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找办法,而且,只要去找,就一定有办法。”

    洛克菲勒也曾经一再告诫他的职员:“请你们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饭一样。”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面临低谷的时候,一定要开动脑筋,因为方法决定成败,方法永远比困难多。

    方法为王,方法制胜

    在把梦想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人们总是习惯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来形容,却忽略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找对了方法,这些困难都不会成为你成功的绊脚石。有句俗话说得很好:“开锁不是只能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只靠常规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能只想到那些常规的方法,要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关键。发散思维,找到正确的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文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每制造一个困难,也会同时制造三个解决它的方法来。所以,世上只要有困难,就会有解决的方法。而且“方法总比困难多”,更多时候让你头疼的也许只是你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已。正确的方法往往是迈过成功途中绊脚石的最好办法,而正确方法的获得,需要有活跃的思维,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寻找更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好的结果,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天凌晨,一位游客推着一辆装满稻草的手推车来到了两国之间的边境。边防哨兵疑心顿起:对稻草是不需要征税的,但是稻草下面到底是什么?这位哨兵仔细地对手推车中的稻草进行了搜查,但是一无所获。哨兵非常疑惑,亦感到很恼火,但是他只能给这位游客放行。

    第二天这位游客又来了,还是推着一辆手推车,这次里面装满粪肥,粪肥也是不需要交税的商品。这位哨兵心想这次一定要查出点什么来。所以他不顾让人恶心的臭味,找来一把小铲,仔细检查了臭烘烘的手推车,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走私品。

    每天,当太阳刚刚升到海关对面建筑物顶端的时候,同样的场景就会发生。有一次手推车中是碎木屑,另外一次是砾石,后来又是粪肥,每次都是不用交税的物品。但是哨兵真的没有想到他究竟在走私什么东西。时间久了,哨兵的检查便成了友好的例行检查。

    “我知道你一定在走私什么东西,我会找到的。”哨兵咧开嘴笑着对这位游客说。

    “这么多次了,你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很诚实的人。”这位游客这样答道。游客是位乐观派,在搜查过程中,他和哨兵会一起谈论前一天发生的事情:谁欺骗了谁、有关国家领导人的最新谣传以及现在已经被关在当地监狱中的走私犯的走私伎俩。

    “我不希望那种事情发生在你身上。”边防哨兵说道。

    “一个诚实的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这位游客答道。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那位游客在日出之时没有来到边境,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十几年之后,哨兵和游客都已经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在一个酒馆中不期而遇了。于是哨兵问那位游客,希望他能解答一下多年以来一直困扰他的一个问题。“我多年以前就离开海关了,我为政府尽心尽责地工作。我知道你当时在走私什么东西,你一定是在走私什么东西。”他说道,“都这么多年的老交情了,告诉我好吗?”

    “是手推车。”

    可想而知,当哨兵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一定是恍然大悟。游客正是抓住了人的思维定式,他知道,哨兵一定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手推车上装载的物品,而不会想到他的手推车才是他真正要运走的物品。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思维啊!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使得游客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人们有时会对习以为常的事情失去判断力,会习惯于遵循以往的观念和想法,总是按照常规去做一些事情。所以,在遇到绊脚石时,通常会想着怎么直接跳过去,却忘了绕道而行是更好的方法,既不会有任何危险,又比直接越过它更快。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不应受传统的定式思维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懂得反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才能更快地跨过成功途中的绊脚石,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

    成功者遭到的失败或犯下的错误并不见得比普通人少,只不过在遇到困难或犯了错误的时候,他们不会因循守旧,而是勇于尝试,善于用方法制胜。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究其原因,能不能在遇到困难时用方法制胜,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很多人在困难面前往往是束手无策,或者并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它,所以半途而废,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功呢?成功的人,在困难面前从来不会低头,他们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克服困难,他们拥有善于打破常规思维的优点,所以,他们获得了别人得不到的成功。

