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本经阴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是根本的意思;“经”,指规范标准;“阴”是内在的体验,“符”是外在的表现。“本经”,主要讨论精神修养。“阴符”,强调谋略的隐蔽性与变化莫测。本经阴符七术,即养练自己的智识,调动自身因素,运用自身力量去解决外部问题的七种权术。

    原典

    盛神法五龙。盛神者,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一生,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实意法螣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神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势散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行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散者,不以神肃察也。

    转轴距圜法猛兽。转圜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圜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圜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圜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损兑法灵蓍。损兑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译文

    要想使精神旺盛就应该仿效五行之龙。何谓盛神?体中有精、神、魂、魄、志等五气,神气居于首要的统帅位置,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德是神气的制约。养神的途径,应该是让心与大道合一。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混沌元气的本源。万物的化育,天地的化生,都是由道来完成的。它恢弘无形,化养五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没人见过它的形容,没人知道它的姓名,所以只好将它视作神灵。所以说,道是神灵的根源,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母体。因而,人们才能养颐五气,心才能获取元气,才能产生种种外在道术。道术,是心气向外扩散的表现形式,神是心气与道术的传导者。口鼻目耳等九窍和心肝肺等十二脏,是心气外散的通道,它们的功能反过来又制约着心。生来就具备种种道术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通过内在修养训练而懂得道术的人,叫作圣人。圣人是通过触类旁通而掌握道术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是与元气并生的,出生后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他们懂得权术,是靠感官的学习。有了疑惑,靠心志思考和感官外察来解决。心志离开了感官,疑惑便不能通解。若要疑惑通达,就必须养颐五气,特别是要让神气归于心舍,这一过程就是由惑到知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也产生五气,即志、思、神、德等,其中神是统领。神情安静祥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五气和顺,志、思、神、德就不会衰竭,向四方散发威势,那么外界局势就会被我们控制、掌握,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就叫作神灵般的转化境界。掌握这种神灵般转化手段的,就被称为真人。真人能与天地合同为一,抱守元气而化育万物万类,上怀苍天生物之心,下怀大地养物之德,不专注于志、虑、思、意诸道术而诸道术自生,四周局势自然被控制。纵横策士们通晓了这番道理,就能使精神旺盛充沛。神盛之后才能培养志意。

    涵养志意要效法木然无欲的灵龟。之所以要涵养志意,是因为心神思虑不畅达的缘故。当人有欲望时,就一心一意地思虑这种欲望。所以说,志意是受欲望驱使的。欲望过多,就会心神涣散。心神涣散,志意就会衰退。志意衰退,思虑就不畅达。所以说,心神专一了,欲望就无从顾及。欲望无从顾及,志意就不会衰退。志意不衰退,思路就会畅通无阻。思虑畅通就会脏气和通。脏气和通了,乱气就不会在胸中烦扰了。所以,在内涵养志意,在外就会明知别人。养志,就能心气通达;知人,就会明确职责、善任善用。想要使用某人,必须先知道他能否养志,了解他元气、脏气的盛衰状况,观察他的心志如何,考察他的理想所在,了解他的才能大小。若不养志,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路就不畅达。思路不畅达,志意就不坚实。志意不坚实,应对能力就不强。应对能力不强,就会志气丧失而心气虚竭。志气丧失心气虚竭,神气就会荡然无存。神气丧失必然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心、神、志三者就不能协调行动。由此可见,涵养志意,务必从安己去欲开始。自己安定了,志意就会坚实。志意坚实了,自己的声威气势就不会分散减弱,神气就固守于胸中,就可以分散别人的威势了。

