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愿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1900年敦煌鸣沙山藏经洞被打开,尘封了千年之久的二万多卷珍贵文献重见天日。从这批文献中清理出唐五代词曲数百首,被称为敦煌曲子词或敦煌歌辞。
敦煌曲子词大都是民间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民生疾苦、边塞征戍、羁旅愁怀、离情别绪、男女爱情等等。体式上还没有成熟,在字数、句法、协韵等方面还比较自由,没有定型。艺术风格上与文人词有很大不同,它具有清新质朴和俚俗稚拙于一身,可以说,敦煌曲子词带着词体文学初创阶段的优点和不足,在中国词学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开篇。
这首词写的是妇思征夫,本来这种题材的词的主题是比较伤感的,但这首词却巧妙的让一只喜鹊充当了解烦的角色,并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的将少妇和喜鹊各自的心理刻画的活灵活现。上片写少妇埋怨喜鹊谎报喜讯,便把它抓住关进笼中;下片写喜鹊埋怨少妇误解了自己的好心,但愿她丈夫早日归来,以证明报喜无误,从而把自己放出金笼。可以说,这首词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对喜鹊的描画,词人通过喜鹊的自白说出了少妇的心声,将其思念刻画的极为生动。就整篇词作而言气氛也是轻松欢快,读来妙趣横生,充满喜剧色彩。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青年时在蜀中、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大川云游,后入京为供奉翰林,因权贵谗毁,不到两年便离开长安,漫游江湖。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志愿,曾为永王李倖幕僚,因倖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后死于安徽当涂。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恢弘瑰丽,语言明快流畅,清新自然。诗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诗仙”,杜甫写诗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一首登高怀远词。上片起首写景,平展的树林烟雾迷濛浓密如织,深秋的寒山一片碧绿让人伤心。接下来写人,在那被暮色笼罩的高楼上,有人已在独自惆怅。下片写词人端坐在玉石的台阶上,看着归巢的鸟儿急急飞翔。连鸟儿都有归宿,而哪里是我的归程?眼中只见那长亭接着短亭连绵不尽。这首词词境开阔,词格高浑,感情蕴藉,语言凝练。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张志和(约730~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唐肃宗诏令改为志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贬官,遇赦后退隐江湖,自号“烟波钩徒”。
张志和的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其词今仅存《渔歌子》五首,这五首词影响极大,这里所选的是五首中的第一首,此词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清人刘熙载称:“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在青山绿水间悠然垂钓。画面优美,诗意盎然,抒写了远离尘世,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自由放达的生活情趣,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它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值得细细品味。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世本为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进士,后任左拾遗等职。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任过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及刑部尚书等职。曾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繁富,内容广泛,诗风平易,通俗流畅。对当时新兴的词曲,颇为喜爱,作品亦多;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互相唱和之风,正是从他和刘禹锡开始的。
江南风光旖旎,美景无限,凡游过江南的人们无不惊叹她的温柔、婉丽。自古文人骚客歌咏江南风光者不计其数,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传谓最多的恐怕就是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了。这首词是词人晚年居住洛阳时所填,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白居易早年曾旅居江南,入仕后又曾做过苏杭二州刺史,对江南风物十分熟悉,体味深刻,感情深厚。全诗以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句子开头,开门见山的为江南叫好,毫不掩饰的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句写为什么江南好,为什么最喜欢江南,一个“火”,一个“蓝”将江南的无限美完全的表达了出来。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来让读者肯定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绝美的图画。词虽短小,却有景、有情、有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语近情遥,耐人寻味,历来为人推崇。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作者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少负才名,屡试不第;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助教。当时诗名与李商隐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词多写闺情,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首列温词66首,尊为“花间派”创始人。
这是一首闺情词,描写了金闺女子晨起梳妆的情状,表达了闺中人独处的空虚、孤寂之感。词中依次对女主人公醒来、起床、梳妆、更衣进行描写,在这里并无一字言情,但在对动作和服饰的描写中,处处显示了她虽身处华贵优裕的环境中,内心深处却有着难言的哀怨柔情。如“懒”、“迟”二字,表现出她娇慵怅惘的情态,暗示她寂寞无聊的处境,最后以鹧鸪成双反衬空闺独守。全词设色浓烈,语言华美,抒发的情感却是孤寂凄清,所谓“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词作。
