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下午申初(下午3点)刘基才下朝回到家里。
古代有父父子子的礼节,见面就复杂一些。刘谨以下都等在二门外,直到丫鬟春梅出来传话他们才进入老太爷和老太太住的宅院,面见父亲。
在正房的堂屋里刘基和阎氏分左右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儿子们的见面礼。
刘谨打头,三兄弟站成一排,刘诠的侧面还有一个童子,他是四福,是林氏所出的第四子,当然也是刘谨的弟弟。四福今年四岁了,已经可以按照大人的嘱咐行事,比如今天就可以完成拜见父亲的仪式。
兄弟四人面向父母叩头:“见过父亲大人!父亲母亲吉祥!”然后是三叩首。刘基说:“起来吧。”这就完成了见面礼。
孙辈只有刘璎和刘珞二人,他们按同样的礼节拜见祖父。
礼节过后一家人才放下架子,可以随意坐下闲话,四福年龄小,让丫鬟领走了。
这种场面说的都是家常琐事,没什么要紧的话。就算是刘基知道他的长孙刘璎特别聪慧能干,也至多是拷问一句私塾里的学问而已。
全家团圆就一定会有丰盛的晚宴,自古以来人们就是这个习惯。在三进院子的堂屋里摆了两桌宴席,老太爷、老太太和几个儿孙们一桌,其他女眷们一桌。
这是家里重大的喜庆,一定会选最好的菜肴。陆续上来十几道菜,鸡鸭鱼肉俱全。江南水乡水产品丰富,以鱼虾蟹为原料精心烹制的菜肴有四道,肉类煎炒烹炸也是四道菜。余下的是时鲜菜蔬,南方的冬季也有青菜的。
看到这么丰盛的菜肴,人们食欲大开,可是刘璎注意到了,桌子上缺了高档次的山珍海味。倒不是说刘璎的口味有多么高,而是他想到刘基眼下的身份,那也是国之重臣啊。
达官贵人都是讲究摆谱的,不管吃不吃,该摆出来的山珍海味也要摆到桌子上,那是身份的象征。
可眼前这一桌子菜恐怕还赶不上在南田老家里的宴席。由此刘璎想道刘基可能并不宽裕。
吃饭间刘基说:“你们的媳妇子女都没来,很多孩子还没见过面,也很想看看他们。可惜我又不能随自己的心意回老家,什么时候能把他们带来才好。”
刘谨回答说:“水路倒是方便,等天气暖和了就带他们来给老太爷请安。我看这个府邸富丽堂皇的,这个堂屋就很高大宽敞,但是这府里的格局还是有局限,来人多了还是不方便,要扩建也没有空地。父亲当初是怎么选这处宅院的呢?”
刘基说:“这宅子是主公的恩赐,但是还不能算是咱家的产业,就算是府邸吧。那里有我选择的余地呢?”
他说的“主公”就是朱元璋,此时还没登基做皇上,所以还称作主公。
府邸就是官员的住宅,你做官就在这住着,辞官或免职就走人,下一任官员再住进来。
刘诚说道:“能不能在这左右寻找买一处宅子呢?”
刘基笑了,他说道:“知道你们这些年经营的不错,有你们来了就可以琢磨买一处宅子了。”
刘基不好意思直说,但意思也说明白了:就是他没钱,没钱当然就不能琢磨买宅子啦。
他混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怎么会买个宅子的钱都没有呢?
这与出身贫寒的朱元璋有关。在明代里,朱元璋对贪官深恶痛绝,因此他就希望自己的朝廷官府和官员们都是清廉的。朱元璋也是这样实践的,他不光是杀功臣,他杀贪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正是因为朱元璋的原因,与别的朝代相比较,明朝有个特别的情况,那就是官员的薪俸特别的低,说起来真是“官不聊生”啊。朱元璋以为这样做,他的官员就清廉了,其实这只是他美好的愿望而已。
远的不说,眼下的刘基如何支撑这一个家呢?再节俭,这一家人也有几十口,吃喝用度不少。朋友同僚之间还要有人情往来,薪俸不足就难于支撑。
像刘基这样的官,他们有几种财源呢?首先是战争中发财,特别的军事将领,乘着战乱横征暴敛加抢劫也是一个个肥的流油。战争过去了,正常的就要靠商铺和田庄,非法的当然就是贪污腐败了。总之,没有外财是难于维持的。
此时的刘基至多能有朱元璋赏赐的田庄,其他的是不会有的。因此他的生活应该是比较清苦的。
现在家里人来了,特别是刘璎可以说是少有的大财主了,相信刘基从此不必为银钱发愁,同时也避免了他贪污的欲望。
在明朝,官员的俸禄真的不足以维持日常生活吗?我们刚好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作为证明:有这么一个官员,他绝对没有外财,也不贪污受贿,完全依靠俸禄生活,这种情况下他过的怎么样呢?
