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故事总动员-敢于创新的程砚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程砚秋,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取意于“艳于秋者厥为菊”,后改艺名为程砚秋,取意“砚田勤耕秋为收”。程砚秋,11岁登台,12岁开始营业性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程砚秋不仅唱腔深邃曲折、幽咽婉转,而且唱词也错落有致、含蓄隽永。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赴欧洲考察西方戏剧,以求探索中国戏剧发展之路,归国后与剧作家翁偶虹共同创作了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锁麟囊》。为了塑造人物和展示程派艺术的需要,对唱词反复推敲,突破京剧以7个字一句或10个字一句的设计程式,突出长短句,使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

    从1925年到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之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等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

    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程派”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其艺术魅力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

    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