这首词上片赞美江南美好的春光,蓝天碧水,画船听雨,别有一番风情韵味。下片由赞扬江南人物之美,引起无限乡愁。全词写景言情,纯用白描手法;词情衰婉,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在艺术刻画上是由浅入深,层层挖掘。对于江南美的描绘,上片侧重于景,下片侧重于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通过描写江南的两种典型的景,来说明江南美的形象;“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通过江南的人美,来说明江南美的神。“人人尽说江南好”一句作为本词的开首语,为本词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接着对江南美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江南景美人更美,叫人如何能不喜爱呢?一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顺然而出,将江南美推向了高潮。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煜善属文,工书画,洞晓音律,精于诗词。词作传世的有30多首,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艳情,归宋后词风一变,多抒亡国之痛,感慨深沉,词境始大,在词史上地位突出。
这首词是作者被俘居汴京时所作,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深痛巨哀,词从景、情、人几方面的巨大变异,抒写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对往昔生活的眷恋。词以问句领起,对良辰美景伤怀,实则哀叹亡国之痛何时了结。上片后两句饱含着历尽仓桑的哀痛之情。下片“雕栏玉砌”象征昔日王国,“应犹在”,“朱颜改”,包蕴着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伤痛。结尾两句以水喻愁,春天江面宽,喻愁之多;春江水深,喻愁之深;江水向东流,喻愁之永恒,这样就使愁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词作。
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在一座深院里,过着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词写的就是词人在这种境遇下的孤独和寂寞。上片描写冷落凄清的环境。清秋萧瑟,深夜寂寥,院门紧锁,一弯残月照着深院梧桐,烘托了词人愁苦的心情。下片通过比喻,把去国之愁化作一团乱麻,用“剪”、“理”等具体动作,来描写无法排遣的离愁,抽象的感情在这儿显得具体可感。短短小令,道尽了亡国之君无比凄凉的心境。赢得了后世词家的交口称赞。
浣溪沙
蓼岸风多桔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作者孙光宪(?~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附近)人。晚唐时为陵州判官。仕荆南,官至御史中丞。后归宋,为黄州刺史。《花涧集》中收录了他61首词,纵观其词,内容丰富,风格俊朗,为五代词坛上一大家。
这首词上片描写南国秋江风光,江天一色,孤帆闪光烁,境界开阔。下片融情于景,通过对征鸿、流水、忆潇湘的描述,抒发对故人的怀念,既一往情深,又深而不露。全词造语自然直白,言浅意深,构思独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作者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南唐李昇时为秘书郎。保大四年(946)自中书侍郎拜平章事;元宗李伕时为宰相。有辞学,多伎艺;其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有《阳春集》传世。
这首词抒写的是盘旋郁结的闲情和年年无法排遣的春愁,表现的是一种孤寂惆怅的情感。闲情的内容难以确定,它是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难言的失落,尤其在万物萌动的春天,更是缠绵悱恻,令人愈发怅然失意。上片的“日日花前常病酒”,是说流连花前,耽于酒中,依然惆怅难消。下片起首一句“河畔青芜堤上柳”是用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上柳绿,来衬托“年年”有“新愁”。一个人伫立桥头,任晚风拂满衣袖,直到新月挂上枝头,行人都已归去,四周万籁俱寂。没有了尘嚣与世纷,心灵得到净化,静穆中,惆怅与失落也被暂时淡忘了。
(二)宋词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迫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原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他是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西夏不敢来犯,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词作不多,但风格豪健,词境开阔。
这是一首思乡词。词上片描绘了艳丽阔远的秋景结合深沉真挚的乡情,充分体现了词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同时,下片词所抒发的思乡之情显得既柔婉细腻又刚硬有骨,感情真挚并无丝毫低靡之风。整首词气度非凡、意境开阔,抒写碧天黄地秋水的大手笔与描绘羁旅乡愁的细腻手法浑煞一体,于粗犷中见细致,于博大中见柔情,实为此类词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词作品。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时,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受命抗击西夏。次年四月,他被调知耀州,在西北边塞生活长达四年之久,亲身感受了边境士兵生活的疾苦。
这首词反映的是边境士兵艰苦的边塞生活,表达了边患未除,功业未就以及长期戍边的士兵们的思乡苦闷的复杂心理,抒发了作者对北宋朝廷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上片着重描绘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写景从大处落墨,又紧扣边塞风光之“异”。雁去衡阳,边声四起,千障孤城,长烟落日,勾勒出一派荒凉、苍莽的景观。下片着重抒情,既表现了将士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在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仕途坎坷,寄情乐章,多与乐工伎女为友。作品广为流传,时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善作慢词,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形容尽致,语浅情深,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乐章集》。
