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档案:中外诡事系列-中国奇异档案记录(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照片被许众多网友转载,网友纷纷称“太夸张了”、“完全不相信”、或者是质疑“女孩子没有月经就不会排卵,男孩子睾丸没有发育成熟就没有精子,是不会有孩子啊?”但也有网友提出,现在世界上确实有些在幼龄时就性成熟的女孩儿、男孩儿的例子来反驳质疑的观点。笔者也对这个热议的话题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经过网上大浪淘沙般的搜索下来,却是一无所获,照片上的故事是真的吗?或者只是有人凭空捏造的呢?带着疑问,笔者走访了家住在四川某山区的一位年长的老人,就是否看到过这样的“小夫妻”,有没有在这么小的年龄就能生下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询问。

    老人是这么回答笔者的:

    “童养媳之类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我们那个年代,丈夫比妻子大上个10多岁,妻子比丈夫大上10多岁,甚至俩小孩结婚都是有的……只要拜了堂、成了亲,就是一辈子的夫妻咯,肯定是要进洞房的。年龄像你说的那么小的(八九岁),我没有听说过,但是我见过有新娘子10岁,新郎15岁的(虚岁)。那都是民国时期的事情了,我那时还小,但是听我的父母讲过。说是新郎新娘俩人打娘胎里就定下了娃娃亲,后来,新郎家的父亲去了,新郎家的母亲就说,让女子(小女孩)快点儿嫁到家里来吧,不然家中死去的丈夫也不会安心。于是第二天就下了聘礼,用个四人抬的大红轿子,把新娘迎进了门。不过来参加他们的婚礼的人都说,这新娘子太小了,这么早迎进门怕是不妥吧?但是这位新寡的婆婆却是一直坚持着,拜堂后直接就把自家的小子送入了洞房,自己则在外面招待来往宾客。

    “大概这拜堂的事儿过了八九个月,这家就添了个大胖小子,却不是足月生的。很多人都在背后议论纷纷,说是恐怕这个闺女不规矩哩,给新郎家戴了绿帽子,但是这年轻的婆婆却是不依,跑到人家家里大闹了一场才作罢。后来又听得精明的人说,怕是这闺女早就被这小子坏了,所以才被这家婆婆急急忙忙娶进了门。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还没有11岁(事实上应该是10岁,因为这里是虚岁)就生了孩子的小女孩,是我听说过的年龄最小的母亲了!”

    看来,世界上最小的父母并非无稽之谈,而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是,这些小小父母的背后要么是时代的原因——陈旧封建的家族制度要求他们早早“开枝散叶”;要么是个人的不幸遭遇——来自外界的性侵害;要么是一时的性冲动的后果——其中大部分孩子完全没有正确而完整的性教育,更不懂得避孕一说。这些年轻的父亲或者母亲是无法真正体会为人父母的快乐的,也很少能够真正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世界上最年轻的父母”花落中国,并不是褒奖,也不是什么创举,反之,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纠正的。“世界上最年轻的父母”事件,就请告一段落吧!

    营口坠龙

    1934年7月,连续好几天的干旱让辽河的水位下降了好几十厘米。干旱带给辽河边营口县的人们的,还有一条通体灰白、方头方脑、腹部还长着两只爪的“龙”!这只已经没有神威,只是在地上奄奄一息的生物真的是神话中呼风唤雨的巨龙吗?时隔70年后,老人送来的“龙骨”究竟是真是假?神秘生物——龙的谜团正在继续……。