    充实意念应效法无处不至的螣蛇。充实意念,就要心平气和、思虑深远。心境要平安宁静,思虑要深远周到。心境平安宁静,就会产生神奇谋略;思虑深远周到,计谋就会成功。奇计产生后心志就不会烦乱,计谋成功后就没人能阻挡我们取胜。意志思虑既定,心境就会顺遂平安。心境顺遂平安,行为就不会错乱,神气就能自得。神气自得就会精神专注。反之,若智识和心气客寄体外而不能在心中扎根,奸邪之气就会乘虚而入纠缠于胸中,阴诈计谋也会攻入心中迷惑我们,那么就会言不由衷,说辩苍白无力。所以,一定要信守心术,固守真一之气而不随流俗。要静待对方开诚相见,把真心实意向我们倾吐,以把握听辞观言的揣情良机。计谋策略,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对方不交心给我们,我们的揣情摩意失败了,那么得到的信息就不可靠。这样,错过了揣情良机,计谋决策就会失误。那么我们的意念中就缺少可靠信息和可行计策,虚落空荡而无凭依。所以,佳谋良策的筹划,在于充实意念。充实意念,必须从锤炼心术开始。要静泊无为以处世,使五脏之气安静,使六腑之气和顺,使精、神、魂、魄诸气各安其所,才能做到内视脏腑,反听体音,使志意思虑安定,如入太虚神境,以等待神气往来于体内、心中。由此以观天地开辟之理,洞晓世界万物造化之功,明见阴阳二气的交化终始,明察人世社会的治理机要,足不出户而遍知天下事,眼不看窗外而懂自然造化的规律。不见事物而可以为之命名,不走动而可以到达神奇之境,这就叫作明知天地阴阳大道,可与神明交通,可应对万事万物,而神气也会安如泰山、永驻我们心中。

    分散别人的威势要效法那蛰伏而养、突然而动的伏熊。分散别人威势,就要让神气充盈于自己的体内。静心平气,充实意志,使神气归复于心中,威势就会充盈于自己体内。威势充盈就会内心坚实,计谋即定。内心坚实,计谋即定,就无人可以阻挡。没人可以阻挡我们就必然会分人之威、散人之势,犹如天覆万物那样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这就叫作以坚实去对付他人的虚弱,以有威力去对付无威力,就好比以重砣称轻物那般轻而易举。有如此威势,我们一动,对方必相随;我们一倡导,对方必然应和。掌握了对方一点,就可以考察、控制对方的其余方面。对方的一举一动、一变一化都像明镜般摆在我们面前,他便无法钻我们的空子。但是,我们还要把对方应和我们的动机、目的等弄清楚,用查漏洞、钻空子的心去明察对方,以免被对方钻了空子。对方的举动确实明摆在我们面前,他的威势就可以被我们分散。我们要有什么举动,一定要先涵养志意,充实意念,抓住别人的漏洞。知道堵塞自己漏洞的人,是能够自养威势的人。把漏洞留给对手的人,是帮助别人蓄养威势的人。所以,是神存威覆,还是威失败亡,就看能否制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形势。

    分散对方的威势要效法伺机而动的鸷鸟。分散对方的威势,就要运用我们旺盛的神气去压倒对方。运用散势权术时,一定要瞅准对方的漏洞再行动。我们的旺盛神气使我们的威势收敛集中,威力大增,再善于利用对方的漏洞采取行动,就必定能散对方之势。威势被分散的人,心气虚弱,志意外泄,意念衰退,威风丧失,精神不能专注,言语不着边际且漫无中心。所以,要观察对方志意的盛衰,衡量对方威势的程度如何,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并采取不同的权谋去谋划、处理各种难题,察遍有形无形之物以掌握决策信息,衡量长计短谋以求得最佳决策。如若对方没有间隙漏洞可以利用,就难以散其势,此时必须等待时机,直到找到对方的漏洞再动手,一旦动手就能散其威势。所以,那些善于思索、寻求对方间隙的人,必须善于充盈内脏精气,善于观测对方志意的虚实,抓准时机,不动则已,一动必能散去对方的威势。行动时,必须随时掌握对方志意的虚实,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和对策。总之,威势是利害成败的决定因素,是随机应变的威慑力量。威势被分散,往往是因为不能够运用旺盛的神气去认真考察环境、审视对手的缘故。

