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翻阅着一份份材料,认真记录着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听取员工的介绍,于是张林森的事迹如一幅人生画卷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张总1968年参加工作,现年50岁,中共党员。他干一行,爱一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983年,他在贺圈公社农林牧场任党支部书记、场长时毫不犹豫地将承包所得的近50万元利润贡献给了国家;1988年在任定边县生产资料公司经营部副经理时,他勤政务实,把一个严重亏损的公司救活并盈利20多万元。张林森的人生坐标中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在他工作生活中闪烁着生命的光华。他情系高原,在漠野沙海中书写下一曲曲雄浑的篇章。为定边的经济振兴,为家乡父老的生活富裕洒下辛劳的汗水,在那茫茫的大漠中留下他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荒原漠野拉开了石油战斗
定边县的经济振兴必须依托资源,加快石油开采步伐。
1993年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正式成立,张林森任经理。他以艰苦的创业精神,带领公司员工奋发搏击,经过短短的几年发展,已将原来一个一无所有的采油企业一跃而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7000万元,年原油产值达1263.7万元,集技术、人才、钻、采、炼、销为一体的现代化石油钻采企业。截止1999年底,累计开发油井33口,其中正常生产油井24口,累计生产原油6.781万吨,实现税利1343万元,税利连续6年突破百万元。1999年新打油井15口,实现销售收入1198.3万元,实现税利324.6万元,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定边县骨干企业,榆林地区百强企业,并晋升为国家中型一档企业,成为全县第一个税利大户。为定边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铁人”精神办企业是张林森坚持不懈的作风。他上任之前,在县石化局任副局长,工作比较舒适,工资是“吃皇粮”,但他毅然选择了石油企业,为定边石油开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然而在创业的历程中,他付出了无数辛劳的汗水。石油钻采公司在组建时可谓一无所有,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人才。但他不等不靠,决定以“贷款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为公司经营战略目标。号召全公司“学大庆、赶延安、三老四严讲实干,依托长庆夺高产,一步一步往下干”。他经常鼓舞大家:“办法总比困难多”。
创业艰难。公司成立之初,他四处奔波,多方请教,虚心学习,不耻下问。
出差时,困了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吃点方便面,渴了喝杯凉开水,“说破了嘴皮跑断了腿”。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调查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地质方面技术资料,经过多次论证和请专家实地考察,终于选定了长庆石油勘探局“大会战”留下的9口边残井,以此起家。
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公司领导班子立即行动,他们多次去省上汇报,寻求项目支持,终于争取到了省扶贫基金的大力支持,检验合格后项目被一一落实。资金有了,但没设备不行,张林森就星夜兼程,西上兰州,东下河南,以坚强的毅力和陕北人特有的真诚竟把数百万元的优良设备赊购了回来。
石油钻采是很艰苦的,而且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当地有句名谚“定边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鄂尔多斯高原的大风挟带着流沙碎石,经常刮得天昏地暗,特别是冬天的漫天大雪,使积雪中装载设备的车辆无法行走。张总经理带领公司员工们顶风冒雪,战严寒,在将近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他带头一次次爬在地上刨积雪,四指被冻得红肿,手脚都冻烂了。他上点药又继续干。半个多月下来,一个40多岁的彪形大汉变成了胡子拉茬又黑又瘦的“小老头”。八十岁的老母亲看着儿子的模样心疼地泣不成声。张总经理望着年迈的老母,眼泪夺眶而出……“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欠老母的实在太多了!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战斗,张林森亲自动手安装的20—13井抽出了八方石油,这流动的岂止是原油,而是28万定边父老的希望,是张林森带领的二十多名职工的血汗啊!第一口油井首战告捷。令曾经断言张林森改造残井不能成功的一些专家惊叹不已。县委县政府特别为他开了专场庆功大会,盛赞他们为定边县以产能致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高速公路”。看着这流出的黑色原油,张林森这位钢铁汉子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成功与荣誉面前,张总经理与公司成员们没有为成绩陶醉,喜悦之后又是艰苦的创业。庆功会一结束,他带领公司职工加快了采油进度,平均每半个月就揭盖安装投产一口井。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大干几个月,9口边缘井相继投产,当年就采油达2000多吨,上交税金17万元。
喜讯在高原大漠上回荡,捷报传遍了整个边城,县上各级领导都打来电话祝贺,一些投资商也纷纷来到定边,这个边塞小城掀起了石油开发的热潮。短短几个月,县上引进的外资金额高达7亿多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追求永无止境,张林森朝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在年终总结大会上,他以企业家的胆识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以油养油,滚动发展,走自钻自采的路子。他和班子成员一起,在县境范围内跋山涉水跑第一手资料,定井位,和地质技术人员一同研究、论证、可行性评估,对经济进行概算。为了争到项目,投资融资,他北上榆林、南下西安,四处奔波,并动员全体职工干部集资近百万元;到兰州、河南等地拆借资金千万元。筹措到的资金全部用于扩大钻井生产上,以最快的速度在高原漠野中树起了井架,进行了艰苦的“二次创业”。
