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诠也在商船上,他改乘小船在北竿岛码头登陆,刘璎带着几个人等在那里。
“三叔您怎么还来了?”
上岸的刘诠说:“北竿岛是咱家的根基,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能放心呢?”
刘璎笑着说:“您的援军一到,这里的危险就算解除了,您看,海盗们正在败退呐。”
在感恩泉避难的百姓因为看到自己的家被烧,激起他们的愤怒,是啊,这腊月隆冬的天,房子没了可怎么生活?他们纷纷拿起棍棒菜刀蜂拥下山报仇,护卫队人少阻挡不住。当然他们有胆量出击也是依仗着登上岛屿的护卫队,他们也看到了海盗们在护卫队面前不堪一击。百姓人多,有上万人,打着火把,呐喊着,气势惊天动地。
面对这突发的情景,方国珍已经完全蒙了,他实在想不通,突然冒出这么多人是从哪儿来的?他也来不及想,现在是逃命要紧,他边收拢残兵败将边向海边撤退,现在他第一想法就是上船逃命。
眼看着百姓冲上战场,护卫队就更不能落后了,他们要保护百姓的安全。
本来只有一百多人的护卫队,现在得到了一营的增援,兵力大增。
再看海盗一方,因为他们的船队被袭击,船只就是他们的根本,没有船他们就会被困在这个岛屿上,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他们拼命地往西边跑,上船是唯一的生路,哪里还有作战抵抗的心思呀?
海盗一方是落魄败逃,刘家军民是复仇追击,战场是一边倒的形势。
从台员赶来的橙龙号和黄龙号战舰加入了攻击敌船队的战团,这样一来舰队就有五艘军舰和两艘巡逻船了。舰队围着小小的海湾用猛烈炮火攻击困在里边的敌船,敌船上人太少,有的船上几乎没人,因而还击不利处于劣势,可是他们的人都在岸上哪能丢下不管自己跑掉呐,已经有小船在摆渡岸上的人上船了。这场面看着就像是珍珠港事件提前出现了。
今天使用了很多开花弹,也有燃烧弹,眼见得几乎所有的船都起火燃烧起来,也有倾斜沉没的。展七雄当然不能违背刘璎的命令,他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就下令撤退。各个舰船上的管代也有不理解的,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撤了呢?但是命令如山,必须服从。
舰队返回到南北竿岛之间的海域停下来警戒,监视着敌军动静。南竿岛的码头还有商船(就是一营乘坐的船),也需要保护。
海上的战斗放了海盗一马,南竿岛地面战斗却是毫不留情。战场上刘家一方是军民齐上阵,一营怕平民吃亏,就会努力向前,其他护卫队和民团顾不得作战了,他们在努力劝导和约束百姓的队伍,以避免伤亡。
所以战场上是一营打头阵,追击敌军。他们喊着口号:“投降不杀!”,走投无路的海盗很多丢下兵器,跪地举手投降,做了俘虏。军队有军纪,不会杀俘,可是平民百姓不管这些,被他们打死的就很多。
刘家的舰队走了,海上平静了,海盗船上的水手要灭火和堵塞漏洞,挽救船只。岸上的人依然需要用小船摆渡上大船,因为这里是渔民们的码头,渔船都比较小,直接靠岸或者把渔船拉上岸,所以这里根本就没有适合大船的码头设施,小船摆渡耽误时间。
方国珍选择登上一艘基本没有负伤的船就急忙命令开船,他自己先远离危险再说。
有的人急了,跳到水里向船游过去。他们的船距离岸边都不远,按说游泳没问题,可是问题这是腊月,正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间。南方海岛上气温不会太低,用现代的温度计数来说也就是摄氏10度上下,虽然不能冻僵也是很冷的。
能开动的船都上满了人,陆续开走了,上错了船的就走不了,就只能做俘虏。
方国珍从来就没这么狼狈过,他心情坏到了极点。在海上他收拢了七艘船,算上他的坐船有八艘,这些船都是伤痕累累的,没有一艘完好无损的船,因此他们的航行速度很慢,如果此时北竿岛上的舰船追过来,他们的下场会十分凄惨。
也许后面还会有他的船追上来,但是方国珍不敢停船等待,败军奔逃,各安其命吧。船只的损伤只能一边走一边补救。
