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魏书生-语文教育的宝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神奇的语文教育大师

    我们大家知道,魏书生最初是由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做起的,他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而一举成名的,并很快闻名全国教育界。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那时,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探讨、教学改革很活跃,也很有成效。就是在这样的春天里,魏书生出现了。他的出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又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他的出现,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有些仓促,更谈不上什么包装,完全是质朴本色地登场,然而,他的轰动效应却是大大超过了如今的明星们闪亮登场的效应。

    据说是在距今24年前,1983年12月,在首都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参加会议的有许多位全国着名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苏灵阳等大家,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专家代表,香港也派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规格最高的盛会,时年34岁的魏书生是以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代表的身份参加这次盛会的。在这以前,魏书生是默默无闻的,他是一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在一座小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里。

    在会议的第三天的上午,安排的是分组讨论会,就在这个分组讨论会上,魏书生也作了一个即席漫谈式的发言,据说只谈了约10分钟,谈的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问题”。不料他的10分钟漫谈式的发言,引起了组内代表的极大兴趣,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大家便推举他到大会上发言。

    下午便是大会的发言,魏书生事先是没有准备的,他只好在午饭后休息的时间里拟了个简单的发言题纲。大会的发言是限定时间的,每位上台发言的人不得超过20分钟。可是,魏书生上台发言,讲了10多分钟后,会场内的全体代表们便被这位年轻人不同凡响的发言紧紧吸引住了,大家很想多听他的高见妙语,于是代表们便急忙纷纷给主持会议的人递条子,请求延长魏书生的发言。大会主席看到代表们的情绪如此高涨,便破例,允许魏书生可以讲30分钟。

    魏书生讲了30分钟后结束了他的发言,据说台下500余名代表、与会者掌声雷鸣,久久不息,代表们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青年语文教师高度赞扬、敬佩的感情。魏书生一走下讲台,还未等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便被等在走道上的好几家杂志社的编辑和好几个省市地区的代表围住,约他写稿,请他作报告,北京市内也有不少学校依天时地利之便,纷纷围上前来相约,一时间使得魏书生不知如何应付。

    在这样的情势下,大会主席团的领导专家们也不由得激动兴奋,于是当下决定改变会议日程。下午一散会,会场中厅便出现了一个临时通告:“当晚原定活动取消,改由魏书生同志详细介绍语文教改经验。”当天的晚上,还是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还是凭着简单的题纲,面对着500余名代表和专家学者,魏书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讲他的思考体会,讲他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经过,讲他取得的成绩,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与会代表再次为之震动。已是晚上10点多了,散会的时候,魏书生又一次被包围——《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上海《语文学习》、山西《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报刊的记者又向魏书生展开了约稿的“攻势”,许多语文教师们则纷纷围上来表达他们听了报告后激动兴奋的心情,又是问这问那,想和魏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直到22点50分,众人才相继离去。

    这真是典型的一举成名,是典型的“不鸣则己,一鸣则人”,真像是李白诗中所描写的:“大鹏一日冲天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魏书生当然不是李白那样的性格,他始终是谦虚谨慎,低调平和,但他却比李白成名快得多,比李白震动影响大得多。可以说,是在一个历史的瞬间,魏书生由一名默默无闻、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一跃而成为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与会的500余名代表深深地记住了魏书生的名字和他的事迹,他的名字和事迹迅速地传遍了全国各省各地。从那个时候起,魏书生就开始并一直活跃在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并迅速扩大到整个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全国各地,各大中城市,各大专院校纷纷地请魏书生作报告,魏书生常常是一场接着一场地作报告,一直作到今天还在不停地作。20余年来,他作报告高达1800余场。

    仅就魏书生在一瞬间成就大名这件事情的本身,就非常地具有传奇的色彩,就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当时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才6年的时间,他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年会上也没有做长篇发言的准备,他只是10分钟的即席漫谈式的发言,接着是30分钟的大会代表发言,这就引起了与会的500余位代表和专家们的强烈震撼。这500余位代表可都是行家,有许多位还是有造诣的专家,他们可不是没见过世面。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些比喻来说,那魏书生在中语会年会上的发言,还只是偶尔露峥嵘,初显锋芒,是冰山一角。由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魏书生的功底、积蓄是多么的深厚。

    记得是在1985年的春季里,我由一所中学调到我们市的教育研究所工作不久,就有幸听到了一位年长的语文教研员谈魏书生的事情。他说魏书生现在是全国闻名的语文教师,也是一位很奇特的语文教师,他不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不布置学生写作文,也不批改学生的语文作业,也不批改作文,学生互相批改。他经常外出作报告、开会,一年有几个月的时间,从来不请人给学生上课,回到学校他也从来不给学生补课,他的学生基本上是自学的,连考试也是学生出题考,学生互相阅卷。他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很好的,多次全县统考都是总分第一名。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魏书生的名字,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这样奇特的人和奇特的事,奇特到了令我无法相信,不可想象的地步。然而这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教研员认真说的,是完全的真人真事,是不会有假的。我不能不相信,但又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能有这样奇特的语文教师?这简直就是“神”了!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的脑子里总是盘旋着魏书生的名字,总是不由得在想,却又总是想不明白。尤其是他常外出作报告开会,不给学生上课,回到学校也不给学生补课;他不给学生出考试题考试,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学生互相阅卷。这怎么行呢?这尤其让人想不明白。

    过了不长的时间,大约是在这一年的5月中旬,令人感到喜出望外的是,魏书生被请到了我们的这座中等城市,他要来我们这里作报告,介绍他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我当时的心情真是喜不自胜,激动万分,心想这下不仅能亲眼见到魏书生这位很“神”的人,而且能听他的报告,这下不就可以弄明白他到底是怎样给学生教语文的,他到底是“神”在了哪里。

    魏书生的报告是在一座大剧院里举行的,剧院能容纳两千余人,我们是按计划给各县区发了票的。剧院内座无虚席,后来走道上就站了许多没票进来听报告的人。我是早早地来到了剧院,危襟正坐,一心一意地要听好报告。

    魏书生那年30多岁,风华正茂,容光焕发,笑容满面,在舞台灯光下显得很英俊。他又是很谦和,很自然随和,不紧不慢,从从容容。他的报告是在平静平和的气氛语调中开始的,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他说是向与会的领导和老师们汇报自己语文教学工作,他是一件接着一件地谈自己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事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讲的都是日常教学的事,但听起来都是很新鲜很新奇的事,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都是对人很有启发教育的事,是包含着改革探索精神,包含着丰富深刻教育思想的事。这一件一件本来就很新鲜新奇的事,通过他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栩栩如生、抑扬顿挫地叙述,再有他充满智慧,精辟精练,激情四溢,格言警句式的妙语迭出,这样的报告怎能不异常的生动,怎能不异常地吸引人,引人入胜!会场里两千余名听众听得煞是认真仔细,大家的注意力不由得高度集中,生怕漏听了他所讲的每一句话。然而大家又不由得被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逗笑了,会场里又不时地生发出了欢乐的笑声和赞扬的掌声。

    魏书生的报告真是太好了!听报告的教师们纷纷赞扬,赞口不绝,有不少的教师听后激动不已,感叹不已。我是第一次听魏书生的报告,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么非常好的报告。我是深深地被他的报告感动了、征服了。从此,魏书生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和他的教育思想深深扎根在我的头脑中,并不断地发展延伸。

    在此之前听到魏书生的名字和他的事迹的时候,我感到他很神奇,还有许多的想不明白;及至听了他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精彩报告后,我更是感到他很神奇,而且这种神奇更生动,更具体,我先前的许多想不明白也都基本上想明白了。和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一样,我也是对魏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非常地崇拜景仰!

