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江口的红树林
3月19日,我接到云霄县广电局高局长的一则短信息说,当天下午五点一刻,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即将播出《远方的家》系列节目第75集,是关于云霄风情的报道,要我及时收看。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工作已经56个春秋,期间多次返回,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进入老境,思乡之情日隆,回去更勤,对故乡当然葆有一份深厚的感情。于是,到了当天下午5时许,我即打开电视收看央视四频道的节目,果然是《远方的家》第75集,开始介绍将军山及陈政墓,扫描云霄城关崭新整齐的街道风貌,看来颇为亲切。可是由于当天晚上有个重要的饭局难于推掉,只好关了电视赴宴去。好在早就得知晚上11点26分央视四频道重播,吃完晚饭回来就守着电视准备看重播。好不容易等播放的时间到了,打开电视机一看,除了傍晚看到的镜头外,还有陈岱八尺门的海水温泉(俗称“金汤”)、后埔温泉、竹塔海滩挖泥蚶、漳江口看红树林等镜头,我看得十分入神,尤其是漳江口的大片红树林,郁郁葱葱,队队鸟儿从水面掠过,美得让人感到震撼!我后悔过去历次回家怎么都没想到去看看红树林呢!于是把这个想法告诉同住在北京的女儿,要她在我清明节回家时一定要安排看看漳江口的红树林。
4月2日下午,当我正在郑州新郑机场候机准备搭乘国航航班飞往厦门时,女儿从北京打来电话说,4月3日上午安排参观漳江口的红树林,并已通知她的叔叔、姑姑以及堂弟、堂妹们陪同我参观。这个消息当然让我喜出望外。
4月2日晚上到达云霄预定的宾馆时,已是深夜,故没打扰任何人而悄然入住,并睡了个好觉。4月3日一早醒来,用过早餐后就同弟妹、侄儿、侄女一行乘车赶到北江码头,登上漳江口红树林管理局准备好的一艘汽轮出发去江口看红树林。当汽轮犁开水面向江中驶去时,就可以看到一片片长在江边或江中的红树林;红树林并不红,而是一片翠绿。它们大都长在江边的滩涂上,偶尔也有一些长在江中的小洲上;它们根与根相连,任凭风浪的冲刷,照样成长,且焕发出勃勃生机,连成一片,成为漳江出海口的奇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漳江出海口,是海上涌入的咸水与江上流下的淡水交汇之处,红树林在此照样长得蓬蓬勃勃!当我全神贯注观赏一片片红树林时,汽轮的突突声响惊动了停歇在红树林中的鸟儿们,它们阵阵飞起,盘旋在红树林之上,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弟妹和侄儿侄女们呼我赶紧看各种好看的鸟儿,抬头一看,有鹭鸶、白鹤等稀缺、珍贵的鸟类。汽轮的司舵兼导游告诉我们,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海岸线长达30公里,涉及5个单位、8个建制村,周边人口5.5万人,总面积达2360公顷,同青岛、湛江两地的海边红树林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听到这一介绍,看到眼前的美景,我和同游者均感到不虚此行。而有意思的是,我的弟妹们,有的已年过七旬,最小的也年届花甲,一辈子生活在云霄,观赏漳江口的红树林也都是第一次!
我们乘坐的汽轮在江面上行走了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江的南岸竹塔村附近,于是舍舟登岸,去参观一片更大片的红树林,据说这里才是漳江口红树林的主体,既有供游人参观的林区,又有专供科学研究用的特区。管理人员为我们打开特区的铁栅栏门,领着我们沿着栈道在特区里参观,只见这里的红树林长得更加苍翠,更加茂密。走到栈道的尽头,靠近海滩处,还建了一座亭子,供参观者小憩。我们一行遂走进亭子,看鸟儿在海滩上逡巡,啄食鱼虾;又坐下来,听带领我们参观的管理员介绍情况。他就是竹塔村人,因此了解红树林的过去和现在。他说,过去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树是个宝,只是挖了它的根当草药,砍了树当柴火,毁林造池搞养殖。后来通过宣传知道了红树林的生态作用,从实践中也尝到了红树林可挡风浪、保护生态、提高海产品质量的甜头,才把它当宝,尽心保护。竹塔村里不少养殖户都主动当了保护红树林的志愿者。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红树林的保护走上了更加科学、严密的阶段;在保护的基础上,保护区管理局一直在探索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的途径。2007年,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建立了一个近百亩的红树林育苗基地,已成功培育桐花树和白骨壤树苗160万多株;同时,联合厦门大学的专家开展大米草除治试验,在原先长满大米草的滩涂上高密度地种植红树。2003年至2010年,漳江口共计扩种红树林近2000亩。听了这么一番介绍,我们对红树林加深了了解,更加热爱这一片长在故乡土地上的“海上森林”了!我们走出亭子,沿着栈道徜徉在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的红树林中,又登上观鸟屋,观赏百鸟在江口上飞翔的美景,尽兴而归。
