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玛雅人已在今天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部分地区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中美地区灿烂辉煌的文化。
公元前后,玛雅人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期,在尤卡坦半岛南端的贝登湖周围建立了第一批“城邦”。玛雅人是一个特别的人种,语言自成一体,脸型轮廓也很独特前额倾斜、鹰钩鼻、厚嘴唇。他们建造了一些平顶金字塔、祭坛、浮雕石碑等。公元4世纪至9世纪发展至繁荣期,有文字记载的大小城邦几百个。其中提卡尔(今危地马拉北部)、瓦萨克图纳(今危地马拉)、帕伦克(今墨西哥恰怕斯州)和哥班(今洪都拉斯西部)等城市遗址最为著名。提卡尔是最期玛雅人最主要的遗迹,方圆50平方公里,有大小金字塔300多个,场面蔚为壮观。公元五六世纪之交,尤卡坦装饰北部的玛雅人建立了奇钦·伊查城,这里矗立起几十座金字塔、宫室和堡垒建筑,气势宏伟。玛雅人有每隔20年建立一座石柱碑的习俗,现已发现的玛雅纪年石柱碑有几百块之多,最早的是公元292年提卡尔城立的碑。公元9世纪末,可能迫于外族入侵,玛雅突然废弃了这些城邦。
公元10世纪中叶,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城邦又逐渐复兴起来,出现了两个新的城堡:玛雅潘和乌斯马尔。玛雅潘四周建有城廓,有6个城门,显然玛雅“城邦已从祭祀中心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邦国家”。玛雅潘力量日益强盛,1194年攻占城邦乌斯马尔,统一了尤卡坦装饰北部各城邦,确立起玛雅潘的统治,“玛雅”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5世纪中叶,可能由于内部混战,玛雅潘被焚毁。在此以后100多年中,尤卡坦半岛各城邦征战不已,土地荒芜,疾病流行,加速了玛雅文化的衰亡。1516年玛雅潘在图鲁姆建立最后一块石柱碑,历时1200多年的立碑纪年法至此中断。在1523~1524年,当西班牙殖民地征服尤卡坦半岛时,繁荣了13个世纪的玛雅文明时代宣告终结。谁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人。
玛雅人以农业为主,主要从事种植业。他们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玉米的居民,其培育的玉米品种多样,有的果穗较大,需6至8个月才能成熟;有的果穗较小,约3个月就能成熟。玛雅人主食是玉米,但也种植其他一些作物,如蚕豆、西红柿、南瓜、甜薯、可可、辣椒、烟草等,并栽培各种果树。经济作物中,最重要的有棉花、龙舌兰和蓝靛草。为在沼泽地带种植玉米,玛雅人修筑了排水工程,建成了很多的台田、渠田。然而,由于玛雅人的居住地区没有金属矿藏,因而没有采矿冶炼活动,他们不知道铁器,铜器也是从外输入,数量极少,玛雅人在农业技术方面,主要使用木棒和石斧,尖头的木棒用来掘坑种植作物,而石斧用来砍树开地。玛雅人在同一地段播种三次之后就留作休耕,抛荒多年。如人们用尽村庄周围的土地之后,就抛弃原来的村落,去寻找新的居住地。玛雅人饲养火鸡和狗,但没有饲养大牲畜,他们还从事养蜂采蜜、捕鱼狩猎等活动。
玛雅人以棉花和龙舌兰纤维制造绳索和粗布,以燧石和黑曜石制造武器和工具,以粘土、木材和石头制造各种器皿,并能制造各种精美的首饰、神态各异的雕刻和神像等手工艺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工匠和商人。每个城邦的中心都有规模很大的市场,交换频繁,出现了定期交易。市场有客栈,供商人住宿。交换的日常物品有布、蜂蜜、蜂蜡、燧石武器、盐、鱼及奴隶等。在交换时,除以物易物外,还使用交换媒介可可豆,如一个奴隶约值100粒可可豆,一只兔子约值10粒等等。
玛雅人的社会基层组织是农村公社,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家庭使用,每3年重分一次,收获物归各家庭所有,可以自由交换。狞猎、制盐、捕鱼等生产活动由集体进行,产品分配到人。在16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玛雅人已经向阶级社会过渡,氏族公社已变为地域公社。氏族内部的首领逐渐变成贵族,氏族公社已变为地域公社。氏族内部的首领、贵族和僧侣逐渐成为世袭的统治者。贵族拥有较多的土地,经营蜂房、盐场,种植可可。祭司是玛雅贵族中的特殊阶层,他们掌握宗教礼仪、制订历法和安排农事。玛雅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祭司的儿子和贵族的次子可以充当祭司。祭司在城邦中的政治中占有特殊地位,高级祭司往往是玛雅城邦最高首领的顾问,地方祭司则是各级官员的顾问。码雅人已使用奴隶劳动,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也有债务者和各种罪犯,奴隶买卖十分盛行。奴隶从事一切劳动,为贵族耕种土地,为商人搬运货物,充当纤夫。城邦则使用奴隶修筑神庙、筑路及从事各种杂役。一般的公社成员也必须为贵族耕种土地、修筑住房、向城邦纳税、提供军需等。美洲唯一留下文字的民族。
玛雅人为了农业和祭祀的需要,对天象进行了周密的观测分析,建立了一套精确的太阳历,玛雅人分1年为18个月,每月20天,年末加5天“禁忌日”,共365天,每4年一闰加1天。每个月份的名称与农业密切相关,如“楚恩”为播种月,“摩尔”为收割月,“托克”为举火月等。玛雅人建造了美洲最早的天文观察台,能准确地预测日食的时间以及月亮、金星和其他行星的运行日期。他们经过观测,计算出太阳历的周期为365~2420天,精确度超过了格里高利历。金星的运行周期为584天,与现代天文科学的测算极为近似。
