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风景看不尽-洛杉矶观画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位于美国西海岸南隅的洛杉矶,不仅是一座阳光之城、宜居之城、教育之城,也是一座艺术之城。公立博物馆和私立博物馆、艺术中心遍布洛城的各个卫星城镇。2000年7月,我应美国中国作家联谊会之邀,在访问加拿大之后,顺访美国。在纽约活动数日之后,曾到过费城、华盛顿、波士顿等美国东部城市和尼亚加拉大瀑布等名胜。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两天访问中,除了参观白宫、林肯纪念堂外,主要的时间是用于参观大大小小的各类博物馆。其中国家美术馆和现代艺术馆中收藏的世界名画让我感到震撼。因此,在遍游美国东部之后,回到洛杉矶小住,有友人建议去看看洛城有特色的博物馆时,我曾一笑置之,言下之意是大巫都看过了,还在乎小巫吗?事实证明,这种判断是错误的。我偕夫人再度访美,在洛城逗留的时间较长,也更充裕,文友陈光建议我们去看看位于帕萨迪纳的诺顿·西蒙博物馆(Norton Simon Museum)。我们夫妇在她的引领下,浏览了那里收藏的名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那次没有思想准备,也没留下足够的记录。几年来,老是想重访洛杉矶时能再去参观诺顿·西蒙博物馆。另一个去处,就是汉庭顿图书馆(Huntington Library),这是一个铁路大王创建的包括非洲花园、日本花园、中国花园和图书馆在内的游览的好去处,据说图书馆中藏有不少西方名画,2007年时曾有文友带我们去参观游览,适逢图书馆里的藏画馆正在装修不开放,于是给我们留下遗憾和悬念。

    2011年12月我应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之邀,第三次访美。这次访美,除了探亲并为洛杉矶华文作协做些讲座并对一些华文作家进行创作辅导外,不想再像上两次那样外出旅游,倒是做好准备去一些博物馆观画,并坐下来写些东西。可是由于身体不配合,到达洛城之后,由于倒时差中休息不好,访客盈门,于是血压升高、心脏出了小问题,于是被迫提前回国。即使这样,也还参观了盖蒂博物馆(The Getty Center)、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和诺顿·西蒙博物馆,并拍下了两百多张名画的图片。

    一 盖蒂博物馆

    我是在到达洛杉矶一周后即2011年12月30日在文友黄宗之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久负盛名的盖蒂博物馆的。我们一行(包括黄宗之和他的两位女儿,安琪与珊妮)上午9时左右从阿凯迪亚出发,驱车沿着洛杉矶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西进,经市中心、好莱坞环球影城到达盖蒂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建在一座山的半山腰上,是好几座楼组成的建筑群。我们泊好车,先乘缆车抵达半山腰,步行一段路才跨进建筑群中的一座楼。建筑群中有一座精致、美丽的花园,也无暇顾及,留待休息时再逛吧。我们先进入一座楼参观:由一层至五层,一层楼一层楼地看,发现各个展室均以时间为顺序,先后展示欧洲中世纪之后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这些画大都还没有透视的技巧,于是人体比例也都失衡,而且题材和主题也都有点模式化,我对此兴趣不大,匆匆而过。后来也看到一些楼层展示玻璃或琉璃材质的各种工艺品,虽很精美,却不是吸引我看下去的艺术品。及至这一座楼的顶层,看到两幅17世纪和19世纪的法国画家的作品,我的眼前才为之一亮,感受到一种美的震撼。其中一幅名为《海岸的景象》,作者为法国画家goast view with(1604-1682),描绘海岸边人们在一起聚集的情景,风景画与人物画融合在一起,构图与画技都相当成熟。我不了解油画《海岸的景象》的作者在法国以至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但对这一画作是颇为欣赏的。另一作品是生活于1825年至1905年的一位法国画家的题为《年轻姑娘不想让爱神的箭射中她》,那位法国画家的名字没有记下来,估计也不是像莫奈、德加那样著名的画家。但这幅画的技艺和设色我相当喜欢,尽管画的主题直露些,但也不失为一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成功作品。

