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我的父亲与丁景唐先生曾经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同事,更因为丁先生有着长远深邃的历史眼光,特别地注重年轻人的培养和成长。记得那天从赵家璧家中出来,坐在车中,老丁向我介绍说,赵家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景唐先生说赵家璧是一位有文化担当和文化眼光的编辑家,并很是赞同赵家璧的一句话,即编辑工作不只是“为人作嫁衣”,也是在从事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劳动”。我在听到并牢记丁先生这句话的五年后,成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一室的文学编辑,景唐先生啊,您早就时时想着、处处留心,为我提供种种极好的学习和感受机会,让我开阔眼界,接受最好的现场教育和感染,看到巨大的差距,提升奋进的自信,这是我今后做出编辑工作显眼成绩的坚强基石和充分底气。
在我从遥远的云南边疆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的三十余年里,景唐先生一直是以各种形式,给我以充分的厚爱和关心、期待。如阳光,似雨露,是甘泉,景唐先生对我数十年如一日的关心和爱护,让我铭刻在心。在他的关注和鞭策下,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努力,要进步,要做出优秀的编辑成绩,每过几年,“小林”就要有真正的“好货色”向“老丁”汇报。在以后的数十年里,我越来越多地知道,先生不只是谆谆教诲和帮助我这个从受难知青转变到文学编辑的“而立之年”年轻人,即使是在人生最黑暗时期遭受冤屈时,他还关心着几位远在农村、边疆的青年。他是处处以鲁迅为榜样,无一日不是耐心细致、不遗余力地培育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
永远是乐呵呵的景唐先生,您经历生命大风雨大磨难,阅尽人生大荣辱大沉浮,您是生活的强者,是睿智的学者,您是真正的学习一辈子,研究一辈子,乐观一辈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