在数学方面,玛雅人发明了“0”的符号,它比欧洲人使用大约要早七八百年,这个“0”的符号像只眼睛。玛雅人采用20和18混合进位计数法。
玛雅人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文字呈方块图案,类似于我国的印章。图形上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属“意音文字”,和古代东方国家的文字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现已知的文字符号约800个。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在榕树皮制成的纸上。玛雅的文字只为少数高级祭司所掌握,并由他们负责记载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玛雅地区后,把许多玛雅文字手抄本作为异教文化加以焚毁。现今保存下来的手抄本只有4份,根据收藏的地点或发现者的名字,分别被命名为《德累斯顿手抄本》、《马德里手抄本》、《格马里耶手抄本》和《巴黎手抄本》。令现代文明遗憾的是玛雅文字至今还无人能完全释读。神秘辉煌的建筑艺术。
在建筑方面,玛雅人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庙宇金字塔和数以千计的较小建筑物,用以向众神礼拜或祭祀。此外还有巨大的宫殿、广场和供娱乐用的球场。目前至少有80个主要玛雅遗迹仍点缀着中美洲的风景,玛雅城邦留下了大量宏伟的石建筑、石廊柱、石碑、石拱、石梯道和金字塔庙宇遗址。玛雅人最典型的建筑物是庙宇金字塔,它一般是用泥土堆成巨大的土丘,表面均以石块垒成,四面陡峭,以石板或泥灰砌成梯道,塔顶平台建有庙宇。在塔的阶梯、坛庙的门楣、石柱上均有精美的浮雕,其中哥班的一座金字塔梯级上雕有铭刻,被称为“象形文字阶梯”。玛雅人最大的坛庙高达70米,坛基分3层。奇钦·伊查金字塔则高30米(台基高24米,庙宇高6米),每边宽55米,四边都有90级梯道通向塔顶,北部梯道的底部猸以石雕羽蛇。玛雅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玛雅金字塔是平顶,埃及金字塔则是尖顶,至今无人可知这种建筑的全部秘密。
玛雅人在木雕、壁画、陶器、纺织等方面也有杰出的创造。1946年在墨西哥南部发现的“波南帕克壁画”,可以说是古代世界壁画艺术的珍贵宝藏。在高约7米,总长16米多的神庙中,分3个房间;每个房间的内壁上均绘有色彩斑斓的场面,其内容是贵族、仪仗队列、战争与凯旋、惩罚俘虏、交纳贡赋等场面,它大约是公元8世纪的作品,反映了玛雅社会的历史及风俗。这一壁画充分展示了玛雅人的艺术才赋。
在美洲印第安人中,玛雅人以其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文化之谜成为现代文明难以诠释的永恒艺术。古老的天文台之谜。
奇钦—伊扎天文台是代表玛雅文明的最古老的圆形建筑物。甚至在今天,修复起来的这一圆形建筑看起来仍像一座天文台。这一有三层平台的圆形建筑高高耸立在丛林中。台内有一座螺旋梯子直通最上层的观测台。圆顶上有许多对着各个星座的天窗,窗的方向或角度与月亮或太阳的季节形成的位置刚好一致。其次从同属中美洲古代文明之一的托托纳科文化残存在埃尔塔欣遗迹的壁龛金字塔,可以发现它有与1年天数相等的365个壁龛。中美洲古代文明的天文知识与历法远远超过了实用的水平。当时采用的是20进制计算方法,换算成10进制, 1年的天数为365~2420,这个值与现代计算的正确值365~2422天,只相差0.0002天。除了这个太阳历外,当时还使用与自然和生活无关的260天为1年的圣历、5.125年为1周期的历法等。
今天,我们知道将太阳年和金星年的周期算到小数点后4位需要极复杂的天文知识。玛雅人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又是谁教给他们的?奇钦天文台蕴藏的大量不解之谜,大约只能在岁月的流逝中去寻找答案了。从天而降的玛雅文化。
1893年,一位英国画家在中美洲洪都拉斯的丛林中发现了一座城堡的废墟。坍塌的神庙上的一块块巨大的基石,无不刻满精美的雕饰。石板铺成的马路,标志着它曾经是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闹市。路边修砌着排水管,又标志着它曾经是个相当文明的都市。石砌的民宅与贵族的宫殿尽管大多都已倒塌,但依稀仍可窥见当年喧杂而欢乐的景象。
所有这些石料,无不苍苔漫漶,或被芒草和荆棘深深掩盖,或被蟒蛇一般行走的野藤紧紧缠裹。从马路和房基上破土而出的树木,无情掀翻了石板,而浓荫逼入的树冠,则急不可待地向废墟上延伸,仿佛急于掩盖某种神秘的奇迹。
如此荒蛮的自然景象与异常雄伟的人工遗址,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令人们久久激动,不能自禁。
丛林中发现的这个城市披露之后,举世震惊。本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考古人员来到洪都拉斯,随后他们又把寻幽探胜的足迹,扩大到危地马拉、墨西哥、秘鲁以及整个南美大陆。
无数的奇闻轶事随着考察队的到来,纷纷传出玛雅人的金字塔可与埃及人的金字塔媲美。危地马拉的进卡尔城内的那座金字塔高达230英尺,墨西哥的巨石人像方阵令人困惑不解,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其雄伟和精美,堪称奇绝。
