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乃多义词,在本篇中使用“心”这个义项,指内心;“经”,即经略、治理。战国时期,随着人文思潮的兴起和等级观念的打破,人人追求个性解放,盼望实现自身价值,力图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占有一席之地。纵横策士们无权无力又无钱,但有计谋和智慧。所以,《鬼谷子》主要讲如何运用计谋智慧,施展权术,以掌控别人,壮大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无往而不利。本篇说的就是如何运用内在的精神去处理外部的事物,以收服人心,控制别人,掌握主动权,并列举了内动心计、外以制人的具体方法。
原典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者,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解仇者,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者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前,其归诚于己。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以可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守义者,谓以仁义探其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译文
所谓“中经”,说的是前去解救陷于困境和处于危难中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那些能言善辩、德行深厚的人。救援那些被拘执而身陷囹圄的人,这些走投无路的被救援者是不会忘记救援者的恩德的。能言善辩的人,能够多做善事,广施恩惠;广施厚德的人,能凭依大道,行为合乎道义准则。救人出囹圄的人,必定能够豢养、驱使那些被援救的人。那些士人面临时代变异,有的能在战乱中九死一生,免于死亡;有的能言善辩,反遭谗害;有的弃文从武,据兵称雄;有的横遭拘系,无辜定罪;有的心忧戚戚,固守善道保全自己;有的危败相连,却仍能自强自立。由此而论,为人处世之道,贵在制服别人,而不能被人制服。制服别人者,便能够牢握权柄;被别人制服者,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所以,应当讲求“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等处世道术。《本经》讲述的只是一般的处世道理和技巧,至于其权变的要领,则都在《持枢》、《中经》篇之中。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之术,是指犹如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推测吉凶一样,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事、外在形貌体态等方面来探知其内心世界。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礼的东西,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言谈必以《诗经》、《尚书》的礼义为依据,行为既不过度也不邪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面貌庄重,表情温和,没法用外貌形态去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碰到这种情况,就赶快隐藏起自己的实情,堵塞自己言辞中出现的漏洞,早早离他们而去。
所谓“闻声和音”之术,说的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便用相类的声音去应和。如果声音、言语的性质不同,感情就不会相通。这就像五音中商声和角声不能相合,徵声和羽声不能相配一样。而能够主宰、协调以上四音的,大概就只有宫声了。五音不和谐,声调必然悲怆难闻,不能感动人。所以,就像散、伤、丑、害诸音难听一样,意气不投之人,言语听起来一定不顺耳。即使他们有美好的操行,备受赞誉,彼此间也依旧不能像比目鱼、比翼鸟那样恩爱无间,密切合作,同气相求。这就是因为彼此意气不投,言语便不相合、协调的缘故。
所谓“解仇斗郄”之术,解仇,说的是调解弱小者的仇斗;斗郄,说的是促使有嫌隙的强大者之间相互斗争。让有嫌隙的强者发生争斗,对胜了的一方,则宣扬其功业,张大其声势;对失败的一方,则对其失败表示哀怜,对其位势表示伤心,并说他此番实在是玷污了自己的名声,还累及祖宗蒙受耻辱。这样,胜方听到我们称道他的功业和威势,便只知进攻而不知适可而止;而败者听到我们哀叹其失败,见到自己被损伤,就必然奋发图强,拼尽全力,忘死而战。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对手,都会因此而受到削弱,为我方所胁迫、并吞。