    转圆生计要效法威势无尽的猛兽。转圆,就是让计谋像圆体转动那样无穷尽地产生。要产生无穷之计,必须具备圣人般的胸怀,去探究那些奇策妙计的特点,并且领会它们,掌握它们,运用它们,从而与神秘难测的天地之道合而为一,去论遍万类事物,去申说无穷事物的精微大义。不同的智略计谋,各有自己的特征,有的具有灵活性,有的具有规定性;有的运用在暗处,有的公开实施;有的可致吉祥,有的可招凶灾,就像万事万类那样各不相同。所以圣智之士掌握了计谋的特征和用法,像转动圆体般地生发无穷无尽的计谋,以确定哪个可以合于事情,合于时机。所以圣人能够与造化天地万物的原气合而为一,其动作行为中无不与天地之道相合,以此而能明察幽暗深微的事物环境。天远地厚不可测知,人间事物形态无穷,各具类别,各有特征。观察一个人的计谋特征,就可以测知其结果成败。一般人转圆出计,有的能导致计谋成功,有的却导致事情失败。圣智之士明晓大道,凭此可以预知成败存亡,所以能从无穷计谋中选取最合事情、最合时宜的计谋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这里所说的“圆”,是为了迎合别人需要而摆出的种种解决问题的计谋。这里所说的“方”,是指其中最可圆满解决这一具体问题的措施。所谓从圆到方的“转化”,是为了考察哪种计谋最合用。接触实际问题,是为了观测他人对待这一问题的真实态度。我们探知了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要抓住关键环节,那么他人所讲的解决问题的真情实意就可以接引而尽了。

    善于损益者应效法那预知物兆的灵蓍。损益,是在事物发展的关键时刻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事情都包含有偶然巧合,万物都含有成败的可能性,事物发展中关键时刻的动向,不可不慎重考察。所以,圣智之士都用无为而为之的态度对待事物发展,考察对方的言辞,审视事态的发展。所谓增益,必须在充分了解事态之后;所谓损减,必须在计谋实行中进行。损减也好,增益也好,必须适合事物实际。否则,圣智之士是不会随便开口说话的。所以,智识之人不会因自己的主张而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烦琐,心里虚静而不乱想,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意念正当而不偏邪。遇到问题,必定审度难易程度,再进行谋划决策,运用自然之道去制定实施措施。并且能使对手的良策不能付诸实践,能使对方的错误决策继续施行,因而大功在握。这也是用增益损减的办法,设置言辞去迷惑对方。要善于运用分威散势的权术,去掌握对方的损益变化,在事物发展的关键时刻给对方施加影响,使其实际上按照我们的决策行事。所以,善于运用损兑权术的人,就好比千丈高堤决口,又好比万丈陡坡滚石,声势威猛,使对方不得不如此,不得不按照我们的心意行事。

    以史为鉴

    温峤圆转自如逃魔掌

    东晋时,朝廷偏安一隅,天下大势云谲波诡,变幻莫测。温峤此时正处于时代漩涡的中心,凭借其有胆有识、博学多闻而著称于世。皇帝司马绍见他文采风流,又善谋善断,很是信任温峤,便让他参与朝廷的机密大事。

    当时掌握朝中军事大权的将军王敦,企图伺机谋反。他看中了温峤的才干,便请求皇上调他去给自己当左司马,其实是想借此使皇上失去一条臂膀。

    温峤被调到王敦那里后,不久便觉察到王敦已有反心,便常常为他出谋划策。王敦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常把一些很重要的事务交给温峤去办。

    温峤注意到钱凤是王敦的心腹干将,便积极热心地同钱凤交往,还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赞钱凤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天下无出其右者。钱凤听说后,非常高兴,也把温峤引为知己。

    公元324年,宰相去世后,相位空了出来,朝廷让王敦指定。温峤得知后,认为这是一个逃回京城的极佳时机。为了不让王敦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温峤故意接连几天不上将军府,在家喝酒玩乐。

    王敦知道后,便去征求温峤的意见。温峤醉醺醺地说:“非钱凤莫属!”

    王敦觉得有理,又去征求钱凤的意见。钱凤原本就和温峤要好,又听说是温峤介绍自己,便感激地说:“温峤比我强,还是让他去吧!”

    王敦又回到温峤那里,温峤故意再三推辞。可他越是推辞,王敦就越觉得温峤对自己忠诚,便非让他去不可。于是王敦立即上表,说人选已定,三日内即可到任。他还叮嘱温峤要替自己严密监视朝廷的一举一动。

    温峤如愿以偿后,高兴之余又想到了钱凤。因为此人诡计多端,心机周密而又多疑,若一旦被他识破,突然横加阻挡,岂不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于是在饯行会上,温峤故意装出喝得酩酊大醉的疯样,走到钱凤面前,趁他喝自己敬上的酒时洒出一滴,就寻衅把他的帽子打落在地,并大骂道:“什么东西,温大爷给你敬酒,竟敢倒掉!”

    王敦一见温峤醉了,赶紧命人把两人分开。

    临行前,温峤泪流满面,对王敦依依不舍。温峤刚走,钱凤果然赶来对王敦说:“温峤曾做过太子庶子,和当今皇上司马绍关系十分密切。这个人未必靠得住!”