方国珍传令各船清点人数,报告伤亡。清点的结果是:他还剩下1800多人,其中半数带伤。这就是说,他损失了十四艘船和两千多人。
这是惨败,并且差一点就全军覆没。他不知道的是,这是对手故意放他一条生路,否则,真的就全军覆没了。
相信经此一战,方国珍再也不敢找刘家的麻烦了,以后他们看见刘家的船都会躲着走。
身边的幕僚劝解说:“方大人不必难过,胜败乃兵家常事。。。。。。”
“滚!”方国珍怒喝一声打断了幕僚的话。
其实他们的身后有两艘船在监视着他们,那两艘船上没有点灯,在黑夜方国珍就没有发现。
南竿岛战场上的清理也结束了,抓了五百一十多俘虏,清理出两百三十多尸体,缴获很多兵器和财物,当然也难免有人私藏战利品。刘家一方也有伤亡,岛上居民死了八人,多数是坚持在家里,拒绝逃难的。负伤的有数十人,其中军人很少,多数是百姓,这样的伤亡数字是很轻微的了。
敌人死亡人数比较多,那是因为愤怒的百姓杀俘所致。
岛屿上刘家的管事刘亚东在组织人手统计损失,包括民间的,工厂的。刘家会制定补偿救济的办法,起码毁坏的房屋应该最快地恢复,否则这么寒冷的冬天怎么过?要让百姓很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刘家的这种做法,让岛上军民感恩戴德,在战乱中,没有那个军阀能这样做的。
军队的战损统计按建制进行,也要尽快恢复原有的战斗力。
对俘虏的处置就简单了,全部运到台员关押,刑满后动员他们做移民。对参战有功的给予减刑或免刑,有伤的给治疗。做俘虏能有这样的待遇他们也是千恩万谢的,觉得交了好运气,遇到了大善人。
这一次作战刘家最大的缴获还是船只,一艘大型航海船怎么也值千两银子,只要不沉没,拉到船厂去维修,都可以修复继续使用,维修时也可以适当的改造,提高性能。
这也是刘璎比较关心的,所以第二天他和刘诠去船厂查看,过问这些船的维修情况。
刘诠问刘璎:“咱们一共俘获多少船?”
“三叔,我现在知道的是九艘。我们第一次出击打的是他们的侦查船,俘获了一艘,已经拉回来了。第二次是南湾的战斗,击伤敌船三艘,都留在了南湾里,说是有一艘已经沉没了,另外两艘还漂着,可以拉到船厂去修理。第三次的收获最大,就是三叔您来了之后在南竿岛西侧打的那一仗,留下了敌船九艘,现在沉没了三艘,还有六艘船都在那儿漂着呐。所以合算一下,可用的有九艘船了。咱家的商船现在总数才八艘船,如果都能修好的话,这一次就增加了一倍还多。今天到船厂再问问他们,就能有个准数。”
刘诠:“啊!有这么多?这个方国珍可是善财童子了,给咱们送来这么多的船?太好了。”
对于沉船,古代也可以打捞,但是方法笨拙,如果不是堵塞航道一般就不会去管它了。
刘璎说:“现在船多了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搞个运输客人的船呢?选一艘合适的船,把它改成专门运送客人的船,我们自己用也很舒适嘛,也可以经营水上交通。比如说,从福州到山东城阳,在沿海航行,中间选几个码头停靠,就可以开定期的航班,最初一个月开一班总会有客人吧?”
刘璎是想到了现代的交通,可此时没有火车,没有任何面向公众的公共交通工具。如果把水上交通开起来,一个是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人员的流动会促进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设施。便利交通的意义现代人都懂,可是古代真的没有,长途旅行都是自己想办法找车船,就是官府官员也是自己找辙,没有可以借用的交通工具。
刘诠听了也有兴趣,客船的事从来就没有人去想,可他大侄子刘璎就想到了。仔细想想还真是有道理,这不但是个好生意也确实利国利民。
。。。。。。
说到船的数量还有一笔账。这一次方国珍出动的是22艘大船,最后跑掉的是八艘船,把所有的船只数量计算一遍,还少了两艘船。就是说有两艘船跑了,但是不知所踪,他们有可能最终找到方国珍,也可能另起炉灶自己做生意去了。
——end——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