据统计,各国考察人员在南美洲的丛林和荒原上,共发现废弃的古代城市遗址达170多处。它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玛雅人约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8世纪时,他们北达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南达危地玛拉、洪都拉斯,直抵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广阔的活动版图。它告诉人们玛雅人于3000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安定的生活。
没有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的保证,美洲人无法创造出这种奇迹。考古学家证实,在创造这一系列奇迹时,玛雅人已进入富足的农耕社会,并独立创造了不属于自己的文字。
进一步的研究并没有使人解开美洲人如何和为何建造金字塔的谜,反而让他们更感到迷惑不解,玛雅人拥有不可思议的天文知识?他们的数学水平比欧洲足足先进了10个世纪?一个以农耕为唯一生活来源的社会,居然能有先进的天文与数学的知识,这的确要让人怀疑的。
还有,当我们面对着玛雅遗址异常灿烂的古代文明,谁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一切是怎来的?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其生活水准近乎原始。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南美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存在着一种渐变,或称过渡阶段的迹象。没有一个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难道玛雅人的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吗?
事实上,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地面考古没有发现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分析在此之前的神话传说,也无线索可言。玛雅文明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了又在一夜之间轰轰烈烈地向南美大陆扩展。
除了“神灵”之外,谁还有这等魔法?玛雅人的神话恰恰说他们的一切都是神灵赋予的。流传在特奥蒂瓦坎附近的神话告诉人们,在人类出现以前,众多的神灵曾在这里聚会过,共商人类大事!是谁教会了玛雅人历法。
玛雅人创出了一套精巧的数学,来适应他们按年记事的需要,在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对于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的加以计算,以期充分利用贫脊的土地。他们对数学技巧,在古代原始民族中,真是高明得令人吃惊,尤其是他们熟悉“0”的概念,比阿拉伯商队横越中东的沙漠把这个概念从印度传到欧洲的时间早一千年。
玛雅人认为一个月(兀纳)等于20天(金),一年(佟)等于18个月(兀纳),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个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玛雅人除对地球历法了解得十分精确之外,他们对金星的历年也十分了解。金星的历年就是金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玛雅人计算出金星历法为584天,而今天我们测算金星的历年为584.92天,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几千年前的玛雅人能有如此精确的历法,这意味着什么?
在社会和生产的实践中,绝大多数的民族根据手指的数目,创造了十进位的计数法。而玛雅人非常古怪,他们是根据手和脚20个指头的启发,创造了20进位的计数法,同时,他们兼而还使用十八进位计数,这个计数法受何启发,根据何在?没有人能够回答。还有: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掌握“0”概念的民族。要知道数学上“0”的被认为和运用,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认识水平。玛雅人在这方面的才能比中国人和欧洲人都早3800~10000年。
玛雅人依照自己的历法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都是一种祭祀神灵并兼顾观测天象的天文台。
位于彻琴的天文台是玛雅人建造的第一个,也是最古老的天文台。塔顶高耸于丛林的树冠之上,内有一个旋梯直通塔顶的观测台,塔顶有观测星体的窗孔。其外的石墙半岛着雨神的图案,并列有一个展翅飞向太空的人的浮雕。这一切,令人遐思万千。
如果你还知道玛雅人在当时的情况下竟然知道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你不感到惊讶吗?他们的彻琴天文台的观天窗口不是对准最明亮的星体,而是对准银河系之外那片沉沉的夜幕。他们的历法可以维持到四亿年之后,其用途究竟有何用意?另外,他们是从何处获悉并计算出太阳年与金星年其差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四个数字的!
很明显,这一切知识已经超过了农耕社会的玛雅人的实际需求而令人不可思议。
既然超出他们的需要,就说明这些知识不是玛雅人创造的。那么,又是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玛雅人呢,在那个全世界各民族仍处在蒙昧的年代,又有谁掌握如此先进的知识呢?
