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历史经验、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11JD710004)的最终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是一个大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得到的丰富和发展及其巨大的生命力,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启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这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研究这个大课题,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广博的历史知识、宏观的战略思维和准确的现实把握。由于才疏学浅,我确实难以驾驭这么宏大而复杂的题目。然而,这个命题的重要性、这一事业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时而推动、时而吸引着我。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初步研究。其中的失误、疏漏难免,相信大方之家会给予更多关心和指教。

    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朋友们的无私帮助和支持。石国亮、邓希泉、杨守建、李培晓参与课题的研究探讨,切磋其中的一些观点甚至慷慨提供相关研究素材,使我的研究进展更加顺利。黄志坚教授、赵智奎研究员积极地向出版社推荐本书稿,给了我更大的信心。张冠梓研究员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全程的推动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博管办李晓琳女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卢小生为本书的问世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此,我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本课题研究和本书出版的专家、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稿清样校对完毕之际,恰逢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这一伟大事业正在蓬勃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三化”离不开青年,最终都要落到青年身上。我们的事业常青,青年的责任常在。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倪邦文

    2014年8月2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