石油钻采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张林森认为:要实现以少量的资金投入得到较高收益,必须走借鸡下蛋、联合开采的路子。1995年与陕西省证券公司合资开采的定庆80#井成为联合开采的第一口高产井,为公司的滚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产3个月便收回投资的近60%。1996年,他决定以自筹、拆借的办法在韩渠富油区打井4口,全部成功了。以后这些油井的投资都陆续收回,为定边县解放6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
群雁奋飞头雁领。在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发展史上永远记载着张林森的功勋。在每一口油井钻采时都有他的指导;每一次开钻时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在“二次创业”开始之时,他非常忙碌,整天来往于场地公司之间,经常实地决策指挥,还要处理公司的诸多事务。在他儿子结婚的头一天晚上他才急急忙忙赶回家中,没顾上休息,没能为儿子张罗酒席,只是稍作安排,又要赶回施工场地。临走时张总经理歉疚地对儿子说:“孩子,爸爸实在太忙,你要理解爸爸才好!”儿子与母亲含泪默默点头,亲朋好友见此情景无不为之感动。
过度的疲累,加之变幻无常的大漠气候,张林森患上重感冒一个多月,连打针输液也顾不上,导致病毒侵入大脑神经,引发了突发性耳聋。县领导得知后都为之动容,急令他住院治疗。职工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油打出来了,经理却住进了医院。因治疗不及时导致左耳听力减退30%,右耳听力减退40%,不得不戴上了助听器。使他欣慰的是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当年生产原油13300吨,实现税利303万元,成为县上的第一税利大户。
这依然是个开始,1998年后,张林森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建成1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税利达1000万元。
发展才是硬道理。他知道,大发展困难小;小发展困难大;不发展最困难。他提出的奋斗目标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市领导听取他的汇报后称赞他:“有人品,有水平,有远见,搞得有特色!”
1999年是公司实现三年奋斗目标的第一年。这一年油井开采已达35口,生产原油16000吨,实现税利320万元。企业在不断发展,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形势下,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好的管理,才有好的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张总经理明确提出了管理的重要性。他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本公司特点,出台了一系列“团结是前题,改革是方向,实干是关键,安全是保证,效益是目的”的改革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了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大胆实行风险抵押制和工作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油井生产,成本核算,原油销售等50多项上百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章。为了规范原油销售传递手续,他亲自设计编制了五套票据,四种报表,把职工良好的愿望变成公司的决策。
张总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一心扑在企业上。他常说:“正人先正己。”他从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在工资级别待遇上,全公司工资最多的不是他,而是一线工人;福利待遇最优的也不是他。作为总经理,他从不搞特殊化,不搞豪华奢侈,从不进酒吧歌厅。有不少厂长经理办公室装饰豪华气派,而他的办公室兼会客室只有15平方米的两间小房,没有空调机,也没有高档家具。他不配专职秘书,很多材料都自己亲手写,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简单。不图名,不图利,丹心一片图报国。
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之所以发展壮大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好的职工队伍。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他们又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都为公司发展目标尽职尽责。党委书记高智仁,1994年上任以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丝不苟,顽强拼搏。1996年他不顾疾病缠身,坚持工作,直到4口油井采油成功才做了肠粘连手术。
新的一年开始,公司班子全体成员坚持“三讲”教育学习,把增强党性、端正党风、坚持廉政建设放在首位。张林森常说:人生要有价值,应多为人民做点贡献,才无愧于人的一生。
管理与科技为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张林森工作中以身作则,技术过硬。自己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从不放松文化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学,从不间断。经过三年紧张的函授学习,于1998年他取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证书。由于他干中学、学中干,经验丰富,成了一名连长庆局专家也叹服的“土专家”。
他亲自担任教师,对公司广大职工进行技术培训。
辛勤的耕耘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张林森1993、1994、1995年连续三年被中共榆林地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今年又被评为市级劳模并选为市人大代表。《人民日报》曾在显要位置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98年2月《陕西日报》以“用铁人精神办企业”报道了张林森和他领导的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公司连续几年被地区行署评为“税利贡献百强企业”、“学邯钢,抓管理先进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先进企业”等。