    王敦听了哈哈大笑:“看来你的胸襟也太狭窄了吧!他昨日只是喝多了,虽然对你有些失礼,但从前他对你也是赞赏有加啊!”并没有把钱凤的话放在心上。

    温峤回去后,立即将王敦的大逆不道一五一十告诉了皇上,司马绍便命人剿灭了王敦。

    温峤在此之所以能成功逃脱王敦的魔掌,便得力于他对“转圆”术的巧妙运用。纵观全程,温峤策划谋略的速度和高明程度实在让人叹服。转圆虽有成凶者,但只要善于把握要领与时机,便能像温峤这样转圆成吉。而且使用计谋时,如果不能于直中取,便要转向曲中求。温峤对付王敦之法,称得上是智谋中的经典。他先为王敦出谋划策,再反过来曲意协助王敦造反,并注意拉拢关系,然后相机脱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他脱身在望时,温峤并未得意忘形,而是小心谨慎,再三揣度,抓住机会预先消除隐患。以上种种,皆可看出温峤真正把转圆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运转自如的境界。

    商界活用

    再减25%

    20世纪80年代初,丹麦有一家规模宏大的技术建设公司,想要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所以有意参加联邦德国在中东的全套工厂设备签约的招标工程。

    刚开始时,丹麦公司以为根据现状,他们是没有多大机会中标的。后来经过技术上的进一步讨论,才相信自己比其他竞争对手具有更优越的条件,便逐渐感觉到有得标的机会了。

    两家公司的谈判代表进行了首轮会谈之后,丹麦公司方面有意结束讨论,想尽早和德方签订合同,以免再横生枝节。可是联邦德国公司的代表却认为,应该再进行一次会议。

    在第二轮的会谈中,德方一位年龄颇大的高级官员说:“我们进行契约招标时,对金额部分采取了保留态度,这一点相信你们能够了解。现在,我要再补充一点意见,这可能会很伤感情,但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就是要请贵公司再减25%的要价。我们曾经把同一提案告诉其他竞标对象,只等他们给出答复,便可作出决定了。因为对我们来说,选择谁都一样,不过,我们并没有这样做,我们是真的很有诚意和贵公司做这笔交易的。”

    听到这番话,丹麦代表团感到问题有点儿棘手,可一时之间也很难找出合适的应对之策,于是决定拖延时间,以分散对手的气势。因此丹麦代表表示:“那我们必须重新商议一下。”

    经过一个小时的紧急磋商,丹麦代表团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他们故意装作误解了德方的意图,向德方重新出示规格明细表,并说:“贵公司刚才提出削减25%的要价的问题,我方认为完全可以行得通。”

    原来,丹麦方面已将规格明细表依照德方所希望的那样削减了25%的金额的价格编写,并且还一一列出可以删除的一些项目。

    见此情景,德方公司赶紧声明:“你们弄错了,我们公司的意思是希望你们仍将规格明细表保持原状,并在这个基础上削减工程25%的金额。”

    接下来的谈判,丹麦方面紧紧抓住规格明细表不放,使讨论的主题始终围绕着规格明细表打转,从而双方根本没有机会提及降价的问题。

    大约又过了一个小时,丹麦方面一看时间差不多,便想再一次结束讨论。

    “你们希望减价多少?”丹麦代表重新提出同一问题,目的是想看看德方的反应。

    而此时德方代表的回答正是丹麦方面所希望听到的:“如果我们要求贵公司削减成本,可是明细表却不做更动,我们的交易还能达成吗?”

    很明显,德方已经开始软化,再经过一番舌战,德方终于同意了丹麦公司的意见,不再修改招标数额。

    这之后,丹麦公司又就应如何进行工作德方才可获得更大利益,向德方提出了相关建议,德方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丹麦方面并且主动提出请德方拨出负责监察的部分工作交由丹麦公司分担。

    这样一来,不仅交易达成,双方还皆大欢喜,在丹麦公司几乎不作任何让步的情况下,德方获得了所希望的剩余利益。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中指出:“散势法鸷鸟。……用之,必循间而动。”就是说要分散对手的威势,变不利局势为有利局势,就必须效法那捕食的鸷鸟,以逸待劳,掌握好时机,瞅准对手现出了漏洞,便勇猛出击,一举成功。在这场谈判中,丹麦公司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以拖延时间来避其锋芒,并借此调整自己的对策,等发现对手软化后,再一举出击从而达成了有利于己的交易目标。

