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全家暂时安置在北竿岛,之后刘璎、刘诠都要回台员,刘诚也要去台员组建总理衙门,刘基也同行,他去台员只是随便看看的。
到了台员后,他们个人忙个人的事,刘诚最忙,从无到有组建一个衙门真是不容易。幸好有老太爷在,他非常熟悉朝廷的机构,甚至细微末节之处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成了刘诚的导师,也让这个新组建的衙门体制井井有条。
最重要的是寻找选择官员,朝廷里有储备官员的翰林院,可是台员这儿没有啊,现在只能利用刘璎原班底的人员,以后再慢慢充实和更换,比如军事一直都由刘诠管着,于是就被任命为兵防部的部长。
为此刘诚想到:在台员也要尽早开科取士,以储备官员
“部长”是现代的官称,以为避开朝廷的忌讳不能称呼尚书,那就只好叫部长了。这名称新奇点,可人们也都懂。
其实叫什么都无所谓,不过是个名称而已。现代的官员名称也很多,非必要的时候刘璎就不提那些新名称,是怕古人不适应。
刘诠对他二哥被任命为总理心情有些复杂,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嘛,多少而已,完全豁达之人不多。他觉得自己跟着刘璎在海外闯荡的时间最长,刘诚只是偶尔来几次,要论功劳他最大,可是现在他没有二哥的职位高。但是他很快就自己解劝自己,毕竟刘诚是他的亲哥哥,并且是有功名的,学问比他高。因此刘诠这种心理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
总理衙门设在淡水,占了很大一块空地,好在城里空地很多。也有人建议要在城的正中位置上建一座正规的官府做执政官大人的府邸,就类似于王宫了。刘璎倒是不在乎这些形式的东西,他说还是缓一缓吧,现在开建的工地好几处了,不要把城里都变成了工地。尽管如此,还是在城的中轴线上预留了好大一块地方留给未来的执政官府。
刘诚很用心,也很勤奋,为了了解民情,他还经常去走访各个县。
其间刘璎告诉刘诠说:“三叔,二叔最近一直忙着总理衙门的事,我就直接跟你说吧。我想请三叔派探子去澎湖,看看那里的情况。我特别担心的是咱们在北部建设的很繁荣,就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大陆人来台员主要路径还是经过澎湖的。澎湖那里有朝廷的县治,一旦官府注意到了台员,产生控制的意图,这对我们极为不利,因此要早做打算。此外,在临近澎湖的沿岸也应该早做防卫,要阻止澎湖的官员来台员岛。”
刘璎不想与朝廷发生冲突,但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这才能避免被朝廷掣肘,让刘璎大展宏图。因此需要阻断明王朝政权向台员伸延。历史上整个明王朝时期,朝廷的统治都没有到达台员,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历史也可能不完全沿着原来的轨迹运行,所以要早做防范。
刘诠说:“要我说,我们现在就向南修铁路,铁路修过去不就解决了吗?”
刘璎:“三叔提醒的对,我们的铁路是要不断的伸延,咱刘家投入一些也值得。但是修铁路也不能太急,最重要的是铁路能赚钱,赔本的买卖可是没人干。”
铁路并不是刘家的,也不是台员官府的,台员的铁路都是企业性质的公司,当然刘家是铁路公司的大股东。所以刘璎也好,各级衙门也好,他们可以劝导动员,可以引导,但是不能强制命令,铁路公司是要讲经济收益的,如果修了铁路赔本是没人干的。所以修铁路的进度主要的还是看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程度。
修铁路的这种状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没有客货运输量的铁路就不会有人去修。反之,只要有经济繁荣,不需要官府过分操心,经营铁路的人自己就来申请工程了。官府只要权衡利弊和审批就行了。
现在台员运营比较好的铁路只有淡水到基隆这一小段,从淡水向南也在缓慢伸延,其原因就在于经济,现在台员还是人口太少啊。
刘诠又提出一个问题:“刘璎,你看从淡水河向南有几条河流河道很宽,修铁路架桥可是不容易?”
这是实际问题,古代做工程的技术差,做不了大型桥梁。
刘璎说:“现在我们的确修不了这么大的桥,所以只能用船只摆渡。”
刘诠吃惊的问:“火车能上船吗?”
