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虎门的抗英将领关天培-英雄流芳千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841年2月末的一天,天阴沉沉的,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停地下着,天空仿佛在哭泣,在哀怨。广州城内出现了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人们抬着高大的棺柩在凄风苦雨中缓缓地走着。道路的两旁站满了送葬的群众,泪水和着雨水默默地淌着,不断地发出悲哀的抽泣声。数百名官员穿着缟衣在灵柩后走着,心情十分悲痛,有的人失声痛哭起来。前面有一幅巨大的挽联,上面写着:

    六载固金汤,

    问何人忽坏长城,

    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

    闻异类亦钦伟节,

    归魂相送面如生。

    这幅挽联是林则徐为悼念这位为守祖国南大门而英勇捐躯的民族英雄——关天培而写的。这位被人们称为南海“长城”的民族英雄倒下了,广州人民倾城而出,送这位曾经与他们共同抗敌作战的英雄魂归故里。

    面对英国的野蛮侵略,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关天培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中华英雄儿女,中国才没有同亚非其他国家一样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完全的殖民地。他同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一样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在为国尽忠的同时,关天培也是孝子。但在忠孝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尽忠。关天培的老母吴太夫人对关天培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她经常以“忠义”二字教育其子。关天培幼承庭训,习文练武,事亲至孝,久为乡里传颂。道光初年,关天培受任苏淞镇总兵。不久,其父关自明病逝,他就将老母吴太夫人接到崇明衙署去居住,以便晨昏定省。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关天培升任广东水师提督,镇守中国的南大门。这时关老太太年近九旬,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又不愿拖累儿子,坚决回家乡淮安。在分别前她嘱咐关天培:“移忠作孝,不必分心以母老为念。”于是,关天培只好让夫人杨氏、长子奎龙、次子从龙侍奉老太太回淮安,自己“只身赴粤莅任”。

    道光十八年(1838年)八月二十六日是关老太太九十诞辰。当时关天培已年近六旬,虽然“思亲念切”,但因公务繁忙,所以既不能告老还乡,侍奉慈亲,又不能奏请假日回淮安为老母祝寿。他把一片孝心全用在保卫祖国海疆的国事上,“公务五分巨细,事事尽心,以遵慈训,报慰母怀”。这一天正值仲秋,虎门衙署内菊花盛开。争奇斗艳,芳香扑鼻。关天培看到这些在秋风中精神抖擞的菊花,更加思念远在故乡的老母,特请友人广东名画家何狮(字丹山)绘制了一幅《延龄瑞菊图》,以为母亲祝寿。次年八月二十五日,即关老太太九十一岁诞辰的前一日,关天培携此《延龄瑞菊图》同邓廷桢前往林则徐寓所,面请林、邓二公赐题。于是林则徐、邓廷桢各题诗一首。林诗为:

    一品斑衣捧寿卮,九旬慈母六旬儿。

    功高靖海长城倚,心切循陔老圃知

    浥露英含堂北树,傲霜花艳岭南枝

    起居八座君恩问,旌节江东指日移。

    给了关天培高度的评价。邓廷桢在诗中也夸赞关天培:“南交正倚长城重,未许东篱带露移。”同林则徐一样表达了对关天培的信任、器重和倚赖,成为佳话。

    沙角、大角战后,关天培做好了尽忠疆场、马革裹尸的准备。但想到自己今后不能再尽孝于老母、尽忠于皇上,就将自己脱落的几颗牙齿和几套旧官服放在一个匣子里,叫儿子带回老家,表示自己准备为国捐躯。如自己战死疆场不能返乡,则牙齿代表身体是父母所生,可以慰老母相思之苦;官服是皇帝所赐,可以由儿子在节日代表自己叩谢皇恩。在战斗中,当英军潮水般涌入炮台的危急时刻,关天培又急忙委派家丁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防印信送走,了却了最后的心愿,决心以死报国。史载他“乃决为死计,驻炮台督战,创痕遍体,血漂衣襟”。他身先士卒,在靖远炮台指挥水师拼死抵抗,并亲自燃放大炮轰击英舰。后在敌猛烈的炮火中壮烈殉国。他是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清廷谥号“忠节”。人们称颂他精忠报国,钦佩他义无反顾的捐躯沙场。甚至当他的遗骸由家仆领走时,英舰“伯兰汉”号也鸣放礼炮,向这位爱国者、真正的军人表示他们的尊敬。英国人说“向一个勇敢的仇敌表示尊敬”!噩耗传来,当时被免职在广州的林则徐悲痛地写下“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双忠”指关天培和同他一起牺牲的麦廷章)以纪念他的这位战友。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