    我们一行在博物馆的快餐厅用过西餐快餐后,在花园里闲逛了个把小时,照了几张合照后,又继续参观。我们先参观了洛杉矶城市历史的专题摄影展,这个展览很有特色,也有文献价值,但我的兴趣不在摄影艺术方面。看过盖蒂博物馆的介绍,得知它的镇馆之宝乃是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名作《鸢尾花》的原作。我到盖蒂博物馆参观就是冲着它而来的。但黄宗之先生虽然定居洛杉矶十多年,也陪客人多次参观过盖蒂博物馆,却一直没有看到过凡·高这幅名作,且也找不到它。这可能由于他是一位在实验室做研究的科学家,业余时间不过写写小说,为女儿做做饭而已,对于玩却是个“外行”。倒是他的大女儿安琪机灵得多,居然按导游的示意图找到了展示凡·高名画的展室,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我们发现凡·高的名作《鸢尾花》就在眼前时,真是兴奋莫名啊!我举起数码相机拍了几张照片,黄宗之又为我同名画一起照了几张。可以说,这是参观盖蒂博物馆的高潮和富于纪念性的时刻!环视展室,参观者挤得满满当当的,可见人们也都是冲凡·高的名作真品《鸢尾花》而来的。再看这件名作的左右,陈列和展示的是法国著名画家莫奈和德加的名画,也让我们大饱眼福。但是关于他们两位的作品,我想在下文适当的时候再做介绍,这儿就不赘述了。

    参观完凡·高的珍品走出大楼,已是下午近四时了。一方面,黄宗之先生想带我重游圣塔莫尼卡海湾;一方面,看完凡·高、莫奈、德加等的名作之后,我不愿再看别的作品,以便留下好的印象,时常有良好的回味。于是,决定结束在盖蒂博物馆的参观,驱车赶往距盖蒂不远处的圣塔莫妮卡海滨。

    二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陈光屡次对我说: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是一座公立博物馆,规模大、藏品多,且具有特色,值得去看一看。我听从陈光的建议,决定去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参观一下。在临近我回国的前夕,我在陈光的安排下参观LACMA;没想到,这次参观的过程充满喜剧色彩。

    陈光出身于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并继续深造获硕士文凭;旋即赴美读博,获博士学位后留美工作。她从小喜爱文学,兴趣广泛,在诗歌、戏剧、散文以及小说诸领域均有所涉猎,尤长于戏剧中的歌剧、音乐剧创作。除在国内外中文报刊散发过一些诗歌、散文与小说作品外,最近还出版了一部歌舞剧剧本《明月清风黎锦晖》。她曾任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秘书长,前年起又被选为副会长,分管外联工作,辅佐会长刘俊民女士展开工作。我这次应邀第三次访美,从发邀请函到接待、组织报告会以及陪同游览、参观、购物,几乎都是她在操办。于公于私,她认为都应该这样做。从协会的职责来说,她分工主管这次对我的接待工作;从私交来说,四年前访美,她同我及我的夫人认识、相与、交往颇为密切,如同家人。她热情、细心又宽厚,我是非常信任和依赖她的。