读者自己可以想象。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
按照常理来说,任何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必须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否则,问题将很难理解。
世代居住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对这条河流的汛期了若指掌,这是因为他们的耕地不仅需要河水灌溉,河水还能带来大量可以充当马科的淤泥。久而久之,尼罗河沿岸居民便在观察河水与星相中,摸索出一套以星相预测汛期到来的办法。
墨西哥城外的特奥蒂瓦坎大金字塔,所有建筑的布局均依照星宿的位置排列。
考古学家们说,玛雅人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在彻琴伊特扎、提卡尔、科潘和帕伦克等地,巨大的建筑物都是按照令人难以置信的玛雅历法营造的。玛雅人建造金字塔并非出于自己的需要,他们建造神殿也并非出于自己的需要。他们建造神殿和金字塔,依照历法规定每隔52年必须在建筑物上造出数目固定的阶梯。每一块石头都与历法有着相应的联系,整个建筑与天文学的要求是要相符合的。
玛雅人的历法究竟精确到什么程度?请看他们当时采用的记载年代的时程单位:
20金=1兀纳(即20天)
18兀纳=1佟(即360天)
20佟=1伽佟(即7200天)
20伽佟=1巴伽佟(即144000天)
20巴伽佟=1皮克佟(即2880000天)
20皮克佟=1卡巴拉佟(即57600000天)
20卡拉巴佟=1金奇拉佟(即1152000000天)
20金奇拉佟=1亚托佟(即23040000000天)
除了“佟”和“兀纳”采用18进位之外,其他时程单位均为20进位。
玛雅人认为一个月(兀纳)等于20天(金),一年(佟)等于18个月(兀纳),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个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玛雅人除对地球历法了解得十分精确之外,他们对金星的历年也十分了解。金星的历年就是金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玛雅人计算出金星历年为584天,而今天我们测算金星的历年为584.92天,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几千年前的玛雅人是怎样知道并沿袭这种知识的呢?最古老的宇航图和金字塔。
玛雅人的纪元年代也是件不可思议的奇迹。现存的各种玛雅古文字和玛雅人自己的传说,都证实他们的纪元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3113年。这个年份与埃及人的历史开端仅差几百年时间。这个年份看来是真实的,因为再没有比精于历法的玛雅人更了解年代了。
对自身历史能有如此幽深的记忆,而对一个相当落后的原始部族来说,这的确是很值得回味的。然而,当我们面对帕伦克的那幅宇航图时,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疑惑都将消逝,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更为深切的迷茫。
帕伦克位于墨西哥高原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十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从未关心过那幢废弃并坍塌了的神殿。本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来清理这个玛雅废墟时,他们从浮尘和苔藓中,发掘了这块沉重的、刻满花纹图案的石板。
石板上刻绘的图画,既神奇又夸张,一个像驾驶长似的人双手握着某种掌握舵向的把子,围绕在四周的是各种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当时考古界的解释是,这是一件充分展示玛雅人想象中的画图。本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苏两大国竟相发射各种航天火箭,载人的和不载人的宇航器械,频敏地在太空穿梭。当宇航员行走于月球和太空的照片不断传回地面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帕伦克那幅图画,哪里是描绘古代神话,分明是一幅宇航员操纵火箭翱游太空的图案。
当然,一切已经变了形,走了样,我们无法弄清楚当年那些玛雅工匠们,是凭着怎样一幅照片,临摹着只有今天才可能出现的图像。一位宇航员控制着舵向,两眼盯注着仪表、这的确是玛雅人仿制的作品,因为那位宇航员的模样多少有些像玛雅人,或许,玛雅人认为他们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邀游太空。尽管玛雅工匠的雕刻时使排气管道弯曲变形为一种装饰性的花边框架,各种仪表,环状物和螺状物,都顺形就势艺术化地被处理成各种图案,但一切仍可清晰地寻见,这个运载工具呈前尖后宽的形状,进气口呈沟凹槽,操纵杆与脚踏板,以及天线、软管,仍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据说当这件作品的照片,被送往美国航天中心时,那些参与航天器材研制的专家无不惊奇地叫了起来:
“了不起!这是古代的宇航器!”
要知道古代是没有、也不可能有宇航器的。那么,远在古代的玛雅人是怎么了解航天的奥秘的?又如何描绘出宇航员蛰居窄小的驾驶舱,紧张操纵飞船的情形?