    关天培牺牲后,他的遗体由其亲随孙长庆运送到故里淮安安葬。道光皇帝下谕:“该员统领士卒,为国捐躯,著即在遇害地方,建立专祠,以慰忠魂,而彰节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御制祭文,祭奠关天培。并且“优恤子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职位,并给关天培忠节谥号,人祀昭宗祠(位于北京崇文门内,祀将帅之臣)”,且“赐葬如礼”。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中,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英雄。当时在虎门和淮安各建有一个关天培祠。虎门的关天培祠,虽然已毁于抗日战争,但在他呕心沥血建设和慷慨就义的虎门炮台,今天不但建有他的塑像,而且有专门的陈列展览展示他的历史功绩。淮安的关天培祠至今犹在。该祠是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关天培之子遵其祖母吴太夫人遗嘱,用朝廷所发抚恤金和从家庭、亲友、有关部门筹借的资金在县东街37号建造的,名“关忠节公祠”。

    关忠节公祠是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及下屋组成的一个四合大院,院正中设有御碑亭,关忠节公祠大门南向,大门对面原为照壁,照壁南有一空地是为祭拜忠节公的官员临时停放轿、马的地方。原门厅为三间,两面有狮子盘球石笋,门上有狮子头门环。门厅内正中有一栅栏,两面为忠节公的执事牌,祭拜的官民从木栅栏两边进入祠堂。门厅内南檐上方面对大殿并排有三块匾额,中间为“谥忠节”,左首为“敕封振威将军”,右首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的赐号“法福灵阿巴图鲁”(满语,英雄的意思)。庭院内西有厢房六间,东有厢房三间,厨房两间。在门厅东侧有一偏门,平时由此出入。在祠堂庭院的北边是三间大殿,正中为一高六尺的神台,神台上有金丝楠木制作的碧纱橱,内安放着关天培官服塑像,神采奕奕,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两旁是两个侍从塑像,一侍从手持宝剑,一侍从手托兵书。塑像上方梁上有道光二十一年御书匾额一块,上书“为国捐躯”四字。房前两侧悬挂着林则徐的那副著名的挽联。其中原来的“何人”改为“何时”,这是因为关氏后裔在建“关忠节公祠”、制作此联悬于祠堂中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惹起祸端,就请当时淮安的大书法家周木斋在重新书写此联时,策略地将“何人”改成“何时”。现悬于关祠的林则徐的挽联即是修改后的了。塑像上方二梁上悬有一匾,上书“威震华夷”四字。新中国成立前,祠堂大部分建筑已被破坏。195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由当地政府拨款重修,并将倾倒的东厢房移建到享殿原址上。

    关天培墓位于淮安市东门外城东乡南窑九村,距城约1.5公里。墓基为水泥、块石结构的建筑,白色墓碑上题有“关忠节公天培之墓”八个字。墓旁流水潺潺,松柏参天。当年所造的墓为直径30多米的盘状大墓。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曾拨专款进行维修。关天培墓和祠在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天培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世长存。人民不会忘记,为了怀念这位血战虎门的爱国将领,在他的故乡江苏淮安城修建了“关忠节公祠”,永远激励后来人。

    关天培用他的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的历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道光帝闻听关天培战死,下旨说:“英军攻击虎门炮台及乌涌卡座,广东水师关天培被害,殊甚悯恻,著加恩赐恤。”4月,又下旨说:“昨因虎门失守,提督阵亡,降旨令兵部议恤。兹据该部议奏,关天培除照例赏与银两,准予世职外,著该督抚查明伊子孙几人,均于服阕后送部带领引见,侯朕施恩。该员统领士卒,为国捐驱,著即在遇害地方建立专祠,以慰忠魂而彰节义。”并给予关天培“忠节”谥号。

    壮烈的虎门保卫战后,部分阵亡官兵的遗体,由亲属认领掩埋。剩下没有亲属认领的士兵遗体,由当地父老就地安葬。两年后,又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将遗骨起出,用陶罐装好,合葬于沙角山南麓的白草岗上,取名“节兵义坟”,并立碑纪念。那些随关天培战死沙场的英雄们,虽然无名,但他们的事迹却流芳千古。

    “一死无地招忠魂”。关天培殉国后,人们在他的家乡修建起了“关忠节公祠”。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对“关忠节公祠”进行了修缮,供人们瞻仰。现在广州博物馆还收藏着关天培的部分遗物。睹物思情,凭吊英雄。他那种反抗外侮的高尚民族气节,永远激励着后代子孙去为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富强而奋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