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军事志-军事人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概述

    富县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雄人物辈出。特别是红军在陕北革命时期,这块黄土地上的进步青年踊跃投入革命队伍,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诸多英雄人物。

    为了不忘历史,继往开来。本章对当地古代有史记载的人物和近代、现代的革命英雄及副团职以上的军事人物分别以传、录、简介记载入志。对在富县军事活动中时间相对较长、影响较大的外地军事人物仍记入本志。

    第一节 人物传

    一、清及清前

    任光,字伯卿,汉雕阴(今富县)人。

    汉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任光任信都太守时,王郎兵起,郡国皆降。惟任光不肯屈从,遂与都尉李忠等人修筑城池,同心固守。更始二年(24)春,世祖刘秀奉刘玄之命,持书询往河北,叛兵遍地不知去向,闻信都独为汉,据邯郸与王郎对峙。刘秀即赴信都。任光大喜,便和戎太守邳彤迎接世祖。刘秀拜任光为左大将军武成侯。任光领精兵4000余众,号称万人,联合边郡,攻打邯郸。更始二年(24)五月,攻克邯郸,王郎被杀。

    建武元年(25)六月,世祖刘秀登光武皇帝位,十月定都洛阳。任光为世祖刘秀的创业立下汗马功劳。建武二年(26),光武帝刘秀封任光为河陵侯,食邑万户。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县市)人。贞观年间,历任右武侯大将军、宣州刺史等职。谥号“忠武”。尉迟恭于隋朝末年参军为官兵。他独特的武艺是善于解稍(长矛),多次随军出征,以勇敢善战见称,后归降唐朝,在秦王李世民帐下为将,不仅屡立战功,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时果敢多智,为李世民即位立下了不世之功。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拜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享1300户食邑。

    贞观十一年(637),册拜为宣州刺史,改封为鄂国公,后任鄜州(今富县)都督。统领鄜、坊、丹、延四州兵马。时鄜州城池窄小,又遭水淹,州城破烂不堪。尉迟恭下令重修鄜州城。随即能工巧匠云集鄜州,尉迟恭采纳了“十二道连环城”的设计图案。征派民工成千上万,连夜修城。南三、北二、东一、西山城墙城门楼阁修好后,城池初具规模,雄伟壮观。尉迟恭心中欢喜,尊请其母观看。其母看后曰:“甚好,就是四边缺少四个大铁环。”尉迟恭问:“要大铁环何用?”其母说:“走时抬上。”尉迟恭说:“哪有抬城之理?”其母曰:“抬不动,你修得那么壮观好看何用?你让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日夜辛劳,修城造屋,而遍地良田无人耕种,野草丛生,五谷不丰,难道让他们穿树皮、啃城墙不成?”又说,“打胜仗不在城池修得壮观好看,而在于帅明智,将有谋,兵要精,粮要广。”尉迟恭听其母讲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停止修城,让老百姓回家种田,安居乐业。

    贞观十七年(643)初,请求朝廷准允回家养老。回朝后,授开府仪同三司,令他每月初一、十五上朝即可。二月,太宗李世民命画家于凌烟阁上绘制24位功臣的图像。入图凌烟阁是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尉迟恭即在其中。

    尉迟恭晚年迷信方士仙丹,在家中设炉炼丹。同时,在庭院中大兴土木,修建池台,栽花养鱼。他闭门谢客,研习仙方,观花赏乐,16年不与外人交往,怡然自乐。显庆三年(658)病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的官衔,陪葬于昭陵(太宗陵园,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郑建充,生卒不详,金将领,字仲实,鄜州(今富县)人。原为宋臣,累官知延安府事。天会七年(1129)降金,仍知延安府,与宋军作战,屡立战功,升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后改平凉(今甘肃平凉县)尹。因被诬谋反,下狱而死。

    王珎,生卒不详,元朝大将,富县羊泉镇上善化村人。王珎为大元辅宰五帝元老重臣。文武双全,官拜翰林,武统皇帝忠翊侍卫亲军为御林将军。一生忠于朝廷,为大元帝国六合一统,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珎寿终90余岁。朝廷降旨,御赐皇封谥:“忠翊侍卫亲军武德将军。”按朝仪,金旌玉葬,建庙立祠,名载青史。在故里上善化村修建将军陵墓,陵园旁树碑立旗,石人石马石象。元代定期扫祭,每年朝廷派大员率地方官公祭扫拜。祭庙上方正悬御赐金匾,上书“忠翊侍卫亲军武德将军”。

    王邦俊(1546~1616),字虞卿,号壶岭,明鄜州直辖地下柳池村人。

    王邦俊自幼聪明,读书用功,过目成诵,对答如流,文人学士广结为友。河东(山西)冯友渔,久负重望,领兵河西(陕西),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鄜州见到年仅20岁的王邦俊,夸奖“此人非池中之物。

    应乘祥云飞去”。当即破例收为弟子,随师习文练武。

    明万历元年(1573)考取举人,二年(1574)中进士,文武兼备。初任四川重庆府推官,后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湖广按察司检事等职。后因病回鄜州养病,养病期间,编纂首部《鄜州志》,并于万历十三年(1585)正月为《鄜州志》作序,在序言中提出“域地、建置、食货、秩官、人物、祠宇、记异、艺文”为修志八纲的编纂理论。

    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杨应龙发动叛乱,神宗任命王邦俊为贵州兵备,令其平叛。王邦俊因慈母93岁,风烛残年,推辞赴任。神宗不允,王邦俊泪别老母,日夜兼程,前往贵州,察看地形,布兵设防,六月六日攻克海龙屯,歼灭杨应龙,平定地方,安抚黎民,捷报京都,神宗大喜,调任为昌平兵备。昌平时有九陵,由中贵(宦官子弟)九人驻守,其中一人总领。中贵之间,相互勾结,作威作福,声势赫然。王邦俊生性耿直,严明法纪,坚守洁冰,不附权贵,引起中贵的不满和嫉恨,伺机诬陷,不能得逞。昌平七载,功绩显着。调任蓟镇开府后,革除弊政,惩腐倡廉,对贪官污吏和不法将领严惩不贷,同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准部属收受馈赠,所辖州县,地方安宁,百姓乐业。

    王邦俊官至山东巡抚、都察院右监督御史等职。因治国安邦,利国利民,开诚布公,高风亮节,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告老还乡时,军民等人,跪卧路面,不让离去。回到鄜州,身无长物,赋诗教子,生活清淡,以祖业治别墅于郭家庄,因近羌村(今大申号),故于大悬崖大书石刻:“少陵旧游”。70岁病卒于家。一生着述甚多,皆不存。唯有在灰烬中捡得《诗集》1卷,《征南草》1卷,《鄜州志》2卷,收藏于家。