    而且,听了魏书生精彩的报告,我也听出了一些门道,听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方向,这也就是魏书生的方法和方向。这个方法方向是什么呢?这就是培养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要让学生扎实系统地学好语文基础知识;要大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要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教书育人,德育渗透……我认为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是完全靠得住的,因为他的理论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从实践中来的,是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是让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非常佩服的。

    在此之前,我也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很丰富,很实在,是完全从生活、从实际、从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长远考虑的。经过认真地学习思考,我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就是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坚持培养学生自学——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坚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我们组织了一次100余名语文教师参加的研讨会,我们大家经过研讨一致认为: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紧密联系的,是一脉相承的;魏书生是全面继承、全面实践、全面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通过这样的研讨,我们进一步坚定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法方向,这就是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坚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坚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组织语文教师们认真学习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认为,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也是根源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钱梦龙和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有许多地方都是相通的。那时候,魏书生和钱梦龙是中学语文教育界最为杰出的两位大师,两位代表,有“北魏南钱”的称誉。两位大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令广大语文教师异常信服,同时也充分地证明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正确的,是有生命力的。

    有叶圣陶先生积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有魏书生、钱梦龙以及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丰富生动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总结,语文教学的方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中期都是相当明确的,这个方向就是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坚持从生活出发,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坚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教育思想简洁明确,源远流长,意义丰富而深远,通俗易懂,广大语文教师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又有许多非常成功的实践范例,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应该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是非常可靠的。

    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却突然来了一场语文教学“人文论”的大讨论,而且来得有些猛烈。有几位专家学者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大讲语文是“人文”的,大讲语文是“人文学科”,同时极力否定语文工具性的思想。一时间“人文论”甚盛,好像我们几十年的语文教学都搞错了,好像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也错了,广大的语文教师都受了误导了。后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将语文的性质定为:“既是工具,又是人文,是工具和人文的统一”。虽然是这么定的,但实际上“工具性”受到了否定,“人文性”得到了张扬。到了现在,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实在不好说。钱梦龙老师按说已经退休多年了,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撰文《为语文教学招“魂”》。文章中指出:“现在的语文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

    自那场“人文论”的大讨论以后,语文教育界似乎来了一个大转变——由“工具性”向“人文性”的大转变,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似乎都要实行大转变,随后就出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新的思想。如变培养语文能力为培养“语文素养”;变语文训练为“语文实践”;变培养听说能力为“口语交际”;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为“培养语感”,等等。同时,一些专家学者或不停地写文章,或不停地讲话作报告,不断地提出新的思想和口号。如“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下好的人文底子”,“语文教学要实行对话教学”,“要实行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等等。一时间,语文教学的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纷纷扬扬,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且,这些众多的新理论、新概念听起来很时尚,很先进,但就是不大好理解。譬如说“语文素养”,许多语文教师就不大明白这具体指的是什么,很需要专家们很好的阐述。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以前的语文工具性,语文训练,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错了,或者是过时了。语文教学好像成了时装,得不断地翻新,不断地出现新款式、新潮流。这究竟是什么呢?

    我也一直在想,魏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将近30年,至现在他还给中学生上语文课,给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上示范课;他的语文教学搞得那么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令全国数以百万的语文教师拍手称绝;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是那么的丰富,经验方法亦是非常的丰富,多姿多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总结呢?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语文教学没搞好,要为语文教学找出路,在书本上一个劲地找,在外国人那里找,可我们自己有非常成功的人,非常成功的经验方法,为什么不去找?为什么不去认真研究总结呢?

    也许我们有的人认为魏书生太神奇了,太奇特了,似乎认为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经验方法不具有普遍性,不适用于广大语文教师,不能用来指导中国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思想认识只能说是不正确、不认真的。按说人都是有好奇心的,那么,既然觉得魏书生很神奇,很奇特,哪又为什么不去认真研究,不去弄个究竟呢?魏书生确实有神奇的一面,但他又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是深深扎根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之沃土的。魏书生一再反复地讲,他的教育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他制胜的法宝就是“民主和科学”,他讲了20多年了,但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发扬得怎么样呢?是脱离中国的实际啦?魏书生分明就在中国,他长期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任教。是广大的教师不感兴趣?哪广大教师又为什么非常喜欢听魏书生的报告?为什么非常喜欢看魏书生的书?

    如果我们认真、深入、广泛地研究魏书生,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就会少出现混乱。魏书生的影响那么的巨大而久远,成就卓着,我们完全应该从他的思想经验中研究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很有说服力的东西。一方面,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很丰富,新的思想方法很多,丰富多彩,也使我们感到神奇;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真仔细地研究,也不难发现,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方法中也有许多朴实无华的、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方法。如他大力提倡精讲多练,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多读课外书,多进行写作练习;他非常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很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而且是全面牢固地掌握——魏书生可从来没有说过“语文知识没有什么用处,应该淡化”一类的话;他很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系统地讲心理学知识,讲学习方法,讲时文名篇,讲新的科技成果,他同时又很重视学生写字的练习,每周都在语文课中辟出一节写字练习课;他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他同时又用许多班规班法约束学生,对违规学生也有处罚的措施,而且,对于作业不能按日按时完成的学生,他也让其留下来补写作业……

    我们也不难发现,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受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超越,但他又是全面继承实践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他的语文教学改革就是从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开始起步的,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正是他大胆借鉴实践了叶圣陶先生“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也正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他对叶圣陶“语文是工具”的思想是很肯定的,多次反复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大力倡导并实践,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如果我们把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联系起来研究,我们就会得出肯定的结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没有错,“语文工具性”的思想没有错,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不否认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文化知识的教育,但语文的工具性无论如何应该是它的本质属性,如果失去了,或者说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哪语文就很容易失去本真,语文教学就很容易走入歧途,陷入泥沼。这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有人向鲁迅先生讨教写作的方法,鲁迅先生回答说:“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是主张从有实践经验、有成就的大作家那里学写作。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教,怎样走路子才是对的?我们是否也应该从有实践经验的、有成就的、有影响的语文教育大师那里认真研究探讨呢?魏书生是倍受广大语文教师崇拜的语文教育大师,是当代中国卓越的教育家,我们完全应该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从他那里认真地研究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当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有益。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魏书生是富有研究探索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的人,又是很有胆略和气魄的人。他是1978年2月到当时的盘山县第三中学当语文教师,当班主任的,到了1979年的3月,他就不满意传统的、程式化的语文教学方法,就尝试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他的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就是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开始的,而且一开始步子就迈得很大,别开生面,惊世骇俗。魏书生说:

    1979年,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除统考外,我没搞过测验、考试。

    但是我教会了学生怎样留作业,怎样批改作业,怎样批改作文,怎样出考试卷,一学期的教材我只用30多节课就讲完了。我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全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但这届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县内遥遥领先,参加县内中学语文能力测试我们获得第一名,参加全县30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获得第一名,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当时我校是一般中学,学生是经重点中学选拔后剩下来的)。

    在中学里的老师,也有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的,那就是教体育的老师,教音乐的老师。除了这两科被称作“辅科”的老师外,其余教主科及辅科的老师,那可都是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并批改的,小学的老师也是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并批改作业的。

    到了现在,连教幼儿园小朋友的阿姨,也是要给三、四岁的儿童布置作业。然而就在上个世纪的七十代末——距今28年,魏书生当时也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他却是给学生不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不布置作文,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出考试题,也不批阅考试卷,而且,他在当时和以后近20年的时间里,教语文也不给学生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类。这让我们今天的年轻老师们听了,都会惊讶,都会像是听《天方夜谭》的故事一般。难怪魏书生当年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上的30分钟的发言能引起巨大的轰动,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爆炸性的经验介绍”。

    时间已经过去20余年了,我们现在忆起这件事,也是不由得心灵颤动。我不由得常想,魏书生当年是多么的大无畏,他当时要经受多么大的压力,要经受多少责难非议,但他却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胜似闲庭信步”。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是胸有成竹,信心百倍。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个冒险的行为,风险很大,万一学生成绩下降了,考不好怎么办?但魏书生却是胜券在握,谈笑间,学生得了几个第一名。

    因为魏书生不是在冒险,不是在拿自己和学生做赌注,而是经过反复思考论证,精心精密设计,又是做了大量认真细致、实实在在工作的。

    魏书生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教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会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一点一点教给学生知识。为什么呢?魏书生从国家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认为,咱们国家能直接升入大学的人是很少的,在当时就是百分之一点几,不到百分之二。报纸上当时报道的是百分之四,魏书生认为那是在抛掉了很多同龄人分母的情况下得出来的,算法是不科学的。他认为,即使到了下个世纪,将来国家发展了,大专院校增多了,招生数量增加了,也顶多增加到百分之四。