    职场活用

    让上司知道你的存在

    在如今的职场上,一个聪明的下属,要想获得晋升的机会,不仅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且要善于掌握秀出自我、增己威势的技巧。

    拉瑟尔?瓦尔德在《上司的游戏》一书中曾说过:“像老黄牛一样只知道埋头苦干已经不能对你加薪或提升有所帮助了,你必须让上司知道你的存在,要不然你就会被遗忘。”

    早在中国战国时代,有一个著名的12岁少年甘罗,一天看到老板——秦相吕不韦为外交正发愁,便主动要求作为外交大使出使,自然当场就遭到吕不韦的呵斥。结果他却大大方方、振振有词地对吕不韦说:“有个人7岁还被孔子当做老师呢,我已经12岁了,就让我试一试吧。”吕不韦可能也是没办法了,居然就认命他为大使,让其出使。结果,甘罗圆满完成了数项任务,还当上了丞相,传为千古美谈。小小甘罗的职业机会,就是这么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争取来的。

    小林和王强是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部门经理,小林承担的是一个“大”的工作,王强承担的是一个“小”的工作。小林常常以“大”自居,工作主动性差,每次向老总办公室汇报工作总是被办公室安排到最后。等到他来发言时,老总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只得不停地催促他:“简单一点儿,快一点儿说。”有时候,还没等小林来得及汇报完,就因为时间不足而宣布散会了。

    王强则敢争敢抢,不以部门“小”而自卑,每个星期都要坚持亲自向上司汇报一次工作,并且要办公室主任安排他首先汇报。每次汇报时,他不但谈自己的工作,还要把内部的好人好事顺带表扬一番。

    一年之后,老总们在评价两个部门经理的工作时,都觉得王强干了不少事,对小林,则有一种“不了解”、“不清楚”的感觉,有的上司甚至给了他这么一个“干了点儿事,但不突出”的评价。这就是不善于、不重视增己威势,而被别人抢了风头的后果。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把工作做好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你必须主动地让自己成为上司的得力助手,让上司欣赏和看重你,而要做到这些就得看你是不是够聪明、能不能赢得上司的好感。

    如果你认为你上班早到根本是件无关紧要的事,那你就错了。如果你每天都能比上班时间早一点到公司,就会让人觉得你十分重视这份工作,更可以让你腾出时间来好好考虑、安排这一天的工作。当别人还在想今天该从何做起时,你已经开始工作了,这不就走到别人前面了吗?更何况,你的上司乃至全公司的人一定都很关注出勤情况,你如果能这样做,不就给他们初步留下个好印象了吗?

    再就是不管上司临时给你安排了什么工作,你都要很快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知道,上司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给你安排的工作一定比你先前的工作重要。如果你能给上司留下反应迅速的印象,那将是用什么都无法买到的。此外,你不能老是指望上司给你安排,你应该自己主动地去争取,让上司觉得你是一个很有进取心和上进心的人也很重要,这往往是他提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你不应该只要求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够了,要不断去尝试不同的任务,就算是你认为很艰难的工作也不能轻易放弃,即使真的无法完成,你也可以提提建议。一旦任务真的落到你身上,就要尽全力做好,不要觉得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就不加理睬。即便是额外的,你也要欣然接受并努力完成。敢于接受一些新挑战并能把它完成得很漂亮,可以使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好感增强。

    还有就是上司和客户虽然都很佩服那些临危不乱的人,但他们更喜欢那些面对危机不但能稳住阵脚,还能找出解决之道的人。所以只要你能在困难面前不自乱阵脚,并想法予以妥善解决,你就已经占有优势了。但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你还得让上司随时了解你的工作情况,完成任务了也得向他汇报,以便让他看到你的成绩。当公司来了新成员时,你也可以主动请缨带他了解公司状况,让上司认为你是一个很热心、很有领导能力的人。而你要想取得成绩并获得上司的肯定,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的知识,说不定就是那些你平时认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在必要的时刻助你走向成功了呢!