    那天早晨,我们从住处出发,大概一个小时,于上午10时15分到达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洛杉矶艺术博物馆。陈光还要去办事,于是把我送到博物馆门口放下,告诉我如何进馆,然后她驱车而去,准备过三个小时后再来接我。这是我在洛杉矶第一次单独行动(散步除外),有点忐忑不安。当我走到博物馆门口时,一位担任门卫的墨西哥人(俗称老墨)迎了出来,说一声“Close”就挡了驾,由于语言不通,就无法再交流下去了。我感到纳闷,不是上午10时开门吗,怎么又“Close”呢!急中生智,我拿起手机让陈光直接与看门的“老墨”通话,如此这般,搞清楚了,原来当天推迟到上午11时30分才开门,让我在门口找个地方休息等候。听听,美国人的公共文化场所开启与关门时间也是可以随意决定的,这有点“自由”过度了吧!牢骚尽管发,没人听懂你在叨咕些什么,只好在博物馆门口转悠,拍了些照片,又坐在流动的咖啡摊上看一会儿韩国和日本美女,就熬到11时30分了。这时去出售门票的窗口买票,又“NO、NO”被拒,最后他们用英文写了张便条出来——开门时间又推到中午12时整。无奈之中,只好再耐心等待。12时整,我第一个冲到售票窗口,花10美元购买了一张门票,终于可以大摇大摆走进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了!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有好几个展区,我走进的是其中的第五与第六展区,其余还有七个展区,大得很。但我探明名画主要在五、六两个展区。这里展出的大都是具有现代色彩的名画原作。一进展厅的大走廊上,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围坐在一幅巨大的油画前面,听一位老师讲解画中的含意。画面上画的是山川和田园,还有各种庄稼和树木,在下方和远处还各有一座输电的铁塔,表明这是现代化的时代,画面极具装饰性和现代感。那位女教师讲解画意的话我当然听不明白,因为我虽然从初一至大学连续学了九年英语,当时阅读与听写能力似还可以,但半个世纪不用,也就都还给老师了。我揣摩这是一幅表现生态文明的画,画的主题鲜明,色彩也颇靓丽,并富于工艺性,说不上是一幅多么有艺术价值的画,但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画作,却独具意义。可见在美国,艺术创作也是讲究贴近生活和社会意义的。拍了几张女教师为小学生讲解画作的相片之后,就走进串联的画室参观。我发现,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五号展区展出的画大都具有现代派的艺术色彩,我虽不十分欣赏,但觉得它们别具一格,可以做一点记录。但当我举起数码相机准备拍照时,在画室中巡视的管理人员立刻过来劝阻。我借着语言交流不通强拍了几张,终于留下一些独具艺术风格的画作的记录,只可惜没有记录下这些画作的标题和画家的名字及生平。

    当我在五号展区参观了近一小时准备走进六号展区继续参观时,手机响了,陈光来电话说,她已办完了事,车也开到洛杉矶艺术博物馆附近,马路边不能长时间停靠,要我抓紧时间结束参观赶到约定的路边乘车返回。我刚到六号展区看了几幅画,只好结束这次等候了近两个小时却只匆匆参观了一个小时的博大的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参观。

    三 诺顿·西蒙博物馆

    离开洛杉矶回国前的那天中午,我和陈光在一家北京餐馆吃了一顿价值不菲的手工水饺,并到一家大型的会员制超市购物之后,即再次到心仪已久的诺顿·西蒙博物馆参观。说是再次,是因为四年前,即2007年12月底圣诞节前夕,我和夫人已在陈光的陪同下到此参观过,记得和在此博物馆做义工的一位拉美籍的先生交谈过,并合影留念。那位拉美先生访问过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葆有美好的感情。可惜那次参观由于没有思想准备而无法留下记录,尤其是文字上的记录。于是,这次重访美国到达洛城之际,就计划着再度参观诺顿·西蒙博物馆,可是由于身体不适,杂事缠身,延宕下来,一拖再拖。加上打算提前回国,时间更紧了,于是重访这座藏品丰富且精美异常的博物馆就安排在最后时刻,离开洛杉矶前一天的下午。