可信的解释大概只有这一种在遥远的古代,南美这片热带丛林里可能有过一批来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他们在玛雅人顶礼膜拜的欢迎中走出了自己的飞船。他们教给了玛雅人历法和天文知识,并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运载工具,向他们传授了农耕的各种知识,然后飘然而去。临行前也许有过重访美洲的允诺。
于是,美洲热带丛林里这才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建造金字塔的热潮。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外来的智慧和自身的美感、传统砌进金字塔里。他们想以这种石砌的庞大的建筑物,迎接“神灵”的重新到来,他们在石板上刻下了自己看到的一切。然而,金字塔修好了,那些“神灵”并未返回,一代又一代的人空守在金字塔旁。当历史的真实渐渐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后,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就是那些梦呓一般神奇古怪的神话,以及这一幢又一幢破败荒弃了的古代雄奇建筑……
然而,猜测终归是猜测,真正的答案却只能是永恒的待解谜底。玛雅人为何抛弃了文明。
玛雅人既然在许久以前就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那么现代的人类文明为何又失去了玛雅人的行踪呢?玛雅人这种“从天而降”的文明现象,为何像一场刚刚演出序幕就已结束的历史剧呢?玛雅人为何突然背弃文明,又回归原始呢?确实是个谜。
公元830年。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宣告停工公元835年,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也停止了施工。公元889年,提卡尔正在建设的寺庙群工程中断了。公元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也停下了已修建过半的石柱。这情形令我们联想到复活节岛采石场上突然停工的情景。
这时候,散居在四面八方的玛雅人,好像不约而同地接到某种指令,他们抛弃了世代为之奋斗追求,辛勤建筑起来的营垒和神庙,离开了肥沃的耕地,向荒芜的深山迁移。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玛雅人的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历史文化遗址,就是在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间,玛雅人自己抛弃的故居。如今的游客倘徉在这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构架面而,无不赞叹、惋惜,而专家学者们却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玛雅人抛弃自己用双手建造起来的繁荣城市,却要转向荒凉的深山老林,这种背弃文明,回归蒙昧的做法,是出于自愿。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史学界对此有着各种解释与猜测。譬如说:外族侵犯、气候骤变、地震破坏、瘟疫流行,都可能造成大规模的集体迁移。然而,这些假设和猜测都是缺少说服力的。首先,在当时的情况下,南美大陆还不存在一个可以与玛雅对抗的强大民族,因此,外族侵犯之说就站不住脚。气象专家几经努力,仍然拿不出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间,南美大陆有过灾难性气候骤变的证据,同样,玛雅人那些雄伟的石构建筑,有些已倒塌,但仍有不少历经千年风雨仍然保存完整,因此地震灾难之说可以排除。
至于瘟疫流行问题,看来很有可能。然而,在玛雅人盘踞的上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内,要大规模地流行一场瘟疫,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再说玛雅人的整体迁移,先后共历时百年之久,一场突发性的大瘟疫,绝无耗时如此长久的可能性。
有的人从部分祭司雕像被击毁,统治者宝座被推倒的现象上,做出阶级斗争的推测。阶级斗争的确在玛雅社会中存在并出现过,但这种情况是局部的,只在个别地方和城市发生的,而玛雅人的集体北迁却是全局性的。
有人试图从生态角度解开玛雅人大迁移的谜。譬如认为玛雅人采取了某种不恰当的耕种办法,破坏了森林,土地丧失了地力等等,造成生存的困境被迫大迁移。可是不少学者在考察中发现,玛雅人在农业生产上却表现出颇为先进的迹象,他们很早就采取轮耕制,出现了早期的集约化生产,这样既保证了土地肥力不致丧失,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试图从这个角度解开谜题的尝试也是行不通的。
还有一些专家的思路更新奇,他们认为要寻找玛雅人搬向深山的原因,可以先反过来看看他们怎样选择自己定居的故土。我们已知的这些玛雅人最古老的城市,都不是建设在河流旁。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祥于尼罗河与恒河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河流不仅给这些早期的都市带来灌溉和饮水方面的便利,同时又是人员与商品交往最初的通道。从各民族的早期历史来看,他们的文明都离不开河流。
玛雅人偏偏把他们那些异常繁荣的城市,建筑于热带丛林之中,这是颇有意味的。
以提扎尔为例子。从这个玛雅人的城市到洪都拉斯海湾的直线距离为109英里,距坎佩坎海湾仅161英里,到太平洋的直线距离也才236英里。玛雅人对海洋是十分了解的,在他们的城堡废墟和文化遗址上,大量的珊瑚、贻贝和贝类动物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他们最初的城市为什么不修建在河流边,或者海滩旁,而要选择与世隔绝的丛林莽障之中?其后的大迁移,不向河沿岸和海边转移,偏偏要移至更为荒凉的深山之中?这的确令人费解。
提扎尔就是一个位于深山中的城市。为解决这个人口众多城市的饮水与灌溉农作物的需要,他们被迫在城周修建了13个水库。这些水库的总容量达214,500立方米,在古代修建这样的工程,其艰苦是可以想象的。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聪明绝顶的玛雅人为何必须在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安邦筑城,而不去寻找一处较为方便,更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
这虽然包括那些后来匆匆停下进行过半的工程,仓促地收拾行装,扶老携幼,举族迁移的玛雅人。他们历经长途跋涉之苦,最终只得绝望地在北方建立一个新王国。他们再次按照历法预先规定的日期,重新开始修建他们的城市、神殿和金字塔,而绝不重返故土。
这真是一个大哑谜。全世界科学家都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姆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吗
1863年,法国学者德·布尔布尔在马德里皇家历史学会图书馆里,发现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时代的神父狄埃戈·德·兰达撰写的《尤卡坦事物考证》,又称《尤卡坦纪事》手稿。他根据手稿中记录的玛雅象形文字草图,阅读了现收藏在西班牙的玛雅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发觉其中有两处记录了一个名叫“姆”的大陆,因火山灾害而消失。他认为姆大陆位于大西洋中,姆大陆一名由此而来。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最早发掘者、法国学者奥格斯特·普伦金(1826—1908)在其所写的《姆大陆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书,依据《特洛阿诺抄本》和玛雅遗址奇钦伊扎中的壁画等材料,作出了颇富罗曼蒂克的设想。他认为,古代近亲结婚较为普遍,当时姆大陆由女王姆当政,为了获得女王的爱,她的亲兄弟科(美洲狮)与阿克(龟)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杀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从她手中攫取了对姆大陆的统治权。女王姆感到耻辱,于是逃奔埃及,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兴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丝(埃及女神),创建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姆大陆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样,崇拜太阳神,不仅懂得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画符号。他们用长方形表示国土,盛开的莲花表示姆大陆……这种刻画符号在世界上许多古老的石建筑上都可以见到,其中有些刻画符号实际上就是纪念姆大陆消逝的碑铭,只不过无人能够释读而已。此外姆大陆的居民还会烧陶、编织、绘画、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渔业也很发达。
