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虎门的抗英将领关天培-海运漕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漕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即南粮北调的一种方式。主要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和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清代早期漕粮一直以河运为主。但是,到了道光初年,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倒灌,河道不畅。特别是道光四年(1824年)冬天,清江浦高家堰的大堤溃决,江苏高邮、宝应至清江浦一段漕船搁浅,京畿地区的粮食供应出现严重危机。于是道光皇帝采纳了英河、陶澍、贾长路等人的建议,恢复海运,由上海雇商船经由海道将江南漕米转运到京城。这是清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海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反对的声音很多,连道光皇帝自己都说这次海运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只要河运畅通就恢复河运。确实,海运在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下是相当危险的。且不说海上气候变化无常,风高浪急,船只随时有淹没的危险;只要说说当时还有许多海盗横行海上,大肆劫掠过路商船就可知海运的危险了。由于当时京畿地区急盼漕粮,此次海运关系重大,所以当时主管这项工作的两江总督琦善对漕粮督运人员非常重视,为督运将领的选择大伤脑筋。当时的江苏巡抚陶澍非常器重关天培,在他的一力举荐下,关天培以吴淞营参将的职务成为总督运官,接受了督运漕粮的重任。这次督运漕粮成为关天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道光六年(1826年)春,关天培受命担任总督押职,率领粮船1200多艘,满载漕米120余万石,从吴淞口起航北上。关天培对这次押运漕粮十分重视。他坐镇领头的指挥战船上,船上悬挂一面大旗,上书一个大字“关”,十分威武。“关”字大旗在中国古代可是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清朝民间对关公关云长的崇拜已经达到迷信的程度,这时的关公是神,不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人。民间传说关天培悬挂这个“关”字,固然是因为他自己姓关,但也是暗示这个船队是属于关公保护的船队,看谁还敢打这个船队的主意。大家相信,就算是海神,也要看关公的面子。所以相传有群海盗已埋伏在船队经过的海岛,准备抢劫这支船队。但见领头指挥战船上高竖一面“关”字大旗,于波涛烟雾中隐约有一员将军稳坐艄楼,海盗们以为是关帝下凡,竟至一起叩头而不敢动手,运粮船队因而得以顺利到达。实际上这次漕运并非一帆风顺,当船行至渤海湾外时,突然风浪大作,将三百余艘粮船刮到朝鲜海域。据说关天培在桅杆顶上树立大白马旗做标记导航,终于引导全部船只安抵天津大沽口。尽管漕运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但粮船终于全部平安抵达天津大沽口,百万担粮食觥担无缺,三万余名舵工水手无一人伤亡却是事实。通过这次成功的海上漕运,关天培不畏艰险、沉着指挥的大将风采让道光皇帝十分赞赏,不但立即升其为江苏太湖营水师副将,次年又再提升其为苏淞镇总兵,而且多次召见,以示恩宠。

    这时的关天培已然成为了清朝水师杰出的高级将领。他对水师的情况非常了解,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这次“漕河运粮”的事件也为日后关天培赴任广东水师提督、抵抗英倭打下了伏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