这是一首离情词。词的上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对恋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首三句交代时代和环境,渲染别离的氛围,那离别的地点、时令、环境无一不令词人感到离别的伤感。两人“执手相看泪眼”,满腹话语竟又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想到此次分别而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上弥漫着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不难想像。
下片设想别后相思。起首二句,点出自己在清秋时节离别的心境。接下来二句烘托人物形单影只,前途渺茫之感,进一步渲染了离情。最后指出纵然有良辰美景,也提不起兴致来欣赏,内心深处涌起千般伤感万种柔情,又能向谁诉说?更加体现了两人的情真意切,离别的愁苦无法释怀。词以问句结束,留下无穷意味,让读者去体会。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朝曾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封荆国公。熙宁九年(1076)罢相后退居金陵,号半山老人,死后谥“文”,追封舒王。王安石在文学艺术方面相当有造诣,他的诗文在当时独有一席之地,雄踞一代。
王安石并不以词闻名,但是这首词却名高一时,苏东坡见到这首词之后,惊叹道:“此老真野狐精。”足见王安石这首词的优点。这首词上片写金陵壮丽的景色。金陵乃是六朝金粉之地,龙盘虎踞之区。作者抓住秋日里的金陵特色,写澄江、写翠峰、写征帆去棹,写彩舟,写酒旗,字字逼真,夕阳斜下,此处风光,生气勃勃,静中含动,动里藏静。可使读者登高眺远,虽未至金陵而身已在其中了。秋空辽阔,千里长江蜿蜒东去,连绵翠嶂矗立如箭,一切都历历在目。触景生情,念今怀古,则势所不免而情境使然。词下片承上片之境,怀古伤今。想当年的陈后主淫奢麋侈,张丽华新歌嘹亮、韩擒虎气焰高涨,景阳一井,辱尽家门,而此类事情都以随长江流水滚滚东去,只剩那衰草寒烟凝碧凝绿。结尾三句寓意深刻的历史教训于典型事例之中,以微见著,冷峭警拔,隔水寒沙,一曲《后庭花》,便荡尽了亡国遗恨。事境相敌,不失为做家老手。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七岁能文,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仁宗庆历间,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词风承南唐,受冯延巳影响颇深。有《珠玉词》,收词130多首,在宋初词坛上是地位重要的一家。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光阴流逝的伤感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上片写对酒听歌,触发对往事的追忆,眼前西下的夕阳,又引发对岁月流逝,一去不返的喟叹。下片写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惋惜却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承接上句“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的天气里,词人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消逝,那翩翩归来的燕子还是令人欣慰的,这一句回应上文“几时回”。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透露出生活的哲理:虽然无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美好事物的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产生一丝惆怅。全词抓住眼前景物所引起的怅惘,运用淡雅自然的语言和工巧含蓄的手法,抒发了一个宝贵仕人的闲愁,创造了情致闲雅的意境。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偏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因赞助张浚北伐,被劾落职。晚年因病退居芜湖。张孝祥生于南宋前期,面对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将爱国感情寓托于词。词风以雄放清逸为主,追踪苏轼。亦不乏婉丽之作。有《于湖词》。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罢北归途中。词人经过洞庭湖,被景色的壮丽开阔所吸引,同时也借此表明心志。
此词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中秋时节,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波涛宛如玉镜琼田,与天上银河共同分映着明月清辉。于是作者对此情景,不禁感叹自己操履高洁而多年来不为世俗所察,徒使忠信见谤,只有眼前这秋月孤光或能洞鉴。但作者并未悲观,他感到眼前天地空阔,气象清泠,适足以驰荡心志,于是他豪饮湖上,发为奇想,欲以江水为酒浆,北斗为酒杯,天地万象为宾客,表现出神游天地驱遣造化的惊人意度和豪逸情致,去追求那摆落尘心、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全词画面开阔,气势奔放,逸兴遄飞,生动展现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心灵得到净化陶冶的过程,词品与人品和谐统一。清旷的词风与苏轼词相近。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作者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朝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共修《新唐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有《宋景文公长短句》。
这是宋词中歌咏春天的名作。此词上片写景,描绘了绚丽的春日景色。下片抒情,慨叹春光易逝、浮生若梦,流露出一种伤春惜时、流连光景的及时行乐思想。
此词虽为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伤感之作,词风也基本承袭晚唐、五代,但已脱去轻薄与浮艳,情景交融,词风清丽自然。词以“风光好”领起,继写春风碧波,绿杨红杏,渲染出一派盎然的春意。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广为传诵,特别是其中的“闹”字,更是使境界全出。有了这一“闹”字,不但使人想到红杏盛开于枝头,而且可以使人联想到蜂飞蝶舞的喧闹场景,生动而传神地写出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令人耳目一新,真可谓一语传世,卓绝千古。