至于姆大陆消逝后遗留下来的城市遗迹,乔治瓦特认为,在太平洋诸岛上比比皆是。当时,属于姆大陆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于这场灾难,没有沉入海底。现在,岛上的众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陆的遗物。波纳岛附近的南马竺尔小岛上的建筑遗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庙岛”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岛,每座岛上均有高约10米的玄武岩石城墙,岛上有一种类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姆大陆的遗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互不相关的遗迹、遗址和遗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陆居民创造的吗?从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历史至多不超过3000年。如何解释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陆与太平洋诸岛之间的时间差异呢?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瓦特依据的最重要文献材料之一《拉萨记录》是在中国西藏拉萨某寺院中发现的,它是记载4000年前占星术的文献;他依据的其他几件原始文献——玛雅古文献《特洛阿诺抄本》、《德累斯顿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亚抄本》等也是记载占星术的文献。这些文献中都记载了姆大陆消亡的情况。
《拉萨记录》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姆大陆的沉没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与阿特兰提斯大陆(大西洲)沉没的时间相当。乔治瓦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是由于共同的原因而沉入汪洋大海之中。乔治瓦特还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绘了姆大陆居民的移民路线。他认为,人类文明发源于姆大陆,继而传播到美洲大陆,然后又从美洲大陆传播到大西洋上的大西洲,最后才从那里传播到埃及、欧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日本学者与姆大陆。
近年来,日本学者也兴致勃勃地加入研究姆大陆的行列。
根据现代地质学常识,大洋的地壳是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大陆的地壳由较松的花岗岩构成,海底地壳与陆地地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1968年,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白凤丸”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捞出一块花岗岩石头,当时它被认为可能是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洋流携带而来的。无独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东海大学海洋考察船“望星丸”号在九州岛附近的海域打捞出一个含有花岗岩的大锰块,显然再用洋流来解释锰块的来源未免牵强附会。科学家们将这两起发现联系起来推测,它们会不会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陆残留物呢?日本科学家们正通过对太平洋底全面、广泛的科学考察,力图发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对姆大陆的存在与否作出一个可信的解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质学上,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6000万年前,而知治瓦特却认为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该作如何解释呢?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桑田沧海固然是事实,但是浩翰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姆大陆吗?这又是一大难解的谜。姆大陆是什么样子?
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得出一个惊人的推论: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大陆,这个古大陆的名字就叫姆大陆。
据说姆大陆的面积占据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岛,北接夏威夷岛,东至复活节岛,西止马里亚纳群岛,东西长约8000公里,南北宽约5000公里,面积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现在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据说就是姆大陆遗民的后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过古大陆的是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20世纪初时,他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过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大陆。此后,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屡见不鲜,以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有影响力。他通过大胆的假设、广泛的调查、独到的推理乃至充满自信的笔勾勒出远古时期太平洋中姆大陆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陆》在纽约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后,他陆续推出了《姆大陆的子孙》、《姆大陆神圣的刻画符号》、《姆大陆的宇宙力》等一系列专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陆学说的基石。关于消逝的姆大陆,乔治瓦特是这样描述的:
在远古时期,太平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古大陆,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鼎盛时期的人口约6400万,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居民有黄、白、黑各种肤色的人种,他们无贵贱之分,和睦相处。古大陆的国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陆最高统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领袖。姆大陆居民信奉单一的宗教。
古大陆的居民拥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筑和航海方面尤其出类拔萃,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拥有殖民地。
古大陆上共有7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港口中船舶云集,商旅不绝。
古大陆没有险峻的高山,只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平源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丰收连年,终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飘香。莲花是古大陆的国花,在水滨尽情地绽放;树木下彩蝶乱舞,蜂雀呢喃,蝉鸣幽幽;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双耳不时扇动,拍打着骚扰的飞虫;到处是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可是,有一天古大陆发生了可怕的轰鸣,刹那间,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火山喷发,岩浆流溢,古大陆的居民与辽阔的国土在一夜之间沉入汪洋大海之中,仅有几处高地露出洋面,侥幸生存下来的居民被隔离在一座座小岛上,古大陆的辉煌瞬间灰飞烟火,再也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古大陆,更没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也许只存在于沉睡而深邃的海洋之中。奥梅克文化之谜。
奥梅克人之谜
位于科泽科克斯市西南方的圣罗伦佐,正好坐落在奥梅克文化遗迹“蛇神避难所”的中心。奎札科特尔的神话和传说经常提到这个地方。考古学家使用碳-14鉴定法测出的年代最古老的奥梅克遗址,就是坐落在圣罗伦佐地区。据鉴定,这处遗迹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然而,在那个时期之前,奥梅克似乎已经发展成熟,而且没有迹象显示,奥梅克文化的发展是在圣罗伦佐地区进行。
此中一定有玄机。毕竟,奥梅克人曾经建立相当辉煌的文明,进行过大规模的工程计划。他们发展出高超的技艺,有能力雕琢和处理巨大的石块(他们遗留下的人头像,有些用一整块巨石雕成,重达20吨以上;石材是在图斯特拉山中开采,沿着60英里长的山路运送过来)。如果不是在圣罗伦佐地区,那么,奥梅克人的先进科技知识和高度组织能力,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发源、演进和成熟的呢?