    方法总比问题多

    比尔·盖茨曾说:“一个出色的员工,应该懂得:要想让客户再度选择你的商品,就应该寻找一个让客户再度接受你的理由,任何产品遇到善于思索的大脑,肯定能有办法让它和微软的视窗一样行销天下。”

    洛克菲勒也曾经一再告诫他的职员:“请你们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饭一样。”

    生活就是不公平的,当失败的老实人遭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会不停地抱怨命运,认为生活亏欠了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没有人的命会比他的苦。他会自怜自艾,仿佛这个世界只对他自己不公。其实,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难题,就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努力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总是有的,而这些方法一定会让人有所收益。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被当权者驱逐出境,流落到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上,同时又身患重病,每天当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他都会坐在海港的一张长椅上,面朝大海,陷入冥思苦想之中。许久之后,他总是缓缓却坚定地站起来,在地上捡起一堆石头,一块块地掷向大海。掷完了,就面带微笑,一副豁然开朗的神情离去。

    他每天的这一举动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天,一个大胆的孩子走上前来问他:“为什么你要到这里来,还向海里扔这么多的石头?”沉默了一会儿,雨果严肃地说:“孩子,我扔到海里的不是石头,我扔掉的是‘自怜’。”

    雨果最终战胜了自怜,没有让无益的自怜夺去自己的斗志。他因而也战胜了逆境,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自怜是自尊、自爱、自励、自信的对立面,是不健康的。自怜会抹杀人的锐气,侵蚀人的灵魂;自怜会消磨人宝贵的时间,成为羁绊人冲出逆境的最大敌人,甚至可以说,自怜发展下去,将使人一无所成。时间的轮盘从不会因弱者的呼唤而停留。如果你还想成就一番事业的话,就必须摆脱自怜的束缚。

    让我们看一下,失败的老实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滑向败局的。当朋友或恋人没打来电话时,这个人的思维过程如下:

    已知他没有打电话,推出他有更好或更有趣的事情要做。

    如果他在乎我,则他会打电话过来。

    由上可知他并不真的在乎我。

    结论:我似乎永远无法找到在乎我的人。

    反思:或许我非常没有吸引力,令人厌烦,或许是我并没有得到他的心。我永远不可能与人建立一种天长地久的亲密关系。我将永远被抛弃。生命完全是空虚无意义的。

    飞速进展的思维使这个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个令人讨厌的人,没有人会真正在乎我。平时我只是赢得一丝同情,现在人家忙起来了,没有时间怜悯我了,我将被所有人抛弃。我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思呢?

    思维的恶性发展,是不自信的体现,而且它往往导致恶性循环。

    例如,身处绝望时,会想到放弃,不想做任何努力,因为在他看来努力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失败,不会取得任何进展。而一旦这种思维致使他没有一点突破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无用,认为自己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生活只会捉弄自己,还不如……

    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励自信,积极主动的行事方式有助于摆脱恶性思维循环。让消极停止前进,让乐观积极充满你的心灵。在该循环中有许多可以突破的环节,应一再告诫自己:尽管现在我没有突破,但这并不等于我是个没有用的人,只是我的付出还不够,因此我需要更积极地努力,用积极表现鼓励自己,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哪怕一点点成果和进展。

    借口使你远离成功

    怕承担责任、不自信、害怕领导或者其他人的指责,往往逃避责任的最好办法就是为自己找来借口;明明知道找借口的不良后果,但还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冲口而出。借口给你我他挡避了一时的责难,可也阻止了积极上进、更正错误的机会;也许是关闭了为你敞开的一扇成功之门。

    保罗在一家商贸公司上班,他也算是这个企业的一位老员工了,之前主要做销售的工作,以前专门负责跑业务,深得上司的器重。只是有一次,他手里的一笔业务让别人捷足先登抢走了,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事后,他很合情合理地解释了失去这笔业务的原因。那是因为他的腿伤发作,比竞争对手迟到半个钟头。以后,每当公司要他出去联系有点棘手的业务时,他总是以他的脚不行,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为借口而推托。

