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毒相-第18章 初步定民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人在火堆旁嘀咕到差不多天亮时分,事实上这个时候李斋已经睡着了,后面都是徐童跟罗永两个人在嘀咕。

    而薛勇,则一直都站在李斋的担架旁边,寸步不离。

    他就像是木头一样站在那儿,既不开口说话,也不会有任何的动作,几个大人物聊天他就听着,听不见的内容他也不会竖着耳朵听。

    将他所有的动作都尽收眼底的徐童跟罗永商量得差不多了之后,就打了个哈欠找了个还算平坦的地方睡觉去了。罗永则顺势往后一倒,直接睡觉。

    临睡前,徐童还不忘吩咐薛勇:“对了,天亮就把李大人叫醒来,该怎么安排老百姓干活都得他去安排,没特别的事别叫我。”

    一大清早就被叫起来的李斋没有半句怨言,身上虽然依旧酸痛不堪,可他却强撑着让薛勇扶他起来,然后开始叫外面的人干活。

    五六千人的阵仗,干起活来的速度远远不是徐童麾下那几十个人能够比得了的。

    才一个上午的时间,镇上的衙门就已经修建好了,稍加装饰之后便能够入住。

    当然,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修建好,跟那些百姓中有不少木匠有不小的关系。这些人都带着吃饭的家伙,干活自然就快了许多。

    中午时分,除了青壮吃干的之外,其他人依旧是喝稀粥,但是即便是喝稀粥,也没有一个人再敢站出来挑刺。

    很快,第二批流民就被人送了过来,带队的将军徐童并不认识,本来对方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但在他们到达朔方镇不久之后周恭景派人前来,那将军对徐童的态度立刻就变了。

    虽不至于十分数落,倒是也能够跟徐童有说有笑了。

    这批人徐童并不打算直接带到定方镇抑或是瓦子堡去,而是将他们留下来,先把朔方镇这边建设好再说。

    他的意见得到了罗永和李斋的赞同,于是这七千来人连带着送过来一千五百担粮食也都流了下来。

    百姓和百姓之间的沟通远比官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来得要顺畅许多,第二批人里面青壮要比第一批人多许多,但是在双方百姓口耳相传之下,愣是没有一个人胆敢跳出来挑衅。

    经过清点,聚集在朔方镇的人已经多达一万二千余人,而负责管理他们的人也变成了两个,那就是罗永跟李斋。徐童直接当起了甩手掌柜,并不打算插手具体的管理事项。

    一直等到第三拨人也来了之后,朔方镇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毕,而且这个地方也已经容不下这么多人居住了。

    尽管在原有的基础上,朔方镇往外拓展了将近二十丈,这么大的范围,依旧容不下更多的人。

    因此,经过商讨之后,决定由罗永带领其中一万二千人离开朔方镇。定方镇那边同样需要重建,所以还有一部分应该在朔方镇定居的青壮也得跟过去。

    连续差不多一旬时间,总计到了五千担粮食,却有三万来人需要吃喝,即便是省吃俭用,一天也得耗费不少粮食。现在手头只有三千来担粮食的徐童,最急的就是没有粮食让百姓果腹。

    要是没有吃的,这些百姓到底会做出什么过激举动,谁也想象不到。

    分出去的人依旧不算太多,朔方镇依然得承受很大的食宿压力,所以徐童不得不在过了数日之后再次将百姓分开。

    两次分开这些百姓,徐童都是下足了功夫的。

    首先,这些百姓里面青壮和老幼妇孺的比例基本上是八比二。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让那些青壮不至于挑刺,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一个镇该有的生产力。

    其次,能够被徐童挑选进三镇护卫队的人,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人,除了薛勇带着的那几个人属于没什么家眷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有家眷。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他得依靠那些有家眷的人去管理那些没有家眷的人。有了家眷,便有了牵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有反心。