刘璎:“可以呀,我们可以造一艘机器动力的船,在船上铺铁轨,与陆地铁轨链接上,火车不就上船了吗?上船后这边的铁轨断开,摆渡到了对岸,再连接对岸的铁轨,火车下船。这不就过去了吗?这种办法没有桥梁顺当,也耽搁时间,可是能让火车过河呀。还有更简单的办法,火车不过河,人和货物下车,用船渡过,再上那边的火车。这办法更简单,只是耽搁时间更长。”
刘诠说:“还是你的办法多。听你这么说我也明白了,现在向南修铁路,除了运兵就没别的用,几百里的铁路闲着,还要有车站有保养,确实划不来。但总得要有路啊,不修铁路也要修马路,能走马车也是好的。”
刘璎:“这台员的西侧大多是平原,平原上修走马车的路很容易,但是河流也很多,这就要修桥,好在多数都是小河,像淡水这样宽的河流不多。所以修路的主要工程就是修桥,修不了桥就修建渡口。我看这样吧,我告诉二叔,让他派个工程队开始从北向南修路,我估摸着几百里的路怎么也要半年一年的。三叔您还是先派人去澎湖,收集那里的情报。同时也派出一个小队的兵,乘船先到达这里。”
刘璎指着台员的地图,那位置标注的地名是台西,台西与澎湖隔海相望。
台湾的地图是刘璎凭着记忆画出来的,不是很准确。那个地方属于云林县,主要的港口是台西。
刘璎继续说道:“台员的沿海现在比较平静,一般不会遇到强敌,您派一艘军舰就可以把一个小队运过去。等先头小队站住脚后再继续增兵,就长期驻扎在那里,作为防范澎湖的基本力量,这也是守住台员的一个关键点。但是注意尽量不要惊动澎湖的官府,悄悄做我们自己的事。”
刘璎这样做的目的是防着明朝廷,以确保自己对整个台湾岛的控制。
……
刘基来到台员就是走走看看,没什么要紧的事,刘诚、刘诠和刘璎等人都主动陪伴他各处视察,去基隆体验一次乘坐火车也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刘基也想对刘璎有更多的了解,想知道他是怎么工作的,所以在刘璎做事的时候他也常跟着看。他就住在刘璎的宅院里,很方便。刘璎的这一处宅邸还充当着执政官府邸的作用,所以也总有书办官吏出入。
在闲暇的时候,刘璎正在考虑设计步枪。来到海外后顾虑少了,拥有一两样更先进的武器是可以的,他一直想着的步枪就排上了日程。
刘璎制作了一些零件的模型,也画了很多图,他在那儿忙,刘基就在旁边看,有时候还问一问,也是兴趣很浓。
初次研制新产品当然是越简单越容易成功,他现在试验制作的步枪实际上就是缩小版的神机炮,口径小了,重量轻了,可以双手端平射击。
另一方面,刘璎不是兵器专家,他对于步枪只是现代里普通人的认知水平,他不会知道像著名的AK47等步枪的构造。所以他设计出来的是最简单的枪,装上一发子弹,能打出去就行。
这样的枪现代里也有,叫单打一,就是只能打一发子弹的意思。据说在现代的抗日战争年代里,有人就自己手工制造这种单打一,当然没有统一的设计,也没有样品,所以都叫单打一,样子则五花八门,什么形状大小的都有。比如有叫“撅把子”的,也是一种单打一的枪。
这支枪最主要的部件就是枪管,已经做出来一个样品,装在木头枪托上。刘基拿在手里看,刘璎在旁边做讲解。
“祖父您对着枪管看,里边有螺旋线。这螺旋线的用途就是让飞出去的弹丸旋转起来,这道理就像是小孩玩的陀螺,旋转起来的子弹头就不会乱翻筋斗了,保持弹头朝前,稳定地向前飞。只有这样的子弹才能打得准、打得远。您前天不是看了神机炮吗?它打得准就是这个道理。”
刘基虽然知识丰富,但是这方面的知识他从来就没接触过。古人很少学习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就更少了,所以刘璎讲解的这些他都感到新鲜。
刘璎现在做的是设计枪管后面的弹仓、撞针、枪栓和扳机等等。这些还都是画在纸上的图,刘璎一边动脑想,一边画,也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这些,刘基只是听着,很少插言,他确实也不懂。但是兴趣盎然,并且他真的想看看这支枪做出来会怎么样。因为他知道,果真有这样的枪,那可是万人敌!
——end——
《再生于明初》无错章节将持续在聚合中文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手打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