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的这些故事是从福州府的官员那里听来的,准确度有多少不好说,只能是八九不离十。
看官府的订货也同样能说明问题,如果三眼铳不好用官府还会买吗?现在官府的购买量一直也没减少,并且态度很迫切,就是有多少货就要多少。由此也可以推断,三眼铳在明军中很受欢迎。
。。。。。。
发展工业就离不开矿藏,所以到了台员后就着手探矿,对于需要的矿物进行开采。可矿场大多都在深山里,这就离不开运输,就要修路架桥。初期都是修建马车走的道路,可是刘璎知道,除了水运之外,陆地上的运输以火车铁路为最经济便捷。只要钢产量足够,还是要考虑修建铁路。
刘璎想到修铁路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钢铁产量过剩了,是钢铁没处消化了,如果不给钢铁找个出路则钢铁产业就会有危机,生产出来的钢铁卖不出去,工厂就会关门倒闭。这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刘璎特别重视钢铁的产量,所以钢铁厂的发展是最快的,现在钢铁产量已经达到月产四五十吨,年产五六百吨。
五六百吨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不比较不知道。
现代炼钢有转炉和平炉,一炉钢少说四五十吨,多的超过一百吨,速度最快的转炉,十几分钟就出一炉钢,一天的产量就上千吨。
这么比较一下,刘家一年炼出来的钢还赶不上现代里一个炉子半天的产量,是不是太少了?与现代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可是与当代的水平比较又是非常了不起的。
元末明初战乱多年,生产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明初时期,全国的生铁产量还不足四万斤,折合公制为20吨。当然战争结束后恢复的也很快,明朝初年一般的生铁产量在八万到十万斤,折合四五十吨。除了生铁还有铅锌锡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中铅锌锡的产量最大,几乎接近于生铁的一半,所以古代有很多铅锡制品,比如锡酒壶。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之下,台员年产五六百吨已经是很惊人的了,是当时全国产量的二三十倍。以当时的经济环境是消化不了这么多的钢铁的,也就是说,钢铁严重过剩了。
一边是需要发展钢铁业,一边是解决生铁过剩,于是刘璎就想修铁路,用生铁铸造铁轨!
修铁路就要制造火车头,就需要蒸汽机。蒸汽机正在研制中,由于刘璎的设计原则是尽量简单,所以样品已经制造出来了,正在试验改进。可是有了蒸汽机的样品不等于马上就能制造火车头,暂时没有火车头怎么办?那就用马拉!
对于马拉火车你可不要笑,最早的火车就是马拉的。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李鸿章修的,地点在唐山,是运煤的。那时候西洋有蒸汽机的火车头,也买来了,但是清朝廷不让用,说是怕惊动了皇陵。清代的皇陵在遵化,距离唐山不远。
皇族们是惹不起的,特别是慈禧老佛爷。李鸿章被逼无奈,只好用马拉。呵呵,中国最早的火车是用马拉的!
其实在西方也是先有马拉的轨道车,后有火车头。这是有证据的。
铁路标准轨的宽度是1435毫米,英制是四英尺八英寸。这个轨距被称为“标准轨”,全世界通用。
你看用公制长度单位1435毫米不是整数,英制也同样不是整数,你一定会认为这是经过科学实验和论证的结果,是有科学依据的。可是我告诉你,不是的,它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正确答案会让你意外,你甚至以为是个冷笑话:1435毫米是两个马屁股的宽度!两条轨道中间,刚好容纳并排的两匹马,这才是标准轨距的来源。
由此也可以间接证明,当初没有火车头的时候,轨道车是用马拉的,外国也是马拉火车。
。。。。。。
蒸汽机在研制,火车头也要制造,短时间造不出来也没关系,先制造轨道车厢用马拉,无论如何也比马车跑得快,拉的多,运输成本低。
对此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此时人们学到的知识中缺乏科学这一部分,轨道车省力的原理是物理学中的摩擦力的内容,没系统地学习物理学当然就不懂。比如刘璎他三叔刘诠就这样问:“这么多的钢铁都铺在路上,那得值多少银子啊?值得吗?我看不如下功夫把路修好,让马车更平稳,一样跑得快。”
对于明白的人来说,其道理不难,可是要给不明白的人说清楚可也不容易。
刘璎说:“三叔,您有空吗?跟我去炼铁厂看看?”