    众所周知,龙是传说中的生物。和西方文学作品中邪恶的龙的形象不同,中国的龙代表了神圣和福瑞,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古人还对龙的种类加以区分: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传说中的龙还能自由地变换身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西方的龙则更像一条长着鳞片和双翼的能喷火的巨大蜥蜴,眼神邪恶、极为贪财。然而,真正的“龙”存在吗?还是完全由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一种只存在于图腾文化中的动物呢?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1934年7月的一天,年仅9岁的箫素芹正在院子里和几个小伙伴玩耍着。小素芹的父亲是营口当地的一个马车夫,平时给村里的地主们赶赶车,自家的农活儿做着,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是小康之家了。平时父母对这个女儿十分的宠爱。突然,一个小伙伴指着远方围着的一群人说:“那边的人在看什么,好热闹啊!”小素芹和其他小伙伴都放下手中的沙包和木枝做成的玩具,凑上前去看,只见有不少村里面的大人小孩都站在田庄台上游,手里还对着田里的什么东西指指点点,热闹非凡。小素芹被人群挤在了后面,她只有伸长脖子努力往里看去。突然小素芹眼尖地看到人群中自己父亲的身影,于是高兴地大喊:“爹,我在这里——”小素芹的父亲站在马旁,直到听到女儿的呼喊才收起了一脸的震惊,他挤出人群,把女儿抱起来,放在马上,想让她也看看这奇异而令人惊叹的动物——一条“龙”!

    时隔六七十年后,小素芹仍然还记得她第一次看到“龙”后真正的震撼:一条长十几米的动物,正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上。只见它通体灰白,方头方脑,眼睛大得出奇,腹部有两个爪子伸着,尾巴也蜷缩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人忍不住上前去接近这条龙了,但是大概因为龙是祥瑞的象征,倒还没有人有什么邪恶的念头。看到它有气无力的样子,有人猜测,是不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呢?于是,小素芹看到父亲和几个叔叔挑着水桶,去最近的一口井提了好些水,浇在了龙的身体上,龙的身子受到水的刺激扭动了一下,吓得离龙最近正在挑水的男子哇哇大叫,看热闹的人群也爆发出一阵哄笑。小素芹兴致勃勃地看了好一会儿,直到母亲来叫她吃饭,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第二天,小素芹看到一个凉棚搭了起来,给龙浇水好像成了非常光荣的事情,连最懒的懒汉也积极加入,小素芹虽然还不太能理解,但是她也被村里的气氛感染,觉得荣耀了起来。最令小素芹开心的是,只有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才会作法的和尚也开始每日作法、超度,小素芹看得津津有味。这样下去好几天,直到一个夜晚,天气闷得惊人,小素芹看着头顶阴暗的天色和翻滚的黑云,总觉得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晚上,暴雨骤至,把房屋的每一块瓦片都敲得叮当作响,小素芹躺在自己的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迷迷糊糊地,她想到了那条奄奄一息的龙,是不是会喜欢这场暴雨呢?

    暴雨一直持续到了白天,小素芹央求父亲带她去看那条龙,等他们到了田庄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躺着龙的地方,已经积水了,只留下了空空的被风吹垮的棚子,那条龙就这样失踪了。

    大概是因为龙的出现给小素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好多天,小素芹总能在睡梦中看到一条躺在田庄上灰白的龙,唯一不同的是,当小素芹和父亲再接近这条龙的时候,这头龙的眼睛里透出一道血红,它的喉咙发出“呜呜——”如牛临死前的叫声,大张着嘴,朝小素芹扑了上来……小素芹被吓醒了。但是深夜里,她好像听到真的有龙哭的声音传过来“呜——呜——”小素芹紧紧地用被子盖住自己的头,想杜绝耳边这诡异的叫声。

    事实上,听到这个叫声的不止小素芹一个人,很多人都议论纷纷,说听到了沉闷的叫声还有噼里啪啦挣扎的响声从芦苇塘那边传来,雨一直下了二十几天都没有停,也没有人敢冒雨去芦苇塘看个究竟,直到8月8日那天,天空总算是放了晴。据《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这个动物,就是小素芹曾经见过的“龙”!但是显然它已经不再是活物,而是一具散发着恶臭的尸骸了。营口的暴雨让街道上都积了水,甚至有房屋因此而倒塌。看管苇塘的一个工人顺着怪味找寻,在距离海口十公里处发现了这具已死的身躯庞大的动物。消息一经传出,惹得当地的百姓也纷纷前去围观,当时的政府接到消息,派了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的人员前来处理现场。防疫人员给早已生蛆的尸体喷射了消毒水之后,就把“龙”骨抬走处理,并由当时政府决定,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上一圈,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供大家参观。如今流传下来的关于营口龙尸的照片,也多是在那个时候拍摄的。