    保罗的一只脚有点轻微的跛,那是一次出差途中出了车祸导致的,留下了一点后遗症,根本不影响他的形象,也不影响他的工作。

    第一次,上司比较理解他,原谅了他。保罗心里很得意,他知道这是一宗费力不讨好、比较难办的业务,他庆幸自己的明智。

    但如果有比较好揽的业务时,他又跑到上司面前,说脚不行,要求在业务方面有所照顾。如此种种,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如何寻找更合理的借口身上。时间一长,他的业务成绩直线下滑。许多找借口的人,在享受了借口带来的短暂快乐后,起初有点自责。可是,重复的次数一多,也就变得无所谓了。最终,保罗被公司辞退了。

    之所以辞退保罗,是因为他没有服从老板的命令。真是因为他不服从命令,寻找借口推脱,让他走向了失败。正如一位名人说过,借口是制造失败的根源。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惯于为自己寻找借口。借口是一种思想病,而染有这种严重病症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失败者。那些没有任何作为,也不曾计划要有番作为的人,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出各种理由,但他们却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爱找借口的人。

    善找借口,那是懦弱者的行为,一个失败者找出一种“好”的借口,就会抓住不放,然后总是拿这个借口对他自己和他人解释:为什么他无法再做下去,为什么他无法成功。起初,他还能自知他的借口多少是在撒谎,但是在不断重复使用后,他就会越来越相信那完全是真的,相信这个借口就是他无法成功的真正原因,结果他的大脑就开始懈怠、僵化,让努力想方设法要赢的动力化为零。很多人会完全或部分屈服于各种借口,他们太低估自己的能力,同时太高估别人的能力。因为这些错误,使许多人轻视自己。不愿面对挑战,其实只要他勇于一试,往往就能够胜任得很好。

    寻找借口唯一的好处,就是把属于他们自己的过失通通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其他人。这样的人,在单位中不会成为称职的员工,也不是学校可以期待和信任的教职工;在社会上不是大家可信赖和尊重的人。这样的人,注定只能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这样的人,早晚会落到被社会所淘汰的境地。

    在企业中,在团队中,只要每个员工将每件小事都做得尽善尽美,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会提高一大步,这个团队也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对每个员工来说,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汇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效的、能战斗的团队。任何一个经营者都知道,对那些做事拖延的人,是不可能给予太高的期望的。

    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自己有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一个人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是决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关键。首先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不找借口,学会服从,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为:防止自己找借口。不寻找借口,就是敢于承担责任;不寻找借口,就是永不放弃;不寻找借口,就是锐意进取。这样,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更有利于团队的发展和竞争。

    不抱怨,在问题中改变

    很多人的工作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劳作,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样的工作和挑战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他们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了抱怨上。在不停的抱怨中,有些人选择了离开,有些人与消沉为伍,完全抛弃了初出茅庐时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思路上的改变。

    有一位年轻人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每天检查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完全,以确保石油被安全地储存。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枯燥的工作。公司经理认为这个工作最适合一个学历不高、也不会什么技术的年轻人。

    每天,年轻人都会看到机器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首先是石油罐从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然后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工作完成后,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注视这道工序,从清晨到黄昏,检查几百罐石油,每天如此。

    前几个在此工作的人对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厌烦极了,每天都向自己的主管抱怨不休,最后他们被一一解雇。这个年轻人在经历了开始的那段烦躁后,选择了留下,他深信这一切是可以改变的。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年轻人在机器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动作中,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一定会滴落39滴,但总会有那么一两滴没有起到作用。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这将会节省多少焊接剂?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用这种机器焊接的石油罐存在漏油的问题。但他不灰心,很快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解决了上个机型漏油的问题,同时每焊接一罐石油都会为公司节省一滴焊接剂。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就是这“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掌控全美制油业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

    不难想象,如果洛克菲勒也像他的几个前任工人一样,忍受不了枯燥无味的工作流程,其结果也只能流于平庸。正是他沉下心来,改变了自己在工作上的思路,才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妨换一种思路,也许你马上就能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目标、一种新的境界。换个思路,就有了出路!