所谓“缀去”之术,说的是向即将离去的人倾吐挽留他、关心他、赞美他的话,令他人走了还十分留恋我们,使彼此关系不断。所以,对将要离去的忠贞守信之人,要称赞他的德行,鼓励他的志向,说他可以干一番事业,并欢迎他返回再次相见。他领会后,一定会满怀期望和喜悦的。再引用昔人所做过的相类似的成功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并表明自己的深厚眷念之情与至诚心意后彼此分手。这样,他人虽离去了,但心还留在这里。
所谓“却语”术,其关键是考察、窥伺对方的短处。话说多了,必定有失误,暴露出很多短处。我们就把对方的短处默默记在心里,加以研讨、验证。必要时,把他何时所讲犯了什么忌讳、触动了哪条当前禁令的事讲给他听,使之震动,他必然十分恐惧害怕。然后我们再安慰他,与他交好,请他放心,说自己会为他保密。而自己却把这些把柄藏在心里,退到背后去挟制他。由此而论,我们千万不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有见识、经验丰富的人,以免自己有把柄被对方抓住。
所谓“摄心”术,说的是碰到那些喜欢学习技艺道术的人,就替他宣扬,使其名声远近皆知。然后用我们的知识去检验他学到的技艺道术,做出恰切评价,使他惊讶于我们知识的广博和看法的高明,内心佩服我们。然后我们把他的道术技艺推广到实践中,在众人面前呈献出来,帮他检验以往之不足,整理当前之经验,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附我们。如果遇到那种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的人,则采用另一种手段。先用音乐、道术感动他,使他猛醒过来,认识到这样下去必早早步入死亡的深渊,从而产生担心生命短促的想法。然后我们再用他未曾见过的美好事物使他振作起来,指出他的光明前程,最终了解到人生的广阔境界,使他对我们感激倍加,希望与我们再会。
所谓“守义”术,说的是用仁义道德律条去探知对方的内心世界,看其是否真正符合仁义标准。探测对方的内心世界并把握了其主流,我们就可以用相应的权术从外部控制他的内心。这样,若有事委托他办,他必然会曲心下意地迎合我们。由此可见,若小人效仿我们的做法,就会用左道旁门之术,致使人们家破国亡。所以说,除非大智圣贤之士,不能用仁义守家,不能用大道守国。圣贤之人所以看重那些微妙无比的道术,是因为运用它们的确可以使国家转危为安,可以救亡图存。
以史为鉴
假装糊涂宽待人
北宋年间,宋太宗赵光义有次在宫中设宴,并召殿前都御侯孔守正与左骁卫大将军王荣前来陪同畅饮。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孔守正和王荣二人很快便喝得酩酊大醉、糊里糊涂的了。
宋太宗赵光义不知怎地,谈着谈着,他们就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各自在边境建立的战功来,双方各执己见,分别强调自己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互不相让,唇枪舌剑,终于争吵起来。最后,他们竟在皇帝面前互相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这种行为可是严重违反了宫廷礼仪,冒犯了皇帝威严。一旁的侍臣们惊诧万分,也惶恐不已,纷纷请求将他们送交刑部依法予以惩处。赵光义却不以为然,没有同意,只是命人送他们各自回家休息。
第二天,孔守正和王荣酒醒后,才想起昨天陪皇上饮酒时的荒唐之举。他俩知道自己酒后乱性,已严重违反了当朝律条和宫廷礼节。于是,他们急忙赶赴金殿承认罪过,自请处分。
不料,赵光义却轻描淡写地说道:“两位爱卿所说所做之事,我现在半点都想不起来了。当时,我也喝醉了,大概不比你们醉得轻呀!”
见到皇上对昨天的事情善加否定,对自己不遵守礼法的行为也不予追究,不禁让孔、王二人感到十分意外,因此更对皇上感激涕零了。从那以后,他们誓死效忠报答君王,毕生为国效命。群臣眼见皇上如此宽宏大量,爱护臣僚,内心也更加钦佩、尊敬赵光义,从而同心同德,为国尽忠尽职地办事。
赵光义在此运用便是“摄心”术。知道臣下是酒后失言,而非不顾场合故意胡言乱语,所以便假装糊涂不予追究。郑板桥曾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如果没有对人情世事的深刻感悟与体察,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郑板桥恐怕也说不出这样智慧的语言。人人都会做错事,甚至好人也会无心办坏事,所以为人处世,待人理事,很多时候都不要太认真,懂得在适当时机装装糊涂,反而更好。赵光义贵为一国之君,对待臣下都能做到“难得糊涂”,一般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这可是赢得人心的妙方啊!
