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天山,却非如今老少皆知。只因那时的天山上并无天门。虽是名山,但中原九州名山大川如此之多,天山便也平平无奇。天门之于天山,犹如天门的开山鼻祖之于天门,究竟是谁造就了谁,却是谁人都说不清楚。
天门的开山鼻祖俗家姓名为季秋,出了家之后,道号季子。季秋本为贵族,可惜到了季秋这代却是连下锅的米也是难找一粒。死的死,散的散,到最后竟只剩了季秋一人守了个空旷的院子。院子一共六进,很是气派,可惜没什么人气。屋子里也没什么家当,散的散,拿的拿,当的当,连椅子也没剩一把。
季秋倒也决绝,变卖了院子,得银千两,便孑然一身,游遍这神州大好河山。奈何季秋只是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主,十几年时间,口袋里便只剩了几钱碎银。
这一年,季秋已三十有四。这一日,恰好走到了天山脚下。按着祖上传下来的半本《阴阳风水秘术》往那天山一看,却是上好的灵脉。七座山峰暗合北斗七星,勺尾极阴,勺头极阳,七峰正位于阴阳交汇之处。
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天山七峰恰成龙凤之势。季秋顿时心情愉悦,信步游山。也是季秋的造化,竟在山中捡到一无名古卷,上载修炼法门,奇奥难懂,威力巨大。要说季秋对这修炼之道知之几许,却似他那风水之说,实在是云里雾里,其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则囊中已见羞涩,二则按古卷之上的修炼法门,修炼到高深处,辟谷却也是易事。当下,季秋便来了兴趣。找了一个隐秘的山洞,潜心修炼起来。
不知不觉,匆匆二十年,小有成就,乃出。几番江湖风雨,虽不能独步天下,一方枭雄却不为过。遂在天山之上,开宗立派,名曰:天门。因古卷所载功法近于道家,便做道士打扮,自号“季子”,后世弟子尊称“季真人”。
季真人享年六百三十七年,有徒七人,以暗合七星之数。季真人临终之前叮嘱诸弟子:“天山乃灵脉所聚,龙凤之象,日后本门必大出于江湖,尔等决不可弃之。切记,切记!”
诸弟子自然不知季真人是半吊子的风水相术。季真人去后几百年间,天门便逐渐沦为江湖二流门派,只能勉强持续香火。天门第二代掌门玉虚子重伤于江湖争斗,在振兴天门无望后,郁郁而终。三代掌门玉春子更是不济,天山七峰失之有六,坎坎保住主峰通天峰,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门下弟子也是凋零。更有几代竟是单传。
直到距今一千七百年,天门有了转机。
也许是正如季真人所说天山真是龙凤宝穴,也许是功德已够,上天不再作弄天门,在这个时候,天门第十三代传人中,竟出了一个惊世奇才——一叶真人。一叶真人俗家姓秋名叶,本是落地秀才,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下入了道门,拜入天门掌门南非子门下,赐号一叶。世事难料,天门弟子凋零,却使得门中长辈更是用尽心机、竭尽所能教导门下弟子,知无不言,能无不授。
一叶在入门后耗时两年,尽悟南非子所授,修为更是日日见长。于是南非子破例让一叶进入通天峰幻月洞府内参详本门典籍——《天门祭奠》。
要说这《天门祭奠》,便不得不提天门开山鼻祖季真人。季真人前半生潦倒,历尽世间世事变化,深知藏私乃为师之道大忌,若想天门不衰,便要历代弟子所悟之精华流传于后世。道至尽头虽一,然至道之途千万,人之心智有偏颇,取百家之长以善其身是为大道。于是,以季真人所得之上古无名古卷为根本,兼历代门中弟子所悟之精华载于其中,由此,便有了《天门祭奠》。
一叶枯坐幻月洞府内二十三年,乃一月圆之夜出关。出关之时,天有异象——七星之破军独亮。历时二十三年,一叶须发尽白,然容颜不老,面带微笑,周身更有微微白光。南非子视之,惊为仙人。一叶出关之日笑别恩师南非子,道:“师尊暂作休息,弟子外出,一日便会。”