    第三,在重建朔方镇的时候,无论老幼,只要是参与到重建工作当中去的人,都会给钱,小孩和老人都是两个大钱一天,妇人则是三个大钱一天,青壮五个大钱一天。

    这样一来,等前面这段十分艰难的日子一过去,整个西北三镇所有迁移过来的百姓手中,都会有一笔继续。这对于将来恢复经济以及生产,是有不小的好处的。

    当然,徐童想出来的这些举措,罗永跟李斋均极为支持,这样能够为之后的工作免去不少麻烦,对他们将来的工作也十分有利。

    粮食的问题在他这边百姓分开之后也有了眉目,先是由周恭景出面从军方弄了三千担军粮,与此同时,徐童让稽查司在军中的士卒传讯回京,要求尽快把粮食拨付过来。

    不过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头痛的就是,西北三镇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购买到粮食,他们需要粮食,就得朝廷方面先把粮食买好,然后再千里迢迢的给他们送过来。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会耽误不少的时间。

    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徐童抑或是他麾下的人能够决定的,暂时他们也只能先将民心安抚下来再说。

    另外两镇的重建工作还在继续,负责管理护卫队人员的分别是吴中和陈胖子。不过因为李斋需要带队来重建瓦子堡,所以薛勇也带人去了瓦子堡那边。

    大概十来天时间过后,定方镇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而瓦子堡那边却依然还在紧锣密鼓的修建当中。原因无他,而是李斋跟罗永都认为,徐童居住的安抚使衙门应该要弄得气派一些。

    风沙中屹立不倒的胡杨树为此被他们砍掉了不少,光是砍伐和运送这些胡杨树就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其实按照徐童自己的意思,一个安抚使衙门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弄得太过气派。如果太过气派,比某些县衙和州衙都好的话,到时候一顶僭越的大帽子就得从天而降扣在他头上。

    因此那些被运回来的胡杨树,除了小部分被用在安抚使衙门的修建上,其他都用在了修建粮仓方面。

    粮仓的构思是徐童很早就想到了的,不管是朔方镇还是瓦子堡,所有的农田都在东南方向,而且农田贫瘠,想要大规模的产粮不太现实。加之这些农田让镇内居民自给自足都是个问题,因此修建粮仓是十分有必要的。

    尽管从瓦子堡那边运送胡杨木到朔方镇有不短的距离,运输不是那么容易,但老百姓能够依靠运送这些胡杨木赚钱,倒是一个不错的稳定民心的法子。

    要知道在大楚其他地方,官府征用民夫不仅是免费的,而且还得民夫自己从家里带吃食。因此,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百姓心中对三镇官府有感恩之心,在徐童看来是很值得的。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眼看着手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徐童也逐渐有些着急了。

    朝廷方面一直没有将粮食送过来,也没有任何关于粮食的消息传回来,这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目光瞄准虎头山。

    虎头山那边的事一直都是交给罗永在负责,因为李斋在管理内政方面是一把好手,对那些流民的安排以及分配吃食,都是李斋在负责。

    地形大致已经摸清楚,虎头山上的地形十分复杂,首先通往虎头山的道路只有一条,而且这条道路极为狭窄,最宽的地方也不过是两人并排罢了。别说战马,就是人上山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

    其次,山上的山匪纪律严明,外来人员上山,首先就得纳投名状,就算纳了投名状,他们也不会马上信任上山的人。给他们分配的活都是一些打杂的事。所以即便是陈胖子这种老山匪上了山,短时间之内想要取得虎头山那帮人的信任也不容易。

    手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朝廷身上显然有些不太现实,在徐童心急如焚的时候,罗永竟然兵行险招。

    他在没有跟徐童沟通的情况下,告诉陈胖子,直接把身份亮明,让虎头山上的山匪自己抉择。

    消息送出去之后,连续七八日,山上只下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虎头山大当家的对于他们的提议有些意动,但是下面的人死活不同意。

    接下来,就再无消息了。

    罗永头一次主动找徐童议事,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徐童帮忙找边军出马剿匪,救他大哥。

    一直以来罗永在徐童跟前都会表现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现在他这样的表现,倒是让徐童感到有些意外。

    不过他找徐童的时候,徐童正好在跟李斋商量关于粮食分配的问题,他们手里头的粮食越来越少,在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会把粮食送过来之前,他们必须对手头的粮**打细算才行。

    不过这件事上,三个人倒是达成了统一,罗永是为了救人,徐童则是为了从虎头山弄粮食来救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