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并不陌生:
2005年7月,美国有个叫麦克唐纳的青年利用互联网,用一个特大的红色曲别针先后换来钢笔、啤酒桶、雪地汽车、外出旅游机会、音乐合同等,最后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换回一套别墅。详细过程如下:
第1次交换:用红色曲别针换来一支鱼形钢笔;
第2次交换:用钢笔换到一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
第3次交换:用把手换到一个烤炉;
第4次交换:用烤炉换到一台发电机;
第5次交换:用发电机换到一个历史悠久的百威啤酒桶;
第6次交换:用酒桶换到一辆旧的雪地汽车;
第7次交换:用雪地汽车换到一次前往落基山的旅游机会;
第8次交换:用旅游机会换来一辆敞篷车;
第9次交换:用敞篷车换到一份录制唱片的合同;
第10次交换:将合同给了一名歌手,歌手感激涕零地给了他一套双层公寓!
麦克唐纳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他的传奇吸引着一些时尚男女加入网络交换的游戏,开始了他们的“换客”生涯。小煜就是其中一位。
小煜在“扬城换客”群上留言,想用一套正版的《NBA2006》游戏软件“求换”一辆自行车。两天后,有个人联系她,在询问了相关事宜后,二人约好见面地点准备交换。让小煜都没想到的是,这么快就实现了交换。奇迹还在继续。小煜继续更新网上留言。经过多次“自由交换”,她用这辆自行车先后换到了香水、手机、价值一千多元的多功能登山包。后来,有个驴友联系她,想用一台旧电脑换她手中的登山包。于是,当初的一款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软件,就这样换来了一台电脑。
与小煜类似,很多人的交换过程可以说是“天马行空”:化妆品换成数码产品,用旧军装换新手机,用考研书籍换流行小说。需求决定了换物法则,只要喜欢,就不必在意换得值不值。至于物品本来是花多少钱购买的,已变得不那么重要。
而各种易物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例如“换来换去”网、“易物”网、“搜换”网、“欧亿网易货通”“换啦同城易物”网、“易贝”网、“68换物”网等。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以地区为范围的现场交易活动。
你是不是也有很多冲动消费时买下的衣服、鞋子,或是闲置的书籍、电子用品、化妆品、生活用品、婴幼儿用品、玩具等,用处不大但弃之可惜?这些闲置物品,不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也丧失了本身的价值。那么,不妨拿到网上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吧!“以你所有换人所求”,不仅让“鸡肋”找到了好归宿,又收获了自己需要的“熊掌”,何乐而不为?只有想不到,没有换不到。一些对你来说是累赘的东西,只要摇身一换,就成了别人的宝贝。
与“曲别针换别墅”相对的,是安徒生讲的一个童话故事:一个老头子牵着一匹骏马去集市,一路上用马换牛、用牛换鹅、用鹅换鸡、用鸡换了一筐烂苹果。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都无法解释这样一个等式:“一枚曲别针等于一座大别墅”以及“一匹骏马等于一筐烂苹果”。因为人是理性的,都想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换客”们却颠覆了这点。他们用逆思维心理,把自己不用的闲置品,拿来交换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其实,不管是别针换别墅,还是骏马换烂苹果,都不是一个经济范畴的事。“换客”们是感性的经济人,他们是在交换中寻求乐趣。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交换之间也”!
看到这里,你再想想,是不是可以将公司发的购物卡等换成现金呢?或者干脆自己开一个小店,给“换客”们搭建一个交易平台。先选好地址,再号召网友们将闲置物品寄过来,你将这些物品标上价格,如此就可以正式开张了。物品卖出去后,你可根据标价收取20%的交易费,另外每件物品收取一些寄存费。
还有吗,你还想到了什么?
智慧点读
让闲置不用的东西都活起来、流动起来,这不失为一种“废物利用”的新方式。不在乎等价交换,只在乎各取所需。这既是“换享工场”活动,也可以被当成一门生意来做。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