    二、中华民国时期

    王树勋(1908~1936),乳名满全,又名万全,别名立三,化名创业。洛阳乡田厢村人,为鄜县最早的中共党员和鄜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创始人。

    1928年,王树勋在鄜县单级师范毕业后,就读于延安陕西省立第四中学(简称延安四中)。在校秘密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中共延安党组织编印的《荧火》《曙光》等革命刊物,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独裁专政的学潮斗争,在“渭华暴动”失败后护送刘志丹返回延安,并重新组建武装力量的革命活动。1929年,经延安四中高年级同学王世泰(洛川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鄜县籍入党时间最早的共产党员,随后组建“鄜洛旅延学友会”,团结鄜县、洛川赴延安求学的学生开展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1930年冬季,根据中共延安党组织“关于工作重点由城镇转向农村的决定”,王树勋改名为王创业,与另一名鄜县籍中共党员李文炳(钳二乡姚家原村人,改名李向阳)回到鄜县,在城郊南教场、监军台、田厢等地举办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并秘密地筹集资金,购买军械枪支,发展武装力量。1931年秋,王创业、李向阳等人在交道、牛武和菩提等地组建起50余人、20多条枪的革命武装,决定北上与陕北红军相会合,兵行在鄜县、甘泉、延安三县交界地带的松树林山地,被鄜、甘、延三县民团包围。一场激战,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王树勋突围后受伤秘密养伤于交道、洛川菩提等地。

    1932年,王树勋伤愈后赴吴起新寨堡以教书为名搞地下工作,里应外合,配合红军攻打新寨堡,战斗中王树勋等七人被俘。国民党军将王树勋等人拉到沟边杀害时,王树勋扑崖逃脱,其他六人遇害。

    1933年,王树勋奉命到甘肃国民党西北军内部搞兵运工作。1934年7月,被选派到杨虎城举办的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团受训学习。1935年春,受训结业后在国民党西北军靖宁新编第11旅第1团第3营任中尉连长,驻防在甘肃省靖远、会宁等地。

    1936年3月25日,兵运成熟,王树勋等人率国民党西北军靖宁新编第11旅第1团第3营官兵倒戈起义,在甘肃陇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后国民党东北军何柱国率部围歼新编第11旅的起义官兵。1936年5月4日被捕,关押于甘肃平凉第三监狱。6月17日王树勋被解送兰州,英勇就义。

    建国后,王树勋烈士遗体安葬在兰州陕西义园。1958年县委、县政府在田厢村为王树勋烈士树碑纪念。王世泰将军撰写碑文,称王树勋为“创业将军”。

    乔凤鸣(1915~1936),富县羊泉原南章村人。

    1934年春,乔凤鸣在鄜县大申号川的三么台参加了鄜县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鄜甘游击二支队经济员,曾经以做小生意为掩护,从事侦查工作,筹集经费、粮食、被服和枪械子弹。在游击第二支队队长高怀春的带领下,经常在羊泉原、洛河川一带开展游击活动。一次,乔凤鸣带领10名队员出其不意地截击了国民党在羊泉原太宜村附近抢粮的一营部队,夺回粮食,缴获了敌营长的五匹青马,荣获战功。

    1935年10月,红十五军团到达鄜县,乔凤鸣跟随鄜甘游击第二支队参加红十五军团第78师,并在羊泉原的郭丰村和钳二村战斗中,击溃东北军第619团对羊泉原的侵犯。10月14日,在钳二村激战中,鄜甘游击第二支队队长高怀春作战阵亡。战后,乔凤鸣被派回南章村扩充游击队。回乡后,在南章、八合、李家原等村,组织起一支20多人的游击队。北章村的雷乱娲、卜巷村的任忠义、上良村的孔祥有也分别组织起游击队。在红一方面军的帮助下,羊泉原的几支游击队在侯家庄汇合,合编成游击大队,乔凤鸣担任游击大队队长。

    游击大队成立后,驻扎在侯家庄,围困羊泉原上立石寨子,守寨的是东北军的一个连。时近农历年关,东北军部队和联保处、联队被围困寨中,缺乏给养。1936年1月24日,寨内东北军和联保队士兵凭着武装精良,出寨掠夺给养,在寨外和游击队展开激战,乔凤鸣率游击队退至羊泉镇进行整顿后,又将敌军逼回寨内,将寨子团团围住。接着,红一方面军派荣立森、魏恩功率领一连红军部队配合攻寨。此后游击队被编入独立营,乔凤鸣任独立营营长。

    1936年2月23日,独立营和上立石守敌双方议定,于24日(农历二月二日),在羊泉原太宜村外胡同庙前举行和谈。2月23日晚,乔凤鸣派一连部队从南出发,星夜下沟从太宜村上原,埋伏在太宜胡同。24日上午,乔凤鸣、荣立森和成宏儒、关荣万分别为双方代表,各带警卫员,到达预定地点。尚未谈判,乔凤鸣发出信号,伏兵突然出现,立即将上立石联保主任成宏儒、东北军营副关荣万活擒。

    1936年3月中旬,在羊泉原的郭丰村将乔凤鸣领导的独立营和部队派来的一个连,合编为红29军第257团,乔凤鸣被任命为第257团团长。

    1936年3月下旬,乔凤鸣率第257团从张村驿出发,在马家塔与夏老幺民团接火,在卜拉寺歼灭夏老幺民团,荣获战功。战后,部队回到北道德原,受到陕甘省委军事部和红29军军长肖劲光的嘉奖。北道德省政府驻地贴出“勇敢善战的团长!”“百战百胜的乔团长!”“向乔凤鸣同志学习!”