商界活用
丝毫无损的让步
谈判中让步的实质,就是将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转让给对手。那么,能不能做到既让对手满意,同时又不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请看下例:
美国广告商大卫?奥格威在创业之初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从而使他深深体会到了善于倾听的妙处。
有一次,奥格威去拜访一位年事较高的美籍俄国人亚历山大?柯诺夫,此人生产拉链赚了大钱。在领着奥格威参观了他在奈瓦克的工厂后,柯诺夫让奥格威搭乘自己的卡迪拉克轿车回到纽约。此时,奥格威注意到,柯诺夫手里拿着一本《新共和》,这种杂志在当时只有很少的订户,于是他便问道:“您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我是社会主义者,我曾经参加过俄国革命。”听得出来,他对自己过去的经历颇感自豪。
“那您认识克伦斯基?”奥格威又问。
“不是那次革命,”柯诺夫轻蔑地说,“那是1905年的革命!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天都得赤着脚在雪地里走5英里去一家卷烟厂干活。我的真名叫卡冈诺维奇,联邦调查局还以为我是卡冈诺维奇的兄弟,其实他们搞错了。”谈到得意处,他大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在匹兹堡当机械工,每小时只挣50美分。我的妻子是绣花工人,她每周能绣出14美元的活儿,可是从来都没有领到过工钱。”
这位颇为自豪的百万富翁接下去又告诉奥格威,在列宁和托洛茨基被流放期间,自己和他们过往甚密。
奥格威只是饶有趣味地、静静地听着,结果对方成为了他的客户。
《中经》篇中说到的“闻声和音”,是一种美言结人术,即用高超的谈话技巧使对方信任自己,由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便使对方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从而语言投机,感情融洽,放心结交。但有时候你的倾听胜过万千的美言,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倾听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了解对方需要的手段,也是向对方作出的一种丝毫无损的“让步”。在谈判中,你必须注意说话者的眼睛,保持警觉,坐得挺直,稍稍靠近对方,仔细去听对方讲话,给对方以备受尊重的心理满足感。因为谁都不愿意对牛弹琴,当着一群毫无反应的人大谈特谈的!
职场活用
“好老板”不如“坏老板”
在职场中,我们要善于掌握“见形为容、象体为貌”的观人术,即从对方的外貌、动作、言行等去推知其内心世界,而后了解其心性品行,进而采取相应的权术去交结、利用甚至掌控对方,如此我们才能慧眼识人,择良木而栖。
“如果你有机会重新选择老板,你会选严厉的老板,还是选宽厚的老板?”作为雇员当然都希望有一个宽厚的、比较好说话的老板。但是,人的惰性是一种本能,一个公司如果不加以严格的管理,这种惰性就会越来越大,最后会压倒人的理性。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书中别具一格地教导女孩子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做个时时听话的乖女孩,而是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活得率性和精彩。其实老板也一样,没有主见、充满人情味的“好老板”,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未必是一件好事。而“坏老板”,往往才是职场中的一所好学校。
“好老板”大多扮演着“人见人爱”的“和稀泥先生”的角色。员工任务没有完成,他情有可原;员工犯了原则性错误,他认为不必大惊小怪;订单丢失了,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坏老板”的表现却完全相反,很多时候会对员工的某个小缺点锱铢必较,甚至暴跳如雷。
“坏老板”和“好老板”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一样。“好老板”更容易原谅自己的过错和失误,习惯性地为自己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坏老板”则对自身要求异常严格,行事果断高效,注重行动表率,对客户的需求更加关注,对成功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属于“自然领袖”,他绝不允许在自己身上存在低级错误,甚至有时会进行自我惩罚。