    最后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劳全归功给上司,即让他觉得自己在人前人后都很光彩。别妄想自己能骑在上司头上,因为还必须靠他提拔你。与他的上司在一起的时候,你也要时不时提你的上司,说他怎么好、怎么不容易,这些一定会被上司知道的,他就会对你印象更好。当然,你不能只是表扬他,在他需要帮助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例如他在某些技术问题上没处理好,或是不会写报告,只要你能及时给予帮助,你就一定能增威受宠。

    另外,开会的时候也很重要。你最好坐在一个你上司不难发现你的位置,这样在你谈到一些高明的见解时,他就能更好地注意到你。只要在会前做好准备,在会上能提出好的建议,就一定能让上司对你刮目相看。

    当然,你不能只处理好自己跟上司的关系,还得通过公司里一些活动让主管上级对你印象深刻,也要跟其他主管和人员进行沟通。只有懂得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开阔,才能不断得到新信息,也便于你抓住升职的机会或成功跳槽。不过,如果你收集到的信息对你的上司也大有帮助,千万不要吝惜去告诉他。因为你上司再成功,后脑勺也不可能长出眼睛,所以他就需要有一些员工为他收集某些信息,不管你的消息渠道是什么,只要对他有帮助就行,但在告诉他时一定要小心你的说话方式,最好是直截了当,免得他误会。如果你能接连不断地给他提供有用的消息,你的上司一定会在其他方面报答你的,甚至最后将你倚为左膀右臂。

    只要你善于让上司知道你的存在,并能让他渐渐认可、重视这种存在,你就成功地在职场上分人之威、增己之势了,从而平步青云,前景一片大好。

    处世活用

    进退结合乃处世之真谛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其关键的一条处世原则即是“在小处忍让,在大处求胜”。这就是强调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不是一受到别人的冷眼与不公待遇就眼红着急、心浮气躁,而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本不把它当回事,沉着地把头低下来,“养志实意”,等待下一次时机的到来。

    进退之学,历来为人所重视,其中隐含着做人办事的大道理。我们知道,人生中总有迫不得已的时候,那时该怎么办呢?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稳;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需要求淡、求平、求退。这也是一门成功的人生哲学。

    要懂得后撤是一门做人的哲学。为什么要后撤?因为再往前面冲的话,就可能遭遇大麻烦,甚至大危险。换句话说,退一步是为了扎稳脚跟以期更好地前进一大步。这个道理讲起来人人皆知,但有许多人就是做不到这后撤一步,总是想一味地向前逼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为人处世的智慧中,后撤哲学很值得深思、反复玩味。

    年画(曾国藩庆贺太平晏)同时,在进退之间明白人生的道理。早在安庆战役后,曾国藩部将即有劝进之说,而胡林翼、左宗棠等都属于劝进派,而劝进最力的是郭嵩焘、李元度。当攻克安庆后,湘军将领都想以盛筵来相贺,但曾国藩不许,只准各贺一联。于是李元度第一个撰成,其联为:“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见后立即将其撕毁,并斥责了李元度。在《曾国藩日记》中也有多处戒勉李元度慎审的记载,虽没明言,但大体也是针对这件事的。曾国藩死后,李元度曾痛哭之,并赋诗一首,其中有“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句,潜台词仍是指向这件事。

    在人生的进退上,曾国藩把握得极好,他从来不愿做一个只知进而不知退的人,因为他相信这样一句话:“退身可安身,进身可危身。”

    不善进退者,往往是败者。过于急进者,常会自以为聪明至极,从而大多会在某一天突然遭到大败。所以,我们一定要谨记:进是基于摸准对方心理的行为——只有摸透对方心思志意,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道理。有头脑的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暗中“养志实意”,从多角度摸透对方的心思志意,以退为进,将“退功”施展得炉火纯青、淋漓尽致。

    为人处世,我们总是出入在各种角逐场中,常常会遭到意想不到的危机。翻开沉甸甸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却死于秦二世之手;贾谊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却遭到一批老臣的排挤。而那些怀有赤诚之心、忠肝义胆之人,如比干、屈原等,含冤怀愤而死者比比皆是,但却因此而留下了千古美名。文天祥以生命铸写的两句诗可以对此做一概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之,那些奸猾得势者如赵高、秦桧之流,虽曾一时炙手可热、势焰熏天,终究不能长久,不得好死,留下千古骂名。

    所以,善于进退,是一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稳妥的办法。因为,对于智者来说,暂时的退,是为了更好地“养志实意”,从而为下一次更猛烈的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