    等大幅标语。乔凤鸣威名传颂陕甘。四月中旬,乔凤鸣又率第257团转战宜川一带,接应红军东征回师,不久又回到鄜县北道德。

    1936年春,东北军又乘红军主力东征,围剿陕甘苏区。5月,东北军第111师进犯陕甘省政府驻地北道德,红29军各团轮流担任警戒,掩护省、县党政机关安全转移。5月6日(农历闰三月十七日),第257团担任警戒。

    7月,东北军第111师在两架飞机掩护下,向北道德原大举进攻,乔凤鸣率第257团与敌人开展激战,在枪林弹雨中不幸阵亡。

    1952年,富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乔凤鸣烈士,给乔凤鸣的家属赠送题有“盛气凌云”四个大字的横匾,以慰忠魂。

    边德荣(1908~1936),耀县稠桑乡安王村人。

    少年时期的边德荣,因家庭贫苦,为了糊口求生,9岁就离开了父母给别人牧牛放羊,13岁便在耀县衣食村煤矿下井挖煤。

    在苦难中,边德荣听说刘志丹、谢子长在陕北带领穷苦农民闹革命,便跋山涉水,到陕北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1928年,边德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国民党将边德荣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抓捕绑押问罪,哥哥边德仑被国民党士兵用钢刀杀害在村庄,悬头示众。边德荣对国民党有刻骨仇恨,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双手双枪,作战勇猛,人民称赞边德荣率领的骑兵连是“老虎骑兵连”。1932年10月,边德荣升任骑兵独立营营长。1933年正月率部奇袭铜川、黄堡镇国民党民团,活捉民团团长范自畴。1935年秋冬,边德荣骑兵独立营在甘泉、劳山和鄜县直罗镇、黑水寺参加歼敌第110、第107、第109师等战役,屡立战功,威名显赫。

    1936年3月,在鄜县北道德歼敌战斗中,边德荣被敌伏击包围,腰部中弹落马,仍持枪匍匐于地,向敌英勇射击,掩护战友突围,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把枪掷给突围撤退的战友,为了保护战友,他掩护战友突围撤退,当敌人蜂拥而上冲到边德荣面前时,他拉响了两颗手榴弹导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8岁。

    朱应有(1913~1936),富县直罗镇药埠头村人,县苏维埃政府创始人韩明奎的得力助手。

    1930年,刘志丹率陕甘工农红军进入鄜县西部地区,朱应有协同韩明奎等人积极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太白夺枪”等武装斗争及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1933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药埠头支部书记。

    随后与韩明奎等人再次率直罗川贫苦农民手持农具涌进县城,迫使国民党县长乔廷瑾减赋税一年。1934年4月,任鄜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雇农工会主席。1935年11月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任鄜县苏维埃雇农工会主席。

    1935年11月下旬,在直罗镇战役中,朱应有和其他苏维埃领导成员一起积极为红军筹集粮草、担架,并亲自参加战斗。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1936年1月任中华苏维埃陕甘宁省工会农工组织部部长,驻地甘肃省环县火镰湾村。1936年3月,朱应有赴南区开会途中,被叛徒出卖,惨遭国民党杀害。

    陈彦(1916~1942),山西省宁武县前坡村人。1937年9月入伍,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11月和1939年1月,曾三次被派往冀中扩兵。几次为日伪包围,被当地老百姓救出。扩兵中担任排长,最后一次归来后,调到第718团,编入警备连任二排排长。因其果敢、坚决、镇定,同年8月调到侦察队任侦察员。1940年任副班长、班长,后精减缩编任侦察员。1942年5月13日,在国民党军队侵占陕甘宁边区鄜县陈家坬、峪口等村,陈彦与其他三个侦察员在峪口村侦查情况时,遭国民党军队袭击,陈彦负伤与敌战斗,英勇牺牲。

    罗兴秀(1905~1944),富县城关镇平泉村人。1943年,任平泉乡长。担任乡长后,在组织乡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率领乡自卫军配合驻防在边界线上的边区回民支队多次粉碎国民党第53师(驻防洛川)的武装挑衅和抓人拉畜抢粮的侵犯行为。驻守在西茹子、龙王庙的国民党地方势力和武装力量对罗兴秀恨之入骨。1944年7月20日晚,国民党第53师一个排的武装力量在国民党情报员罗根福的带路指点下,偷渡边界线进入平泉村,将罗兴秀搜捕后绳捆索绑押送到洛川第53师师部。在第53师的监牢里,他们在罗兴秀的指甲缝里下竹签,又用刺刀在脚后跟大筋处和肩膀锁骨处穿洞后吊在房梁上,严刑拷打,直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罗兴秀宁死不屈,大骂国民党不抗日、打内战和53师的强盗行为。1944年7月28日,罗兴秀被国民党第53师活埋在洛川县西城门外。

    1945年4月初,交道区自卫军在柳湾村将国民党情报员罗根福抓获。

    经审讯,罗根福交代了杀害罗兴秀的全部罪行,事后,群众把乡长罗兴秀遇害的经过编成民歌,争相演唱,广为流传。

    郎秀英(1917~1947),女,富县茶坊镇沟口人。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后,郎秀英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孝敬公婆、抚养子女、操持家务的同时,走出家门,发动妇女纺线织布,开荒种地,改变了当地妇女不出家门、不下地的陈规陋习,成为妇女解放和大生产运动的带头人。1941年被选为陕甘宁边区鄜县大申号区人民代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基层妇女干部。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率部23万进犯陕甘宁边区。中共鄜县县委、县政府率鄜县游击支队(辖10个游击大队)转战县境西部山区。1947年5月,郎秀英奉鄜县游击支队政委(县委书记)之命,剪去秀发,化装进城,潜入国民党政府侦察军情,不幸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严刑拷打下,她坚贞不屈,咬舌不语,被国民党杀害于县城文庙(今县人民政府驻地)。

    李晴初(1917~1947),富县钳二乡钳二村人。1935年夏,小学还没毕业就参加了鄜甘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二区担任秘书。

    1936年初,鄜甘游击队和在鄜县、甘泉一带活动的其他游击队合编为陕北红军独立第2团,李晴初担任第1连指导员。“西安事变”之后,红2团缩编为129师工兵营,不久又改编为第385旅警备第7团第2营,李晴初一直担任第4连指导员。他作战勇敢,有智有谋,又有文化,是当时全团最优秀的政治指导员。1942年,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李晴初带领第4连在西华池搞大生产运动。1944年,第770团奔赴抗日前线,留下一个营在环县大风川开荒种地,李晴初任该营教导员。

    1946年,李晴初任警备第3旅第8团政治处主任,带领部队在陇东和三边地区打击敌人,保卫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开春,李晴初率领部队在定边彭滩与马鸿逵部队激战8天,在农历2月12日,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雷振启(1915~1947),富县羊泉乡北章村人。因家贫,父母无力供他上学,仅读过半年私塾。14岁就开始在洛川、羊泉等地给地主拦羊当长工。

    1935年6月,投身革命,参加了苏维埃鄜甘革命委员会领导的鄜甘游击队,并担任排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0月,随鄜甘游击队配合红十五军团第78师,参加了羊泉原上钳二、郭丰等战斗和“榆林桥战役”,11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5年12月,鄜甘游击队改编为红29军第256团,雷振启任第2连第5排排长。1936年3月,随部队转战到甘肃合水、西华池等地。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雷振启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警备第7团第2营参谋,驻防在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甘肃省庆阳地区)。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雷振启随所在部队战斗在甘肃陇东地区并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