    他当时的预计和我们近几年的大学过量扩招有了一些差距,但我们的过量扩招又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看来是不适当的。魏书生说:

    所以下个世纪,我们更多的力量恐怕还得注意百分之九十几的青年,而这百分之九十几的人,谁又能否认他们是明天的四化的主力军,明天各行各业的主力军呢?所以他们要学习,要接受知识更新,显然要走自学的道路。

    这是魏书生从国家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长远来考虑问题的,他想得很大很远,但又决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的分析,是为国分忧。

    魏书生也分析了自学的可能性,认为自学是完全有可能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靠自学成才的人数不胜数。高尔基是自学的典型事例,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技术高超的工人,种田技术好的农民也都是自学成才的事例。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魏书生本人就是自学成长的典型例证,他上学只到初中毕业,但他知识非常渊博,学富五车,那完全是靠坚韧顽强的自学获得的。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对每个公民都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了自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魏书生又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语文学科又是特别适合学生自学的。他说,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课文,教师不用讲,给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是能读懂并基本理解的,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学生可以查字典解决,课文下面有注释,学生看了注释也能弄明白许多问题。他还说道,有许多课文,文情并茂,学生读起来很受吸引,很受感动,读得津津有味的,可经过教师左一分析,右一讲解,甚至是条分缕析,学生倒觉得如坠云雾,茫然无知,索然无味。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可能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语文是不需要教师多教多讲的,学生是完全可以通过认真自学弄明白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有自学的愿望,教师偏要给学生讲,常常是出力不讨好。他又结合自己上学时的实际说:“我读书时听老师分析课文,老师分析的话没记住几句,留下的,还是那些课文本身的内容。”相信我们许多人都是会有这种体会的。

    语文适合学生自学,这也是魏书生对语文工具性本质特征深刻认识把握后得出的结论。魏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教书育人,始终重视德育的渗透,也始终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各种人文知识,但他又始终认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他反复强调论述语文的工具性。在谈到教书必须育人时他说:“语文是工具学科,既然是工具学科就必须要为某种目的服务。是学习的工具,便为学习服务,是工作的工具,便为工作服务,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工具,便为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服务,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便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服务。

    掌握工具不是目的,利用好语文这一工具才是目的。不同的人利用这一工具做着不同的事,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语文既然是工具,是生活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学习、工作的工具,那么,如同要熟练掌握各种比较复杂的工具一样,学生要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那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多去学习,多练习,多训练。魏书生几次以学骑自行车为例说明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必须多进行语文实践训练的道理。他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多次跟学生讨论,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举了一个学骑自行车的例子。

    骑自行车无疑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靠教师、家长讲会的,还是靠学生练会的呢?

    一位家长以为孩子要学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必须反复讲骑车的知识,骑车要领20条,骑车须知30条,骑车注意事项30点。这些都是循循善诱地、认真仔细地、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了,讲清楚了,孩子也听了,听懂了,并且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尽管家长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孩子背也用去了几个月的时间,但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旧还是不会骑。并且这些过细的条条框框,不该在骑车之前讲的条条框框,反倒起了束缚孩子手脚的作用,使孩子对实践产生了畏惧的心理。

    另一位家长则认为骑车是一种能力,能力要靠孩子自己去实践才能形成,家长根本不可能代替。于是,他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出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在那练,练了不出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

    事实上,学生们骑自行车的能力,确实是自己练出来的。

    由这个例子,学生们认识到,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实践。

    魏书生在这里假设了两位家长教孩子学骑自行车不同的思想方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位家长给孩子讲骑车要领,注意事项,用了很大的力气,讲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还是不会骑;另一位家长却没有讲,给孩子一辆自行车让孩子自己去练,不出三天孩子会骑车了。一个思想方法不对头,用了很大的力,很长的时间,没有效果;一个思想方法对头,没用多少力气,仅用了三天的时间,效果非常好。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使讲的道理非常明白。

    当然,魏书生也不是完全否定教师讲解,教师该讲的还是要讲,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他也不是要否定语文知识的学习,他还是主张要求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他同时也对学生说:

    拿学骑自行车来说,如果后一位家长边让孩子实践,边加上一点必要的指导,孩子学得不就更快一些吗?如果想学得骑车技术高超一些,想参加自行车赛,想当杂技演员表演车技,就更需要老师指导了。

    但是,学语文,学生的自学和实践是主要的,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是必要的、重要的,但又是辅助的。

    魏书生又说:

    老师一点不讲,学生靠自己实践,可能会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一点不实践,教师只靠自己讲,那么学生一定不可能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是魏书生非常坚定明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他经过反复、深入、多层面、多角度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和思想,这也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语文教育思想,可见,魏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认真研究学习的,并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思考,认为是合乎实际的,于是就继承,就拿来,认真切实地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这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一根主线,抓住了这个基本点和这根主线,我们对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及方法及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就有了深入广泛的理解,我们也就寻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教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我们观赏魏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他在课堂上是几乎不讲解的,也很少动手,有时连课题的板书都是让学生写的,他还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我这个老师特别懒,喜欢让学生多干事,学生能干的事,我绝对不干。”他有时幽默地说:“老百姓能干的事,当官的不要干,当官的能干的事,老师不干。”这里的老百姓指的是普通学生,当官的指的就是班干部。他真的很懒吗?当然不是。他是故意地要使自己变懒,要使学生变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认真努力地学起来。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概括魏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那就是,他是完全的引导、指导、组织学生们自学。当然,他的课堂上民主风气很浓,始终和学生平等相待,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总是其乐融融。

    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按照“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进行的。“六步教学法”是一个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有很强的科学性,其指导思想和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学生科学地自学。

    如第一步“定向”,这是科学合理、明确地确定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学什么”的问题。这个学习目标也是魏书生和学生共同研究商量确定的,这就保证了学习目标的科学合理。

    如第二步“自学”,这是全体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开动机器各自学习,或默读课文,或朗读课文,或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或对课文进行结构意义的分析,或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分析理解。这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它的好处是,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好、中、差三类学生都可开动机器学习,都可不同程度地获取知识和能力。这就避免了好学生学习,中差生陪坐的现象。

    第三步的“讨论”,是自学后前后桌的小组讨论,有时候也是全班集体讨论,是学生们就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这是学生间的互动,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

    第四步“答疑”,是在小组讨论中还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如果全班讨论还不能解决,老师就予以解答,而一般情况下,全班同学讨论就能解决问题。

    第五步“自测”,即课堂上学生自我测验。测验的方式,有时学生自己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这样的检测,是要让学生明确当堂掌握了哪些知识,同学有哪些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没掌握,以便课后继续学习掌握。

    第六步“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及时地反馈与强化。自结的方式,多数情况下是每位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也有时请一位同学总结,大家订正。

    纵观魏书生的语文课堂六步教学法,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紧张有序、生动活泼、科学高效的学习法,处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热烈地学习,处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主动地位,也充分地体现了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语文教育思想。

    教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方法,这是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显着特色。

    魏书生不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不批改学生的作文,不给学生出考试题,不考试,当然也不用阅卷。他也不给学生抄写课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我们听了他的经验介绍感到吃惊,也担心他这样教语文恐怕要出问题;然而他却是一点问题也没出,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仅是好,而且是很好,多少次全县统考中都是总分第一,平均分最高。这是什么奥秘呢?原来,他是把钢用在了刀刃上,他把许多时间用来给学生讲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自己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培养起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而且学习的效率很高,掌握的知识是很牢靠的,其他学校、班级的学生怎么能考过他们呢?

