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把找人办事称作“求人”。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来完成某事。经过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恳求后,你可能发现自己根本不能说服对方。对方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你。如果你将办事的方法颠倒过来,用逆思维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会怎样呢?比如,你突然给他一个强烈的反刺激,以言相激达到你求人办事的效果。在这里,“请将不如激将”不失为一种极佳策略。
你也发现,有人难请,你越客气他越端架子。不如换个请法,激他一下,也许就会不请自来,这乃相“请”不如相“激”。所谓激将,就是在某些时候,你通过贬低、刺激他人,打击他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振作起来,接受你的意见和主张。在求人办事时,如果你故意贬低对方,看不起他,说他不行,借以激起对方求胜的欲望,也能使其超水平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激将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直激法”,就是面对面直接地贬低、刺激、羞辱、激怒对方。还有“暗激法”,即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对方,激发他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还有一种导激法,指的是用明确的或诱导性的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起来。通过上述这些方法,让对方进入激动状态(愤怒、羞耻、不服、高兴)导致情绪失控,继而操纵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劝说孙权和蜀国联盟抗曹时用的就是暗激法。公元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征。江东的孙权在抗曹与降曹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刘备商量联孙抗曹。诸葛亮知道孙权年轻气盛,自尊心强。这样的人只有激,不可说。于是,诸葛亮在与其会面时大谈曹军兵多势大,他说:“曹军骑兵、步兵、水兵加在一起有100多万哪!”
孙权大吃一惊,追问:“这里有诈吧?”
诸葛亮一笔一笔算,最后算出曹军竟有150多万。他说:“我只讲100万,是怕吓倒了江东的人呀!”这句话的刺激性可谓不小,使孙权急忙问计:“那我是战还是不战?”
诸葛亮见火候已到,说:“如果东吴人力、物力能与曹操抗衡,那就战;如果您认为敌不过,那就降!”
孙权不甘屈辱,立刻反问:“照您这样说,那刘豫州为什么不降呢?”
此话正中诸葛亮下怀,诸葛亮进一步使用激将法,毫不犹豫地抛出一枚令孙权难以接受的重磅炸弹,他说:“田横不过是齐国一个壮士罢了,尚且能坚守气节,何况我们刘豫州是皇室后代、盖世英才,怎么能甘心投降,任人摆布呢?”
孙权勃然大怒道:“难道我在你眼里,竟然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吗?”你看,孙权的火立刻被激了起来,他当即决定与曹军决一死战。
俗话说:“树怕剥皮,人怕激将。”人最在乎自己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等。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你故意贬低对方,看不起他,说他不行,就会激起他求胜的欲望,迫使他就范。在上述这个典故中,如果诸葛亮开门见山地邀孙权加盟,那么,结果就难以预知了。可他没有这样做,他故意激怒孙权,让他迅速做出抗曹的决定。
有个男孩想让妈妈给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事实上,他已有一条了。因为怕遭到拒绝,男孩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个要求,而是用了激将法。他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你见过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句话一下子打动了他的妈妈。事后,这位妈妈谈起此事,说到了当时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钱,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激将法就是利用逆思维心理,不按常理说服他,而是通过刺激他,激起其好胜心,让他自愿去做某事。尤其是对于一些倔强的人,这种方法更有效。反之,你越将他的力量夸大到极致,他反而越容易拿架子,或是起疑心,而不去做这件事。
激将法对脾气暴躁的人有效,对骄傲的人也管用,对自负的人也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你越是不放心他办某事。他偏要证明给你看。当然,激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你要考虑对方的身份、性格等,犹如治病一样,唯有对症下药,才有疗效。若是下错了药,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另外,要采取激将法,注意在“激将”的过程中切忌带有侮辱性的话语出现,最好利用暗示,不要一激将人激怒了,否则会让你碰一鼻子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否定他的能力,从而激起他证明自己的欲望。
智慧点读
激将法就是利用逆思维心理,不按常理说服他,而是通过刺激他,激起其好胜心,让他自愿去做某事。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