    三思而后行,做事事半功倍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自《论语》,这句话就是教我们养成做事前要多思考的好习惯,也就是要先瞄准后开枪,想好再行动。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在工作中,这种习惯也会让你受益匪浅,比如有的事情,你与当事人沟通和领导与当事人沟通,会有非常不同的效果。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事情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也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三思,在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一思:做什么;二思:怎么做;三思:怎么做到最好。拿到老板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首先要想清楚老板让你做的是什么,最终要给老板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去进行相关的准备,这样不仅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而且自己也会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因为你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同样的,做买卖、找女(男)朋友、写文章、写策划方案……好多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先找到方向,发现目标。连目标都没有,还谈什么成功,哪还有成就?

    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做,就是做事的方法,如果做事方法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有的人,会积极思考寻找最优解决方法;有的人,则是走一步,看一步,等碰壁的时候,又回头重新思考,这样不仅效率不高,最终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小王和小张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俩人刚进单位的时候,条件是差不多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小王属于比较急躁的那种人,缺乏事前思考的习惯。每次老板分配了任务,他总是急于完成,但是每次都会付出很多,因为,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会碰壁,所以不得不重新进行,所以,他很多时候都是匆匆忙忙的。而小张属于比较精明的类型,老板分配任务的时候,他总是把工作分成几部分,然后再着手进行,所以,他的工作进行起来好像很轻松,并没有像小王看起来那么忙碌。但是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小张更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两年后,两个人的差距就拉开了,小王依然在自己的部门忙碌着,小张已经成为了部门经理。其实,事前对工作进行整体思考,看起来是浪费时间,不如做些具体的工作好,但是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从长远的角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还能节约资源。

    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身体的成长,使我们的外貌显得亭亭玉立,但是,我们也需要“心灵的成长”。这就是要我们遇事冷静,做事成熟……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凡事三思而后行。”也许你会轻蔑地说:这有何难?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三思而后行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手打架?为什么还会有人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呢?

    这些人就是做事前没有“三思”,只是图一时之快。正如一幅漫画反映的那样,男孩想要尽快砌好围墙,从而显示自己的技术,却忽略了“三思”的过程。以至于在为满意的成果而高兴时,发现没有为自己砌一个出口。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如果因为一时的冲动,不计事情的后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当严重的后果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再去后悔,再去懊恼,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其实现实中,有多少足以警醒我们的事情发生啊!

    有一个人总想着挣大钱,对自己挣的死工资很不满足,后来看到大家都在炒股,而且有很多人赚了很多钱,他就动心了。然而,他对炒股并不熟悉,但是他当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一心想翻本,所以把自己的一大部分积蓄都投进去了,他的投资是盲目的,他并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也没有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就看着别人买什么他就买什么。结果是他买的那只股票,最后成了垃圾股,自己的投资全打了水漂,事后,他的后悔可想而知了。

    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前一定要谨慎,凡事应做到三思而后行。要多想一想行动的方案,多想一想每种行动将产生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先瞄准再放枪,打中目标的机会会更大;先想好再着手做,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结果。

    我想每个人都愿意由衷地说声:无悔!因为那是一种成熟的气息,但是,也要我们将古训“谨于言,慎于行”铭记在心中,让自己的言行和谐于自己的心灵,凡事多想想、不固执、不任性,你能得到“无悔”的洒脱。

    不让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绊脚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人们在生活或是事业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到完美,但是现实中仍然不乏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他们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一旦出现瑕疵,就会很自责。英国的吉尔伯特指出:“引起完美主义的原因之一是害怕失败,完美主义的真正问题在于对这种失败的恐惧。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内疚,是一些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内在动机。”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极端就容易偏激,成为孤立者,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痛苦生活;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上缺乏客观意识,其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的冲突。