    魏书生都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呢?那真是很多很多。从小的方面说,他教给学生的方法有解释词语的方法,辨别相似修辞手法的方法,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方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方法等;从大的方面说,他教给学生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自学一类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自学整册语文书的方法,还教给学生画“语文知识树”的方法,批改作文的方法,出考试题的方法,还教给学生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还教给学生许多种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除此之外,他还教给学生参加考试、考出好成绩的方法。

    譬如他教给学生自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为“四遍八步”读书法: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①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②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③复述内容;④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要读完1000字。第三遍,细读,完成五、六、七步任务:⑤理解掌握字、词、句;⑥圈点摘要重要部分;⑦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读相同,每分钟200字。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任务:⑧分析文章写作特色。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四遍八步”读书法是很有特点和规律的,是由快而慢,由易到难,规定得很清楚,很具体,很细致,不仅让学生能读懂一篇文章,而且掌握了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而且锻炼培养了学生跳读、速读、细读、精读多种阅读能力。真是方法得当,统筹兼顾,一石多鸟。

    他又教给学生自学整册语文教材的方法,共分为七个部分。

    1、列生字表生字表一般指教材下面加拼音的字,把现代文生字和文言文生字分开列表。如果学生有兴趣和时间,也可以再找一找,没加注音的字还有多少不认识,也列入表里。

    2、列新词表把课文中加注解的词中需要掌握的词列成表,重点是动词、形容词,必要的名词也列入表内,现代文和文言文要分列。

    3、单元分析统计本册教材共有几个单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等各占几个单元。这样能明确本学期学习文体的重点。

    4、习题归类统计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总共多少道,再将这些题分成四种类型,分别统计出字数。字、词、句训练题多少道,语法、修辞、逻辑训练题多少道,听说训练多少道,读写训练多少道。

    5、知识短文归类本册教材,知识短文一共多少篇,其中读写听说知识短文几篇,汉语知识短文几篇。

    6、书后附录写清本册教材的书后附录是什么,对我们学好语文有什么作用。

    7、列文学常识简表按照时代顺序列出这册教材涉及的作家、诗人的名字、身份、作品名称,节选自何处,有何名句。外国作家要单列出来,写清他们的国籍、年代和作品名称。

    给学生规划出这样一个自学一整册语文教材的项目表,真是非常高妙。学生自学起来难度不大,又都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有用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把握,这对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无疑是很有好处的。魏书生把学生这样的学习又称作写教材分析。

    写这样一份教材分析,篇幅大约在一千五百字以内,多数学生三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对学生的负担是不重的。教材分析写完了,再让学生定一个假期自学时间表,每天拿出半个小时学语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生字,理解生词,熟记文学常识,读知识短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书后的字、词、句及其它基础知识训练题也可以试着做。

    这样,到开学的时候,一本新书中主要的知识学生大部分都学习掌握了,开学后,学生一边巩固已有的知识,一边听老师讲课,效果无疑是很好。而且,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教材中大量的内容,提高了自学的能力,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又显得更是轻松。

    如魏书生的课堂教学中是不讲生字词的,学生都已学习掌握了;

    文言文的教学一般不逐字逐句翻译,学生基本上能够翻译,课堂上只解决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魏书生教一册语文教材30个课时便教完了,余下的大量时间又引导学生学习大量课外有用的知识,学生学到的东西就非常多了。这也就是魏书生经常外出开会作报告,每年4个多月的时间在外开会作报告,回到学校后也不用给学生补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非常好的奥秘。他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起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他不给学生上课,学生自己会学习,很自觉地学习。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一个理想的教学境界,魏书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教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是魏书生教给学生自学语文一个具有宏观性、根本性的大方法,是魏书生的一大发明,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

    为什么要教学生要画语文“知识树”呢?魏书生对此联系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的,他在文章中写道:

    学生普遍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很清楚,每天,每节课讲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语文呢?有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课,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还是原来那样。

    学生将语文课比喻为弹簧课,可伸可缩,可长可短。

    一课书,可以涉及很多知识点,讲得再长些也有东西可讲;另一方面,中语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又都可以删掉,可以不学。于是学生感觉学语文不像学其他科那样目标清楚,不像其他科那样每节课都有实效。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一张地图,一路上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跑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很重要。

    正是基于从实际出发的思考,魏书生早在1979年就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这个语文知识结构图是用树的形式来表示,于是就称作“语文知识树”。

    “语文知识树”归纳整理了初中六册语文课本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共分为四部分,三层,23个方面,130多个知识点。

    四部分为——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

    四部分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外国、古代、现代、当代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共23个方面。

    每一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也叫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魏书生说:“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再把握了一、二、三层这些主要的知识,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关于“语文知识树”,我的理解是,一方面,魏书生基于语文教学无序,无内在逻辑结构的状态,学生感到茫然难学的困惑,将散见于各册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予以归纳整理,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这显然是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这也是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语文教育思想中“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生不知道学语文该学什么,那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第二个方面,魏书生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这就是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扎实认真地学习。魏书生要求学生学习的当然不止是语文知识,他是非常重视读写听说能力培养的,也非常重视学生观察力、想像力的培养,但他并非淡化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是1979年的事情,但到了2000年9月,魏书生结集出版《语文教学》一书时,仍将《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一文收集该书中。这是否给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魏书生是一直重视语文知识教学的,他并没有淡化语文知识,而他教的学生,语文能力又是非常强的。

    在近10余年的时间里,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或撰文,或讲话,一再反复地强调要“淡化语文知识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提出要淡化语文知识教学,其根据就是语文知识对培养语文能力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甚至是有妨碍的。这样的提法和理论,笔者一直心存疑惑,甚至匪夷所思。

    我是非常赞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但我又是不能同意“淡化语文知识”这种说法的。

    语文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没用呢?明明是有用的吗!如标点符号的用法,如文体的知识、修辞方法、语法中的大量知识,如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我们要学生正确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那学生不懂语法,不懂语言规则,怎么能正确规范地说话写作呢?我们要学生生动活泼地运用祖国语言,学生不懂修辞,就能生动活泼吗?我们现在又提出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学生不懂语法不懂修辞;不知道什么叫单句,什么叫复句,没有系统的语文知识,那就是有了语文素养了吗?

    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方面,魏书生又一重要的经验方法就是——培养自学习惯。他认为:

    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决不能期望有那么一次自学的指导、自学的认识之后就形成能力,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自学构成一条自学的线,一条又一条自学的线构成自学的面,一面一面自学的面构成自学能力的立体。而要学生把点构成面、构成体,就要培养他坚持不懈的自学习惯。

    所以,魏书生对许多事情要求学生不做则已,一做则坚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

    学生形成了哪些自学习惯呢?这就是作业练习自己留,自己做,自己批;考试自己出题,自己定评分标准,然后各人抽签做,做完了给别人批。日记,不说则已,一说若干年,一直写下来;格言,每天一条,说了就周而复始地办下去。

    学生有了对自学的认识,有了信心,有了许多的学习方法,在魏老师的指导管理下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自学的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就强了。魏书生对学生们说:

    你们学习自动化了,老师很多事就可以不管了,老师就可以是甩手班主任,甩手语文老师。我说我的目的是很具体的事,要每位助手大家去做,我呢,摆脱了。这决不是说教师取消自己的指导作用,指导作用是在背后指导你,指导你在自学的轨道上运转。

    三大力培养读写听说语文能力

    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看出,他是在提高了学生对自学的认识后,教给学生许多自学语文的方法,再大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学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就一天天培养起来了。

    学生有了自学的习惯,能够自己学习了,但学生又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学语文都学些什么呢?这也是我们应该弄清楚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学习相当复杂,比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复杂。语文学科学习的东西很多,如拼音、识字、写字、词语、句式、句子成份、篇章结构知识、文体知识、修辞、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

    如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四大语文能力等。语文学科要学的内容多,难度又大,且学习内容没有明确的序列,是许多学习内容交错综合在一起的,这又是一个较大的难点。还有,语文学科中有一些重大的问题还不够明确,如语文基础知识要不要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曾经说“要淡化语文知识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不再说“淡化”,但也没提任何指导意见和建议,而考试是不考语文知识的;如听话、说话能力、高考语文试题曾经体现过两回,后来就再也不考了,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

    看来,教师怎样教语文,学生怎样学语文,至现在还不是明确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研究学习魏书生,看他是怎样教学生学语文的,从中看清方向。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和实践向我们昭示,语文知识是要学的,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认真扎实地学。不管考不考,不管别人怎么说,语文知识是应该让学生学的,该了解的要了解,该牢记的要牢记,该运用也要让学生熟练运用。决不是一味地要淡化,甚至要取消。

    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明确,语文知识要学习,但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形成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因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语文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魏书生明确地坚持了叶圣陶先生这一思想。他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着力点。这也是我们多数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然而,能力的培养又是比较难的,我们该怎样来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呢?魏书生又是一位实干家,他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进行了持久的、卓有成效的实践,给我们创造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方法。