    1947年3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武装进攻,加强地方武装力量,配合主力作战,雷振启调任陕甘宁边区雁门游支队副队长,活动在关中分区的淳化、耀县、白水、黄龙等地。1947年10月,雁门游击支队转战到鄜县境内。10月20日,雷振启在北道德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

    李金祥(1916~1947),祖籍洛川县人。幼随父逃难落户鄜县直罗镇。

    1934年参加赤卫队,1935年春参加边德荣、韩明奎等领导的鄜县游击队,11月中旬,李金祥同游击队队员们一起帮助红军侦察地形,动员乡亲们坚壁清野,在直罗镇一带张贴标语,劝东北军联共抗日,停止内战。在直罗镇战役期间,与游击队员一起在龙王庙一带给红军带路,转运伤员,奔赴战场慰劳红军。直罗战役后在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下,动员群众返乡,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继续支前,成为抗日支前和开展对敌斗争的积极分子。

    1939年腊月月尽,在驻鄜县八路军的配合下,与直罗群众一道参加了推翻黑水寺联保处与地方恶势力相勾结的保甲制度。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乡除奸主任、乡长、党支部指导员。1942年参加大生产运动,组织群众修戏楼、闹秧歌。入冬组织自卫军训练、站岗、放哨、断特、反奸。

    1946年秋冬,胡宗南部队开始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进攻。李金祥和区乡干部一起迅速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备战。1947年春,形势逐渐紧张,李金祥一边组织群众搞土改,一边加强备战,在直罗镇一带组建游击队,李金祥任政委,严阵以待,就地为战。1947年6月中旬,胡宗南部队在鄜县境内开始“大清剿”,鄜县各级党政机关进行战略大转移。李金祥带领游击队继续在直罗镇周围活动,牵制扰乱国民党军,由于叛徒告密,被敌人逮捕。

    1947年7月6日被敌人活埋在小山子深山中,光荣牺牲。

    刘世昌(1921~1947),祖籍河南省南阳,随其父逃荒落户富县直罗镇。1934年参加赤卫队和少先队,1935年参加边德荣、韩明奎等领导的鄜县游击队。在直罗镇战役期间,刘世昌与游击队员一起从龙王庙一带给红军带路,转运伤员,奔赴战场慰劳红军。直罗镇战役后动员群众返乡,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继续支前,同时参加直罗乡自卫军基干队,成为抗日支前和开展对敌斗争的积极分子。1939年腊月月尽,在驻鄜县八路军的配合下,刘世昌与直罗群众一道参加了推翻黑水寺联保处与地方恶势力相勾结的保甲制度。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乡自卫队连长、乡长、区行政助理员。1942年参加了大生产运动。1944年调到区政府任行政助理员。1946年秋冬,胡宗南部队开始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进攻。刘世昌和区乡干部一起迅速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备战。1947年春,形势逐渐紧张,刘世昌一边发动群众搞土改一边加强备战,并在直罗镇一带组建了游击队,刘世昌任队长。1947年6月中旬,胡宗南在鄜县境内开始“大清剿”,鄜县各级党政机关进行战略大转移。刘世昌带领游击队继续在直罗镇活动,与国民党军周旋了半个多月,由于叛徒告密,被逮捕,7月6日被活埋在小山子深山中,光荣牺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高文智(1914.10~2003.7),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富县北道德圪崂村人。1934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陕北鄜甘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分队长,陕北补充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北补充师供给部总务科科长。1936年任中央军委供给部粮秣处粮秣科科长,参加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供给部粮秣处粮秣科科长,军委供给部粮秣处处长,中共中央管理局经济建设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供给部副部长,辽西军区供给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东线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任东北军区军需部第一局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纺织管理局局长,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总参谋部三部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企业部部长。

    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任学耀(1919~1997),富县羊泉镇羊泉村人。1934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担任陕北红军骑兵团宣传员,瓦窑堡红军大学学员,鄜甘游击队和红二团司务长、指导员,参加宜君县偏桥和甘肃韩家渠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第129师工兵营排长,警备第7团指导员、保卫股长、组织股长、政治教导员,警备第5团政治处副主任,多次参加陕甘宁边区陇东地区反摩擦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警备第5团政治处主任、西北野战军第11师第33团副政委、政委。先后指挥参加了甘肃陇东西华池、五亭子、桃树庄、解放韩城和宜川、陕西口子头、十八岑、扶眉、无阳、罗局镇、解放兰州沈家岑战斗及武威战役和临夏剿匪。率团在攻克耀县的战斗中全团俘敌1000多名,受到第一野战军的通令嘉奖,荣立集体一等功,成为四纵队功臣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北野战军第4军第11师干部部副部长、第4军干部部部长、防空军干部部副部长、空军干部部副部长、空军政治部干部副部长、部长,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空军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6年12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1997年1月5日在北京逝世。

    段志中(1924~1990),富县城关镇城关村人。1935年12月参加红17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段志中(化名安仪),参加革命后,历任红27军宣传队宣传员,后方政治部勤务员,军委一局工科译电员,抗大总校译电员,总部机要处译电员、股长,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机要组长,野战区七纵队机要室主任,十一纵队机要科长。1945年8月28日,段志中随毛泽东主席飞赴重庆,从事译电工作长达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机要处主任,贵州军区机要处处长,西南军区干部部任免处副处长,西南军区干部部直属部处长,贵州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贵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贵州省军区副政委兼国防工办政委,贵州省军区政委,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昆明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

    1962年晋升大校军衔。1990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逝世,曾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成德(1908~1990),陕西省宝塔区甘谷驿镇罗家湾村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地方游击队,任政治指导员。1935年6月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此后到鄜县做党的地下工作,挑担串乡,经常在群众中活动,鄜县老百姓对罗成德非常熟悉,认为他是做小买卖的人。1937年在鄜县任后援会主任。1938年4月到1941年3月任中共鄜县县委书记。

    后调任三边专员公署专员,兼城防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分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建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病逝。

    李启贤(1910~1995),陕西吴堡县前胡家山村人。14岁时,经人介绍去榆林监狱当杂工,因不慎打坏家具被解除,到国民党榆林军法处当兵。

    1929年,去河南李象九部当兵,在此受到了军事训练。1932年,李启贤回到吴堡县,在县公安局巡官王国显处当差。在此期间,结识了中共吴堡县地下区党委书记王国昌,交为朋友,王让李向外递送秘密信件和革命书籍。