    陈光开车载着我沿着帕萨迪纳(Pasadena)的花街(即每年元旦花车巡游的大街)缓慢前行,随后折入科罗拉多大街,很快就到达诺顿·西蒙博物馆。在博物馆前照了几张相片,穿过立着罗丹雕塑作品(当然是复制品)的小院,即购票进入博物馆的展厅。进入左侧的展厅,第一眼看到的是法国画家德加(Edgar Degas, French,1834-1917)的一组雕塑,非常生动,且具立体感。众所周知,德加早期画过一些肖像画,随后也曾对“海滨浴场”情有独钟,但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本人也非常喜爱的主题——“芭蕾舞女”。诺顿·西蒙博物馆收藏了德加大量的雕塑而非画作,这些雕塑远非人们所熟悉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或“断臂维纳斯”之类,而是一种类似于中国民间泥塑的模样——小巧、精致而活灵活现。同一展厅内还陈列着另一位印象派大师——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农民》,此画前伫立观摩者不少,我也挤进去一睹这幅名画的风采。凡·高真是把他祖国荷兰的农民画活了,一幅肖像,把荷兰农民的自信与沧桑都写尽了。转角的一个展厅展示的画作更加精彩。其中既有法国画家莫奈还有德加的风景画,如果说德加的风景画具有俊朗潇洒的法兰西现实主义色彩的话,那么,莫奈的风景画色彩则更加绚丽,构图更加奇特,充满一种梦幻般的浪漫情调。我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艺术馆到洛杉矶的诺顿·西蒙博物馆,一直追随着莫奈的风景画走,简直成了莫奈迷。我和陈光在莫奈的风景画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走过去,便发现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画作,顿时眼前一亮。人们提起毕加索,便想起20世纪50年代初他画的和平鸽,其实,他中早期的作品更值得品赏。其中一幅画的裸女,一幅几乎用几何图形画出的美女,均是诺顿·西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价值连城。陈光开玩笑说,如能把这两幅画中的一幅取走,这一辈子就用不完了!邻近毕加索名画的是墨西哥近代画家蒂亚戈·索瓦拉(Dicgo Rivera, Mexican,1886-1957)于1941年创作的名作《Girl With Lilios》,此画也是一幅名声远播的传世之作——画面中有一个女孩背身对着观众伸出双臂拥抱着一大束马蹄莲。按说绿颈白花的马蹄莲给人的感觉应是沉静而优雅的,但观此画时你不由自主地就被一种充满乐观向上的生机而感染,这一点就像我们观看他们的帽子舞“哈拉韦”时所感受到的热情与豪放一样!记得四年前也是在这幅画前,幸遇一位在这个博物馆做义工的来自墨西哥的先生,他友好地同我们寒暄,并合影留念。遗憾的是我们均没有给对方留下姓名和通讯地址,因此也仅是一面之交而已。

    参观过第一个展厅后,我们便到博物馆的花园里稍作休息。其实,诺顿·西蒙博物馆的后花园也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我和陈光坐在一个咖啡馆的小桌旁,一边欣赏园中的景色,一边喝着咖啡、吃着点心,补充着体力,以便继续参观。花园里的气氛清新而安静,如果时间充裕真想在这个花园里多待一会儿。可惜天色已暗淡下来,时间不多,我们还要抓紧时间参观。

    诺顿·西蒙博物馆规模相当大,展品也非常丰富,它不仅有地面的几个展厅,还有地下室展厅;藏品不仅有来自欧美的名画,还有来自东方如印度等地的艺术品。如果要看完所有展品,大约要用上一整天甚至两个整天的时间。进馆后,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完一个展厅;在后花园休息了半个小时后已是下午五时了,陈光建议我们只看一些珍贵的画作就作罢吧。

    于是我们来到地面另一个展厅,直奔那件镇馆之宝——拉斐尔的《圣母与圣子》。这是一件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前的宗教画代表作,画的尺寸不大,且放在并不引人注目之处(颇有好酒不怕巷子深之意),很容易被粗心的参观者漏过。但拉斐尔的这一作品,画的圣母与圣子的形象均很饱满祥和,是他的代表作,又是原作,可见其珍贵至极!看到这幅名作真品,可谓这次参观的高潮了。当然,刚才在另一展厅参观时,看到凡·高、德加、莫奈、毕加索等名家的作品,我心中也是高潮迭起的!

    即将走出博物馆时,陈光要了一份关于诺顿·西蒙博物馆的简介,译成中文大意是:

    诺顿·西蒙(1907-1993)是个商人,经营包括食品公司、出版社等商业机构,还在加拿大经营一家公司。他酷爱收藏,三十年间,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包括印象派和现代派的艺术品,也包括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的艺术品。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均被诺顿·西蒙收藏在这个博物馆里。

    匆匆一览,似未尽兴。但第二天就要启程回国了,还有不少事要办,只能再次告别诺顿·西蒙博物馆了!

    至于汉庭顿图书馆,第二次游览时,也未能进入其藏画的馆里参观,只能再次留下遗憾了。但愿有第四次访美的机会,到时我会把汉庭顿图书馆里的名画赏尽,当然也会再次到诺顿·西蒙博物馆把馆藏的艺术品一件也不放过地好好看看。

    2012年3月1日至4日补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