要想企业提高效益,上水平、上台阶、上规模,就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注重人本管理。开发石油资源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职工队伍,二者缺一不可。为此,公司加大技术设备的投入。从1993年公司创建以来,钻采石油设备不断发展完善。井上井下的各类设施齐全,抽油采油运输完全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特种车辆及普通车辆保证了生产销售和修井工作正常运行。公司几年来多次聘请专家教授来公司对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训练,先后培养技术人才32名,其中工程师2名,技师4名,技术员26名。1998年又聘请了地矿部西安矿产研究所陕北石油开发中心的3位专家和长庆石油勘探局的有关专家,长年指导开发工作。并成立了专门技术机构——总工办。公司还聘请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和西北地质局陕北资源开发科研组的专家技术人员,并投入60万元资金,对长庆局委托公司独立开发的100平方公里的韩渠、姬塬、樊学、梁圈、杨井五个区块作地面物化探研究,掌握了区块的地质构造,为公司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公司与长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钻采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为钻采各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公司还聘请了胜利、中原油田的各类技术人才12名为长年顾问,专门负责研究攻克各种技术难题。同时,公司内部制定了《钻井细则》、《采油技术规则》、《修井技术考核制度》等规则细则,供广大职工学习掌握。每年选送多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到长庆局马家滩技校和西安石油学院、西北大学地质系进行学习培训。
以人为本企业兴。张林森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定边县闻名的“土专家”。他倡导“哲学思想学一点,求实精神强一点,创新意识多一点”的求实创新思想。他认为:经营者不仅要知道育人、用人、管人,更要爱人。只有企业爱职工,才能让职工爱企业。他从来是对事不对人,防止庸俗作风、好人主义。他主张唯才是举。
只有好的管理,才能有好的效益。公司狠抓企业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类组织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公司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实行劳动监督制和工资与效益挂钩制,月月考核,季季评比,年终总结,奖罚分明,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把“学邯钢,学亚星,增效益”活动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中,全面实行成本财务管理。规定各油井定时统一汇报排液量、脱水及发油情况。统一封锁油罐,发油时油井区负责人打开油罐,每拉一车原油都由专人押运、过磅。从生产、脱水、出站层层把关。井场实行“三清”、“四无”、“五不漏”。公司还成立了稽查科,专门负责对各油井生产液量测定化验和运输进行监督检查。张总要求采油队建立台账,销售进行单日单车核算,收到了好的效果。
公司对油井废、旧材料设专库保存,严格管理,使非生产性开支大大减少。张总常说:“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应该让职工参与管理。”广泛接受职工监督。从1993年至今,公司完善了l0章183条管理制度,使公司的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新的辉煌再现,1998年新打油井10口,正常生产油井7口。1999年新打油井15口,其中正常生产13口,实现销售收入1263.7万元,实现税利324.6万元。为了强化企业管理,石油钻采公司把2000年定为“管理效益年”。号召全体职工以效益为主体,带动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并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加强成本核算,使公司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在新千年里再攀新高峰。
新世纪的畅想曲
新世纪的曙光已经从东方地平线跃起,世纪之交,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
2000年是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实施的一年,也是公司实现三年宏伟目标艰巨任务上台阶的一年。张林森总经理和公司一班人充满信心,他们要抓住机遇大显身手,再创辉煌,夺取新的更大的佳绩。2000年计划新打井15—20口,旧井技改10口,建立集运输脱水站一处,原油产量5万吨,产值5000万元;销售收入4200万元;实现税金5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5%;原油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分别比上年下降每吨21%和30%的宏伟目标。
中国中西部贸易洽谈会更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我们到达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时,张总刚从西安贸洽会回来。他兴奋异常,以激动的心情连夜召开了经理办公会,介绍了贸洽会的精神,并部署制定了企业宏伟的远景规划,编制了公司发展蓝图:设定到2001年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建成一幢九层高的多功能大楼,集办公、商务、餐饮等为一体,并提出以采油为主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构想。
张林森和他的伙伴们情系高原,在这茫茫的大漠中演奏着一曲更为威武雄壮的大风歌。
告别了定边,我们乘车向神府进发。风一直在刮着,渐渐形成了沙尘暴,从西北方直压过来,沙漠中的红柳迎风搏击,毫不畏惧。一片片的防护林带以他卫士般的身躯坚守着岗位,与沙尘暴抗争着,人进沙退,已不再成为神话。高高的石油钻塔井架巍然矗立在大漠中,抽油机一刻不停息地运行着,肆虐的沙尘暴在这些坚韧的沙柳林木和钢筋铁骨面前显得很无奈。事物就是这样: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东方的太阳升起来了,大地披上了金色的光芒,这座塞上边城在大开发的大潮中必然迎来大机遇和大发展,因为有张林森这样的众多定边优秀儿女正扬鞭跃马,在高原大漠上纵横驰骋,在这块昔日边关的古战场上进行一次跨世纪的新征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