    1933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中共吴堡县委领导县民团、保安队兵变,组建红15支队,李启贤为负责人之一。

    1935年春,随王国昌率部离开吴堡南下编入红27军第3团,担任该团军事教练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独立营营长驻守在鄜县张村驿、直罗地区两年之久,任独立3团团长。1948年,率部在鄜县清剿国民党部队的残留势力,指挥了鄜县羊泉原攻击寨子的战斗,后任延属分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青海省军区司令员、青海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公安总队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1965年离职休养,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享受正军职待遇。1995年6月在西安病逝。

    张学仁(1917~2000),富县北道德乡上湫原村人。

    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入伍,后任鄜县苏维埃乡主席、区长、西北野战军前总后勤司令部科长,参加了榆林战役、蟠龙战役、西府战役、兰州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后勤部直属审计室主任、后勤学校校务处主任、西北军区后勤部科长、兰州军区后勤部科长、处长,兰州军区干部学校副校长等职务。

    曾获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0年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2000年12月6日在西安病逝。

    李正廷(1911~2003),富县北道德岳村人。1935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鄜甘保卫队经济员、鄜县保卫局侦察科长。1936年4月至1944年,任29军红二团特派员、陕甘宁省军事部红军工作科科员、庆环分区保安科科员、甘肃省环县县委常委兼保安科科长、会水县县委常委兼保安科科长。1945年1月,任合水县县长兼人民武装大队大队长。1946年3月,任庆阳分区保安处代处长、第一副处长。1947年3月,任曲子县县委书记兼人民武装大队政委。1948年1月,任陇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陇东地委委员。1949年9月,任武都军分区副政委、武都地委书记。1950年5月,任西北军区复员委员会秘书长。1951年4月,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兼军法处副处长。1954年6月,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55年9月,任甘肃省政府工交办公室副主任,同年11月任定西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6年7月,任甘肃省省委专职常委。

    1958年3月,任平凉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59年12月,任甘肃省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1960年5月,任甘肃省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

    1972年至1985年先后任兰州市市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甘肃省人大副主任、顾问委员会常委。1985年3月离休,2002年享受省长级待遇。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2年4月25日在兰州逝世。

    李忠(1911~1991),富县城关镇监军台村人。

    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参谋长、团政委等职务。

    李忠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多次参加战斗,1955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6年任沈阳军区物资装备部政委,1960年因病离职休养。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功勋荣誉章,享受副军职待遇。1991年11月23日在沈阳逝世。

    王果山(1919~2002),富县岔口人。1935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西北军区司令部交通处政委、陕西省汉中军分区副政委、司令员等职,享受副军级待遇。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2年5月在汉中病逝。

    孔繁植(1900~1980),字芳亭。鄜县钳二乡上良村人。少年时期,在私塾就读四年,因家庭贫寒而中途辍学。17岁时父去世,为了生计熬过相公、教过私塾。

    在教私塾期间,投奔国民党驻陕北榆林高双成第22军,担任过上校秘书、稽查处处长、政工处代处长及参谋长等职务。

    1937~1945年,孔繁植以国民党第22军联络代表身份多次与共产党接触共商抗日大计。他和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许光达在会谈中达到共识,孔繁植秘密地给八路军提供枪支、弹药及中西药品等国民党禁运物资,支援八路军的抗日战争。

    1946年至1949年6月,国民党第22军军长左协中委托孔繁植代表第22军到绥德与共产党代表布鲁商谈起义事宜,在延安与共产党代表习仲勋、彭德怀会谈,并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接见。孔繁植力劝第22军军长左协中投明起义,在共产党代表曹力如、朱侠夫的授意下,说服了左协中,于1949年6月1日,率国民党第22军起义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繁植与夫人杜碧兰到西北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在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工作。1957年孔繁植被定为右派,1961年退职还乡,1962年5月青海省政府通知摘掉右派帽子,1978年,青海省政府办公厅给孔繁植平反恢复了名誉,改退职为退休。1980年5月15日(农历)病逝。

    李建功(1939~1963),富县城关镇洛阳行政村人。

    1959年3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服役。196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7886部队任排长,1963年1月参加中印边境东段自卫反击战,他在战斗中勇敢顽强,荣立二等功。同年3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完成战斗任务中,他机智勇敢,指挥果断,创有特殊功绩,荣立一等功,光荣出席了西藏军区祝捷贺功大会。1963年6月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是富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保卫祖国荣立一等功的第一位英雄。

    孙继堂(1918~1976),富县岔口大申号村人。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鄜县大申苏维埃政府青年干事。1938年任黑水寺区委书记,1940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3年任鄜县游击大队队长、自卫军大队副队长,1946年任鄜县独立营营长,1949年任延安地区组织部部长。1950年任陕南剿匪纵队参谋长,1953年任渭南县委书记兼县长,1954年任新疆塔城地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1962年病休,1976年1月8日在新疆塔城市病逝。

    韩明奎(1910~1986),富县直罗镇黑崖窑村人。1931他年与张庆才、兰英魁等人率西川农民手持农具,拥进县城,交农拥堂。1933年冬,经陕甘工农红军骑兵连何严江(直罗镇屈家沟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率领县境西部农民拥进县城,迫使国民党县长乔廷瑾免租税一年。从此韩明奎被群众公认为鄜县抗租反霸、土地革命的农民领袖。

    1934年4月,苏维埃鄜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以韩明奎为主席。辖五个苏维埃乡政府和鄜西游击队,驻地直罗镇李家沟村。1935年11月初,鄜西、鄜甘两个革命委员会在北道德乡卧虎原联合成立鄜县苏维埃政府,韩明奎任副主席。

    1935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到达鄜县。县苏维埃武装力量配合红十五军团做“直罗镇战役”的战斗准备。韩明奎主管军工支前工作,在短期内就给中央红军和十五军团筹集粮食10多万公斤,组织担架队员1000余人,担架队50余付。“直罗镇战役”结束后,韩明奎又亲自带领担架队把红军伤病员送往下寺湾后方医院。1936年春,中共鄜县县委改称为中共鄜县战地工作委员会,韩明奎任书记,驻地由北道德迁至大申号。1937年3月,韩明奎任中共城关区委书记、区抗日救国会主任。

