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个系列我没写过,接下后一直苦于如何动笔。
万不得已,我只好去找前辈帮忙。前辈的专长是钻研古老的咒术、祈祷之类超自然的东西,与都市传说关系不大,不过,才华出众的前辈还是为我找出了一个素材。
“这个题材我一直想写,但没有找到可以刊载的报刊。再说,最近也没什么时间去采访,便搁了下来。你看一下,如果感兴趣,可以拿去做。”
在前辈的寓所,我盘腿坐在厚厚的坐垫上,打开前辈递来的文件夹,一行标题映入眼帘:“死亡之岭(暂名)”。
“标题只是随便想了一个,还没最后定。”前辈神态有些不自然地说。
材料的内容是这样的:伊豆半岛的南部有个名叫桂谷岭的山岭,岭上的山路和天城岭的山路一样,都是下田北上的交通要道。虽然两条山路的险峻程度不相上下,但桂谷岭的山路要长得多。后来,随着天城岭通行条件的改善,桂谷岭的交通量便不断减少。但不管怎么说,对于地处伊豆半岛顶端的小镇豆南町来说,桂谷岭的山路仍然是一条堪称生命线的道路。这条不时有车辆经过的山路,近年来发生了多起莫名其妙的交通事故。这几起交通事故都造成了人员死亡,而且都是坠崖事故——驾车者开车从山路坠落而亡。这份材料记载了近四年发生的造成五人死亡的四起事故……
前辈的调查一看就十分周全,既有现场的照片,也有死者的简单介绍,材料如此齐全,写成文章应该不难。
我抬起头来,正好看见前辈抱着胳膊、面露难色地看着我。是不是他也觉得这并非是个合适的材料?或者是改变了主意,想收回了自己做?
我都没猜对。过了一会儿,前辈用呻吟般的声音说:“算了,这个题材还是别做了吧。”
“为什么?”我问。
前辈重重地吐了一口气说:“这是我的直觉——那个,太诡异了!说句实话吧,这也正是我一直放着不做的原因。”
“诡异?”
“是的。我总觉得桂谷岭有不洁之物,甚或妖孽作祟,不多加小心的话,很危险呢。”
又来了,这种宁信其有的话,前辈不知说过多少回。每次我都会想,真不明白这人是怎么混出来的?倒不是我要把带我出道的人想得怎样坏,实在是觉得说出这种话真是愚蠢得可以。你写幽灵作祟也好,蛊惑人心也罢,可你自己信它干什么呢?
当即我就决定,拿下这个桂谷岭故事,把它写成类似都市传说的纪实文章。反正我也找不出其他材料,桂谷岭事件虽然有点儿偏题,但凭我那点儿写作水平,完全有办法令它脱胎换骨。当然,拿下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用来证明,前辈那带有迷信色彩的担忧是多余的。
“对不起,来了个电话。”老婆婆微弓着身子打着招呼疾步走回来,然后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刚才说到哪儿了?”
“说了这个店的来历,说是已经开了好长时间了。”
老婆婆微笑着点点头,“嗯,托贵人之福,这店还一直开着。”
“一年当中从不歇业?”
“是啊,这地方不下雪,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开门。”
交通量这样少,应该只在秋季营业才对呀。一年四季天天营业不会亏本吗?我有点儿瞎操心起来。
“这条山路走下去有个小镇吧?”
“是啊。”说起小镇,老婆婆的声音里多了一分温柔感,“叫豆南町,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
“那现在是一个人过日子?”
“嗯。”
“不容易。”
“还好吧。女儿常常回来,帮着拾掇拾掇;外孙女也大了,不时上门探望我这个外婆。所以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孤单。”
我听了也不禁笑了:“真是个好外孙女。”
“是啊,很孝顺。”
我又端起咖啡。还没触及采访的题材呢,可不能喝得太快。我装着喝了一口的样子,又把咖啡杯放回到桌上,心里琢磨着该如何切入正题。
“对了,我听朋友说,这条山路最近常常出事,是吧?”
正在担心这没来由的探询会不会太突兀,没想到老婆婆立马探出身子,脸上露出的神情像是早就料到我会提出这个问题似的。
“是啊是啊,死的还都是些年轻人,真作孽!大兄弟开车也要多加小心啊。”
“哦,出事的都是年轻人吗?”
“听说是的。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一带就熟悉了。”
“镇上都有传说吧?”
老婆婆用力点了下头,“是啊,这样一个小地方,登在报纸上尽是一些车祸的事。瞧,就在那儿。”
老婆婆用手指了指窗外。从昏暗的店堂望出去,盛夏的阳光十分耀眼,树叶纹丝不动,没有一丝风。
看过前辈提供的材料,我已经知道出事的地点在哪里。老婆婆说得没错,那地方就在离小店不远的弯道口。
虽然我不把写都市传说当一回事,也不信什么幽灵作祟,但在看了材料后还是稍稍吃了一惊。四件事故毫无例外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从现场照片看,那并不是一个很急速的弯道,却有四辆汽车相继从那里坠落崖底,死了五个人。
“那段山路很危险吗?”
从常出车祸的常识来推断,那里必定是个危险的路段。但我还是决定要到现场看一看,向知情人打听一下。
没想到老婆婆听了却说:“怎么说呢,我觉得那个路段并不算特别危险。”
“是吗,你每天都是从那里经过到这儿开门的吧?”
“是的,开着那辆旧轻卡风雨无阻,从没觉得那个路段有什么危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