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儿时的供销社,妈妈的期望确实有她的道理。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十分匮乏,许多日常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即使陈设简陋、服务水平一般的供销社也常常是车水马龙。哪家孩子如果在供销社上班,那是家人最大的荣耀,连本村的乡亲都跟着沾光。供销社下延机构就是村里的小卖点,集体经营,售货员拿集体工分,是个争抢的职业。小村只卖个盐巴、酱油、醋等少量日常用品,过年想给孩子做件新衣服,就得到大村或集镇上的供销社去买,很不方便。那时候的供销社,严格上来说并不是购物场所,而是收发物资的地方,常常与大车店混在一起,负责农村农产品的收购和小到一瓶酱油,大到一袋化肥所有商品的供应。也正因此,供销社内部任何一个岗位包括一名售货员,都是人们钦羡的“香饽饽”。童年的记忆,使我坚定了“长大就当售货员”的远大理想。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