    魏书生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靠实践。他曾多次以学骑自行车为例形象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文中已比较详细地谈到了,这是我们应该明确的一个大概念。而且,我们还要明确,学生的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量的实践,而不是一次两次的实践。魏书生说:“能力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所以我感到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四种能力,就得把老师讲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没有一定的数量的实践绝对没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魏书生在他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他当了校长以后,就以学校的名义向全校任课的老师提出:请老师将讲课的时间省下一半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其中的道理是明白易懂的。学生学语文,我们过来的人曾经学语文,识字,写字,不断地扩大词汇量,学习各种语言知识,积累多种多样的语言,那目的大半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能读书,能写作,能和人沟通交际,能顺畅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等。一句话,就是为了生活。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广泛极强的,而且语文运用得好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多方面、很大的好处和便利,这是大家都能够明白的道理和事实。而生活中经常要应用的东西,那就应该熟练,达到运用自如。而要达到熟练,那就必须多练,甚至是经常练。所以,魏书生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强调让学生多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这些思想和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要靠实践,具体又怎么实践呢?魏书生的方法可概括为: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听、多说。

    1、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魏书生认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们多读书。他说:

    读得多,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读的机会多,时间多,学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阅读困难的能力。只有学生多读书,多划分文章层次,他才可能形成划分文章层次的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由教师给归纳、讲解、抄录中心思想,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读,去归纳,那没学过的文章自然就不会了解中心思想是什么了。即使讲过的,由于没有自己实践,没有亲自去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过不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

    为此,魏书生一再强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少讲,更不能条分缕析、精雕细刻地讲,没有必要,一定要节省下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分析,去思考琢磨。魏书生认为,一方面,老师讲得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学生没有实践练习的机会,当然不能形成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老师讲书,讲得再好,也是在讲老师的阅读理解,而具体到学生怎样读一篇文章,怎样理解分析,那情况又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注意理解也是很不同的。老师讲书企图把全班学生的认识程度提到同一水平上,用意无疑是好的,实际很难成为现实。这就是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

    给学生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和必要的条件,但同时,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是不能少的。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有哪些呢?如在“六步课堂教学法”中,除了有学生的自学,还有第一步的定向,还有自学后的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教学法的设定,就是老师的指导帮助作用,其中的定向、答疑也是要比较多地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就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上文中我们已谈过,魏书生是注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如读一册语文书的方法,读一类文章的方法,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四遍八步读书法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多读书,除了读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还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魏书生本人就是一位书迷、书痴,是读课外书的能手。他说自己上小学时就常常两三天突击完一部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以便按时归还。下乡到农村,他财产的一半多重量是书;在工厂,他顺床四分之一面积上也全堆着书。所以,魏书生一直主张、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从1979年开始,他就和学生们办起了班级图书馆,书的来源是学生们献出一点,他自己不停地买一点。他给学生们买书可是舍得花钱的,曾经一次买回40多斤书,而那时他的每月工资是45元。他的班级图书馆是一届又一届坚持办的。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是正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而且对学生终身有很大好处。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可就是认真做的人不多,学生课外的时间被许多简单重复的练习占去了。

    2、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也有一些,但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写作文,又是惧怕写作文的;语文教师提起作文也是头疼,因为学生写的作文要批改,批改作文工作量大,费时间,又苦又累,而且学生写作文水平难得提高,写作兴趣也总是不高。写作教学研究得也不少,但写作难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然而,写作这件事让大家感到很难的事,在魏书生这儿却显得异常容易,异常轻松,简直成了他的一绝,令人无比羡慕。他多少年从不批改学生的作文——学生互相批改,也很少给学生布置写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是很高。学生到他班里还是中等生居多,差生也不少。这是很奇特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于是就有不少人请教魏书生:这基中的秘诀是什么?魏书生的回答简洁而明了:“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要让学生多写。”真的秘诀真是很简单的,真理常常是很朴素的。像教学生怎样写作文这件事,专门研究的人不少,写书的人也不少,但似乎都不怎么解决问题;而魏书生做得很简单很轻松,说得也更是简单轻松,但却能解决问题,效果很好。

    这就是抓住事情的根本,抓住事情的关键。写作这件事的根本和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多写,多实践。因为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能力,能力的形成要靠实践,所以就要让学生多写,多实践。

    魏书生的学生是怎样多写呢?是每天都写,每天都写500字以上,初中三年每位学生累计要写50余万字。有了这50余万字的写作实践,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怎能不提高呢?我们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每学年写作不少于14次,课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是最低的标准,三年的写作量大约就是6万字,超过这个数字也肯定有,大多数初中生能达到这个标准量也就不错了。那么,以6万对50万,这差距也是太大了。一般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问题的症结不正是在这里吗?

    每天都让学生写500字,这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勉为其难了呢?学生不接受怎么办?魏书生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写日记。不写传统的命题作文,每天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日记,坚持写,一天也不能缺。这规定又是全班同学集体讨论通过的,是班规班法中的一条,没有人愿意违背。而这写日记和写作文又基本是一回事,学生每天写的500字的日记也就是一篇作文,这就是魏书生巧妙地把日记和作文统一起来了。

    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奥妙在的。如果说要让学生每天写一篇500字的作文,给学生也讲清作文要多写多练的道理,学生可能还是会感到压力大,难以接受。现在说是写日记,学生们觉得不太难,也就接受同意了;但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中,日记写成作文了。学生们说是上套了,魏书生说上套了也得坚持,定了的事情必须坚持干下去。学生们也没话说,而其时他们也习惯了,也和日记有感情了。

    日记和作文很相近,没有严格的区别,但还是有些不同的。

    日记的自由度很大,学生可随意地写,也比较好写,容易养成天天写的习惯;写日记也很容易变成写作文,魏书生也是不时地把写日记变成写作文,这就是让学生写命题日记,实际上就是命题作文,也让学生学会了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的作文。

    学生每天写一篇500字的日记——相当于一篇作文,这样的写作量已经不小了,但这还是最低的和基本的,魏书生还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巧妙地让学生再多写,而且学生也能接受。譬如说课堂上学《木兰诗》一课,魏书生不多讲,让学生当堂把《木兰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当堂完成还要互相批改。这叫改写作文练习。还有给《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写一篇500字的续文,这叫续写作文练习。除此之外,学生要轮流办《班级日报》,要写新闻,写评论,有记人,有叙事,这当然也是写作练习了。除此之外,学生犯了错误要写心理活动说明书,填写思想病历,写个人法庭审判经过,这也是写作练习了。学生不以为是在写作文,但他们的写作能力却在这不断写的过程中提高了。

    魏书生强调让学生多写,多实践,不主张给学生讲过多的写作知识,认为讲多了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反倒不会写了,但他同时又主张给学生要讲必要的、有用的写作知识,而且要比较系统。譬如他将写作知识、阅读知识与批改要求三个方面统一为一练,共提出五个方面,21点要求。中心三点——明确、集中、正确。选材五点——围绕中心、真实、典型、新颖、生动。结构三点——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过渡自然。表达五点——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运用恰当,符合文体要求。语言五点——通顺、简练、准确、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这21点要求,除表达5点之外,其余16点,魏书生都是搞一次性专项突破,即每次作文重点指导一两项。每次指导时都结合具体的实例,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达到心中明确。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魏书生还有一些重要的点,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在写作中育人,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详细说明。

    3、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魏书生对于学生听的能力培养训练也是极为重视的,他可不会因为考试不考听力而放弃对学生的听力培养训练。培养训练学生的听力,一方面是遵循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魏书生认为,良好的听力对学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每天都要用耳朵接受很多的信息,要用听和人进行交流交际。学生每天要听课,也听报告,听广播,听人说话,接听电话等。同样听一场报告,有的人听得专心,记住的内容很多,有的人却没有记住多少,甚至还听错了一些内容。可见人和人的听力是不一样的,而听的能力对每个都是很重要的。同时,魏书生还认为,听的特殊作用还在于,能锻炼大脑将语言信号转化为图像的功能。