仙都的二宜楼
许多年以来,一直有到华安看看的念头。这次在漳州市区足足住了三天,除了同文友、亲友畅叙外,当市文联的领导问我打算到市区外什么地方走走时,我毫不犹豫地选定华安,准备到华安的仙都看看,看汤晓丹的故居,看二宜楼。
4月8日清晨,我们一行出发去华安的仙都。大概在山间公路上走了一个多钟头,到达仙都镇政府,然后由华安县文联及仙都镇政府有关领导陪同先参观汤晓丹故居。车子又走了一段路,穿过几个村庄,才在一个山坡下停下,然后爬了一段山坡,到达晓丹那座刚翻修过的故居前。这儿地处戴云山南麓,站在故居前的场院放眼望去,山坡上是层层叠叠的茶园。时当采摘春茶时节,茶园显得格外翠绿,勤快的采茶姑娘正在茶园里劳作。常言说,英雄出于草莱之间,这话儿看来是有道理的。当年,被誉为“战争影片之父”的汤晓丹就是从这个位于深山的小山村走出去,先到厦门求学然后转赴上海发展的。汤晓丹享年102岁,去年才在上海辞世,我们在他的故居里走了一圈,在故居前照了几张相片就告辞了。
在镇政府的食堂吃了一顿很有特色的午餐后,我们启程去距镇政府六公里处的大地村参观二宜楼。这是华安之旅的重头戏。据有关资料介绍,二宜楼是大地土楼群的老大,也是闽南、闽西土楼的老大,有“土楼之王”“神州第一楼”之美誉。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历时30载,由蒋士熊及其儿辈两代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建成。土楼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四层,通高16米,外墙厚达2.53米,外径73.4米,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个单元,共有213间房间。楼内院中挖有两口井,名为“阳泉”与“阴泉”,从而使院子构成太极之形。此楼建成使用240多年来,完好无损,至今楼里仍住有36户220口人。楼内共存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凡此种种,均表明它具有较深厚的文化意蕴。而楼名“二宜”又含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家宜国、宜天宜人、宜山宜农、宜乐宜德、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等多层意涵,更彰显其文化价值。此楼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初,又同南靖土楼、永定土楼捆绑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二宜楼及大地土楼群声名大振。
我们一行在导游的引领下走进二宜楼。参观过两口井内温度差一度的阴阳井后,走到院内的一个茶摊前坐下喝茶,同行的歌词作家魏德泮先生弹响了随身携带的曼陀铃,喜爱歌唱的男男女女唱起了动听的中外名歌,在莆田政府网工作的仙都姑娘小汤跳起了舞姿优美的舞蹈,一场即兴的演出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吸引了大批游客围观。我们喝了茶,参加了演出,又买了一斤价廉物美的铁观音茶后走进楼里参观。在我参观过的闽西、闽南的土楼以及赣南的围屋中,二宜楼是人气最旺的,可以说是仍然活着的土楼。它兼有单元式与通廊式的特点,我们在重点参观了祖厅的木雕和彩绘后,大部分时间是沿着四楼的通廊漫游参观。这个游廊绕土楼四层后墙一周,可与各单元相通,我们沿着游廊行走,发现不少住户开起了以卖茶叶为主兼营各种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商店,我们走进几家参观,其中一家是高山族人开的,既卖茶叶,也现场制作一些像麻糍之类的小食品出售,我们在那儿停留的时间最长。据她们说,高山族是从宝岛台湾移居大陆的,在华安共有40多户,100多人,主要经营茶叶生产,在二宜楼设点经营的这一家已开发生态茶园300亩,具有相当的实力。我们又走到3、6、10等单元,发现它们的天花板上贴有1931年的《纽约时报》和1932年的《纽约晚报》,墙上绘有西洋钟表和西洋美女,说明住在二宜楼里的人出过国,留过洋,进行过东西方文化交流。我们在四楼游廊里溜达,还发现墙上相距不远处就挖一个小洞,既可观望、采光,又可做枪眼,想得相当周到。
参观过二宜楼出来,导游告诉我们,二宜楼周围,还在不同年代由蒋士熊的子孙们建了南阳楼、东阳楼、宜安楼等土楼,形成大地土楼群。如果在空中俯视,这个土楼群就像是一只母鸡带着若干小鸡在大地上漫步。由于时间匆忙,我们只选择了已辟为土楼博物馆的南阳楼参观了一下,并应主人之请,留下“宜居宜防集天下之正气,可住可观传中华之文明”这么一副对联就辞别好客的主人驱车赶回漳州城里了。
同游华安仙都者,尚有原《闽南日报》副总编辑杨西北和《闽南风》主编何也。
2012年5月1日至5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