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概论:形成机制、经济代价和持续时间-银行危机形成的理论分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银行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所谓信息不对称,即市场交易参与各方对交易对象的情况了解不一,部分参与人拥有其他参与人所没有的某些信息,而他们可能凭借这些信息获得额外利益。为了获得贷款,高风险借款人会采取各种手段掩盖其自身的不利信息,并利用高利率将优质的低风险借款人挤出市场。越是有可能不能偿还贷款的人越是会积极地搜寻贷款,并愿意为此接受高额的利息,这就是银行贷款业务中典型的逆向选择现象,即风险高的借款人越有可能获得贷款,而风险低的借款人反而较难获得贷款。这种逆向选择的存在加大了银行筛选客户的难度,影响了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使得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剧,银行的呆坏账增多,银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银行体系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银行体系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还衍生出了另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银行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这一问题同样导致了银行脆弱性的增加。所谓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而代理人相对于委托人又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导致委托人难以对代理人实施观察和监督,从而使得代理人会利用信息优势作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决策以得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双方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以及高昂的监督成本。

    三、信息不对称和银行挤兑

    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存款人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日常经营状况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了解,这有可能导致其对银行的清偿能力做出错误的判断,丧失对银行还本付息能力的信心。当他们认为银行的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时,就会对银行挤兑的发生产生预期,其第一选择就是去银行提款,当大部分人都有这种预期时,银行挤兑就会真的发生。

    第二节 银行挤兑形成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理论回顾

    早期学者们对于银行危机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银行挤兑方面,认为银行危机的发生大多与银行恐慌或挤兑有关。

    二、资产价格、流动性和银行挤兑

    (一)模型的构建环境

    本模型的构建环境相对简单,它只包含两类经济主体,一类是连续性的代表性家庭,另一类是连续性的银行部门。

    (二)代表性家庭的最优化行为

    代表性家庭的行为包括两类,即消费和储蓄,其中储蓄又可以分为银行存款和资本持有。银行存款是代表性家庭将资金融通给银行的部分,其在资金回收时可获得银行提供的相应报酬。可以推断当银行危机发生时,银行向家庭进行资产抛售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急剧下滑,这一下滑力度取决于银行资产的抛售份额以及家庭资本管理成本函数的凸度。当银行挤兑发生时,代表性家庭吸收了银行的所有资本,此时资产价格下降到最低。

    (三)银行部门的最优化行为

    银行家可以通过向代表性家庭发行存款来融通资金,再将其用于资本投资。此外,他们也可以使用自己拥有的股权或净资产进行投资。金融市场摩擦的存在使得银行家从代表性家庭处获取存款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其可以通过留存收益的累计而规避这一融资约束,形成完全的股权融资。

    (四)总资源约束

    考虑到银行的杠杆率是独立于个体因素的,单个银行的净资产包括两类,即幸存银行的净资产以及新加入银行的净资产,因此银行体系所有银行净资产包括所有幸存银行的净资产以及所有新加入银行的净资产之和。

    (五)银行挤兑的形成条件

    在取款序列中排队较后的取款人出现取不到款的现象,当所有存款人都意识到这一风险的时候,他们就会争相去银行取款,从而导致银行挤兑的发生。

    第三节 小结

    本章首先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银行体系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越是有可能不能偿还贷款的人越是会积极地搜寻贷款,并愿意为此接受高额的利息,这就是银行贷款业务中典型的逆向选择现象,即风险高的借款人越有可能获得贷款,而风险低的借款人反而较难获得贷款。这种逆向选择的存在加大了银行筛选客户的难度,影响了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使得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剧,银行的呆坏账增多,银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逆向选择的发生是在事前,而相对的,道德风险的发生则是在事后,它是一种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行为。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道德风险主要有三种,即银行的道德风险、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以及银行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