    1942年,韩明奎调往陕甘宁边区中宜县(黄陵、宜君县驻地黄陵县双龙镇)工作。1986年,韩明奎在甘肃宁县病故。

    宋振合(1913~1986),富县城关镇城关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给富人放牛放羊,做苦工,没有上过学。1933年1月,参加刘志丹领导的革命队伍。入伍后,作战机智勇敢,被誉为红军勇士。抗美援朝战争中,任某部独立连连长,作战中多次负伤,屡立战功。抗美援朝回国后任甘肃省陇西县兵役局局长。1956年任甘肃省定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后任甘肃省渭源县人武部部长(副师职)。

    曾荣立一等功、大功各一次,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64年5月离休,回富县老家居住。1986年10月在富县病逝。

    任国奎(1912~1988),曾用名任彦有。鄜县羊泉镇西里村人。因家庭贫穷,童年时期经常给地主拉长工,放牛羊。1939年4月,他看到红军在鄜县给贫苦农民闹翻身的革命活动,放弃拉长工求生存的处境,投身于红军在鄜县的革命活动。开始在鄜县警备第5团1连当战士,后任副班长,调警备第3旅第8团机枪连副连长。

    曾担任第8团1营营部班长,1营机枪排排长,第8团侦察班班长、侦察排排长、武工队组长、武工分队队长。在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任国奎作战勇敢,多次负伤、立功。全国解放后,任甘肃省临夏军分区和政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1956年11月,转业到青海省互助县任县面粉厂书记、县粮食局局长、县纪检委书记等职务。1970年8月离休。1988年1月27日在富县羊泉西里村病逝。

    罗锦禄(1929~1996),富县城关镇洛阳平泉村人。

    1947年11月参军,在延属分区独立团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1949年在西北第一野第4军第12师第36团3营9连任副连长。参加过黄龙山战斗、蟠龙战斗、蒲城战斗、扶眉战役、解放兰州战役。曾荣立二等功一次。1951年在公安第20师第60连任连长、情报股股长、营参谋长、营长。1960年任北京卫戍区教导大队训练股股长,1963年后任北京市房山县人武部训练科科长、副部长,河北省丰润县武装部部长、河北省饶阳县人武部部长,1983年离职休养,享受正师级待遇。1996年6月病逝。

    师永寿(1923~1998),富县北道德乡永录村人。

    1938年4月参加鄜县独立营。1948年在警备旅任卫生队队长。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大学后勤部部长。1957年6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78年按正师级对待离休。1998年11月21日病逝。

    何思恭(1918~1999),富县北道德乡湫原村人。

    1933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宜君县红军游击队通讯员、司务长。1936年任红29军第255团连长,政治指导员;1939年任285团政治处股长、营长;1948年任第12师第36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第59团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至195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大学毕业;1959年任陕西临潼县兵役局局长、武装部部长;1962年任西安军分区作训科科长;1968年任长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长安县委书记,西安市市委常委;1974~1981年任西安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1981年4月离职休养。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1999年12月1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

    陈世忠(1923~1999),富县钳二乡西陈超村人。

    1943年10月在延安军分区军事教导营参军。1946~1948年在四野参谋训练队学习,学习毕业后任四野炮兵1团营参谋、炮兵25团3营副连长、炮兵第1师司令部作战科参谋;1954年8月调军委炮兵司令部任参谋;1959年任炮兵第2师作战科科长;1964年3月任炮兵第2师第29团团长;1966年5月任炮兵第二师副参谋长;1969年到1971年出国在援坦桑尼亚任军事顾问;1972年9月任炮兵第二师副师长。1980年离休,1999年10月31日在驻马店病逝。

    常宝瑄(1916~2000),富县牛武镇管头村人。1937年11月从牛武入伍,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鲁豫五分区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独立团参谋长。1949年以后任第二野第5兵团后勤科科长、贵州军区司令部武装科科长、志愿军后勤第六分部参谋处副处长、东北军区后勤第二办事处车辆管理处处长、第676仓库主任、后勤第四分部司令部参谋长、后勤第四分部副部长、后勤第四分部顾问(正师职)。1981年离休,2000年病逝。

    任峰华(1925~2001),富县羊泉镇羊泉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鄜县民兵大队队员,延安中央警卫团战士,随八路军主力部队到山西参加抗日作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参加过扶眉战役、解放兰州战役,在兰州战役中负伤致残。在部队先后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和营教导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全国解放后任峰华任甘肃省庆阳地区军分区作训科副科长,正宁县、宁县武装部副政委,1967年任庆阳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76年离职休养,享受副师级待遇。1997年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独立自由”勋章。2001年病逝。

    赵振强(1930~2003),幼名赵兴有,富县钳二乡东陈家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军工厂公务员、会计,第一野战军司令部供给处助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抗美援朝回国后任总后勤部车管部助理,总后驻上海运输学校教务科长,总后天津运输学校办公室主任,总后华北物资工厂管理局加工处处长,总后华北物资局副局长、局长。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后荣获解放奖章和独立勋章。2003年11月26日病逝。

    余彬(1929~2004),曾用名张丕其,富县钳二乡西太奇人,1940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92年在新疆军区政治部离休,正师级待遇。2004年1月11日在新疆军区医院病逝。

    宋居博(1923~2005),富县钳二乡钳二村人。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入伍。在部队历任科长、指导员、医院党支部书记、助理员、团政治主任。河南省警总队直属大队政委、开封专区公安大队153医院副院长。1982年5月离职休养(副师级)。2005年9月在河南郑州病逝。

    第二节 人物录

    高毓海(1918~),女,化名黎峰,富县富城镇南教场人。1936年投身革命,成为富县第一位女红军。曾在富县县城以长工身份作掩护,做地下工作,负责中共富县县委组织部长张育民和苏维埃县政府保安科科长张岐山之间的情报传递和联络工作。1937年4月,经张育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赴延长鲁迅师范学习。1938年,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赤水县妇联主任,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委员。1940年,调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工作。1944年赴东北抗日前线。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结束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后随军南下至湖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湖南省车辆厂副厂长、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等职。1976年任湖南省物资厅副厅长,主管人事工作。1982年离职休养。

    侯锐(缑金财)(1928~),富县张村驿镇人。1945年10月参军,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参谋训练队学员,陇东分区警备第3旅第5团第3营参谋,第4军司令部作战科参谋,骑兵团司令部作战参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兵团司令部侦察科参谋,军委装甲作战处情报科副科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训处研究员,军事科学院装甲系第二期学员,装甲兵学院教员,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员,陕西省军区独立师参谋长,安康军分区参谋长,陕西省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1989年4月离休。

    赵西乾(1944~),富县张村驿镇寺峪村人。1963年入伍,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疆军区警卫团战士、助理员,乌鲁木齐军区后勤部预算科副科长、工薪科科长、军需处处长,兰州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审计局局长,1993年10月,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97年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副军级)。1990年3月授予大校军衔,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离休。