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人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作者张昇(992~1077),字杲卿,韩城(今陕西韩城)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为楚丘主簿。累官度支员外郎、御史中丞、参加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卒年八十六岁,谥康节。《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这首词描绘六朝故都秋景,抒发吊古伤今的情怀。开篇从大处着眼,极其开阔。秋日里的所有的风情景物,都是那么的清疏俊爽,水天相连,澄澈莹碧。上片结句落实到“竹篱茅舍”,衬托出一片隐逸闲散的情怀。放眼长江,水面上“客帆高挂”,仍然是熙熙攘攘;长江两岸“酒旗低亚”,繁华不减当年。这首吊古词通过肃杀的色调与季节的变迁,暗喻时代的交替,王朝的兴废,杂感慨于风景描写之中,隐含着词人对时局、政局的关切。
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也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其散文、诗、词均卓然有成,词风疏隽深婉兼而有之。卒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诗文集》和《六一词》。
古人多以山水表示离情别意,而此词以女主人公特地将双眉画成远山模样来表现离恨,用意新巧奇警。“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曲折深沉地表现了下层歌女的痛苦生活,字里行间包含着词人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才情卓绝,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有很高成就。词风豪放旷达,于词坛别开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谥文忠。有《东坡乐府》。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之作。上片想象奇逸,意境清远,呈现浓厚的浪漫色彩。首句破空而来,对月发问,继而写“欲乘风归去”,至“高处不胜寒”意思一转,“起舞”二句,由幻想回到现实,以入世否定出世,只是一转。层层转折中,反映了词人遁世与入世的矛盾。下片诗情与哲理交融,统成妙章。首三句由服人转入怀人之思。“不应”二句一转,继续对月发问,接下来三句推进一层,写法上亦月亦人,从月之圆缺联系到人之聚合,又是一转。结尾二句以月作作结,表祝愿,遥应开头。
词的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成为人们遥述思念的千古绝唱。词人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空间的阻隔,让彼此分离的人通过对明月共同的爱结合在一起,这样美好的祝愿谁人不想拥有呢?全词层层转进,结构严谨又跌宕有致,表现了词人不为失意而忧,不因离别而苦的旷达态度。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词作。
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的忆念。开篇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生与死双方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于是,便出现了“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接抒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结果。下片转入正题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整首词真情郁抑、沉痛悲凉,这一句却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幽梦”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随即,词笔由喜转悲。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只有泪水涌流。梦境之虚幻,使词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结尾三句是梦醒以后的感叹,腋荒郊,松冈孤坟,一片凄凉,永久的痛苦和遗恨,荡气回肠,全词紧扣“记梦”,将现实和梦境相贯穿,分合顿挫、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使情感表达婉转真挚。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上片以写景为主,首三句凌空下笔,将江山与人物对举,概括出宇宙无穷,人生无恒之意,暗点“怀古”的词意。接着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白浪如雪,撞击峭壁,令人心惊神骇,为周瑜出场作了极好的铺垫。下片可分两段。从“遥想”到“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写词人赞佩与向往之情。从“故国神游”到结尾是又一层。这五句既表现出词人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词人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就全篇而言,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如梦”,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这首词高旷豪迈的风格。其宏大的境界,是前所未有的,堪称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钢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作者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八年进士。曾官太学博士、私书正字兼国史院编修,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善诗文,词风以婉约为主,凄婉动人。有《淮海词》。
秦观因卷八新旧党争,宦海沉浮,历尽坎坷。这首词通过感旧,表达昔盛今衰之感。开篇三句自成一段,写目之所见,以引起回忆。从“金谷俊游”到“飞盖妨花”是第二段,这是全词的重点,写当年畅游洛阳时难以忘怀的生活。洛阳的往事是那样令人神往,词人游赏洛阳的名胜古迹,与友人彻夜豪饮,其中不乏供人回味无穷的旖旎小片段。豪饮之时,则意气飞动,神采焕发。洛阳旧日的生活现状写得形象逼真,气氛浓烈,精美绝伦,极富诗情画意。从而就更加衬托出“重来是事堪嗟”的凄凉落寞了。从“兰苑未空”到结尾为第三段,笔锋陡转,极写当今之悲慨,是全词主旨之所在。悲慨的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行人渐老”,岁月无情流逝;二是“重来”洛阳,物是人非,满目凄凉,“是事堪嗟”;三是虽然“归心”依旧,却身世“无奈”,只得随同“流水”,飘零“天涯”。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岁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秦观词作。
