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旧时光-二十五年零两个月零三天零两个小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埃及]尤瑟夫·夏因《纽约的亚历山大》

    这是一个古老的地方,这是在《圣经》中无数次出现的名字。她的背后铺展着广阔无垠的非洲高原,她的血液里流淌着尼罗河的佳酿,她的坏里高耸着金字塔,她的眼睛放射出地中海幽蓝的光芒,她的脸庞是高贵的人面,她的身体是壮硕的雄狮,她有一个优雅的首都叫开罗,她有一个繁华的港口称为亚历山大。几千年来,她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她好像从来没有被人们在饭桌上提起;几千年来,她在神灵的进化史上开辟者先锋的道路,但好像没有人把她作为圣地来膜拜。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似乎又很少有人去那里,她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可从中获取的利益又似乎不多。她是有名的又是无名的,她是富饶的又是贫穷的,她是高傲的又是卑贱的,她是受人崇敬的又是遭人鄙视的。她是一个国家的名字,是一个民族的栖息地,是一个矛盾体的隐蔽处。她是埃及。她诞生了一个电影大师,她压制了一个电影大师,她磨练了一个电影大师,她召唤了一个电影大师,她是一个祖国,是一个游子不管走多远都会回归的故土。

    我们都知道尤瑟夫·夏因被称为埃及电影之父,他把埃及电影提升了一个层次,把阿拉伯文化带入国际,在现代化的氛围内讨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平等。他将自己的经历写进剧本,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融入剧情,用宏伟的叙事、深入的宗教讨论和真切的抒情把我们带进阿拉伯的世界,又使我们从这个世界中出来,获得世界性的眼光。终于,文化不再固守狭小的港口,歧视的眼光从资本主义的眼睛里慢慢收回,夏因站在戛纳领奖台上的身影淹没在掌声里,他获得的荣誉也是整个阿拉伯名族的荣誉,他代表祖国走进艺术的领域,他又在艺术中实现了祖国的梦想。

    像印度导演米拉·奈尔一样,夏因也是在年轻的时候就到美国留学,他在洛杉矶学习影视知识和技术,这是好莱坞所在的城市,通过耳濡目染,他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经营有了很多的认识,也对好莱坞电影的艺术进程有自己的见解,这些经历和看法在他的电影中都有体现《亚历山大……为什么》《埃及故事》《永远的亚历山大》。2004年,他拍摄了《纽约的亚历山大》,这是最为观众熟悉和影迷接受的一部爱情传奇,是他自传三部曲的序曲和谢幕,电影无论是在叙事的编排组织上还是抒情的饱满真切上都有很多好莱坞影子,它通过一个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严肃的文化主题。此时的导演已经78岁高龄了,他怀着对青春的美好回忆纵观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他在慨叹自己在艺术上取得的荣誉的同时,也对一生无法厮守的爱情表达了深沉的遗憾,但是他的脸上始终是微笑的,他优雅的行走在纽约的大街上,背后是高楼耸立的城市,他对这个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始终抱着感情,尽管在这里他遭受了无数的辛酸和歧视。就像电影中耶亚对情人满怀的深情一样,夏因也总是在自己的电影里亲密的拥抱生活,敢于同多舛的命运作斗争,他电影里的主人公往往正气凛然而又脾气暴躁,遇到不平之事的时候就像愤青一样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在《命运》中的大法官阿维诺身上体现的最明显,他是一个圣者,同时又是一个侠客,他沉郁高雅,他又怒发冲冠,只因为他对自己的祖国爱得深沉,他对自己的信仰爱的虔诚。

    而夏因也因为在自己的电影里表达对当局的不满和对电影审查制度的批判而曾入狱,他像鲁迅用笔一样用摄影机对传统的文化痼疾进行讨伐,他最仇恨的就是霸权,包括政治上的和文化上的。他不满美国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战争,他也不愿看到宗教上的伊斯兰教旨主义,他更不想看到现在的人们沉湎在对金钱的崇拜中。夏因终其一生在电影中表达着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的主题,他对祖国的感情就像对世界的感情一样,希望一切都在一种崇高又纯净的状态中存在。2007年,尤瑟夫·夏因因脑溢血在开罗的家中逝世,他曾说葡萄牙百岁名导奥利维埃是他学习的榜样,希望可以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地拍片,但是他的心愿并没有实现。然而,他生前的作品已经在电影的长廊里散发着无比浓郁的芳香。