    王德福(1921~),富县羊泉镇肖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1951年任富县保安队战士,陕甘宁边区警备第3旅第8团第5连班长、排长,警备第3旅补充连政治指导员,第一野第二兵团第4军第11师炮兵营教导员。参加过陕北宁条梁战斗、辛武营战斗、九岘原战斗、经阳县口头战斗和扶眉战役、解放兰州战役。1952年,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任炮兵第15师政干科科长、干部部部长。1959年返回步兵第11师进藏,任炮兵团副政委、政委。1964年任步兵11师驻兰留守处主任兼政委,1970年任甘肃省定西军分区副政委。1980年离职休养。曾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缑振兴(1923~),富县羊泉镇八合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扶眉战役”“兰州战役”。1950~1974年先后任第一野第4军第12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铁道公安部队党委秘书、海军旅顺基地党委秘书、海军学院政治教研室哲学教员、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政治宣传处处长;1975年后任海军航空兵第7师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政治部研究员。1985年离休。曾荣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西北纪念章、人民功臣纪念章。

    曹高世(1925~),富县交道镇曹家庙村人。1946年在延安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参加西北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医院院部通信班任班长、排长;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医院第1连指导员,1950年8月在第四野战医院第1连立大功一次。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志愿军第五分部第3基地医院一分院第1连任指导员,1953年任志愿军五分部基地医院政治处组织股长,1956年回国任沈阳军区第三文化学校政治协理员,1962年任沈阳军区第一分部护士学校政治委员,1973年任沈阳军区后勤部81950部队政治委员,1980年任沈阳军区后勤部第四十分部政治委员(副师职)。1982年离休。

    王俊兴(1928~),富县羊泉镇肖村人。1946年7月参加革命,在富县保安队任文书,1948~1950年在警备第4旅第10团第3营任书记、第4军第12师第36团组织干事;1951~1961年任内卫第3师第10团政治处助理员、公安内卫第3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陕西公安部队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1962~1977年任陕西延安公安大队政治委员、甘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延安三支两军办公室主任、安塞县人武部部长;1978年任延安军分区后勤政治委员。1983年8月离休。

    王永昶(1930~),富县羊泉镇肖村人。1946年8月从学校自愿参军,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鄜县二委备战宣传队队员,延安敌后侦察队战士。1948年调第一野第四纵队警4旅第10团2营战士、政治部宣传队队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第20师任组织干事、党委秘书。荣获全国解放纪念章、解放大西北功臣章。1958年转业,先后担任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党委组织科科长、刘家峡发电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甘肃省交通厅工业处处长。1982年任甘肃省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正厅级),兼任中国甘肃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1990年退休。

    缑正明(1930~),富县直罗镇人。1946年10月参军,在河北富干支队警4旅任排长,1950年任西北野战军一野第4军第12师第36团第3营连长,1960年任西北野战军第4军12师36团3营营长,1965年任西北野战军第4军12师36团团长,196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总队长。

    1982年离休。

    王文华(1921~),富县羊泉镇肖村人。1947年6月参军,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1950年,任富甘支队战士、文教员,西北野战军警2旅第10团第8连文书,第4军第12师政治部宣传组班长、组长,宣传队分队长、中队长、宣传干事;1951~1965年,先后任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第12师政治部干事,第58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公安部队政治部干事、助理员,公安部队司令部内卫处参谋、副科长、科长;1966~1985年,任第二炮兵司令部直政处科长,第二炮兵51基地政治部宣传处长、副主任、顾问(正师职)。

    1985年离休。

    赵振甲(赵行德)(1931~),富县钳二乡东陈超村人。1940年参军,任鄜县警4旅第10团第3营营部文书,1950年3月调兰州第一野战军政治部,1955年调总后政治部,1979年任总后勤部军医学校政宣部保卫科长(正团职),1988年任总后通县干休所所长(副师职),1992年退休。

    雷振洲(1931~),富县羊泉镇北章村人。1947年2月参加鄜县游击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区警备第4旅第10团卫生队卫生员、第一野战军第4军第12师卫生部调剂员。他先后参加过解放宝鸡、兰州战役。1951年转入公安部队内卫第20师卫生部医院任司药,1960年任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四川民警总队指导员,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四川省总队营教导员,1966~1983年,任四川省军区独立第一师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副政委、师后勤部政委、团政委、乐山军分区武装部政委、四川省军区乐山干部休养所所长。曾荣获解放勋章、人民功臣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

    1984年离休。

    樊林照(1931~),富县县城钟楼巷人。1946年12月,在延安七里铺参军。先后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组长、副分队长,1950年8月到青岛海军鱼雷快艇学校艇长班学习,1951年8月调南海舰队海军鱼雷快艇第11大队任分队长兼艇长,1952年12月任青岛海军鱼雷快艇第31大队艇长,1954年8月任榆林港海军鱼雷艇第21大队副中队长,1956年5月任南海舰队海军鱼雷艇第91大队参谋长(副团),1963年任该大队大队长(正团),1976年任海军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副师),1978年任海军导弹艇第26支队队长(正师),1982年任海军南海舰队司令部参谋长助理。

    1986年离休。

    李玉宝(1932~),富县直罗镇人。1945年入伍,任第359旅教导营第1连文书。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第359旅教导营第1连指导员,1951后调任新疆军区政治处干事,后任新疆军区步兵学校第一大队政委、新疆军区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新疆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南疆军区副政委、兼任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1978年转业。1983年退休。

    徐启贵(1933~),富县张村驿镇人。1946年10月参加革命,任大义区政府通信员、游击队通信员,1948年任西北第一野战军第4军第12师第36团司号员,1947~1949年参加过黄龙山战斗、蟠龙战斗、蒲城战斗、扶眉战役、解放兰州战役。1955~1968年任内卫第3师第10团情报股参谋、河北省公安总队直属第1大队4中队中队长、警卫队副队长、独立第2师警卫队队长,1969年任山西省军区独立师第4团副团长,1978年任河北省公安厅警卫处副处长,1983年任河北省公安厅警卫处调研员。1986年6月离休。

    任学冉(1935~),富县羊泉镇羊泉村人。1964年10月任二级部第九研究院办公室秘书科科长,196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九研究院办公室秘书科科长,1972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组织部部长,1992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党委书记。

    1996年退休。

    韩生寅(1937~),富县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在空军第一航空学校二系直升机教研室任职(副教授)。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军内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被空军推荐参加全军院校教员夏令营活动,曾多次被院校评为优秀教员,并受到嘉奖。