众人茫然相顾,不知所以。一日夜之后一叶御剑而回。天山六峰外敌,竟已尽数归于天山门下,依《天门祭奠》所载之“门神经”炼制成天门门神。依“门神经”之法所炼之门神,最是忠心不过,最是难能可贵之处,便是各门神之神智并无影响,且修炼至最高境界,竟能达金刚不坏之身。然剑有两刃,“门神经”所炼之门神不能修习道法,只能近身肉搏,寿命也近乎普通人,不能喝天门弟子相比,但却是门神的上佳人选。经此一役,一叶真人名动天下,天门更是实力大增,隐有大出之象。
又过一年,南非子便将掌门之位传于一叶,自己清修去了。不再理会门中事务。一叶掌权之后,整修内务,励精图治,大力扶持本门弟子,并每七年遍布中原招收门中弟子。一叶真人对门中弟子人选要求甚严,新收弟子百中取一,已是大善。一叶更是将天门分为内外两门,内门主清修,乃天门基石;外门主俗事,谋划天门日常所需。过二十年,一叶尽悟《天门祭奠》所载,已有神鬼莫测之能,再过五十年,一叶窥得天道,返璞归真,天下已无其一合之人,再过百年,一叶达天、地、人、神、鬼合一之境,天下人未出招便已败。从此,天门大兴,是以正道支柱,领袖正道各门诸派。
一叶真人高寿一千三百五十岁而逝,他一生收徒严谨,仅传七人,遂将天山七峰分置七人,令七脉共传香火。其中掌门居于主峰通天峰天枢宫中,是一门重心所在。
时至今日,天门弟子已近三千,内门近千,门神一千,外门近千。门中弟子高手如云,名震江湖。更与“冰雪谷”、“小林寺”并列为当世三大门派。而掌门一元真人,一身修为神鬼莫测,更有移山倒海之能,乃当世绝顶人物。
天山往北一百里处,有村千叶。自千年前一叶姓大户迁于此地,千叶村便逐渐兴旺起来,外来人口如今也是不少。至今日,已有些气象。村中百姓近半姓叶,十有八九还能扯上血缘关系。村中由南向北有一街市,小至针线,大至牲口车马,倒是要啥有啥。
天门弟子北出中原下九州,西入西域深处,千叶村便是必经之地。故而,千叶村倒是受了天门不少照拂,村中百姓感念于此,便时常赶去天山送些日常所需。在村中百姓眼中,天门弟子一向高来高走,便以为天门弟子均是些神仙人物,心中自是羡慕不已。千叶村再往北一里处有寺灵隐,却已破败。寺中和尚早就云游他乡,这里便成了千叶村孩童们的玩乐之地。
这一日,灵隐寺外来了一个老和尚。和尚身材高大,须眉尽白,面带微笑。一身僧袍倒有几处打上了补丁,但干净整洁,就是脚下一双僧鞋也只沾了几点灰尘。和尚左手放在胸前,手中拈着一串佛珠,右手拿着九环锡杖,左肩背着一个小包袱。咋一看,也是得道高僧的模样。
可惜,和尚右肩上蹲着的一个猫大小、狮子模样的小兽,却让人觉着诧异。小兽也是罕见,六分如狮,全身却又密布浅金色细鳞,尾有尺许,尾端是寸许长的骨刺,神奇之处却在于,小兽并不好动,如老僧入定般安静异常。
灵隐寺外有一被荒草淹没的石碑,碑上“灵隐寺”三字依然苍劲有力,寺中偶尔传出孩童嬉戏之声,倒平添了几分生气。和尚虽已是方外之人,看到寺庙如此境况,也免不了唏嘘。
“阿弥陀佛。”
和尚轻叹了一句,放下心中执念,大步向寺内走去。
“三爷爷!”一个七八岁小童倚在大雄宝殿门框上,面朝内,道:“今日没去先生那学书,明日怕是不好过吧?”
“嗨,怕他作甚!他那米粒之学,也能教授我等?不若在这寺中来的痛快。”
和尚听这后面的声音稚嫩未脱,却似成人般老气十足,倒对这“三爷爷”来了兴趣。走到殿前往里一望,一身修为险些东流。只见那殿中稀稀拉拉的孩童十二三个,大多六七岁模样,正中一人七八岁,坐在供桌上,却是孩子口中的“三爷爷”。
众孩童见一老和尚进来,右肩之上坐一小兽,毕竟是小孩心性,见和尚须眉皆白,面目慈祥,心中不由的觉着亲近。顿时围了上来,个个盯着那小兽暗暗称奇。
“呔!”方才供桌上那小孩却是没动,大声喝道:“小的们退下!如此,成何体统!”
众小孩闻声,纷纷退后,只留老和尚在殿内中央空地站立。
和尚见状,心中惊奇不已,不由的仔细端详供桌之上那孩童。
此人头大如斗,浓眉,丹凤眼,鼻成水滴状,嘴巴大小适中,面色红润,四肢修长,却长了一双大手。绝对和俊秀扯不上任何关系。
“好资质!”和尚暗暗一赞。
“和尚!”小孩微微一笑,道:“自何处来?来此地,为何?”
和尚顿觉眼前一亮,只觉这小孩笑容犹如微微春风,直化人心。
“老衲枯荣,此地与老衲缘法未了。”和尚不禁一笑,心底暗道:“阿弥驼佛,却与这小孩说什么缘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