    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方面,魏书生主要的做法是他读文章让学生听。他读的都是从语文课本以外选的好文章,学生手头没有,这样他们就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听完以后要进行复述,要进行分析、归纳、讨论。这实际上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口头表达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是很多的,因为魏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给学生讲许多课外知识,而这讲实际是读各种文章,如读名篇时文,读心理学方面的文章,读中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文章,读国内外科技动态方面的文章,此外还有每周一节的文学欣赏课,那也是读好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读了各种文章和文学作品以后,学生都要进行复述,分析、归纳、讨论。这对学生听力的训练是很强的,他们听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听完后再进行复述、分析、归纳,既是说话的实践,又强化了记忆,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专心听话的能力,魏书生在上课时,还常常采取压低音量和提高语速的方法。他有时故意用小声给学生讲话,越是重要的知识点越是用小声讲,而这时学生又是格外专心仔细地听。有时他故意用很快的语速向学生提问,学生听话的注意力也很快就高度集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魏书生还提倡学生听新闻、听广播,认为这也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即使在升学考试前夕,他一方面建议学生不要看电视连续剧,一方面又坚持让学生听新闻联播节目。

    4、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魏书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他总是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说话的机会。在课堂教学六个步骤中,有讨论、自我小结,这两个步骤学生必须说;而定向、答疑、自测,这三个步骤学生又都是有机会说。

    定向时,学生定向,自然是学生说;教师定向时,学生也可以提不同意见。讨论时,自然是学生互相谈自己的看法,讲根据。答疑时,学生提问题,别的同学能回答时,则由学生回答。总结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要点,自然又得每个人说。再还有上课前的口头作文,每个学生也都是七嘴八舌地说。

    这样一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会有三四次说话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完全是一个学生说话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话,或口头作文,或总结课堂学习内容,这是魏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之处,其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说话。对此有人认为学生七嘴八舌口头作文效果不好,难免会出现“南郭先生”。魏书生则认为,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注意兴利除弊,就能使其变成好方法。他说:“我们的学生,因长期这样训练,形成了习惯,且长期以忠实于自己为自我教育的口号,大家便说得很认真。”魏书生还讲到:

    奇怪的是,我到外省市上课,就一个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是找一名同学回答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讲解一遍?

    这个知识难点是老师再重复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重复一遍?大部分情况下,学生愿意选择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就有许多省市的学生喜欢这七嘴八舌的方法。大概是他们在这种气氛下没有任何顾虑吧!大概是他们上课想说话而说话的机会太少了吧!大概是这样随便说一说学生的身和心都感到轻松吧!

    这三个感叹句,可以说是表达了魏书生对学生的深刻理解!

    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也正是天真活泼、少有顾忌、富有幻想的年龄,可在我们的许多课堂上,学生们都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没有活动说话的机会。我们不让他们说话,他们怎么说话,怎敢说话?

    魏书生在外省市上示范课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平时很少发言、不爱发言的同学发言。这位被推荐的不爱发言的同学在这个时候就要发言,而且说得也不错,魏书生就及时鼓励:“你说得挺好吗,怎么能说你不爱发言?今后应该争取多发言。”由于经常让学生说话,经常让学生练习口头作文,魏书生班里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比较强,也就是能说。一次辽宁省教育学院来测试魏书生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有口头作文能力一项。

    随意出了一个题目,一名叫徐建锋的同学稍加思索,就开始说,连说五分钟,中间不停顿。教育学院的老师深感惊喜,一位韩宏宇老师激动地对魏书生说:“学生思维这样敏捷、流畅、清晰、确实难得!”魏书生说:

    我觉得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决不仅仅是增强了嘴的说话能力,不仅是三寸不烂之舌增强了功能,最根本的还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人只有概念明确,推理符合规律,判断准确,说出话来才流畅、清楚。其实说也是写的一种方式,是更经济、更节省时间的一种写的方式。说的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了也促进了写的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是一直主张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并重的,他认为听和读都是吸收,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表达,是输出的信息。四种语文能力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也是在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叶圣陶先生听、说、读、写并重,让学生多历练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绩。

    四将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主人

    将学生培育成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动体现,魏书生也说这是他教育教学的“地下工程”,我们则认为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的高超境界,也是他取得语文教学奇迹的奥妙所在。

    我们观赏魏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明显的感觉是,他的课堂学生们个个很活跃,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忙个不停,活动个不停,学到了课堂上规定的语文知识,培养锻炼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我们听魏书生的语文课,感到真是莫大的享受,感到收获很大,余味无穷。我们不由得常常自问:他为什么会把课上得这么好呢?答案可以有好多条,好多种,我的看法是,根本的是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是他把学生培育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他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他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又有魏老师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学生在课堂怎能不活跃,怎能不积极主动地、认真努力地学习。

    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思想认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想方设法地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师生应该是互助的关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决策过程要民主,要多和学生商量,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能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要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人性和个性都到充分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培养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就是魏书生的必然选择。

    魏书生同时也认为,语文教师要完成育人的任务之中,也包括将学生培育成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内容。他在文章中写道:

    有这样两部分中学生,一部分是学习的主人,一部分是学习的奴隶。

    是学习主人的中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理想还比较远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知道每天每月学哪些内容,知道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注意力集中,自习效率高,课余时间也有计划内实事可做。这些学生和老师合作很好,但又不依赖老师,有较好的自学习惯。他们忠实于自己,考试从来不抄袭,学习成绩好,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需要,是一种乐趣、享受。

    这是魏书生对“学习主人”的具体描述,也是他心中对学生的期望。

    是学习奴隶的中学生主要表现为:

    为避免父母的指责或老师的批评而学习。他们缺少或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父母或老师推一推,他们动一动。有时他们想学习,可又不知道从何学起,用什么方法学。

    上课时经常为不能集中注意力而苦恼,自己或无事可做,或明知有事却尽可能拖拉。作业得过且过,课外时间就更没有自控能力了。他们喜欢依赖老师,可老师让他们做的事,他们又常常拖拉甚至不做。他们常常把考试分数作为学习的终极目的,而考试分数又不高,学习成了他们的负担、包袱,成了一种痛苦。

    在初中学生里,“学习主人“也就是班级里的学习尖子,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少数;而学习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依赖老师,不会自己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学习奴隶”的学生占多数。将学生培育成学习的主人是很好的事,是学生自身利益的需要,是教师和父母的愿望,更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魏书生认为,我们当教师的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习的奴隶得到解放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班集体学习的主人越来越多,从而也就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了较大的程度的解放。

    要培育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当然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要多和学生商量,决策过程要民主。

    魏书生不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学生的语文作业自己留;不考试,不阅卷,学生自己出题考试,互相阅卷;不写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改为学生每天写一篇500字的日记……魏书生也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很轻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让学生当了语文学习的主人,主人不让他干这些事情了,主人想自己来做这些事情。于是他就听主人的话,不做了,得到了解放。

    魏书生回忆了他和学生关于不留作业的讨论对话过程:

    我这么多年基本不给学生留作业,这件事怎么想起来的呢?是学生问我说:老师啊!你留那个作业我们不写行不行?我说为什么不写呢?他说这些我都会写,如果再写这不是体力劳动了吗?把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了。我说你不写,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训练量,成绩怎么能提高啊!他说我不写这个,根据自己的实际,给自己留作业,这也可以吧!

    我就跟大家商量,大部分同学都同意每天那语文作业最好是自己留,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作业的内容,效果要比老师留统一的作业好。于是从1979年开始我就不留统一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不留作业,我也就不批改作业了。你想这么大的一件事,学生要是不说咱是不是还想不起来做呢?

