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上下卦皆由“乾”组成,卦形作“—”,乾从形上讲象征“天”,所以称此卦为重天乾卦。为什么说乾从形上讲象征“天”呢?古人认为天是阳气积聚而成,有纯阳之性。清代李士珍在《周易注》中说“天者,阳之宗,物莫先焉,物莫大焉,故画一以象之”,又以“易究天地之原,立三才之道”,所以“三画以成一卦”。
乾卦以六十四卦的纯阳之数“—”表示,认为乾具有同天一样的性质:纯阳至健,象征天道运行,周而复始,健而无息。乾卦其象为天,其义为健,其德为元、亨、利、贞,全卦六爻取龙为象,借潜、见、惕、跃、飞、亢,龙之形变,以明乾道变化之象,勉励人们效“天”之德,自强不息,顺天而行,相时而动。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
《彖传》说:伟大啊,乾元!万物由此开始,一切统归于天。乾元变化如浮云飘行,雨水洒落,成就万类千形。日出日落,终而复始,普照大地。乾之六爻,各有其位,依时而成,就像阳气乘着六龙在天上运行驾御天道变化。天道的变化,赋予万物各自的本性和生命,太和元气得以保全、融合,这样就使得物性和谐,各有其利,万物都能正固持久地成长。天为万物之始,犹如国君居于民众之首,而不自为天下之首,使得天下各得其所,各安其事,都获得安宁。
《象传》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健而无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
解读乾坤两卦位列六十四卦之首,是六十四卦之根本,也可称为“祖卦”,历来受研读《易经》者重视。
《易经》把乾坤两卦放在六十四卦之首是有原因的。《易经》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本原,乾坤象天地,六十四卦象万物,天地在万物之先,所以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屯蒙诸卦列乾坤之后。乾卦以天为象征形象,认为天体现着元始(元)、亨通(亨)、和谐有利(利)、正固持久(贞)四种德性,其所以如此,在于天乃积聚诸阳气而成,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而各有其利,坚固贞正而得其所终。这种运行不息的阳气,变化无穷,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制约、主宰着整个大自然。
因此,《易经》赞美天,事实上是赞美阳刚之德,从义理上引申讲其中揭示了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勉励人们要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初九:龙隐于渊,待时而兴,不宜有所作为。
《象传》说:龙隐于渊,待时而兴,不宜有所作为,因为阳气初生尚在地下。
解读此卦中初九处乾之始,阳气潜藏,有龙隐地下之象,潜龙代表事物发展尚处于潜伏阶段,宜积蓄力量,待时而兴。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普施也。
译文九二:龙出现在大地上,利于出现大人。
《象传》说:龙出现在大地上,虽然没有达到跃和飞的状态,但是阳气已萌发至地上,圣人已经出世,天下必将遍受其道德恩施。
解读此爻为九二。意即龙已经出离潜隐状态,出现在大地上,到了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时候了。从自然界的层面上讲,阳气已经出现大地上,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在人事的层面上说,九二刚健得中,虽距成功尚远,但已经有了成功的素质,所以说有“大人”之象。此时,天下人也都乐于见到大德之人的出现。此爻代表着经过前期的积累和准备,“大人”已经显露成功的素质,而外部环境也比较有利。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文九三:君子整日里勤奋努力,直到夜间还忧惧警惕,虽陷危险之地,亦可免于咎过。
《象传》说:君子整日里勤奋努力,意思是反复行道,坚持不懈。
解读乾卦其他几爻都称“龙”,只有九三称“君子”。九三这一爻,位置不上不下,功业尚未成就,变数很多,有志于胸的人要时振奋精神,努力不懈,事事小心谨慎,连夜晚都不能疏忽大意。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才不会发生过失,以致有悔恨的可能。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传》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表示审时而进必无咎害。
解读此爻中的龙虽然还未飞腾,但或跃动,或潜伏,跃跃欲试,已具不可限量的潜在力量,但仍需待机而动,只要把握有利的时机进退,就不会发生过失与灾难。此爻表明,当条件已经成熟之时,应把握住最有利的时机进取,即可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文九五:龙飞腾于穹宇,利于出现大人。