    《纽约的亚历山大》是一个用爱情外壳来包裹文化内核的电影。一个男人的奋斗史,一个女人的痛苦史,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史——这是这部电影基本的构架,而填充其中的却是几千年来由于信仰和文化纷争导致的人性深处的歧视丑恶。电影在空间上地跨埃及和美国两地,一个是从埃及到美国求学的阿拉伯小伙子,一个是漂亮的美国姑娘,当小伙子对姑娘一见钟情的时候,他开始想办法接近姑娘,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的奋斗,用优异的成绩来获取女孩的芳心。当两人最终成为一对恋人,在甜蜜的亲热中享受幸福的时候,分离的命运开始降临。小伙子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国家,而女孩的生活从此慢慢走向痛苦。几十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回首往昔的日子,他们品尝着惊喜,又掩藏着不让对方知道的伤楚。电影在时间上纵贯50多年,用50年之后人们对待异族文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结果无疑是让人失望的。尽管在失望之中还有希望。

    年轻的埃及小伙子耶亚来到纽约求学,学校里种族歧视很严重,他住在专门为外国学生建造的公寓里,受到房东老板娘的压制和骚扰。父母为了他出国求学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他在学校里每吨饭只吃一个鸡蛋,从来不敢点牛排。一天,在去图书馆的时候,他碰到了这个学校最美丽的姑娘金吉尔,对她一见钟情。他知道在这所学校里,想要得到女生的欢心,一是需要英俊的外貌,二二是需要金钱,而他两者都不具备,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刻苦学习的意志和对她真切的爱。于是他转到话剧系,只为了能和金吉尔相遇。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扮演的哈姆雷特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吸引了金吉尔的目光。只是他的阿拉伯长相与哈姆雷特南辕北辙。在学校举行的舞蹈比赛中,他和金吉尔认真准备,获得了第一名,这使得金吉尔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并在他送她回家之时主动吻了他。两人很快坠入爱的河流,在耶亚的公寓了尽享肉体和精神的欢愉。但是美国人对异族人的歧视一点没有改变,校长故意选择了耶亚不熟悉的剧目让他排练,企图在毕业成绩上刁难他。好莱坞的片场只许美国人进入,耶亚好不容易偷着溜进去,又被赶了出来。

    这是一个异乡学生的奋斗史,耶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生活的无限热情获得了其他学生能够拥有的一切,包括这个学校最美的女生,同时他也经历着别的学生无法经历的一切,那就是物质上的极度贫乏和精神上的压抑,只有在金吉尔面前,他才能找回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就在快要毕业的前两个月,他的父亲因为要做手术,再也无法承担他的学费了。他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要与金吉尔告别回国,正在这时候,一张来自埃及的给另一个名叫耶亚的支票错寄到他的邮箱里,耶亚得以继续学习到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取得了这个学校建校史上第一个各门功课都是优的成绩,校长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亲自将证书交给他。

    毕业之后,耶亚不得不回家工作,在离别的车站里,两人相拥而泣,两人约定耶亚很快就要回到美国。但是没想到这一离别就是二十多年,命运在他们身上导演了一部传奇性的电影。

    导演在电影里用了大量抒情镜头来表现两位年轻人的爱情,当耶亚第一眼看到金吉儿的时候,他愣在那里仿佛看到一个天使拉着他走上舞台,当他们享受着最后时刻的欢愉时,影片用了一组慢镜头表现他们的幸福在遭遇即将到来的苦难时的悲怆,镜头外传来了“两个身体,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相互承诺,永远相爱,直到永远”的歌声,旋律忧愁哀伤,催人泪下。除此之外,影片中大量的歌舞情节也是尤瑟夫·夏因的标志,他总是在自己的电影里设置众多的歌舞场面,这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情节设置的需要,如《纽约的亚历山大》里,耶亚在舞台上表演《哈姆雷特》以及他与金吉尔在学校舞蹈晚会上的一段精彩表演,意在突出耶亚的多才多艺,推动者他与金吉尔感情的发展,谱写出一曲异国的才子佳人的旋律。二是抒情性,通过舞蹈场面使整部影片的氛围沉浸在一股感人的柔肠里,用艺术的形式来抒发爱情的美好。三是意在展现阿拉伯丰富多彩的文化,这在其他民族导演的影片里也经常涉及。当耶亚被保安从好莱坞的片场赶出来后,他在门口看到一个买汉堡的大妈,为了获取食物,他向大妈表演了一段《卡门》的剧目,也就是片场里正在拍摄的电影。这段歌舞一方面说明了耶亚也能精彩的表演出来,但是却得不到美国导演的青睐,一方面用吉卜赛人的故事寓意了在他乡求学的孩子的苦难。据我看来,似乎除了汉族人不善歌舞之外,其他民族都是非常具有这方面的才华的,如印度、阿拉伯、南美洲等一些国家的人都擅长用形体动作和歌喉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愫。相比之下,汉族更喜欢用笔来书写,这也是一个崇尚中庸民族的内敛的表现。