不可思议的是,尽管考古学家一再努力挖掘,在墨西哥,甚至在整个美洲,他们却始终找不到任何征象和证据,显示奥梅克文化曾经有过“发展阶段”。这个最擅长雕刻巨大黑人头像的民族,仿佛从石头里蹦出来,突然出现在墨西哥。精巧繁杂的水闸设计。
在圣罗伦佐,奥梅克人建造起一座高达100多英尺的假山,作为一个更庞大的建筑物(长4000英尺、宽2000英尺)的一部分。伫立峰顶,了望周围无边无际的田野,可以看到许多比较矮小的土墩散布在原野上。
考古学家柯伊的考古队发现的古物,包括20多座贮水池;这些人工水库,由密如蛛网、用玄武岩砌成的槽沟串连成一个精密复杂的体系,其中一部分沿着山脊修建。柯伊发现,每逢下大雨,这些水闸依旧会喷涌出水来,一如3000多年前。排水设备的主要管线,从东边一直绵延到西边。三条支线流注入主线,设计十分先进。仔细勘查后,考古学家都承认,他们不懂这个精巧繁杂的水闸系统到底有什么用途。
这里的古迹还蕴藏另一个谜,让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五尊巨大的、显露黑人五官特征的人头雕像——即今天考古学界所称的“奥梅克头颅”——被刻意埋藏在地下,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排列。在这些奇异的、充满宗教色彩的坟墓里头,考古学家还发现60多件珍贵的文物,包括精美的玉器和小雕像。下葬之前,有些小雕像还被刻意切断手足。
圣罗伦佐雕像的埋葬方式,使我们很难精确鉴定它们的年代——尽管在同一个地层中。考古学家也找到一些木炭屑。跟雕刻品不同的是,木炭屑可经由碳-14鉴定法测出它的年代。鉴测结果,专家认为这些木炭屑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遗物。然而,这并不表示,坟墓中的雕像一定是公元前1200年制作的。当然有这个可能,但是,它们也可能是更早时期的作品。说不定,被埋葬在圣罗伦佐之前,这些具有艺术之美和神秘宗教力量的雕刻品,已经被许多民族保存和膜拜过。跟它们埋葬在一块的木炭屑只能证明,在公元前1200年,这些雕像就已经存在;至于它们到底有多古老,那就不得而知了。拉文达的金字塔和雕像之谜。
人们今天还能在圣罗伦佐看到饱经风霜的奥梅克文化遗迹。
自从1940年以来,这一带地区被石油公司有系统地“开发”;一条飞机跑道贯穿当初金字塔矗立的地方;烟囱吐出浓浓黑烟,遮蔽了古时奥梅克天文家仰望星球升起的天空。可悲的是,在考古学家赶到之前,石油公司的推土机就已经把古迹几乎全部夷为平地;许多建筑物从此消失,没有机会接受考古学家勘查。人们再也无法通过这些建筑物,认识建造和使用它们的民族。
挖掘崔斯萨波特遗址的美国考古学家马休·史特林,赶在石油公司大量开采之前,在拉文达积极展开考古工作。碳-14鉴定的结果显示,公元前1500年到前1100年之前,奥梅克人定居在这里,持续占有这块土地,包括托纳拉河东岸沼泽中的一座岛屿,直到公元前400年左右才突然消失。就在那个时候,建筑工程骤然中止,已有的建筑物全都被刻意破坏或摧毁,好几尊巨大的人头雕像和其他较小的雕刻,被隆重地埋葬在奇特的坟墓中,一如他们在圣罗伦住所做的那样。拉文达的坟墓建造得十分精致,墓室用成千上万的蓝色细砖砌成,墓顶铺着一层又一层五颜六色的黏土。在其中一个地点,奥梅克人从地上挖掉约莫15000立方英尺的泥土,制造一个深坑,然后在坑洞底部铺上蜿蜒曲折的石块,再把泥土填回去。考古学家还发现埋藏在数层泥砖和数层黏土底下的三处镶嵌拼花图案。
拉文达的主要金字塔矗立在遗址南端。底部略呈圆形。整座塔模样看起来像一个有凹槽的圆锥,塔身有10道垂直隆起的脊骨,中间有沟槽。这座金字塔高100英尺,直径几乎200英尺,总体积大约在30万立方英尺左右——无论从哪一种标准来衡量,它都称得上建筑史上一大巨构。整个遗址中间有一条车道,几乎达半公里长,指向正北偏西8度的位置。车道两旁井井有条地配置着好儿座小金字塔、广场、平台和土墩,总面积超过3平方英里。