古今中外无数证据表明,“坏老板”领导团队的执行力远远胜过“好老板”。微软的比尔?盖茨和鲍尔默对着完不成任务的员工骂粗话、对着不能迅速领会他们意图的员工讽刺挖苦是常有的事;华为的任正非更是取笑其财务总监“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联想的柳传志在CCTV《对话》节目中就坦言自己办企业时拍过不少桌子、骂过不少娘;史玉柱在创建巨人时更是出了名的暴脾气;以“砸冰箱”和“不允许员工随地大小便”管理起家、被誉为中国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教父的海尔CEO张瑞敏说过“伟人首先是恶人”;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和戴尔电脑的迈克?戴尔更是IT业的著名“恶人”,前者甚至在企业员工的衬衫上直接印着“杀死对手”的挑战性宣言;被喻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更有个杀伤力奇强的绰号:“中子弹杰克”……你可以骂这样的老板简直“坏透了”,但你不得不佩服这些“坏老板”,他们确实作出了一家家高执行力、高绩效,而且是当代最卓越的企业。苹果人说:“制造好产品不能靠民主,得靠有能力的暴君。”就因为乔布斯的暴君作为,才让苹果一直好下去。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老板都是介于“好”与“坏”之间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平庸的企业,而那些失败的企业则往往是由那些“该好时却坏,该坏时却好”的老板所经营的。
我们也许无法重新选择父母,但却有权选择自己的老板。职场成功者的关键就在于选对了老板、做对了事。选对了老板,便可以在老板的支持下一展所长,犹如游鱼入海,飞鸟翔空,可以实实在在地大显身手;做对了事,就能用真实的业绩赢得老板的信任和同事的尊敬,并收获可喜的成果。
无论是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那些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已久的中年人,重新选择工作时,不妨参考这样一个标准:大公司选文化,中型公司选行业,小公司选老板。
对于那些希望进入跨国公司工作的人来说,公司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个性与所在公司的文化格格不入,则很难融入这一团队中。相应地,从公司的角度,也倾向于吸纳那些能够迅速理解和适应其文化的人。
行业与企业的生存空间关系密切,对于中型规模的公司,行业特征往往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成长性的角度来看,选对了行业,个人在择业方面也就成功了一半。
而对于刚刚创业的小公司,老板则是不折不扣的“灵魂人物”。老板的眼界、能力和管理方法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个人在选小公司时,老板的风格和为人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判断依据。
老板总是与公司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小公司来说,老板可能就是投资人、股东,能直接与你打交道。对于那些规模大的公司来说,中间有许多层级,投资人和股东往往并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那些我们称之为老板的人往往和我们一样都是被雇佣者,包括CEO、总经理、分公司经理、部门经理、业务主管等,直接或间接地管理着我们。
选择公司,老板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找工作时,老板有权选择员工,同样的,员工也有选择老板的权利。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个人创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包括你我在内的大部分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甚至一辈子可能都得扮演雇员的角色。选择一位值得追随的老板,是个人前途的最大保证。
也许我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老板是值得追随的,但却能利用“见形为容、象体为貌”的观人术,去判断谁是不值得追随的老板。以下列出的几种特质,或许能作为面试老板的一个参照。
没有成功经验的“好老板”。如果你的老板在商场已闯荡多年,经营的企业少说也有三五家以上,但却没有一次真正成功的,而他还经常沾沾自喜地说:“我经历过太多事情了,像我这样垮下去又能站起来的人不多,毕竟我有我的独到之处。”此时,你应该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了。是的,他是有独到之处,能够连续几次从失败中站起来,屡败屡战,的确不是一件易事。相反地,若连续数次都未能尽其全功,屡战屡败,想必他个人还是存在某些重大的缺点,因为运气不会都落在某一个人身上。若你的老板属于此一类型,那你就得仔细探寻他多次失败的原因。一个没有成功经验的老板,你怎能肯定他这一次一定会成功?当然了,除非你能给他带来好运。
事必躬亲的“好老板”。“每一件事情没我经手就一定会出差错。”这是很多老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一件事。事实上,这都是老板自己造成的后果。如果老板不问大小事必躬亲,他怎能期待下属独立呢?无法独立的下属出错的几率自然就大,特别是当事必躬亲的老板不在场的时候。如果你不希望永远待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里,最好选择一位懂得授权的老板,而不要太在意公司目前规模的大小。除此之外,事必躬亲的老板也无法留住真正的人才。一位有创意、有个性的人才绝不会希望老板常伴左右、指手画脚。而一家留不住人才的公司,你怎能期望它有良好的绩效呢?