    《纽约的亚历山大》用倒叙的手法来构造故事,五十多年后,耶亚已经是国际上非常著名的导演,他的影片正在美国上映。为了抵抗美国支持以色列打击巴勒斯坦,他本来是不愿到美国参加首映式的,但是在制片人的劝说下和想见到金吉尔的愿望使他还是踏上了这片土地。可见,导演对美国是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谊,尽管美国的霸权主义带给他的民族很多苦难,尽管美国人的歧视给他的年轻的心灵造成过很大的创伤,但也正是在美国他遇见了一生的爱人金吉尔,遇见了他的授业老师,学到了很多影视知识,为他此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所以,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怀着又爱又恨的感情会到这个国度。

    在电影放映会结束之后,耶亚见到了金吉尔,两人双目相望,心中翻滚着无法言喻的感情。这一欢聚他们等待了多少年?金吉尔用颤抖的声音轻轻的道出:“二十五年……零两个月……零三天……零两个小时……”一切都在无声中膨胀着,这是金吉尔对眼前这个男人一辈子的爱恋,是一个美国姑娘对阿拉伯小伙子守护了一生的爱情。影片虽然用了自然而平淡的镜头来处理这次相遇,但是从暗中涌起的那股动人情愫却让观众无法自制,似乎有一件东西堵住了喉咙。

    当两人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诉说离别之情的时候,金吉尔对耶亚说出了一个埋藏了二十五年的秘密。原来,金吉尔为耶亚生了一个儿子,为他取名为亚历山大,现在他已是芭蕾剧院的首席舞蹈演员。耶亚彻底惊呆了,陷入惊喜的狂乱中。他在埃及也早已成了家,但是妻子无法怀孕导致他虽然已是古稀仍旧膝下无子,他万万没有想到,远在美国的情人竟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那是在二十五之前,耶亚自从毕业回国后第一次与金吉尔相遇,金吉尔也已经有了家庭,但是丈夫的庸俗粗暴使这个家庭总是充满矛盾。在圣诞节的夜里,耶亚来看望金吉尔,金吉尔离开丈夫,来到耶亚的酒店里,两人在情欲的世界里抚摸着二十多年之前熟悉的身体。也就是在这个晚上,金吉尔有了属于他们两人的孩子,但是她一直没有让他知道。

    影片通过两个情人的回忆穿越时空,再现了几十年前他们陷入爱河的日子,那时的他们满怀热情,一心想在艺术的舞台上成名。但是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老人却不得不面对终生无法长厮守的遗憾,唯一的喜悦是他们有了儿子。这本来是一个喜剧,但是影片却在情节的转换中深刻了一下,通过亚历山大对待耶亚的态度来探讨了文化的主题。

    当亚历山大知道这个埃及导演就是自己的父亲时,他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获得父爱的欣喜,反而是无比的沮丧。他接受不了一个阿拉伯人做他的父亲,拒绝承认自己身上流着阿拉伯民族的血液。这是一个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五十多年前,当耶亚在美国求学时饱受种族歧视的困扰,没想到几十年后,社会已经进步到如此程度,他的儿子竟然成了五十年前歧视他的美国人的同类。他的内心无比痛苦,他毕生为了文化的平等而努力,倒头来儿子却成了自己信仰的叛逆者。

    影片让人感到希望的是,亚历山大的女友看清了这一切,她丝毫没有为自己的男友是阿拉伯的后裔而感到耻辱,反而表现着非常宽容的态度,她批评亚历山大对待父亲的态度,劝说他勇敢的承认自己的身份。她说:“我爱的是你的人,不是你身体里的血。”“不要以为,你去医院把自己的血全部抽掉,你就是美国人了。”这些话是富含哲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美国民众中那些进步者对待文化的态度。而美国电影市场接受耶亚的作品,并为此进行宣传和放映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导演的心灵。