拉文达遗址弥漫着一种诡谲、冷漠的气氛;没有人真正晓得它当初的作用。考古学家管它叫“礼仪中心”一也许这就是它当初的功能吧。然而,仔细观察,人们不免怀疑它还具备其它功用。说穿了,人们对奥梅克人的社会组织、礼仪和信仰体系几乎一无所知。人们不晓得他们操哪一种语言,也不知道他们遗留给子孙的是怎样一种传统。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到底属于哪一个种族。墨西哥湾地区的气候闷热而潮湿,使奥梅克人的骨骸难以保存到今天。尽管人们赋予奥梅克人各种名称,对他们有各种特定的看法,事实上,这个民族对人们来说仍旧是一个大谜团。
甚至有这么一种可能:“他们”遗留下来的谜样雕刻品——人们假设那是他们的自画像——根本就不是“他们”制作的,而是出自另一个更古老的、已经被遗忘的民族之手。
果真如此,那么,当我们使用“奥梅克人”这个称谓时,我们指的是谁呢?是指金字塔的兴建者?抑或是指那些体重达30余吨的石像。比玛雅文化更早的奥梅克文化。
从圣狄亚哥·图斯特拉镇出发,朝向西南方向行驶25公里,穿过苍翠的原野,便是崔斯萨波特。这座古城兴起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是奥梅克文化晚期的一个中心。如今,原址只剩下几座土墩,散布在玉米田中。1939年到1940年间,美国考古学家马休·史特林在这里展开大规模挖掘。
正统历史学家坚决主张,玛雅文化是中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他们说,他们敢保证这种观点绝对正确,因玛雅人用制定了圆点和横线标示的历法(最近才被破解)。他们能够精确鉴定大量碑铭的制作年代。根据这样的鉴定,在玛雅文化遗址出土的碑铭,年代最早的应该是公元228年制作的。因此,当史特林在崔斯萨波特古城挖掘出一块上面刻有更早日期的石碑时,整个学界为之震动。石碑上面用玛雅式点线符码记载的日期,换算成西方历法就是公元前32年9月3日。
最令人震惊的是,崔斯萨波特古城根本就不是玛雅文化遗址。它完全属于奥梅克人,不是玛雅人,而奥梅克文化才是真正的中美洲“母文化”。以玛雅为尊的正统学界,刻意打击和压制史特林在崔斯波特古城的重大发现,但真相是不会被永远射杀的。奥梅克文化确实比玛雅文化古老得多。奥梅克人是一个聪慧、文明、科技上相当先进的民族。他们发明用点线符号标出日期的历法,以一个神秘的日期——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为纪元的开始。
在日历石碑旁边,史特林也挖掘出一个巨大的人头像。它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制作的。高约6英尺,圆周18英尺,重量超过10吨。如同圣狄亚哥·图斯特拉城那尊雕像,它呈现的是一名非洲男子的头部——戴着紧密的头盔,绑着长长的颚带,耳朵穿洞,鼻梁两旁显露出一道道很深的沟纹,嘴唇肥厚下垂,两只大眼睛冷冷地睁着,宛如两颗杏仁。在那顶古怪的头盔底下,两道浓密的眉毛高高翘起,显出一脸怒气。
挖出这尊雕像,史特林大吃一惊。他说:这是一尊人头像,用一整块巨大的玄武岩雕成,竖立在粗糙的石板叠成的基座上……清除周围的泥土后,它立刻展现出令人望而生畏的气概。尽管体积庞大,雕工却十分细致老练,五官的比例匀称完美。跟一般美洲土著雕刻品不同的是,它使用的是写实的雕法。五官的线条简洁有力,呈现出黑人独有的面貌特征……
不久之后,这位美国考古学家又在崔斯萨波特古城挖掘出令人惊异的古物:装上轮子的小狗。这显然是当时儿童的玩具。这些小巧可爱的工艺品,一举推翻考古学界一个普遍的观念——一般古学家认为,直到西班牙人入侵后,中美洲土著才懂得使用轮子。史特林发现的“狗车子”至少证明,代表中美洲最古老文明的奥梅克人,早已理解车轮的“原理”。并且应用到儿童玩具以外的其他器物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