这首词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苏东坡对此十分赞赏,并因此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的词,离情别绪中兼寓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失意之感。上片以写景为主,从微云抹山写入,然后以斜阳、寒鸦,景中寓有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情;下片以抒情为主,情中又有景物点缀其间,结之以灯火昏黄,使全词色彩黯然,柔情无限。
在秦观《淮海词》中,长调就当推这首《满庭芳》为冠了。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词作。
这是一首咏题之作,它紧紧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创造出一个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表现出被迫分居两地的牛郎、织女真诚不渝的爱情,并以丰富的想像,形象地反映出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复杂心情,同时也体现出秦观理想的恋爱观。上片以两个对句起头,既写七夕景色,又景中见情,暗含离恨。离三句写双星渡银河相会。四、五句说一年中双星虽仅一次相聚,却胜过尘世间的约会无数,表明了词人对这一神话故事爱情意义的认识。下片两对句写双星的短暂相会,“忍顾”一句表现其无限依恋。一个“忍”字,千回百转,无限辛酸,把难舍难分的情景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然而,词人笔锋再次陡然转变,迸发出全词最高亢的音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中交织着种种欢乐和悲哀,只觉得意味深长,咀嚼不尽。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作者李之仪(生卒年不详),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官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能文,擅尺牍,亦工词,语言通俗明白,小令尤清婉峭沖。有秦观遗风。有《姑溪词》。
这首词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及对情人的无尽相思。词写相思之情,本属最平常的题材,但这首词却写得很有特色,原因在于构思比较新巧。词人以江水比喻恋情,滔滔不绝,天长地久,以源远流长的长江连接相思的双方,空间距离之辽远、彼此思念之绵长,尽在不言之中。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悱恻,将双方的情感融入滔滔江水,情意是那么的清醇、真挚。只要两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恋情便永远不会衰竭。这首词另一特点是语言朴素,抒情直率,有鲜明的民歌风味,且以谈语写情语,更加反映出感情的真挚。富有民歌清新隽永之意味。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者贺铸(1052~1125),字方回,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市),生于卫州(今河南汲县)。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工于填词,语言清丽,词风婉约豪放兼而有之。著有《东山词》。
这首词看似追恋理想中的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怅惘凄愁的心灵怨歌,其实是抒写词人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失意的苦闷愁思。
全词由两个相互表里的层次组成:表层次揭示美人离词人渐渐远去,乃至完全消逝过程中词人情感的浪折起伏;纵深层次则显现词人造求政治理想终不可得而幻灭的苦痛心灵。对美人缠绵往复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目送美人远去的惆怅(首二句),眷恋美人幽寂的感伤(上片后部分),设想美人迟暮的凄苦(下片首二句)。结处化情入景,用“怨而不怒”的委婉笔调,将难言的凄苦化解成笼天罩地的迷汙秋怨(下片后部分)。这一连串的情感演化,还只是词人表层次的心绪纠葛。最令人目眩神迷的是表层次背后的纵深结构,它也由三个层次组成:政治理想难以实施的怅惘,制止理想不可追求的哀怨,政治理想即将幻灭的苦痛。值得一提的是词末四句先用“试问闲愁都几许”设问,接着连用三个意象,比喻愁绪茫茫,无边无际。“烟草”是原野草色,用“一川”形容,有一览无尽之状;“风絮”是飞扬的柳絮,用“满城”形容,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梅雨”是连绵不断的阴雨,连用三个比喻,把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体味的实景,真可谓妙绝!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元丰初,献《汴都赋》,受神宗赏识,任大学正,后为漂水(今属江苏)令。徽宗朝,官徽猷阁待制,大晟府的提举官。他妙解音律,能自度曲,创制新声;内容多写艳情羁愁,艺术上精工富丽;词作结构缜密,曲折有致,音律谐婉,深受词家推崇,誉为“集大成”的词人。著有《清真集》。
这首词写旖旎风流的恋情。上片烘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恬静谧、纯净闲雅;下片“低声问”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的温柔体贴和婉言劝留。这首词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构思极为别致,词人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的对话,表现爱恋与体贴之情。这样,就洗脱了脂腻粉浓的低俗气味,境界较为高雅。这首词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动作和对话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下片“低声问,向谁行宿”诸句,就不可能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柔体贴的恋情。正因为这首词是靠动作和对话来表情达意的,所以它的话言也有其新的特点,即提炼口语,如话家常,纯用白描,到口即消。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作者宋徽宗赵佶(1082~1135),神宗赵顼之子。在位时任用奸佞,崇信道教,朝政腐败,穷奢极侈,以致国破家亡,身死异国。然赵佶擅长诗词,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传位于赵恒(钦宗)。靖康二年(1127)与钦宗同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
靖康二年宋徽宗赵佶被金兵所俘,北宋灭亡。这首诗即是作于被俘期间。