    但那个生物究竟是不是龙呢?据1934年8月12日《盛京时报》记载:“……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九段,每段约尺余,全身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这不就是龙的一些特征吗?但是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老渔民也没法判断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后来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但终究还是没有一个结论。

    时隔70年的今天,一位名叫孙正仁的老人捐出了他所说的受赠与少年工作时的东家的五块“龙”骨,希望能够真正揭秘这神奇的生物。甚至在电视台的专题节目中进行了报道。可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专题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被人们错认而已,还有人根据《盛京时报》的照片认为“龙”骨只是“牛”的化石,两个“角”,只是长齿而已。还有专家研究认为孙正仁老人捐赠的龙骨石是野马的化石。而这些解释显然都不能令人信服:鲸鱼怎么会有角和爪?而“牛”骨中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最重要的问题:当时是活体腐烂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鲜骨骼也不可能成为化石。如果孙老的龙骨来源没有问题,不免令人猜测这究竟是不是龙骨。

    最终,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我们不能断定营口出现的巨大生物是不是真正的龙,而中国神话中威严神圣的龙的形象,也会始终被一团迷雾和现实世界隔开。只有在梦中,我们或许才会坚定地相信,那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奇物种确实存在过。

    川军的神秘失踪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来自天南地北的部队云集南京城外,誓死保卫祖国河山!然而,一支2000多人组成的川军部队却在此期间神秘失踪,至今下落未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支部队的突然消失?是什么毁灭了一群军人最后的希望?请看历史悬案—川军的神秘失踪。

    战争是残酷的,这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不能够理解的。古代关于战争记载中,动辄坑杀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李白有诗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本来是指蜀地险要的特点,然而却也是对战争的真实描述:在战争面前,人类是会化作兽类的。关于战争中的传说有很多,我要讲述的或许只是最平常的那一个,但也会让你心有余悸!

    1937年12月1日,在日寇一路向南的攻势下,保卫南京的一战正式打响。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调集了20多万兵力在南京城外候命,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和日寇决一死战。部队一批接一批地开往了南京城外,南京城的居民都好奇地看着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军队们。只见他们脸色疲惫,风尘仆仆,既不像新兵那样紧张活泼,也没有老兵的从容淡定。一队又一队的部队经过,战士们早已疲惫不已,脸上是麻木和绝望。即使是以正义为名的战争,也有毁灭人性的后果。其中有一支约为2000人的川军某团,他们与其他部队的战士一样,同样的精神不济,长时间的赶路,从指挥官到战士都显得更加倦怠。

    距南京城东南20余公里的青龙山,得名于它曲折盘旋如同卧龙的山势,再加之山石颜色为青,故取名曰青龙山。就住在青龙山脚下的林本勤一家,世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南京保卫战给这个老实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仗打得很激烈,山上山下火光冲天,震耳的爆炸声不断,尤其是晚上常被战火照得像白天一样。”而同样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陈洪源没有去当时设在南京城内的难民所,而是更依赖祖祖辈辈生活的青龙山,躲到了一个山洞里。据陈洪源回忆,由于青龙山的天然洞穴有很多,小则仅供一人爬进,大则有深千米、宽可容纳几百人的大厅。许多部队开到了青龙山,在山上原有的洞穴的基础上开出了不少新的洞穴。12月12日,由于战事突变的缘故,由首都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了各部队从南京城撤退的命令。这只川军部队,也是因此走进了绵延数里、长满遮天大树的青龙山之中,2000人至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座本来青翠秀丽的山群难道真的是吞噬这2000人的凶手?如同一张神秘大嘴的黑乎乎的山洞可以在无声无息之间吞噬上千人的部队吗?山灵精怪的传说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有流传,这座青龙山可真是有鬼神作怪?事实上,鬼神的力量一直是值得怀疑的,但人类的力量有时摧毁的就不只是2000人了,而是更多的、无辜的生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