    从这件事情看,学生完全是学习主人的身份和姿态,他们敢于决定自己的事情,敢于对自己负责任;另一方面,魏书生也完全实行了民主教育思想,完全尊重学生,完全为学生着想。如果说不实行民主教育思想,而是一切由教师说了算,那学生就不可能说“自己留作业”这样的话,也就不可能有学生自己留作业这样的事,学生也只好依赖老师,长期做“学习的奴隶”。

    还有学生自己出题考试题事,学生不写作文改写日记的事,上语文课不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事,这些事都是魏书生和学生商量,或是学生提出来,经过民主表决通过的。

    还有语文教学中许多具体的、小的事。这许多的具体事,在我们看来都是应该由老师作决定的事,而魏书生却是都要和学生商量决定,让学生作决定。譬如说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篇课文讲一课时还是两课时,课堂学习总结是由一位同学总结还是全体同学七嘴八舌总结,等等。他还常让学生给他的教学提意见,常让学生指出他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这些都是要把学生培育成的语文学习的主人。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人多智慧广,人多力量大。”“大家拾柴大火焰高。”在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他的学生中诸葛亮很多,智慧很广,力量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他实行了民主,他把学生培育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

    魏书生说他在1979年的时候上过一节特殊的语文课,这节语文课的内容就是让全体学生给他的语文教学指出哪些是无效劳动。学生提一条,大家觉得是无效劳动,他就往黑板上写一条,结果那节课写了一黑板的“无效劳动”。他说:“我这才发现过去我教学的课堂上没用的事办得太多,显然师生都很累,学了以后没有实效。”这样就继续和学生一块商量,把没有用的事取掉,研究确定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直接关系有用的事,大家共确定了34件。这34件事,魏书生又和同学们研究商量将其分为六类。

    1、每人每天必做的6件。

    (1)写作业每人每天必须完成500字的语文作业。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倘若老师留了家庭作业,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可不写老师留的内容,而完成自己选择的内容。

    (2)写日记每人每天必须完成一篇日记。日记内容有时教师规定,有时自选,入学半年后要求日记拟题目,即命题日记。

    (3)口头作文或朗诵每人每天都要有一次口头作文或朗诵的机会,目的是培养说的能力。时间安排在课堂上。

    (4)明确自己新学的知识在语文知识结构图中的位置为使学到的零散知识和语文总体知识结构连接起来,提高记忆效率,每人每天用一两分钟思考一下当天所学新知识在结构图上的位置。

    (5)统计“三闲”的数量即说闲话、做闲事、胡思乱想——闲思共用去了多少时间,目的是为了控制减少“三闲”的数量,提高学习效率。

    (6)强化效率感,学会用边角余料学生养成每天都要把语文学习任务和具体时间联系起来的习惯。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讲效率,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2、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

    (1)办日报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当编辑,每天一人。日报版面为54厘米×39厘米。本班新闻、消息等内容必须占60%以上,报纸要在每天中午12点之前夹到报夹上。

    (2)抄写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按学号轮流抄写,每天一名同学将选择的一条名人名言或格言警句,在头天晚上写在黑板的右侧。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这就是魏书生和学生们共同商定的语文课堂教学六步骤,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实行的时候,有些步骤常常同学们轮流做。

    3、每周做一次的3件

    (1)练写字每周星期三,用半节课的时间,全班同学练钢笔书法。

    (2)每周学一首新歌。

    (3)文学欣赏课每星期五的语文课为文学欣赏课,欣赏和时代脉搏联系比较紧密的名篇时文,品评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作品。

    4、每学期必做的9件事

    (1)确立座名铭每个学期每位同学都要重新写一遍座名铭,用长9厘米宽6厘米的纸,贴在桌子上,上书三方面内容——终生崇拜的伟人的名字;本班要追及的同学的名字;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找一句医治的话或格言。

    (2)出考试卷魏书生基本不出题考学生,但不意味着不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他检测的方式是学生出试题,至少每学期出一份,也有时一个学期出四五次。

    (3)重温语文知识结构图每学期再用一节课时间,学习讨论语文知识结构,已经掌握了哪些,本学期还将学习哪些知识点。

    (4)写教材分析每学期放假时,魏书生就把下学期的语文教材都发给学生,学生在假期就开始写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七部分内容,前文中已介绍过,此处略。)

    (5)再复习一遍一类的文章的读法如从六要素的角度分析记叙文,从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小说等。

    (6)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如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有6把钥匙,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也从5个方面入手。

    强化了这些方法,学生能自读一般文章,剩下为数不多的难懂的文章,老师讲起来也就省时省力了。

    (7)写作文学生每天写命题日记,一般说来不要求再写作文,只是刚入学那一年,为了让学生掌握写作文基本要求和学会批改作文,还需要写几篇。

    (8)批改作文魏书生一直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作,而且学会了批改。

    (9)作业的检查积累每位学生的作业及日记,均须写清年月日,除平时抽查外,每个学期放假前总结检查一次。如果有哪位同学作业或日记不够,那么少几页就要补几页。

    5、不定期的6件

    (1)读课外书班级建有图书馆,有专人来负责,同学们课外阅读活动一直开展很好。

    (2)郊游魏书生的额外工作很多,但他也力争每学期领学生到郊外去两三次。到冰封的辽河上打雪仗,到野外寻找生命的踪迹,采集标本,摸鱼捉虫……也曾乘车去千山、闾山、笔架山。

    这些活动有益于学生观察与认识大自然,同时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学习方法介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不好,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魏书生在语文课上常向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也经常召开学习方法介绍会、研讨会。

    (4)教育学、心理学介绍学生很渴望知道外省外国同龄人的学习状况,魏书生就经常在语文课上讲《美国教育掠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日本山口县中小学教育》等材料和文章,也给学生讲增强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的方法。

    (5)相关学科渗透为提高学生对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认识,魏书生多次让学生写诸如《谈十字相乘法》、《谈因式分解》、《谈压强》、《谈浮力》等题目的作文或日记,既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又增强了写说明文的能力。

    (6)介绍国外科技动态《国外科技动态》这种杂志,魏书生连续订了20年,每当看到鼓舞人心的新发明创造、新成就,他就尽可能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紧迫感。

    6、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

    (1)写学习病历学生考试出现了较大错误,便请他写一份学习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既有助于改正错误,又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2)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学生学习拖拉,或马虎等,就请学生写一份审判程序。原告、被告、律师、法官都是自己一个人,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

    (3)写说明书学生犯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便请学生写一份心理分析说明书,写清事前、事中、事后心灵中新我旧我不同的斗争过程。

    (4)智力训练为提高学习效率,魏书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短文比赛、书法比赛、记忆不规则数字竞赛、猜谜语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

    (5)三结合学语文即学与用结合,听说读写结合,语文学习与语文科学习相结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三结合,也倡导学生做到三结合。

    (6)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这件事似乎不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但魏书生认为,自我教育能力却是重要的地下基础,只有打好了这一基础才谈得上执行一系列的学习计划。

    (7)体育训练魏书生一直引导学生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长跑、仰卧起坐、俯卧撑都进行超负荷训练,寒冬盛暑都不中止,学生磨炼出来的意志自然也迁移到了学习上。

    这六类34件事,可以说涵盖了魏书生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具体生动地体现了魏书生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人的语文教育思想。这34件事里蕴涵的真是太丰富而深刻了!这里有民主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听说读写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开阔学生视野,全面综合进行语文学习训练等语文教育思想;这里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智育、德育,也有体育和美育;这里有课内,也有课外……在这34件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严谨细致、求真务实、追求高效的精神,又能感受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新颖独到、谈笑风生、大开大合的风格。我们要学习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从这34件事里,我们就可以学到许许多多,但关键的,我们还是要学到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要树立将学生培育成语文学习主人的语文教育思想。

    五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教书必须育人”,这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他一贯的、坚定的教育主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育人的宗旨就是不言而喻的。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是始终重视育人的,他是把语文教学和育人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他的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也完全是育人的全部内容。一方面,他是充分地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有利条件——每一篇课文都有育人的内容,都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又把许多育人的内容渗透、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如让学生写《我的心灵世界》、《记恩不记仇》、《隐恶扬善》等命题日记;如让学生轮流每天在黑板右侧写一条名人名言或格言警句;如每位学生每学期要制做座右铭……

    语文教学本来就和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魏书生一直强调,语文教学有育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的古人就懂得将教幼童识字读书与教他们做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如古时的蒙学识字读本《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既是儿童识字的读本,又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读本,二者是合一的。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课文,既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文章,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中就包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理应承担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实际中,一提到语文教师要承担德育的任务,有的教师就回忆起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左”的做法——脱离课文的内在内容,空讲大道理;不进行系统的语文知识教学,而以政治思想为纲组织教学;不按德育规律教学,只强调为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服务……这些“油水分离”式的,牵强附会式的道德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对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正是由于这种很坏的影响,使得有的语文教师产生了怀疑并放弃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想法和做法。这是很不正确的。