上片借美丽的杏花易凋零,不经风雨,抒发国破家亡之愁情和思故国之情;下片借“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抒发离情无所凭寄之苦,最后写到对故国的思念只能在梦里实现,可是现在梦也不做了,暗示了复国无望。整首诗写得轻灵、自然、真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离家亡国之痛。
鹧鸪天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作者周紫芝(生卒年不详),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中(1131~1161)举进士。历官枢密院编修,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秩满奉祠归庐山。工诗词,其词风格能寓雄健于清丽,无刻意雕琢的痕迹,时有隽语,为一时传诵。有《竹坡词》。
这是一首写秋夜相思离别之情的词。上片由物及人,由景及情,情景交融,由内至外,由外复内,内外交融。视觉、听觉、情感三者并用,在表现艺术上极富于变化。起首两句写残灯欲灭,天气已是凉意袭人。孤灯残烛下,男主人公深夜无眠,寂寞孤栖,满怀愁思。第三、四句写雨打梧桐,那声音就像词人相思离别的痛苦叹息之声。离愁本来是存在着的、潜伏着的,由于雨打梧桐声反而更浓了。下片“调宝瑟”三句,由今宵的悲苦折回到昔日的欢会。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二人共唱鹧鸪词。而后词笔一转,又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凄凉境界。未见伊人,未闻其歌,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因此而“垂”。全词词笔缓引急转,大起大落,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整首词情景相生,清丽婉曲,匠心独具。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叶县尉。后历官国子监教授、校书郎、国史编修。后因事获罪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见长,是江西诗派的宗师。词与当时秦观齐名,实际成就不及秦观。有《山谷词》。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与追求。词人对春天无限留恋,因爱恋至深,无知的春天在词人眼中竟成为有血有肉、有性灵的春姑娘。上片将春天拟人化,表现出寻觅不到春归何处的惆怅;下片将黄鹂拟人化,问黄鹂春归何处,春鹂鸣啭一阵,无人能解,便径自飞过蔷薇去了,怜春之情委婉道出。这首词虽然是一首惜春词,但词始终洋溢着一种乐观情怀,而不见伤春气息。其深婉含蓄与清逸峻拔之处,为其他词人所少见。全词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构思新颖,饬有情致。
念奴娇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妲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堉?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黄庭坚作品。
这首词抒写了作者金秋之夜赏月、饮酒、听笛的逸兴豪情。上片写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画月景之美,开头三句描绘开阔壮丽的远景,衬托出词人开朗与快意的情怀,末二句从月光转到美酒,为过渡到下片做好准备;下片抒情,写出月下宴游的乐趣,头三句交代的是时间、地点、人物,接下来词人借畅饮寻欢暗中反映贬谪万里之外的困顿,最后六句表达的是词人旷达的心情及内心的抑郁不平。作者于哲宗绍圣年间被贬黔州,后移戎州。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说本词是在戎州时作。虽远谪西南,但词中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作者对此词颇为得意,自称“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
临江仙·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作者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宋神宗时进士,曾官著作郎,后遭贬谪,回乡隐居,自号归来子。少时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词风亦受苏轼影响。
这首词是作者被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贬到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此词上片描写谪居生活情形,写出自己寂寞凄清的心境;下片写思归之情,借杜鹃苦啼,写人彻夜不眠,最后点出欲归之意。这首词善于运用前人成句,切合词旨,稍加点化,天衣无缝,无形中增添了艺术的效果。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作者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人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高宗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触犯秦桧,被罢职。近人辑有《紫薇词》一卷,存词20余首。
这是一首离情词。词的构思非常新颖。词以“江楼月”这个特殊意象为中心。明月总是与相思、离别、欢聚联系在一起,人们埋怨月有“南北东西”之行踪不定,人有天涯海角漂泊流离;渴望月圆人也圆。然而,圆月之时又是短暂的,就与人世间少欢聚多离别一样。上片抓住月影随人的特点,埋怨对方不如月之日日相随;下片抓住月亮暂满还亏的另一特点。表达了期待团圆的渴望。作者借喻之多边,正反设比,又借词之分片,互为对比,可谓平中出奇。明人沈际飞评这首词说:“语语无饰,似女子口授,不由笔写者。情语不在艳而在真此也。”这首词艺术上妙用比喻和叠句,构思灵巧,感情真挚,洋溢着浓浓的民歌风味。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驾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著有《岳忠武王集》。
岳飞的文学作品饱含爱国激情,尤以这首《满江红》为代表。全词壮怀激烈,斗志昂扬,风格粗犷,基调激越,一气呵成,有排山倒海之势,一腔报国热血现出英雄本色。
词的上片着重抒情。当词人凭栏仰望时,内心的磊落不平之气喷薄而出,化为冲冠的怒发,化为锐利的长啸。回顾三十年生涯,北伐志向始终未得实现,祖国的“八千里”大好河山依旧沦陷金人之手,词人为之悲切!
下片主要言志。一片壮怀,词人直抒报国的远大志向,“收拾旧山河”使南北重为一家。如此爱国气势,一读之下,胸中血气翻涌。
点绛唇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处凭栏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作者魏夫人(生卒年不详),名玩,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魏泰之姊,曾布之妻,曾巩之嫂。徽宗时曾布为相,她被封鲁国夫人,故以魏夫人称之。魏夫人博涉群书,工诗,存词十四首,有《鲁国夫人词》。