    导演在电影里通过亚历山大的行为批判了一部分阿拉伯人数典忘祖,不承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不以自己的民族为傲,沉湎在外国的灯红酒绿里。这是对民族懦弱分子的批判和背叛文化信仰的人的讽刺,是生命的一场悲剧。但是影片采取的中庸态度没有一味的对亚历山大进行斥责,而是给了他解释的机会。他之所以不承认自己的父亲,一方面是没想到自己会是阿拉伯人,另一方面是他对父亲抛弃母亲、没有给与母亲应有关心的恨意,但是这是有原因的。

    一个女人的痛苦史由此展开,原来在耶亚毕业回家后,美国遇到了历史上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的生活陷入艰难。金吉尔在无奈之下做了吧台小姐,通过出卖身体来获得生存,这个情节就像《魂断蓝桥》一样,漂亮纯洁的女孩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弃良心。因此,当耶亚此后多次到美国寻找金吉尔时,金吉尔一直躲藏着不愿见他,她不想让他看到她当时的样子。如果从叙事上说,这个情节的传奇性绝对称得上完美和动人。但是圣女变妓女的桥段在太多的影片中使用,应经没有丝毫新意了,而作为电影大师的尤瑟夫·夏因也编制出如此的情节显得过于矫揉造作,与整个影片的磅礴气势和崇高情怀也是不相称的。虽然它带给观众猎奇的享受,但是却无法满足我们心中对艺术更高创意的追求。就像今年台湾电影《艋甲》一样,最后灰狼获知自己要杀的蚊子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子的桥段一样,影迷很轻易就能猜测到,它增添了叙事情节的复杂性和悬念性,但是却庸俗了导演的手法。

    电影里,亚历山大的犹太人舞蹈老师也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尽管镜头没有明显体现他心灵的转变,但是亚历山大终会接受父亲的趋势在结局的音乐中延伸着。

    《纽约的亚历山大》是一部爱情的传奇,但是在这个跨越了时空的爱情故事里渗透的却是深刻的文化主题。当耶亚怀着对美国文化的向往来到纽约求学时,他没想到在这里会受到如此多的歧视,在很多人眼里,阿拉伯人就是骑骆驼和住帐篷的,他们没想到在埃及也会有歌剧院,也会有《哈姆雷特》上演。这是由于对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心灵上的自大主义,就像闭关锁国时的清朝一样,总以为自己的文化才是强势的,而其他民族只是蛮夷。我的一个新疆同学曾向我讲过他的故事,在他到北京上大学时,别人一听说他是新疆人,就问他们是不是骑着马逛街,是不是在草地上上课。开始他还耐心的向大家解释说新疆和这里一样,也是在学校里上课,人们也骑车,只有在草原上的牧民才骑马。后来,当问的人多了,他也懒得解释了。有一次,一个同学问他,你们在草地上上课,要是下雨了怎么办。我的朋友回答说,那就放假回家呗。这个同学一听羡慕的说,你们那儿真好。这就是典型的文化陌生者对文化的陌生的理解。而耶亚在美国求学时遭遇的也正是这种情况,很多同学看不起他,有的老师也刁难他。而越是贫穷的下层人民越是怀着固执的歧视态度,包括片场看门的老妇和卖煎饼的大妈。但同时也有很多开明的美国人认识到人类各族文化的平等,给予耶亚很大的帮助,对他的努力和才华也表示由衷的赞扬,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愿意做他的女朋友的金吉尔和他的戏剧课老师,一个可爱善良的老太太。

    在影片的开头,由于美国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打击,耶亚对美国非常气愤,打算不去参加自己电影的放映会,他发出这样的询问:“为什么爱和政治不能兼顾?”既然爱情都能跨越地域空间,表现出如此的炽烈和永恒,那么政治怎么就不能向爱一样传递到整个世界呢?这是导演一生思考的话题,也是他努力在自己的电影中表现的东西,他反抗一切的霸权主义和沙文主义,不满一切的宗教狂热,他期望能在一个多文化的氛围里坚守自己的信仰,就像忠贞的爱情一样。

    尤瑟夫·夏因在去世的当年还拍摄了《混沌》,并且参加了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这也成为他最后的遗作。对我来说,这一部作为自传三部曲续曲的《纽约的亚历山大》就是他最好的绝唱,是他对生命丰盛感情的最后喷薄,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电影,他扛着摄影机走完了一段最美好的道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