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俄苏文学-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爱文学的人都是相似的,爱文学的人各有各的所爱。

    然而,不同人的“所爱”,可以有风格上的差异,却不能有品质上的悬殊,也就是说,都应该属于真正伟大的作家和作品。

    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应该热爱司马迁、杜甫、苏轼、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鲁迅,应该热爱那些真正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

    我们也应该热爱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阿克萨柯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应该是高尔基、扎米亚金、蒲宁、帕乌斯托夫斯基、普里什文、曼德施塔姆、索尔仁尼琴、阿赫玛托娃、肖洛霍夫、艾特玛托夫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俄罗斯作家和诗人的热情的读者。

    一个中国当代作家,如果不曾熟读《论语》《庄子》《孟子》《诗经》《楚辞》《世说新语》,不曾熟读屈原、司马迁、杜甫、苏轼、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将汉语运用自如的好作家。同样,一个20世纪的中国作家,如果完全不喜欢俄罗斯文学,也不曾用心读过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作品,那么,他也就不可能成为文学意识成熟和文学视野开阔的好作家。

    对一个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人来讲,熟读俄罗斯文学,熟知俄罗斯文学所提供的经验和理念,也同样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甚至是他成为批评家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他的文学知识构成,就会有很大的残缺;他的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就与俄罗斯文学的因缘来看,我还算一个比较幸运的人,有机会较早地阅读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伟大——这里有诗性的忧郁,有温柔的怜悯,有对于弱者的同情,有对一切生命的祝福感;更为重要的,无论叙述的是多么悲惨的生活场景,俄罗斯文学总是坚守一种“肯定的指向”,总是充满一种将人向光明引领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我的文学意识和文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俄罗斯文学为我观察和评价文学,提供了清晰的镜子和可靠的标准。它告诉我,理想的文学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视爱和悲悯为具有核心意义的心情态度;要有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尖锐的反讽性;要有纯洁的道德诗意和高尚的伦理境界,充满从精神上提高人和拯救人的内在激情;尊重读者的感受,以真诚的态度面对他们,用朴素而优美的方式与他们交流。

    其实,关于托尔斯泰和俄罗斯文学,我早就有系统研究的想法。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立过一个宏愿:有朝一日,要写一本关于俄罗斯的书,要把自己阅读俄罗斯文学的美好感受,全都细细地写下来。只是,立志容易践行难,直到21世纪初期开始,我才搞起了自己的俄苏文学研究。

    我后来之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大精力研究俄苏文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不将俄罗斯文学和苏维埃俄罗斯文学研究透彻,那么,就很难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就是说,很大程度上,研究俄苏文学就是研究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既然从正面直接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已然是一件艰难的工作;既然面对问题成堆的“消极写作”,说几句真话,写几篇质疑文章,就会陷入招闹取怒、殊无好况的尴尬境地,那么,何不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重读普希金、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等伟大作家的作品,认认真真地重估一下俄罗斯文学和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呢?这种迂回的研究,固然难获大造,但或许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来影响关系的研究,略有小补,亦未可知。

    于是,从2013年开始,我就正式拉开了架势,准备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自己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我改变了过去的略显散漫的随笔式写法。为了完整而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索性让自己放开来写,甚至可以写得篇幅长一些,注释多一些,阵仗大一些。例如,专论普希金的一节,就有四万五千字。

    由于费时颇久,多历年所,由于掌握的信息前后有所不同,我对某些作家的分析和评价,也会有变化,甚至会略有抵牾。对此,我并未卑昨日之己,以从今日之己。不如保留那参差的原貌,给读者比较和批评。

    屈指算来,我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已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四五年。所写的文章,除了零零星星刊发在《十月》《作家》《大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当代文坛》《文学自由谈》《扬子江评论》《红楼梦学刊》《西北大学学报》和《兰州学刊》等杂志的篇什之外,相当一部分内容,则以“回归本源”和“重估俄苏文学”为专栏名,连续发表在《小说评论》和《名作欣赏》上。

    这些“重估”文章发表后,颇引起了一些反响。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教授,将他的阅读感受辗转传达给我:“这些文章,表面上看研究的是俄罗斯文学,实际上研究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听闻此言,我很高兴。功不唐捐,此之谓乎?

    现在,全部书稿,终于写完了,终于要交给出版社了。

    文稿杀青,私衷固然高兴,但脱手之际,竟然有点不舍。

    这也难怪。世间万物,久相周旋,难免有情。

    那么,去吧,我的文字,我的书稿。

    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

    愿你能引发读者朋友由衷的共鸣和坦率的批评。

    李建军记于2018年7月12日,南山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