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赏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所以,“人归后”,在孤独中消磨光阴的词人只能以酒消愁,百无聊赖。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此恨年年有”,扩展了时间与空间,将今日所遭受的别离之苦与曾经所遭受的及即将要忍受的折磨联系了起来。以“淡烟疏柳”之景语与“隐隐芜城漏”的声响做结,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整首词用语恰当,语意清新,含蓄隽永,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以布衣(即平民)负重名,高宗绍兴初出仕,任秘书省正字、兵部郎中。后因与主战派交往,被免官。秦桧当政时惧祸应召,任鸿胪少卿。桧死,被废黜。有词集《樵歌》三卷。
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词人登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词人的词风已经由前期的清新飘逸转变为沉重悲凉。上片写景,十分壮阔;下片直抒胸臆,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时代心声。虽是小令,然气魄宏大;语言浅显,而感慨深沉。陈廷焯评价这首词“慷慨激烈,发欲上指”,正说明朱敦儒这时候的词已经融入了抗金的洪流。
水龙吟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朱敦儒词作。
南渡以前,朱孰儒很少写长调。南渡以后,他内心的情感澎湃起伏,有时非波澜壮阔的长调不足以表达,这首《水龙吟》就是词人此种情绪的抒发。上片写江南的吴山、水府、神女,本来是一幕幕赏心悦目的风光,然此时的“北客”再也没有了早年悠闲自得地浏览景色的时间与心情,所引发的都是流离逃难、国破家亡的感受。上片结尾四句“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词人追忆当年宁静的隐居生涯与友人,对照眼前的动荡颠簸,恍如南柯一梦。下片直抒胸怀,写对兵乱未定、国事未宁的忧虑,写自己“奇谋报国”、不被所用的忧愤。词人拿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作比,深切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切和亟欲有所作为的心态。但面对现实,词人内心充满悲愁,结尾几句分明将词人的真实感受表达了出来,极具震撼力。
千秋岁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苹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蜜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作都谢逸(?~1113),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有《溪堂词》,在词六十多首。
这首词写的是一种“幽恨”与“蜜意”,这种情意是那样绵长、执著,直至无人可以叙写,无法可以解脱。歌,不能消除;舞,不能驱散。特别是酒阑人散之后,在一钩淡月天如水”的画境中,更加使人感到空虚和寂寞。情寓景中,耐人咀嚼。《蓼园词选》评论说:“笔墨潇洒,自饶一种幽俊之致。”
雨中花
夜寒浸东倾不定,更奈舻声催紧。
堤树胧明孤月上,暗淡移船影。
旧事十年愁未醒,渐老可禁离恨。
今夜谁知风露里,目断云空尽。
作者毛滂(1060~1124?)字泽民,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有《东堂集》,存词二百余首。
这首词抒写受冷落时的凄苦与四处飘零的伤感。上阕借水浸冷月、咿呀舻声、迷蒙孤月、暗淡船影,写仕途坎坷、流落江湖的悲凉。下阙叹老嗟恨,无限伤心,今夜风露,又添不尽凄凉,愁绪表达得极其含蓄蕴藉。这首词应作于离京赴外任途中。毛滂在京师曾上十首谀词,奉承蔡京,指望能得重用。岂知最终仍不免离京去国,内心的凄苦怨恨可想而知。
南柯子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
凄凉怀抱向谁开?些子清明时候、被莺催。
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
我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田为,字不伐。精通音乐,政和末,得徽宗宰臣蔡攸欢心,任大晟府典乐存词六首。
这首词写凄凉情思。分别之后,总是醉入梦乡,梦因愁醒。清明暮春时节,更加愁苦无告。然词人却擅长借助景物说话。“多情”的是词人。但他却隐身于景物之后。柳絮纷飞,春将凋残;栏边苔生,人去寂寞,这“满身花雨”、依旧“归来”、独自徘徊的帘燕,成了词人的替身,在诉说孤寂无奈的愁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家教育和文艺熏陶,且早有才名;18岁和大学生赵明诚结婚。靖康之变,南渡避难;建炎三年(1129)丈夫病逝,流寓浙江金华一带,过着漂泊的生活。她是宋代词坛上杰出的女词人,著有《漱玉词》。
李清照少女时代活泼好动,很喜欢户外活动,这首词写的就是有关于她少女时的某个生活场景。词的篇幅不大,然而词人用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心境和情趣,但却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反映了超出女性词的士大夫情趣,同时也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率真、大胆和爱好大自然的本性。
“常记”两句似乎起得比较平淡,但是却又和谐、自然,好像面对着一位知心好友娓娓地讲述,使人觉得作者可能已忘记了她在填词,而不过是平常地叙事。可就是在这无意之中,读者早就被词人引入了她所创造的词境。“沉醉”二字表明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她流连忘返以至于“不知归路”,显然这次游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接下来的“兴尽”两句,把这种意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兴尽方才回舟,那兴未尽就定不想回舟了。“误入”一句,从结构上看,与前面的“不知归路”形成呼应;从行文上看,自然流畅,丝毫无斧凿之迹。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词作。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词中抒发了词人因丈夫出外求学而产生的相思和别情。看似疏淡的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几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中滋味沁入人心。而就文学手法而讲,这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才下”与“却上”对仗,“眉头”与“心头”重字,表现手法十分巧妙,语句结构也十分工整,艺术感染力极强。