《象传》说:龙飞腾于穹宇,意味着大人大有所为。
解读龙所象征的阳气经过初九的“潜”、九二的“见”、九三的“惕”、九四的“跃”,到九五终于飞上天空,表明阳气自下而上,至此已经盛至于天,犹如中午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沐浴在太阳温暖的光芒之下。
乾卦是纯阳至健之卦,而九五居上卦之中,得正又在君位,说明九五之爻: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有君之德且有君之位,是乾卦最吉之爻,象征着事物发展到最完美阶段,所以在古代人们常把“九五之尊”指代君主之位。本爻辞中提到的“大人”,与九二的虽有高德而无高位的“大人”相比,九五刚健中正纯粹,不仅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有德有位者,而是“始为士,经君子,而臻圣人”,其才德、地位兼备,主客观条件都已尽善尽美,已臻圣人之境,足以应对任何困难,如游龙在天,兴云布雨,天下感受其利,这样的大人当然是天下人所希望见到的。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上九:龙升腾到极限,有所追悔。
《象传》说:龙升腾到极限,有所追悔。这是告诫人们刚进过甚、盈满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的。
解读此卦寓意事物发展,盛极必衰。“上九”就是阳爻居上。上是一卦之中的最后一爻,卦发展到上爻,事情无论好坏都已达到积微而盛,穷极将变的程度。此时阳气发展盛极转衰,所以爻辞拟取“亢龙”高飞穷极,说明到了止进而退的时候,此时继续前进便要走向反面,所以有所追悔。“亢”是上九的客观境遇,“悔”是上九的主观修养,朱熹曰:“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如此处最是。《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朱子语类》)上九之关键就在这个“悔”字上,当极盛之时,唯其有悔,才能穷则思变,所以乾道才不以“亢”为终结。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用九: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象传》说:用“九”数,说明天的美德是不自居万物之首。
解读此处“群龙无首”与现在所说的“群龙无首”含义迥异。《易经》中既有乾坤、阴阳对立的思想,又有乾坤、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此爻兼具乾、坤的特点,最能体现这种思想。朱熹说“六爻皆变,刚而能柔”,“见群龙”是乾之刚健,“见群龙无首”是坤之柔顺。以刚健为体,柔顺为用,刚健而能柔顺,获吉是必然的。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译文《文言》说:元,是众善的首领。亨,是众美的集合。利,是义理的统一。贞,是事业的主干。君子履行仁义就足够可以号令大众,众美的结合就足够可以符合礼义,利人利物就足够可以和同义理,坚持正道就足够可以成就事业。君子身体力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卦具有这四种品德: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说:“潜藏的龙,无法施展。”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龙是比喻有才德而隐居的君子。操行坚定不为世风所转移,不求虚名,隐居避世而没有苦闷,言行不为世人所赏识而没有烦恼。乐意的事就施行它,忧患的事就避开它,坚定而不可动摇,这是潜龙的品德。”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龙是比喻有德行而秉性中正的君子。日常言论讲究诚信,日常行为讲究谨慎,防止邪恶的侵蚀,保持忠诚的秉性,引导世人向善而不夸耀,德行博大而能感化人民。《周易》上说:‘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就是说民间出现了有才德的君子。”九三爻辞说:“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终究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知道事业可以发展就发展它,从而努力去捕捉一瞬即逝的时机;知道事业应该终止就终止它,从而保持行为的道义。所以处于尊贵的地位而不骄傲,处于卑微的地位而不忧愁。所以君子勤奋努力,随时提高警惕,虽然处境危险也没有灾害。”九四爻辞说:“也许跳进深潭,没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有时处在上位,有时处在下位,本来就是变动无常的,不是什么行为邪恶的缘故。有时奋进,有时退隐,本来就是应时变化的,不是什么喜爱离群索居的缘故。