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我们的“老船长”:冯牧印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永远记得,那个跨越1978年底和1979年初的冬天,我坐在张昆华家中小小厅间的木凳上,昆华老师对我说,他刚刚在北京出席《诗刊》召开的全国诗人座谈会,会议由冯牧主持。于是话题自然说到冯牧。在解放战争中,冯牧作为陈赓兵团的随军记者,多次与前方突击部队一起冲进枪林弹雨的堑壕,登上硝烟弥漫的城头;五十年代初期,冯牧担任云南军区文化部长时,亲自带领一帮部队青年作者,穿山越谷,栉风沐雨,跋山涉水到边疆山寨、边防部队深入生活,回来纷纷写出优秀文学作品。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冯牧被他的朋友们亲切地戏称为“冯霞客”,且是能够达到“山水两相知”的境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1988年岁末,我终于得以有机会走进冯牧老师家中。此时的我,想起张昆华曾经对我说过的:“和冯牧在一起总有一种亲近感。”我请冯牧为文艺社“年度佳作集”推荐优秀小说作品,只是约莫四十分钟,冯牧就从书房走出来,真是文思神速,倚马可待!看着手中这几张新鲜出炉、冒着“热气”的稿纸,我真是太佩服冯牧老师了!

    这以后的连续几年,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到冯牧先生的家里坐坐,零距离地感受一位学养深厚、雍容大度、面带微笑、充满生命活力的文艺评论家的内心和风采。1990年11月,应《文汇读书周报》邀约,借着到京组稿的机会,我对冯牧作了关于读书、生活、创作三者关系的访谈。冯牧直言:希望这几年显现才华,曾以优秀作品赢得读者喜爱的作家,不要丧失对于生活的热情,同时应当承认自己在文化素养、对文学遗产的积累和吸收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冯牧说到新时期文学蓬勃发展时期一些很有才华的作家,认为他们拥有比自己以前好得多的读书环境,但他们缺乏的是对于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稳定、长期的累积。

    1995年的秋天,冯牧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对他所热爱的生活,他有那么多么的不舍!冯部长,我们永远记着您坚毅的面庞、过人的才华、优雅的谈吐,还有对于文学事业执着一生的热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