这首词悲秋与离愁浑然一体,风景与人事有机交融,形貌与心曲相得益彰,吐属自然,绝无矫饰。语言则清新活泼,爽朗跳脱,体现了李清照词语浅意深的特色。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词作。
这首词为李清照晚年的名作之一。词中通过残秋黄昏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写了家破人亡之后的孤寂处境和凄苦心境。丧夫之痛和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交织,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起首三句连用七对叠字,大胆新奇,有排空而来的怨情,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音乐效果。似泣如诉,笼罩着全词,在写法上也是独创。在这种凄凉的境况下,又是“乍暖还寒”的悲秋时节。虽有“淡酒”御寒,可又偏是“晚来风急”,真是雪上加霜,环境层层压迫,外力重重摧折;正是诗人历遭劫难、备受痛苦的形象写照。“雁过也”三句更进而把苦难与离乱结合起来,借旧时相识的大雁回归,寄托自己流落他乡的凄凉身世。下片是在上片愁闷无法排遣后的触景生情。首三句写庭院景象的凄凉。“黄花”无人采摘,只是“满堆积”,一切不可收拾,一切百无聊赖。接着写室内“永昼”难度的孤寂。“梧桐”三句内外并举,物我相呼。结尾一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词人孤寂的心境,她越想安宁就越得不到安宁,越想摆脱越无法摆脱,不由地使她思绪万千,心潮翻滚。全词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形象地再现了词人南渡后寂苦无依,走投无路的处境和百计难解,欲说还休的国难家愁,低沉的调子中微露愤激的情感。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栏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作者朱淑真(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精通音律,擅长诗词,多幽愤之言。今传《断肠词》一卷,存词31首。
这首词抒发的是词人婚后思念意中人的痛苦心情,其痛苦来自封建社会无法知主婚姻,以致造成爱情和婚姻的不幸。
起首两句写对仲春景象的感受。可能是因为春已过半,而意中人仍未归来,所以才引起词人的伤春伤别之情。接下来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的情态,最后只能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这句写得奇特新颖。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春光无限,风和日丽,可这一切都不属于因忧伤孤寂而无心赏玩的女主人公,白白地为莺燕所享受。写鸟比人强,这是多么的残酷和凄苦。结尾二句与首二句相照应,同时也含蓄地点出愁怨的根源。女主人公思念的人还在芳草天涯外,相思却不得相见,怎能不“断肠”呢?全词到此结束,言尽而意未穷,读来荡气回肠,情思缱绻,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思妇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己的情景。
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词作。
这是一首伤春词。词人以丰富的想像力贴切的拟人手法,先借垂柳以系春,但春已去,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绪。接着写随风飘舞的飞絮似乎是去探看春的归处,这注定是无结果的追寻,无人知道春到哪里去了,暗示了光明易逝,青春难在的意思。“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一句写由春天已逝,夏天马上就要来到,看到这样的情景,使词人想到自己的青春,也将像这早春一样,愁绪便如潮水一样涌了过来,最后写主人公无可奈何送春。全词带有凄恻的情味,委婉多姿,细腻动人。
忆秦蛾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他的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号称“南宋四大家”。其词风清逸淡远,尤以田园诗著称。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这是一首闺怨词。范成大共写过五首《忆秦娥》,都是写少妇思念远人的,前四首写一天中朝、昼、暮、夜时的心绪,第五首写惊蛰日的情思。它们都是闺情词中的佳作,这首是其中的第四首。上片描写春天月夜景色。静谧的月夜,情调非常温馨。女主人公深夜不眠,独在月下痴情思念。下片写回到楼内闺房的情景。首句的“催”和“咽”以及上片的“风”都是以动衬静,但多了暗暗的愁恨。“灯花结”,在“暗溪”的氛围中为之一振,于是有了后面梦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实景起,以春梦虚境止。静谧和温馨掩盖了淡淡的离愁,的确别有一番风味。这首词写得轻灵缥缈,感情的浓淡,动静的结合都恰到好处,是范大成婉约词中的上乘之作。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一生力主抗金,晚年退居乡里。诗词内容丰富,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饱含着一颗爱国的心,力主收回失地,但却被主权的投降派所迫,使词人的后期完全被闲置,根本不可能云实现统一的大业,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内心充满愤恨,一恨侵略者,更恨那些只求偏安一隅的投降派,无奈之余,只有隐居,以求自我安慰。
词的上片向人们展示了一位远离红尘的隐士的形象,看似闲然自得,其实不然,词的下片,就道出了这位隐士“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向世人表明,隐士不隐,词人志不在此,如此表述,更具震撼!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爱情婚姻是一幕悲剧,一对彼此恩爱的夫妻,偏被无情的拆散,数年后再想见已是各自隔墙相望,不能相聚。词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想念数年的前妻唐琬,眼看她“人比黄花瘦”但又不能过去与之话衷肠,只有作此词以解心中的孤寂,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回忆以前美满的婚姻生活,夫妻琴瑟和鸣,但又被恶东风无情的分开,使得两人“几年离索”连用三个“错”,含着热泪喊出,一字更比一字愁。下片写现实看到的,她憔悴了,消瘦了,真想再叙前缘,可怜连封信都难再托了,残酷的现实把词人彻底击垮,“莫!莫!莫!”可是言犹未尽,意犹未了,究竟是莫再想,还是莫相思、莫怨恨?
全词节奏紧促,声情凄紧,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意味。这首词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首催人泪下、别开生面的作品。
六州歌头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现,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