    魏书生则认为:必须把德育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完成了这项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学生全面负责,才算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到了全面的责任。他又进一步分析认为:单就传授语文知识而言,完成德育这一任务也是非常必要的。他举例说:“非重点中学的许多学生,常常以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如果不能升学,也就无须读书,以致许多学校的许多班级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甚至说笑打闹。于是,有的语文教师面对无法上课的局面时,就埋怨学校教导处,埋怨班主任,埋怨政治教师没有抓好德育。其实,他们应该懂得,德育也是语文教师本身的任务。”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完成德育的任务,不仅是没有尽到责任,而且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也难以完成。这就好像是我们常说的,要两条腿走路,靠一条腿走路,单打一是不行的。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实际中,要完成好德育的任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搞不好,有的教师就又要重复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做法,把语文课又上成了政治课,上成了道德课。所以,魏书生强调说:

    我们现在提出语文教师要完成德育任务,不仅不意味着要重复那些“左”的做法,相反的倒是要警惕“左”的做法的复活。

    语文教师驾驭语文教学,像驾驶员驾驶汽车。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超出了左面的行车线要出事故,超出了右面的行车线,同样也要出事故,只有不左不右,才能安全行驶,完成运输任务。语文教师不完成德育任务是偏向右的一端,用左的方法完成德育任务是偏向左的一端,其结果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算不左不右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呢?实践使我体会到,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寓字,即在语文课堂要求中,在语文教材分析讲解中,在语文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进德育的因素。

    这段话中魏书生讲了两个重要的方法,一个是“不左不右”,一个是“寓”,也就是“渗透”。“不左不右”可看作是大的方向、方法,而“寓”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再具体地讲,该怎么“寓”呢?魏书生讲了好几个例子予以说明。譬如他讲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课文,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全面的感知理解后,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写得这样感人?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作者不仅真诚地用自己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认识这件事情,更重要的还在于作者塑造的进步知识分子那严于解剖自我的精神。进而同学们认识到,比较成熟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尚且需要分析解剖自己,努力自新,我们这些很不成熟的青少年就更应该经常分析解剖自己了。这里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讨论,就是教师“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就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渗透”德育的内容。这个“寓”德育就是要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地进行,使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又得到了道德认识的提高,懂得了每个人都要有自我完善的意识。

    如果说讲《一件小事》这篇课文,教师不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师没有利用蕴含于课文中的德育的内容,学生不能得到道德认识方面的提高;同时,教师也就不能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好,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有所减弱。这可能就是“右”带来的结果。

    如果说教师不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而是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和教学任务——譬如讲《一件小事》这篇课文时,大讲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讲鲁迅是如何弃医从文的,讲鲁迅是怎样想改造国民精神的,甚至讲到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讲这些也确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由于这样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成了“油水分离”,架空讲解,学生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是不感兴趣,不买账。因为这样架空讲解,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帮助,学生没有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上学生也没有参与,学生们对这样的德育当然不乐意了,甚至采取抵触的态度。这也就是“左”的结果。

    魏书生对学生的写字很重视,经常给学生上写字课,并规定每周三的语文课半节课时间全班同学练钢笔书法。学生把字写好了,书写熟练流畅,写字规范整齐,这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学习语文作用很大。但魏书生对学生写字还有更深广的认识,他认为学生练字、写好字,一为提高语文能力;

    二来可磨炼学生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三是能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练字的自觉性、积极性,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在写字课上,魏书生就给学生们讲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表意功能,汉字独特的构造,汉字的演变;还给学生讲祖国的语言美、文字美,讲祖国词汇的丰富,讲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这就是寓爱国思想教育于学生写字的语文实践中,既使学生增强了民族感、自豪感,又提高了学生对写字重要意义的认识,学生对写好字就更自觉,更认真。

    坚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要完成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任务,就要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关键是一个“寓”字。在解决好了“寓”的方法问题以后,魏书生还认为,要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任务,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更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

    魏书生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德育的第一步,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第二步,将道德行为转为道德习惯是第三步,也就是德育任务的完成。

    当教师的会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有搞好学习、遵守纪律、自我完善的欲望,教师找他谈话说得头头是道,一再表决心,但一到具体做的时候就不行了。这样的学生常被称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魏书生认为,许多学生就是因为不能将自我完善的意识转化为自我完善的行为,变成思想、学习差生的。所以,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抓德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是要让学生做起来,多做有利于养成高尚道德的好事。譬如对待一些淘气、自控能力差、学习松懈的差生,魏书生就和这些学生一起研究他们自我完善的行为的运动过程,分析行为起始中断的具体原因,再制定新的行为规程。如差生的作业,魏书生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实际确定目标,根据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数量,再根据数量,确定具体的完成时间,这样他们写作业的行动过程,就处于“定向、定量、定时”的有效控制之中。不论是写作业,上语文课,还是搞课外活动,写作文,写日记,魏书生都引导学生将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就在做一件件实事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了自我完善的意识,自我完善的意识又支配学生不断地做有益进步的实事。

    譬如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除了结合课文教学,学唱爱国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意识,魏书生认为也要进行爱国行为训练。训练爱国行为的内容包括:第一是要求学生写好祖国的文字;第二是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第三是站在爱国主义的角度去阅读分析课内课外的文章书籍,自觉抵制批判那些贬低我们祖国、贬低我们民族的作品;第四是引导学生写一些歌颂祖国、赞美中华民族、分析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谈个人为祖国尽责等方面的文章。学生写《祖国新貌》、《谈爱国》、《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等作文时,就将爱国意识与爱国行为结合起来了,认真调查,搜集资料,这些行为又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魏书生认为,道德意识的教育与一两次道德行为的训练是不难做到的,而德育不同于智育、体育之处,在于反复过大。

    学习成绩提高到一个高度之后,一般不容易有较大反复;德育方面则不然,一名积极上进的学生,环境一变化,则可能消极落后。所以,要巩固已形成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就要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上下功夫。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魏书生认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使道德行为具有连续性、持久性,使道德行为由点状而变为连续的线状,这样就不会轻易中断,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是具有制度性的,学生们是要按日,按每周、每月、每学期规定的时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坚持不懈要做的。这样做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觉学习、自我完善的好习惯。自我完善的好习惯养成了,即使魏书生好多天不在学校,学生也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学习。

    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商量,几乎每一节课都征求学生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意见。他这样做是发扬教学民主,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同老师协作的习惯。他很重视学生团结协作习惯的培养,学生们互相批改作文,课堂互相批改自测题,互相出考试题,互相评卷,这些都不是即兴的,一时的做法,而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制度。学生们在长期协作过程中即提高了语文成绩,又养成了团结协作的习惯。有一名好同学长期帮助一名学习纪律双差生,同这名差生同桌,两年中付出了很大代价,家长对他有意见,说他帮助了别人,耽误了自己。毕业前的一学期,魏书生想解除他们的互助条约,没想到这位同学主动找到魏老师,还要求和这名同学同桌,继续巩固两年多来的协作成果。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这位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一位差的同学,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取得了成绩,不断地享受到助人的快乐,养成了帮助人的习惯,现在不让他帮助了,他倒觉得不习惯。

    这里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还是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道德习惯,魏书生都是很讲究一个“寓”字,都是要和语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因而学生就能取得语文学习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德育的范畴是很广泛的,魏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很重视对学生顽强意志品质、诚实守信品质、真诚善良品质、乐观开朗等优良品质的培养训练,但他又特别重视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爱国思想意识的培养训练。这和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炽热的爱国思想以及他对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的深刻认识有直接关系的。他一直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于是就重视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的培养训练。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教育家,所以他就是特别重视学生爱国思想意识的培养训练。他观察认识到,80年代后的青少年,独生子女比较多,有的受不正确宣传的影响,个人英雄主义意识浓,自我中心意识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知道尊重别人,却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他们不善于同别人协作却总想成就大事业……这也是我们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也正是基于这一洞察,也为了对学生的终身长远负责,魏书生就特别重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训练。

    人们不断地问魏书生:你的语文为什么教得那么好?那么轻松,那么神奇?

    魏书生的回答也总是很简洁明了:靠“民主和科学”;靠“育人”二字;靠“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非常的丰富、精辟,符合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通俗易懂,明白透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堪称一座语文教育的宝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