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积极参与抢救落水者,并协助失去行动能力的敌船返回泉州,尽显仁义之师的风格。
战后的作战总结是必须要做的,这是刘璎立下的规矩,各个作战单位,每一个士兵都要回顾总结自己的表现和得失,提出建议,所有这些都要形成文案上报。
另一项就是论功行赏,刘家不吝惜赏银,这也是照章办事。
在泉州湾执勤的军舰大多都能轮换休整,唯一坚持始终的是威远号,因为只有这一艘战列舰,它不能离开。这一次大战过后,郑家元气大伤,至少会平静一段时间。为了让威远号得到休整的机会,赤龙号、橙龙号和黄龙号全部集中到大坠岛,填补威远号休整的空白。
在得到刘诠批准的情况下,展七雄命令威远号开往金门岛休整,给10天的休整假期。
可是金门岛上太荒凉,那一座城堡实际上就是个军营,一个老百姓都没有。舰船可以完成补给,可是士兵休假就没有意义了,为此,特别准许士兵们分批去厦门散心。
到厦门的距离太近了,只有十几二十里,随便一条小船都可以把士兵送过去。
自从占领金门后,护卫队就与厦门有了联系,毕竟距离很近,可以很方便地获取紧缺的物资,所以对厦门还算熟悉。
每一个士兵都有去厦门的三天假,乘坐快船去厦门岛游玩,年轻的士兵们到了繁华之地,无非是吃喝嫖妓,赌博是不允许的,刘家军纪严禁赌博。
这次泉州行动中开始发放的日月旗还在继续发放,刘家的贸易船队在大海上遇到大陆的商船也发日月旗,同时要告诉他们悬挂日月旗的含义,就是要和平对待国人的商船,反对行海盗行为。
。。。。。。
在泉州激战的同时,刘璎回到了老家南田,这是因为家里来信说:他祖父刘基告病还乡了。
这个情况出乎意外,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朱元璋是非常专横之人,不但不能容忍叛逆者,对于不愿意与他合作,不愿意为他效劳出力之人同样不能容忍。刘基称病辞官回乡,这就是不再继续为皇上效忠效劳了,朱元璋怎能容他呢?可这是事实,刘基告病还乡了。难道是刘璎错了?还是朱元璋变性了呢?
刘璎预感到危险已经逼近,所以他放下手里所有的事务,急速返乡,去见他的祖父。
刘基是智者,而且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智者,可俗话不是说了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刘璎一进家里的大门,就见二门前站着好几个人,站在台阶上的正是他的祖母阎氏,显然是老太太得到了消息,几年不见她太想念大孙子了。
此时的刘璎已经十六岁,按古人的标准已经成年。刘璎紧跑了几步,赶紧上前跪下扣头,拜见祖母。
“快起来,我的好孙儿,可想死我了。”
老太太欲走下台阶,几个丫鬟赶紧搀扶着。其实老太太一点都不老,身体很壮实。实际上她才五十五岁,按现代人的标准还是身强体壮正当年,古代人寿命短,确实算是老人了。
刘璎起身,搀扶着老太太进入二门。他的身高已经比老太太高出一头,是成年人的体型了。
进入内院正堂屋,刘基等在那里。不过刘基是坐在太师椅上的,面色庄重肃穆,并没有病态。也就是说,他没病,告病还乡只是个托词。
刘璎扶着老太太坐在另一张太师椅上,这才重新后退两步,再次扣头,拜见祖父。
刘基口说:“罢了,起来说话。”
古人就是麻烦,到此才算是完成了见面礼节,然后才是随意的交流,才显出一家人和睦的亲情。
这个场面说话无非是普通的问候。说一会话,刘璎告辞,说去拜见父母亲大人。
到此时他才知道,祖父、祖母以及那几个姨奶们全都回来了,可是有个非常不好的情况,那就是他的父亲刘谨并不在家,而是被留在了南京!