刘璎经常去各个工厂,这也是习惯了,刘诠也经常去,跟着刘璎一起走,经常能看到新鲜东西,也长学问。于是他们一起去了炼铁厂。
台员的炼铁厂主要是用清津的铁矿石,因为那里的矿石品质好。为方便运输,工厂就在淡水沿岸,就在淡水城外。使用本地铁矿石的,会在矿场当地兴建炼铁厂。
在炼铁厂里刘璎走到炼钢的氧化槽车跟前。
氧化槽车就相当于现代的转炉,是炼钢用的。现在没有那么大的吊车,把它吊起来,所以只能用轨道车。使用的时候用人力拉着走。
现在的槽车是空的,里面没有铁水。刘璎手扶着车说道:“三叔您看,这个车少说也有一千斤吧?比马车重多了,您推推看,看能不能推着走?”
槽车的下面是轨道,铸铁的轨道,车轮也是铁的。
平时是两三个人拉,刘诠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推得动。他不知道刘璎是什么意思,也是年轻好胜,他真的上前拉开姿势去推槽车。刘璎拉开刹车,刘诠用力推,还真的就推动了,槽车一动,接下来就省力了,稍微用力,槽车就往前走。
刘璎笑着说:“三叔力气真不小,居然推动了。这槽车可比马车分量大多了,如果是马车您怕是推不动。三叔,这就是轨道车的好处。”
刘诠停下来拍拍手说道:“原来你是在讲道理啊!哈哈,我知道了,轨道车比马车省力。”
实际验证最有说服力,刘璎不用讲什么摩擦力的原理,刘诠就被说服了。轨道车确实省力,载重量大,速度快。
为了减少铁路建设的工程量,也能降低车辆生产制造的难度,刘璎没有选择标准轨,而是选择了一米宽的窄轨。比标准轨窄的叫“窄轨”。
窄轨铁路有其优势,主要的是经济,省钱。不但火车头、车厢造价低,铁路的线路工程量小很多,也是省钱。
在现代里有现成的例子,在东北的深山里经常能看到小火车,它们是为林场、矿山所建设的,路轨铺设的也简陋,机车和车厢都是极简单的,虽然运输量很小,在经济上也很划算。甚至一些农场、小工厂里也随时可见窄轨小火车。
查找一下中国历史上规模比较大的,有名气的窄轨铁路有四处,第一处是四川经襄樊到湖北的线路,此线路建设拖延了若干年始终没有建成,在经济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甚至它一直是书面上的铁路,但是,它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可是太大了。读历史都知道有个四川的“护路运动”吧,“护”的就是这一条铁路。护路运动导致调动武昌的新军,于是武汉三镇空虚,已经谋划多时的革命党就乘机发动了辛亥革命!进而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条铁路没修成也值了。
另一条是云南到越南西北部的铁路,这条铁路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部分路段现在还在运营!云南有句民谣:“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它说的就是滇越铁路。去年还有个云南的大员因为不认识“滇”字,读成“镇越铁路”而闹个大笑话。
第三是在山西境内由阎锡山修建经营的山西省内的窄轨铁路网,使得山西省内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阎锡山打仗的本事平平,搞经济建设可是一把好手。山西在他的治理下是军阀混战年代的世外桃源,山西也是各路豪强眼中的大肥肉。当时山西富到什么程度就不说了,只说一点:山西的兵工厂不但能生产步枪子弹,还能生产冲锋枪、机枪,能仿制日本山炮,甚至生产过那个年代的坦克车。在当时的中国,山西的军队装备最好,士兵吃的最好,士兵的被服最好。想当年除了张作霖,没有第二个军阀有这种能力。
最后一处窄轨铁路就是台湾,它是日本殖民时期的产物,到了现代还在运行使用中,现在去台湾观光还能乘坐它,它是经济价值最高的窄轨铁路。
窄轨的机车和车厢小了,车厢底盘、车体结构就简化了不少,这就便于制造了。再经过善于因陋就简的刘璎之手,就能简化到适应当时的生产能力,把它们制造出来。
用锻铁铸造的铁轨缺点是强度差,但是可以把轨道设计的粗笨一些以增加强度。现在的轧钢能力差,还不能轧制像铁轨这样的钢材。主要原因是动力问题,因此正在研制的蒸汽机第一个应用就是改善轧钢机。
铸造的铁轨外形尺寸精度低,此时的办法就是用人工打磨,这样的铁轨平整度差,火车的速度就不能快,如果能达到时速30公里就很令人满意了。这样的火车肯定会颠簸一些,但是有铁路就比没有强,与马车相比,运输成本就低多了,速度也高得多。
总之不能要求过高,这时候想修高铁是绝无可能的。
——end——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