。我紧紧地握住母亲的手叫了一声“妈”!母亲听到了我的呼唤竟然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喃喃地问我:“小小,你咋回来了?你不是正在考试吗?”我没有回答,唯恐忍不住落下泪来让母亲伤心……

    从那以后母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医院,没有离开过病床。我没有回学校,一直陪伴在母亲的床前。我初中二年级的一半时间是在母亲的病床前度过的,母亲稍有精神便询问我学习进度,在母亲弥留之际用她最后的心血浇灌了我,我不仅没有落下功课,反而提前预习了初二下半年的课程。是母亲教我知识,教我做人,是母亲给了我一生的精神食粮,使我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天早晨,母亲的精神很好,还吃了一小碗稀饭。母亲示意对我有话要说,我趴在她的身边,她抚摸着我的头,用深切地目光看着我说:“小小,你要记住,每一个人都有两种生命,父母给予的是自然生命,自己缔造的是社会生命。社会生命可以从昙花一现到永恒,不管是被钉在耻辱柱上还是活在人们的心中。我一直想写一本书,用我的一生诠释社会生命,我恐怕力不从心了,我的愿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我那时还小,对母亲的话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只是悉心地侍候着母亲,盼望着母亲能够尽快地好起来。母亲终于没有能够离开病床,一九六六年一月一日下午四点三十二分,我摸不到了母亲的脉搏。我的善良、睿智、奉献、冰清玉洁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小小再也不能亲切地叫您一声“妈妈”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终于完全理解了母亲的遗愿。我也一直努力地在完成母亲的遗愿——我就是母亲要写的一本书,是母亲用心、用血、用生命、用对这个世界最凝重的爱撰写的一本书。我的生命的延续就是母亲续写的篇章,我要无愧于母亲的著作,我要用我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去完成母亲的遗愿,去延续母亲的生命。许多年过去了,每年的清明节我都要去给母亲扫墓,每年我都要带给母亲一部自己写的诠释社会生命的新书,每年我都要在母亲的墓前摆上一个装满油炒面的小小瓦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