都知道明朝有个海瑞吧,他以清廉著称,真正的两袖清风。他是自律极严之人,从不行贿、不受礼。做县官时,吃的菜是家僮在衙门空地里种的,靴子破了也要补好再穿,领来的柴火银子多算了七钱,海瑞也要送回去。
在他死后清点遗物时,发现全部家当不过白银十多两,布一匹,旧衣数件。同僚们都很钦佩,可是连治丧的钱都没有,还是同僚们凑了点银子,才算把海瑞的丧事办了。
海瑞的故事很多,我们就说这一点点,是为了说明,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这是朱元璋定的规矩,低得有点不近人情,官员如果单靠俸禄就会像海瑞这样,很难维持生活的。
所以说,刘基的家人来了,或者说,与他家里建立了正常的联系之后,刘基再也不用为银钱发愁了。
席间刘基没有说全家都离开老家搬到江宁的话,但是他也表达出一个意思,是希望长子刘谨能留在江宁。一是能享受身边有儿孙的天伦之乐,二是生活和人情往来上有人照应。因为他的公务繁忙,照顾不到家里,需要有个帮手,还有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也是很繁杂的。第三,他也有栽培子孙的意思,希望他的子孙能接触他的人脉,交往朝里的达官贵人,某个好前程,延续他打下的这个基础,富贵传家。
从刘基表达的这番意思,刘璎已经可以判断,此时的刘基还没有对危机的心理准备。也难怪,他再聪明也想不到朱元璋杀功臣的决绝。历史上不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但是像朱元璋这么狠的还是头一份。
须知:同甘苦易,共富贵难!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有处置元勋权贵故事,不过像朱元璋这样狠的真不多。
新朝新皇帝为了江山永固传子孙万代,都会想到要排除危险,朱元璋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当然也会防着别人依样画葫芦,造他的反,这是帝王的普遍心理。
可毕竟人性是有区别的,好的例子也有。比如宋朝开国的皇帝赵匡胤就是最仁慈的一个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
赵匡胤设了一个宴席,把手下的大将功臣们都找来。他实话实说,直截了当:我怎么当上皇上的呢?还不是有你们拥促黄袍加身吗?可是我怎么能保证今后你们中的哪一个也黄袍加身呢?
这话说的够直白,也够狠。他手下这一帮子大将一个个的可是吓坏了,搞不好,今天就是人头落地,于是都哆哆嗦嗦的跪下去了。
赵匡胤安慰他们说:别怕,我不是要杀你们,但是今天我请你们喝一杯酒,把兵权交出来的就喝下去,我保你们和你们子孙的荣华富贵。
下面这帮大将们,一个个的端起酒杯,痛快地喝了酒,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手下们都放弃了兵权,赵匡胤也就放心了,也能正常给臣子们荣华富贵。所以说赵匡胤是最仁慈的皇帝,他没有杀功臣。
只可惜,刘基遇到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朱元璋!
。。。。。。
酒席间的闲话中刘璎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朱家军已经开始北伐了,主将是徐达和常遇春。
这个消息让刘璎感到意外,因为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战争才刚刚结束,按理说大战刚过,再一次发动战争需要做准备,无论是积攒钱粮还是整顿军队都需要时间。
刘璎对朱元璋行动如此迅速很吃惊,于是他忘记了历来的低调而开口发问:“祖父,苏州的一场大战才刚刚结束,军队伤亡都很大,需要征召壮丁补充,新兵也需要训练,总不能让一群乌合之众上战场吧?再说打仗打的是钱粮,粮草和银钱都必须充足才行。怎么能这么仓促呢?”
刘璎自己也经常招收壮丁,对训练也略知一二。新兵最低也要能够遵守军纪,按照军令行动,如果命令都听不懂怎么打仗啊?传达军令又不是靠大声呼喊,更多的是用旗帜、锣鼓、军号传令,至少要训练士兵看懂军令才行啊?
招收壮丁、扩军都需要时间,所以刘璎原本估计朱元璋至少要准备一年,要等到下一年的秋收,有了粮食大军才能行动,他没想到朱元璋动作会这么快。
可是这消息是刘基说的,那是不会错的,以他的地位消息绝对准确。
——end——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