君子致力于培养品德增进学业,随时准备着抓住时机全力以赴,所以没有灾难。”九五爻辞说:“龙飞腾在天,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声息相同就互相应和,气味相投就互相求助。水向低湿的地方流动,火向干燥的地方漫延。云萦绕着龙,风追随着虎。圣人兴起,万物景仰。根基在天上的附丽于天空,根基在地上的依附着大地,万物都归属于各自的类别当中。”上九爻辞说:“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祸之困。”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身份显贵而没有根基,地位崇高而没有人民,有才德的压抑在下层,不能获得他们的辅助,因此有所行动必招祸殃。”
00“潜伏的龙,无法施展”,是说有才德的君子压抑于底层。“龙出现在大地上”,是说君子暂时隐伏等待时机。“终日里勤奋努力”,是讲君子刻苦修身自强不息。“也许跳进深潭”,是讲君子投身社会自我考验。“龙腾飞在天”,是讲君子获得地位治国治民。“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殃”,是讲事业极盛必由盛转衰。“天的美德”“纯阳全盛”,是讲天下政治安定。
“潜伏的龙,无法施展”,初九阳爻居下位,象征万物蛰伏,阳气潜藏。“龙出现在大地上”,阳爻上升一位,象征万物发生,大地锦绣,风光明媚。“终日里勤奋努力”,阳爻再进一位,象征万物蓬勃,与时俱进。“也许跳进深潭”,阳爻又升上一位,象征阳气更盛,天道发生变化。“龙飞腾在天空”,阳爻上升到崇高的地位,象征时值金秋,天的功德已圆满完成。“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殃”,阳爻上升到极限,象征阳气极盛,将由盛转衰。“天的美德”“纯阳全盛”,阳爻依位次而上升,阳气依时节面旺盛,六爻全阳,将尽变为阴爻,从而体现了天道运行的原则。
《乾》卦的卦辞:元、亨,是讲天具有生成之功,和谐之美。利、贞,是讲天具有恩惠之情,永恒之性。乾为天,只有天才能把美满的利益施予天下,而且从不提起它的恩德,伟大呀!伟大的上天!真正是刚强、劲健、适中、均衡,达到了纯粹精妙的境地。六个阳爻发挥舒展,广通天道、地道、人道。阳气的结晶——太阳,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飞行,分布着云彩,降洒着雨露,普天之下同享和平。
君子以养成自身的品德作为行为的目的,每天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潜”的意义在于,隐伏而不显露,当自身修养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所以君子不能有所作为。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诘疑来辨明是非,以远大作为内心的目标,以仁义作为履行的责任。《周易》说:“飞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这就是说出现了有才德的君子。九三爻辞的含义是指,九三阳爻处在重叠的阳爻之上,没有处在上、下卦的中位,既没有占据天位,也没有占据地位,还须勤奋努力,随时提高警惕,不过处境虽然险恶,还没有灾难。九四阳爻处在重叠的阳爻之上,没有处在上、下卦的中位,既没有占据天位,又没有占据地位,也没有占据人位,所以有“也许”的说法。“也许”这个词就是表示迟疑。但没有灾难。九五爻辞所讲的“大人”,他的德行与天地相配合,生成万物,他的光明与日月相配合,普照一切;他的政令与四季相配合,井然有序;他的赏罚与鬼神相配合,吉凶一致。他的行动先天而发,但上天不会背弃他,他的行动后天而发,那是依奉天时行事。上天尚且不背弃他,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亢奋”这个词意思是,自以为自己的事业只会发展不会衰败,只会存在不会消亡,只会胜利不会失败。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恰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做到这一点,恐怕只有圣人吧!
解读《文言传》发挥《彖传》与《象传》未尽之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释乾卦卦辞和六爻爻辞。后面的坤卦也是如此。卦辞与爻辞,《彖传》与《象传》本来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孔子还要另作《文言传》,反反复复地再作解释,共用意很可能是让学《易》者懂得易之卦辞与爻辞含义十分灵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应仔细玩味,耐心探索。如果把易卦爻辞看死,以为只有一种意义别无其他,那就背离了《易》的精神。孔子作《文言传》详解乾卦和坤卦是给学易者做出一个示范,让人们对其余六十二卦都要像《文言传》这样加以理解。对《易》如何,对万事万物亦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