    樊林昌(1942~),富县城关镇城关村人。196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1968年入伍,到西藏军区边防第2团第2连,1970年2月任边防第2团第3连排长,后调该团政治处任保卫干事,1973年3月调西藏军区政治部保卫处任干事,1979年至1988年4月先后任西藏军区军事法院审判员、副院长,1988年5月转业到地方,先后任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经济检察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审查批捕处处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副厅级检察员。

    2003年5月退休。

    李永文(1943~),富县钳二乡钳村人。1961年8月,在富县中学被选为飞行学员,在空军长春第一学校入伍,担任班长。196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担任学校学员区队区队长。1965年,转入第三航校,被评为尖子学员。1967年1月调入航空兵某团飞行员,1969年任司令部训练科参谋。1974年10月,任某团二大队大队长,1976年,唐山地震奉命率领3架直升机抵唐山救灾,往返达20多次,受到部队表彰奖励。1991年6月,任航空兵某师司令部副参谋长,授予大校军衔(副师职)。1999年退休。服役期间,李永文执行特殊任务中,驾战斗机首次在西沙群岛降落。他安全飞行达33年,飞行过11个机种,被命名为国家特级飞行员。在他的驾机飞行生涯中,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曾承担执行胡耀邦、赵紫阳、李鹏、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飞行任务。

    李渤海(1952~),女,富县城关镇监军台村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历任卫生员、医生、主治医师等职务。2006年退休。退休前系沈阳军区空军某部副师职上校军医。

    杨占平(1956~),富县人,高中文化。1976年12月富县入伍,197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提干。1999年8月由富县人武部提升为吴旗县人武部副部长,2001年3月转业。

    曹亦农(1962~),富县交道镇曹家庙村人。1976年12月入伍,在鄂旗布苏里81932部队当战士;1980年12月任驻旅大127厂军事代表(正排职);1985~1991年任驻旅大动员厂军事代表室代表(正连职);1992年任旅大动员厂军事代表室代表(营职);1995年任驻大连地区船艇军事代表室代表(副团职),1999年为正团职;2003年任驻大连地区船艇军事代表室代表(副师职)。

    沈满义(1963~),富县富城镇河西村人。1982年10月入伍,在步兵第55师服役。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西安陆军学院学习;1986~1994年12月,历任步兵第55师第163团排长、164团连长、军需股助理员,84579部队业务处助理员,84907部队战勤参谋、训练科技科参谋;1994年12月至2001年7月,历任兰州军区后勤器材仓库车辆器材供应站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军务装备处参谋;2001年7月,任兰州军区联勤部司令部军务装备处处长;2006年8月,任68090部队参谋长。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第三节 人物简介

    李相春(1940~),富县直罗镇人。1958年入伍,在独立第11师32团服役,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战争,任班长,1967年任连长,带领全连支援越南、老挝,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战争,后任第94团副团长。1983年转业到延安石油公司任副经理、工会主席。2000年退休。

    吴宝智(1945~),富县张村驿镇张村驿村人。1963年1月入伍,在新疆军区警卫团服役,1979年任南疆支队行政管理科副科长,1982年任南疆支队行政管理科科长(副团职)。1987转业回富县任司法局局长、交警大队队长,公安局政委、调研员。

    陈林林(1946~),富县交道镇老寨子村人。1965年12月入伍,在陕西省周至县县中队服役,1979年调富县人武部任副营职行政助理员,1986年任富县人武部部长。1996年4月退休。

    成学海(1946~),富县羊泉镇早朝原村人。1965年11月入伍,在咸阳公安大队三原县公安队服役,1983年调任富县人武部政工科任科长,1986年任富县人武部政委,1997年任富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

    李长江(1950~),富县城关镇监军台村人。1968年入伍。历任沈阳军区总医院正团职协理员、解放军心血管研究所政委等职务。所在单位曾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

    张波(1951~),富县北道德乡上湫原村人。1969年入伍,在部队历任班长、干部报务员、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甘肃省军区司令部副团职参谋、甘肃省平凉军分区副参谋长(正团职)。1996年转业到甘肃省政府外事办任处长。

    李雅君(1958~),女,县城关镇监军台村人。1975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05医院护士长(副团职)。

    杜万有(1959~),富县北道德乡湫原村人。1976年12月入伍,在第19军第57师炮团服役,1985年任第19军第57师炮兵团修械所副所长,1988年任兰州军区27分部武山综合仓库保管队队长,1996年任西安市长安县人武部副部长,2001年任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武装部部长。

    马举海(1960~),富县张家湾镇张家湾村人。1978年12月入伍;1988年任南疆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秘书,1990年任喀什军分区政治部干事;1997年任喀什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2001年任36716部队政委、党委书记兼农业建设第三师人武部副部长,同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被南疆军区授予“昆仑卫士”称号。

    马宏文(1962~),富县张家湾镇人。1980年11月入伍,1985年10月提干,200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某采购处处长。

    黄永宏(1963~),富县直罗镇北河村人。1980年11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甘肃省高台服役。1983~1985年在西安陆军学院学习,学习结束后任本学院教员,2006年在西安陆军学院干休所任政委(正团职)。

    刘宁才,富县张村驿人。1982年11月入伍,在兰州军区第55师第163团第3营第9连服役。1985年8月参加兰州军区第9侦察大队侦察第2连赴云南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986年2月任班长,1988年8月任排长,1989年7月任连长,1994年4月任营长,服役期间参加侦察作战10余次,特别是1985年12月12日,带领三名捕俘手出境4.5公里处,潜伏两天两夜,深入敌纵深地段,摧毁敌驻兵点一个,打死打伤敌人16人,俘敌两名,缴获冲锋枪5支,亲手俘敌一名,荣立二等战功一次。1997年11月转业到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工作。

    郑秀宏(1966~),富县直罗镇杜家砭村人。1983年11月入伍,2004年12月任陕西省绥德县人武部副部长。

    魏承智(1966~),富县直罗镇桥沟村人。1985年入伍,1988年在部队考入安徽省汽车管理学院学习,2001年调兰州军区某处任处长。

    李伟(1970~),四川省资中县人。1989年12月入伍,1996年任武警富县中队代理司务长,学员警衔。荣立一等功。

    许谋,1974年8月出生,湖北省松滋人。1991年3月入伍,1996年任武警富县中队班长,中士警衔。荣立一等功。

    任晓成,1978年出生,甘肃省兰州市人。1994年12月入伍,共青团员,1996年任武警富县中队副班长。荣立二等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