轻视财富的“好老板”。这类老板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赚这么多钱对我并没有什么意义。”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追逐利润,利润是公司生存的唯一命脉,那么又何必刻意加以否认呢?或许你有机会经常与这类老板共餐,但是你永远学不到攫取财富的本领。
管理不严格的“好老板”。一个严厉的老板,看到部下迟到早退,或看到部下的工作没有及时完成,或出了差错,就会严厉地批评部下。部下虽然当时心里很不舒服,但是这样的话,部下会为了不再遭受同样的不舒服就不再迟到,就把工作做得更好。进一步说,如果每个部下都知道这个老板很严厉,工作不做好不行,那整个公司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好,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相反,一个对部下很好说话的宽厚的老板,看到部下迟到早退,或看到部下工作没有及时完成,或出了差错,都不以为然,睁只眼闭只眼,其结果必然是公司的业绩下降,企业破产,个人失业。
真正的好老板与好教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可以让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办公室变成一个学习的好地方;使你确信,你和你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给你信心,让你大胆开口,勇于承担责任,对今后的人生充满憧憬……一句话,他们是一个知道如何启发和教导你的导师型老板,而不是对你感情好的老板。所以,你准备好了“见形为容、象体为貌”,挑出这样一个“坏老板”,跟随他一显身手、大展宏图吗?
处世活用
眼神中的心理学
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眼睛是人体中无法掩盖情感的焦点,是揣情度意的最佳切入口。一瞬即逝的眼神,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诸如此类所产生的奇妙复杂的眉目语,都在传递着信息,进行着交流,为你成功地进行揣情度意打开一扇扇窗。
中国的亚圣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恶,都能从其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揣度出来。
现代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变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兴奋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比平常大4倍;相反的,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不起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事实上,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大家都在自然而然地运用眼神来表达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复杂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会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出来。
眼神中的心理学,是人类的一个广阔领域。比如“含情脉脉”、“眉目传情”、“一见钟情”等等,眼神虽不是有声语言,但恰似有千言万语可随心传播。任何恋人,都必然闪烁着双双秀美而深邃的眼睛,从中相互窥探、揣度、会意对方内心深处的奥秘。正如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说的那样:“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
男女双方用眼神来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对异性只看一眼,就故意将视线移开的人,恰恰表明其渴望与异性交往,这是心理的反向作用。凡是目不转睛注视对方,而不将视线移开的女性,流露出她内心隐藏着某种秘密。男女双方不时地对视,是将对方引导到自己心上进行会情达意的交流。在使用眼神上,女性常优于男性,她只要流波转盼,就可以传达“我们可以一起走了”,其含情脉脉,尽在不言之中,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看的感受中,最好看的还是情人。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不漂亮也具有独一无二的神奇美丽。夫妻间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多是关心、劝告和体谅。如在招待客人时,丈夫与客人兴致勃勃地频频干杯,夫人只要用眼睛说:“血压这么高,还这么贪杯。”丈夫便会以稍显乞怜的眼神表示:“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而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接触也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我们一定要善加揣度、会意,从而做出适当的回应。眼神和心理,是交往中引人注目的一个课题,注意在实践中领悟、运用,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较深的印象,你就要凝视其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如果你想在和对方的争辩中获胜,那你千万不要把目光离开,以示坚定。如果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看你时,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其面部表情和眼神,便于采取对策。如果你和别人碰面,觉得不自在,你就要把目光移开,减少不快。如果你和对方谈话时,他漫不经心而又出现闭眼姿势,你就要知趣暂停,你若还想做有效地沟通,那就要主动地随机应变。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应用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之间的三角区域,这样信息的传接会被正确而有效地理解。如果你想在交往中,特别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获取成功,那就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对方的讲话,不卑不亢,只带浅淡的微笑和不时的目光接触,这是常用的温和而有效的方式。
总之,在为人处世与人际交往中,无论你用的是“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还是“缀去”、“却语”、“摄心”、“守义”,对于眼神中的心理学,一定都要细加揣度,懂得领悟与应用,如此定能收获颇丰。