    有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特别爱钻牛角尖,做事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以前家长觉得做事尽善尽美是应该的。但现在,他写作业时也要求特别干净,如果有一点点不满意,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新写。跑步没得第一不高兴,考试如果得99分也要大哭一场,家长开始担心:他这样追求完美到底好不好?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孩子如果长期这样用过于完美的眼光来要求自己,只会给自己造成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造成性格上的缺陷。比如,会变得焦躁,不合群,而且自信会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自卑与自责,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追求完美,反而会变得更不完美。

    要记住人是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完美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境界。所以在一般的工作中,要学会满足于实现目标的95%而不是100%。不要只知道100分是优秀,其实95分也同样优秀,而且更容易达到一些。过分追求完美,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由于害怕失败,所以就会格外谨慎,反而会让自己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陈永志刚刚毕业不久,与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公司刚成立不久,年轻人也是满腔热情。他负责与客户谈业务,开始的时候觉得每个单子都要做到最好,单子没有签成他会有种挫败感,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无心进行下面的工作,有段时间他特别颓废,他的一位长辈发现他有心事,就跟他聊天,他就把自己的心事说了,这位长辈说:“你为什么总是盯着一个单子不放呢?为什么不试着去寻找新的客户呢?做生意谈不成是很正常的,这家不行,就找第二家嘛,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一家上。”

    陈永志恍然大悟,发现在生意场上,追求完美也许并不是件好事,会让许多新的机会从你手中溜走。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思路,他不断寻找新的客户群,签成的单子也越来越多。公司也慢慢地走上了成功之路。

    一个单子做得再完美,它也不会变成两个,所以不要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花费太多的心思来追求所谓的完美,这种完美很多时候给你带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更多的挫败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二八定律也叫帕累托定律,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二八定律说明我们所做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20%需要我们做到完美,而剩下的80%并不是主要的,没有必要做到完美。如果花费很多精力去追求那80%的完美,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弗兰克·贝特格是美国保险业的巨子,他总结过自己的从业经验,“很多年前,我刚开始推销保险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后来,发生了一点事,让我觉得很气馁,开始看不起自己的职业并打算辞职——但在辞职前,我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让我业绩不佳。

    “我先问自己:‘问题到底是什么?’我拜访过那么多人,成绩却一般。我和顾客谈得好好的,可是到最后成交时他们却对我说:‘我再考虑一下吧!’于是我又得再花时间找他,说不定他还改变了主意。这让我觉得很颓丧。

    “我接着问自己:‘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在回答之前,我拿出过去12个月的工作记录详细研究。上面的数字让我很吃惊:我所卖的保险有70%的是在首次见面时成交的;另外有23%的是在第二次见面时成交的;只有7%的是在第三、第四、第五次见面时才成交的,而我,竟把一半的工作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了。这个发现让我激动不已,又燃起了创造佳绩的激情,把辞职的事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该怎么做呢?不言自明:我应该立刻停止第三、第四、第五次拜访,把空出的时间用于寻找新顾客。

    “执行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在很短的时间内我的业绩上升一倍。”

    这就是了解并运用二八定律后带来的改变,弗兰克发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效益并不明显的7%上,所以业绩并不突出,在二八定律的影响下,弗兰克立即改变了工作方法,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新客户——他们为他带来了80%的工作收益。

    所以,我们要看清的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中,只有20%是需要做到完美的,其余的80%做到90分就足够了,这样不仅能高效率地工作,而且能收获更多。

    思维点亮人生

    方法远比汗水重要,方法不正确,即使你付出了再多的努力、再多的汗水,也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一个善于开拓创新的人,一定是能够努力寻找方法的人,一定比埋头苦干、不善于思考的人有着更高的效率,赢得更多的机遇。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关键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错了,事倍功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