刘谨可是刘家的当家人啊,这不就是人质吗?难怪放了刘基,帝王的心思很深啊!这也让刘璎多了一份担忧。
留下刘谨的理由,说是南京有不少杂务需要关照,不过是托词罢了。好在只是刘谨一个人留在了南京,刘璎的母亲、姨娘和弟弟妹妹都在家里。刘璎想到:只有他父亲一个人在南京,如果设法脱身还容易些。但是,如果刘谨不辞而别,那就是大事件,几乎等于与朝廷决裂。所以,纵然有机会也不能轻易走这一步。
刘璎回到家里的热闹喧嚣过后,他与老太爷开始密谈,这不但是刘璎感到迫切,刘基同样需要与他孙儿商议。实际上给刘璎去信就有召他回来的意思,刘基很看重他这个孙儿。
刘璎首先提问:“祖父,是不是我在台员的事情走漏了风声引起朝廷对您老人家的怀疑呢?若如此,是孙儿的罪过了。”
刘基:“哦,孙儿你不要多想,不是的,咱家里的人,对台员的事都守口如瓶,连家里下人都不知道。再者说,台员是哪儿?朝廷大小官员都不知道,连市面上也没有丝毫的传闻。就我所知,现在还不至于出事。朝廷对蒙古作战和内政事务繁多,再说,历朝历代也没谁理会海外的事。所以不管叫大圆还是叫台员,没人知道。”
“既如此,那是为何?”
“这事儿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派系’。取天下之前,大家都是拼了性命的,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胜了就能活命,败了身家难保。那时候大家都抱团,就算有内斗也不显。可是现在得天下了,建新朝了,大家都是功臣了,天下太平了,于是争权夺利的内斗就难免了。这是历朝历代的通病。唉,虽说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谁又能躲的过呢?”
说到朝廷里的派系斗争,刘基说了很多,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来,刘基对他的这个孙子很看重,知道他是有主意的。对于刘璎来说,他不是历史学家,明朝的事只是知道大概,刘基说的这些细节他那里会知道呢?
刘基说的太多,在此我们就压缩简述了。
明朝初建,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和平,农田荒芜,百业凋零,为了恢复经济重振国力就要采取众多奖励民生的措施,有农耕的,有工商业的,有科举选拔人才的,如此等等。
制定新的政策,颁布新法令,朝中大小官员都参与其中,人多嘴杂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于是就有讨论和交锋,更重要的是,会牵扯到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于是在这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意见的派系,有派系就会有斗争,有明争也会有暗斗。
最突出的是对江浙商人的政策,朝廷对江浙商人另眼相待,税赋收的多,比其他省高出一大截。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江浙的商人曾经支持张士诚,以至于战争中给朱家造成难度和损失。朱元璋是记仇的,睚眦必报,再加上朱元璋幼年时由于奸商囤积粮食而挨饿,从而埋下了仇商的心理,因此他特别对江浙商人加税以报复。
这里要多说一句,商人们为什么会维护张士诚?
张士诚本是商人出身,对经商有心得,所以他重视工商,对于治理经济有独到之处,再加上江南乃鱼米之乡,在他的治理之下,江浙一带经济繁荣在全国是冒尖的,工商界得了好处当然拥护他。这也是张士诚特别的富有的原因。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假如是张士诚得了天下,或许会出现另一个经济发达的宋朝呢?
然而张士诚的富有并没有帮助他得天下,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就不去分析它了。
。。。。。。
明初朝廷里的派系主要是两大派,成员基本上是按地域划分的。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他手下的重臣有很大一部分出身于凤阳淮河流域,都是跟着朱元璋闹革命,打天下的。所以一大批淮河流域的官员形成了一派,叫淮西派,另一派是江浙派。
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在江浙一带,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进行的,所以江浙一带也就会有很多追随者,比如刘基就是浙江人。
淮西一派以李善长为首,江浙一派就是以刘基为首了。
李善长是何许人也?
坐了天下的朱元璋要分封手下的有功之臣。大家都知道的,爵位顺序是公侯伯子男,公爵最高。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第一名就是李善长,其他五个人都是战功卓著的战将,而李善长是文官。可是刘基只得了伯爵,差好几级呢?比如说俸禄,李善长年俸是4000石,刘基才240石,差了17倍。
朱元璋这么抬高李善长,他有什么功劳呢?
李善长不上战场,也很少出头露面,在众人眼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地位为何这么高?
答案是:他是搞后勤的,如果说刘基是朱元璋的张良,那李善长就是萧何。一般人看到的都是武将的威风,谋士的足智多谋,明白人才知道后勤粮草的重要,李善长就是给朱元璋准备粮草的。朱元璋是明白人,所以他认为李善长是第一功臣,并任命李善长为丞相。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起家的时候就跟随左右的,现在地位又高,自然就是淮西集团的首领了。
淮西集团人多势众,并且很多都是重臣。
——end——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